黑暗骑士札记
初看《黑暗骑士》都会被小丑倾倒。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角色。在他的灿烂光照之下,就连影片本身的光芒都被掩盖了。我也是这样。然而,之后我越是细看此片就越觉得相比哈维,希斯莱杰几近完美诠释的小丑才是电影控制之外的那神来之笔,他的小丑让黑暗骑士走上神位有了更充足的理由,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小丑事件从整体叙事上来说,充当的是一个触发性事件,它引出了韦恩、瑞秋、哈维三人情感关系离散的缺口,它引出了韦恩对其能力界限的怀疑和动摇。对后两者的描绘以及它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拿捏才是黑暗骑士最叫绝的地方。
人物关系
要说韦恩、瑞秋、哈维三人关系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就是开场韦恩“碰巧”在他自己的餐厅里遇到两人(哈维说他花了很大力气才订到位置,谁敢打包票说这不是韦恩吃醋故意刁难下他呢)。在这个段落中,他们4人(还有韦恩带上的一个芭蕾演员)开始谈论蝙蝠侠究竟对高谭市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芭蕾舞演员娜塔莎率先发问,她认为蝙蝠侠是一个自认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像哈维这样的才是高谭的英雄。在表现其余三人对这话反应的移动镜头中,三人将目光都朝向了韦恩,但只有瑞秋知道韦恩的身份,所以她的目光是最为含蓄和不经意的。(如果哈维和瑞秋之间的空间再更小点,娜塔莎就可以完全进入这个视线镜头,而不是现在脸的一个边,而在接下去的很多个这样的移动镜头中,娜塔莎因为空间关系都处于极为边缘的位置,就像是一个有意的忽略)
接下去哈维对娜塔莎的话做出了他的回应。他对蝙蝠侠行为动机的支持和韦恩对这番话的回应成为了画面表现的重点。韦恩的表情很好的说明了他对哈维的态度,至少是他对哈维这番话的态度。
随后镜头都对两人的推进,进一步表明了韦恩对哈维这番话的共鸣。哈维一句:“不管蝙蝠侠是谁,他都不可能一辈子干这个,他一直在等一个人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更是直戳韦恩内心。接下去韦恩和瑞秋的两个视线对接也说明了韦恩的期望:卸下蝙蝠侠的衣服,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不过瑞秋的想法并不完全和韦恩一样,她喜欢韦恩,但是她更喜欢哈维。相比对韦恩眼睛的一瞥,她用更强烈的回头去迎合哈维。而之前瑞秋一个关于英雄和独裁者凯撒的比喻更是说明了她对蝙蝠侠的看法:将倾的罗马依靠英雄凯撒,但凯撒从此再没有放弃过权力。民主的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独裁的罗马帝国。蝙蝠侠韦恩就是这样一个凯撒式的人物。在她的心里,她想要的是一个合乎正义,合乎民主,合乎规则的法律实施者,比方第一部中她的上司,这一部中她的哈维检察官。所以,某种程度上,她爱的是那个有正义感却无法实施正义的韦恩,而非这个有正义感却在法律体制之外实施它的蝙蝠侠韦恩。韦恩一直没有意识到瑞秋没有选择他的真正原因。他受限的视角(等等细说)和他,按照小丑的说法,错位的正义感,使得他在本片中最后的结局具有了一种宿命感和悲剧感。
在这之后韦恩为哈维募捐的晚宴上,三人再度相逢。韦恩内心对哈维复杂又矛盾的情感再次流露。值得注意的是,从此处开始,镜头在打光上开始频繁将人物脸的一半隐匿在黑暗之中。韦恩是第一个享受此待遇的人,他在为这次募捐开场时,他的脸呈现了“双面”。正好与之后哈维的“双面”对应。哈维的双面是因瑞秋而起的,在之后和小丑的较量之中,阴影不断增加,双面人呼之欲出。(不论是“黑暗骑士”“光明骑士”的对应,还是和瑞秋关系的对应,亦或是这种镜头形式上的同质,哈维和韦恩的同质对位关系是《黑暗骑士》最精彩的地方,前者的坠落和后者为其背负谎言从英雄位置的陨落奏出了英雄电影的最强音)
界限问题
