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补伴郎
婚礼参加过很多次,伴郎却是第一次当。
大学同学结婚,原本说好的伴郎有事到不了,周六一早要去接新娘,周五晚上才打电话叫我当替补伴郎。我对伴郎没有一点概念,对如何当伴郎亦没有一点经验。同学叫我当伴郎的理由很简单:伴娘,挡酒。
大学班上17个男生,比较好的十二三个,毕业时约好,以后不管谁结婚,不管身在何方,能到的都尽量到,礼金不管何时何地,统一300元。这一点有好有坏。好的地方是,在无数人为红色炸弹发怵的时候,我们再穷都不至于拿不出300块钱。既省了钱,也省了很多因风俗或攀比引起的麻烦。记得一次去参加另外一场婚礼,那个同学的高中同学红包标准是每人1500元,我们6人一起才包了1800元。每次有人结婚,其实都是一次同学聚会的借口,所以红包的这笔钱基本也不入账,当做喜酒之后续摊的花费。所以毕业至今将近六年,我所有包出去的红包还没超过三千。
坏的一点就是参加婚礼了。毕业后,各自天南海北,路途也好,假期也好,总有头疼的时候。有的人家里选的时间要是比较坑爹一点,麻烦就更大。记得第一场婚礼是临近春节,那时候我在北京,酒席是在莆田,正好要辞职,所以坐飞机千里迢迢回来。第二场是在国庆,那时候我在广州,正好有假期回来。再之后有一场是在一个普通周末,在漳平,我在佛山,于是周五晚上坐了18个小时火车到达,然后跟着接亲、吃饭、喝酒,周日一早又坐18个小时火车回佛山上班。今年有一场是在龙岩上杭,酒席时间是在周一,于是我周五坐火车到龙岩待了两天,周日再到上杭火车站,再一小时大巴,再摩托车,再步行。听着都累不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子,那个同学见到我时,对我的找路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上这些和当伴郎当然都没关系,前面说了,谁结婚都只不过是一次同学聚会的最好理由。现在回到福州了,平时大大小小的聚会自然也多,参加婚礼也方便。这次当替补伴郎,一是时间紧,二是伴娘是大学时所谓的明恋对象,三就是我的酒量还过得去,17个男生里可以排进前三。
其实在今年的某个时间,我才和舍友开玩笑说,我们再不结婚就找不到人当伴郎了。结婚的结婚,远的远,叫同事什么的关系又没那么好。当时还自嘲像我们这么丑的,帅的已经没啥人选,比我们更丑的又拿不出手。没想到忽然之间我就真要当伴郎了。那同学估计也实在是没人选了才找我这样的吧。
话归真传。周六一早起来(我上班都没那么早起过),穿了平日穿着的牛仔裤和外套,就到了同学家。然后被另外一个同学抓去换衣服。我没经验,也没太多所谓,但不能失了主人的礼不是?另外那个同学早料到我们这群人不会准备西装什么的,特地从厦门带过来的。我一方面没穿西装的习惯,另一方面这瘦巴巴的身子骨也撑不起。但毕竟是给同学做面子,别扭一点就随它去吧。
吃了点东西,8点多驱车前往马尾接新娘。我不知道接亲的时辰怎么定的,上杭那次是凌晨四点去接亲,漳平记得是一早六七点。大概是习俗不同,或者吉时有别吧。我手里捧着一盒物品,有给新娘的首饰,以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核桃等,数量都是成双成对,寓意“早生贵子”。
到了新娘家,全体下车,放鞭炮,给新郎递红包“收买”各路把门人。先是大门的小孩,后是卧室的女伴。福州的婚礼会有司仪在场,交代着各种各样的习惯、礼节。新郎在卧室门口又是唱歌,又是倒过来背诵新娘的手机号,又要说出新娘的十点好处,又要在房间里找出事先藏好的九颗红心。然后终于进得房间,再求婚示爱,牵手出门。