电影的开头,老管家阿尔弗雷德就对事事操心的韦恩说了句,你要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韦恩回嘴说蝙蝠侠没有界限。不过小丑的出现,连环的破坏,瑞秋的死,哈维的坠落让韦恩意识到即使是蝙蝠侠也有无法做到的事。蝙蝠侠能力的界限(他无法成为那个激励人们行善的偶像),认知的限制,相比于影片为了制造现实主义
故意收敛的大隐隐于市的画面语言而言,更具有冲击观众内心的真实效果。影片中,蝙蝠侠一点点被逼到角落。他的全知全能被降到了最低。他无法控制小丑的行为,无法减轻这些由他而起的混乱和杀戮;他也不知道瑞秋早已经做出了选择哈维的决定,不能告诉哈维并不是只有他才失去了一切。然而,正是这种限制的视角,让蝙蝠侠韦恩这一形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也使得结尾蝙蝠侠的那段独白具有如此让人震颤的力量。那段话,与其说是角色的独白,倒更像是导演的画外音旁白,打破了知与不知的界限,“无意间”说出了蝙蝠侠他自己身处其中却不自知的真相,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人的无限伤感和无奈,和作为英雄的无比强大的信念。
另外,电影在叙事上的反常规也进一步把这种黑暗气质推向极致。在惯常的三幕叙事中,主角在经历最后的成功之前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挫折期,他们经历各种考验,从这些考验之中获取经验,为接下去的高潮打下基础。然而在黑暗骑士中,这最黑暗的时刻和最后的高潮并不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而是共生关系。最黑暗之时即是最高潮。影片的结局—小丑计划的得逞,让哈维这个高谭市的光明骑士从高位坠落,让蝙蝠侠这个高谭市的黑暗骑士变的千夫所指—是一个无比悲剧性的时刻,然而,在这悲剧性之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一种绝望中的希望,因为不论是蝙蝠侠还是戈登,都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蝙蝠侠”的身份位置和象征意义。一个英雄死了,一个城市光明的希望却保留了下来。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这句影片的开头由哈维说出,结尾由蝙蝠侠再次说出的台词,这是这部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一层意义。想必这也是诺兰对蝙蝠侠的定义。
人物关系
要说韦恩、瑞秋、哈维三人关系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就是开场韦恩“碰巧”在他自己的餐厅里遇到两人(哈维说他花了很大力气才订到位置,谁敢打包票说这不是韦恩吃醋故意刁难下他呢)。在这个段落中,他们4人(还有韦恩带上的一个芭蕾演员)开始谈论蝙蝠侠究竟对高谭市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芭蕾舞演员娜塔莎率先发问,她认为蝙蝠侠是一个自认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像哈维这样的才是高谭的英雄。在表现其余三人对这话反应的移动镜头中,三人将目光都朝向了韦恩,但只有瑞秋知道韦恩的身份,所以她的目光是最为含蓄和不经意的。(如果哈维和瑞秋之间的空间再更小点,娜塔莎就可以完全进入这个视线镜头,而不是现在脸的一个边,而在接下去的很多个这样的移动镜头中,娜塔莎因为空间关系都处于极为边缘的位置,就像是一个有意的忽略)
![]() |
接下去哈维对娜塔莎的话做出了他的回应。他对蝙蝠侠行为动机的支持和韦恩对这番话的回应成为了画面表现的重点。韦恩的表情很好的说明了他对哈维的态度,至少是他对哈维这番话的态度。
![]() |
![]() |
随后镜头都对两人的推进,进一步表明了韦恩对哈维这番话的共鸣。哈维一句:“不管蝙蝠侠是谁,他都不可能一辈子干这个,他一直在等一个人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更是直戳韦恩内心。接下去韦恩和瑞秋的两个视线对接也说明了韦恩的期望:卸下蝙蝠侠的衣服,和心爱的人在一起。
![]() |
![]() |
![]() |