我反正各种帮忙拿这个那个,以及围观。一起接亲的人照习俗都要在新娘家吃碗面,两个鸭蛋。鸭蛋在福州话里谐音“压乱”,所以不能是鸡蛋。泉州好像就没分那么细。
出了卧室,又是拜天地祖先,拜岳父岳母,和亲戚按辈分一一合影,然后带了各种物品,红色皮箱、雨伞之类。前面开道,后面花童提着新娘的婚纱,鸣炮,上车,回程。回来的时候不能走原路,不知道是什么寓意。每辆车必须是三个人,寓意“生生不息”。
抵达之后,红伞遮新娘头,鸣炮上楼。男方家属先要回避,等新娘进门才能出来。接亲的人又是要吃碗加蛋的面。然后新人行礼,拜天地祖先。新郎一时犯傻冒出的一句“高堂在哪里”大概会成为这辈子无法逃避的笑料。接着就是给双亲敬茶,夫妻同吃一碗面,以及其他东西。
接亲基本就是这样。次日摆酒。新人在酒店门口迎客递烟,我因没经验,又随大部队晚到现场,到了之后才接手给客人递烟的活。开席时反正是各路长辈讲话祝福,新郎从岳父手上牵过新娘,随后又被刁难抱着新娘绕场一圈。
其他方面都没什么,有一点比较不理解的习俗要说一下。酒席期间,新人至少要三次下来酒桌。一个是认识亲人好友,司仪说这是某某,于是新人鞠躬致敬,亲人递红包,司仪展开所递物品,示意全场并高呼,某某亲戚给什么礼。大部分是钱,几百的,千把的,都有。也有的是首饰。闽南也有类似的“相识”环节,引导新人认识各个亲朋,但是亲朋给新人的红包是婆家这边事先备好的小红包,或十块或五十或一百,只是一个礼节。福州的这个习俗我是第一次见识,大概是少见多怪,颇觉别扭。相识也就罢了,包红包也没什么,但是还要展开向全场示意,总觉得怪怪的。事后很多人说起这种感受,新人说是大家都如此,什么礼其实都是事先就说好的,也不是现场鞠躬朝人要钱财,鞠躬是致谢而非索要。以后倘若他们的晚辈结婚,他们也必须如此回礼的。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个“恶俗”。
另外两次下酒桌,一是敬烟,一是敬酒,这是基本都有的礼数。不过大概我运气比较好,整场酒席下来就没喝过酒,所以所谓的替新郎挡酒也就完全没有。全场除了我自己主动敬了新郎父母一杯红酒之外,没喝任何酒。他们都说我是这世上最轻松的伴郎。
艾晨
2014/1/9
大学同学结婚,原本说好的伴郎有事到不了,周六一早要去接新娘,周五晚上才打电话叫我当替补伴郎。我对伴郎没有一点概念,对如何当伴郎亦没有一点经验。同学叫我当伴郎的理由很简单:伴娘,挡酒。
大学班上17个男生,比较好的十二三个,毕业时约好,以后不管谁结婚,不管身在何方,能到的都尽量到,礼金不管何时何地,统一300元。这一点有好有坏。好的地方是,在无数人为红色炸弹发怵的时候,我们再穷都不至于拿不出300块钱。既省了钱,也省了很多因风俗或攀比引起的麻烦。记得一次去参加另外一场婚礼,那个同学的高中同学红包标准是每人1500元,我们6人一起才包了1800元。每次有人结婚,其实都是一次同学聚会的借口,所以红包的这笔钱基本也不入账,当做喜酒之后续摊的花费。所以毕业至今将近六年,我所有包出去的红包还没超过三千。
坏的一点就是参加婚礼了。毕业后,各自天南海北,路途也好,假期也好,总有头疼的时候。有的人家里选的时间要是比较坑爹一点,麻烦就更大。记得第一场婚礼是临近春节,那时候我在北京,酒席是在莆田,正好要辞职,所以坐飞机千里迢迢回来。第二场是在国庆,那时候我在广州,正好有假期回来。再之后有一场是在一个普通周末,在漳平,我在佛山,于是周五晚上坐了18个小时火车到达,然后跟着接亲、吃饭、喝酒,周日一早又坐18个小时火车回佛山上班。今年有一场是在龙岩上杭,酒席时间是在周一,于是我周五坐火车到龙岩待了两天,周日再到上杭火车站,再一小时大巴,再摩托车,再步行。