不过瑞秋的想法并不完全和韦恩一样,她喜欢韦恩,但是她更喜欢哈维。相比对韦恩眼睛的一瞥,她用更强烈的回头去迎合哈维。而之前瑞秋一个关于英雄和独裁者凯撒的比喻更是说明了她对蝙蝠侠的看法:将倾的罗马依靠英雄凯撒,但凯撒从此再没有放弃过权力。民主的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独裁的罗马帝国。蝙蝠侠韦恩就是这样一个凯撒式的人物。在她的心里,她想要的是一个合乎正义,合乎民主,合乎规则的法律实施者,比方第一部中她的上司,这一部中她的哈维检察官。所以,某种程度上,她爱的是那个有正义感却无法实施正义的韦恩,而非这个有正义感却在法律体制之外实施它的蝙蝠侠韦恩。韦恩一直没有意识到瑞秋没有选择他的真正原因。他受限的视角(等等细说)和他,按照小丑的说法,错位的正义感,使得他在本片中最后的结局具有了一种宿命感和悲剧感。
在这之后韦恩为哈维募捐的晚宴上,三人再度相逢。韦恩内心对哈维复杂又矛盾的情感再次流露。值得注意的是,从此处开始,镜头在打光上开始频繁将人物脸的一半隐匿在黑暗之中。韦恩是第一个享受此待遇的人,他在为这次募捐开场时,他的脸呈现了“双面”。正好与之后哈维的“双面”对应。哈维的双面是因瑞秋而起的,在之后和小丑的较量之中,阴影不断增加,双面人呼之欲出。(不论是“黑暗骑士”“光明骑士”的对应,还是和瑞秋关系的对应,亦或是这种镜头形式上的同质,哈维和韦恩的同质对位关系是《黑暗骑士》最精彩的地方,前者的坠落和后者为其背负谎言从英雄位置的陨落奏出了英雄电影的最强音)
![]() |
![]() |
![]() |
![]() |
![]() |
界限问题
电影的开头,老管家阿尔弗雷德就对事事操心的韦恩说了句,你要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韦恩回嘴说蝙蝠侠没有界限。不过小丑的出现,连环的破坏,瑞秋的死,哈维的坠落让韦恩意识到即使是蝙蝠侠也有无法做到的事。蝙蝠侠能力的界限(他无法成为那个激励人们行善的偶像),认知的限制,相比于影片为了制造现实主义
![]() |
![]() |
故意收敛的大隐隐于市的画面语言而言,更具有冲击观众内心的真实效果。影片中,蝙蝠侠一点点被逼到角落。他的全知全能被降到了最低。他无法控制小丑的行为,无法减轻这些由他而起的混乱和杀戮;他也不知道瑞秋早已经做出了选择哈维的决定,不能告诉哈维并不是只有他才失去了一切。然而,正是这种限制的视角,让蝙蝠侠韦恩这一形象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也使得结尾蝙蝠侠的那段独白具有如此让人震颤的力量。那段话,与其说是角色的独白,倒更像是导演的画外音旁白,打破了知与不知的界限,“无意间”说出了蝙蝠侠他自己身处其中却不自知的真相,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人的无限伤感和无奈,和作为英雄的无比强大的信念。
另外,电影在叙事上的反常规也进一步把这种黑暗气质推向极致。在惯常的三幕叙事中,主角在经历最后的成功之前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挫折期,他们经历各种考验,从这些考验之中获取经验,为接下去的高潮打下基础。然而在黑暗骑士中,这最黑暗的时刻和最后的高潮并不是时间上的前后关系,而是共生关系。最黑暗之时即是最高潮。影片的结局—小丑计划的得逞,让哈维这个高谭市的光明骑士从高位坠落,让蝙蝠侠这个高谭市的黑暗骑士变的千夫所指—是一个无比悲剧性的时刻,然而,在这悲剧性之中,我们又感受到了一种绝望中的希望,因为不论是蝙蝠侠还是戈登,都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蝙蝠侠”的身份位置和象征意义。一个英雄死了,一个城市光明的希望却保留了下来。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这句影片的开头由哈维说出,结尾由蝙蝠侠再次说出的台词,这是这部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一层意义。想必这也是诺兰对蝙蝠侠的定义。
![]() |
![]()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