听着都累不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子,那个同学见到我时,对我的找路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以上这些和当伴郎当然都没关系,前面说了,谁结婚都只不过是一次同学聚会的最好理由。现在回到福州了,平时大大小小的聚会自然也多,参加婚礼也方便。这次当替补伴郎,一是时间紧,二是伴娘是大学时所谓的明恋对象,三就是我的酒量还过得去,17个男生里可以排进前三。
其实在今年的某个时间,我才和舍友开玩笑说,我们再不结婚就找不到人当伴郎了。结婚的结婚,远的远,叫同事什么的关系又没那么好。当时还自嘲像我们这么丑的,帅的已经没啥人选,比我们更丑的又拿不出手。没想到忽然之间我就真要当伴郎了。那同学估计也实在是没人选了才找我这样的吧。
话归真传。周六一早起来(我上班都没那么早起过),穿了平日穿着的牛仔裤和外套,就到了同学家。然后被另外一个同学抓去换衣服。我没经验,也没太多所谓,但不能失了主人的礼不是?另外那个同学早料到我们这群人不会准备西装什么的,特地从厦门带过来的。我一方面没穿西装的习惯,另一方面这瘦巴巴的身子骨也撑不起。但毕竟是给同学做面子,别扭一点就随它去吧。
吃了点东西,8点多驱车前往马尾接新娘。我不知道接亲的时辰怎么定的,上杭那次是凌晨四点去接亲,漳平记得是一早六七点。大概是习俗不同,或者吉时有别吧。我手里捧着一盒物品,有给新娘的首饰,以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核桃等,数量都是成双成对,寓意“早生贵子”。
到了新娘家,全体下车,放鞭炮,给新郎递红包“收买”各路把门人。先是大门的小孩,后是卧室的女伴。福州的婚礼会有司仪在场,交代着各种各样的习惯、礼节。新郎在卧室门口又是唱歌,又是倒过来背诵新娘的手机号,又要说出新娘的十点好处,又要在房间里找出事先藏好的九颗红心。然后终于进得房间,再求婚示爱,牵手出门。
我反正各种帮忙拿这个那个,以及围观。一起接亲的人照习俗都要在新娘家吃碗面,两个鸭蛋。鸭蛋在福州话里谐音“压乱”,所以不能是鸡蛋。泉州好像就没分那么细。
出了卧室,又是拜天地祖先,拜岳父岳母,和亲戚按辈分一一合影,然后带了各种物品,红色皮箱、雨伞之类。前面开道,后面花童提着新娘的婚纱,鸣炮,上车,回程。回来的时候不能走原路,不知道是什么寓意。每辆车必须是三个人,寓意“生生不息”。
抵达之后,红伞遮新娘头,鸣炮上楼。男方家属先要回避,等新娘进门才能出来。接亲的人又是要吃碗加蛋的面。然后新人行礼,拜天地祖先。新郎一时犯傻冒出的一句“高堂在哪里”大概会成为这辈子无法逃避的笑料。接着就是给双亲敬茶,夫妻同吃一碗面,以及其他东西。
接亲基本就是这样。次日摆酒。新人在酒店门口迎客递烟,我因没经验,又随大部队晚到现场,到了之后才接手给客人递烟的活。开席时反正是各路长辈讲话祝福,新郎从岳父手上牵过新娘,随后又被刁难抱着新娘绕场一圈。
其他方面都没什么,有一点比较不理解的习俗要说一下。酒席期间,新人至少要三次下来酒桌。一个是认识亲人好友,司仪说这是某某,于是新人鞠躬致敬,亲人递红包,司仪展开所递物品,示意全场并高呼,某某亲戚给什么礼。大部分是钱,几百的,千把的,都有。也有的是首饰。闽南也有类似的“相识”环节,引导新人认识各个亲朋,但是亲朋给新人的红包是婆家这边事先备好的小红包,或十块或五十或一百,只是一个礼节。福州的这个习俗我是第一次见识,大概是少见多怪,颇觉别扭。相识也就罢了,包红包也没什么,但是还要展开向全场示意,总觉得怪怪的。事后很多人说起这种感受,新人说是大家都如此,什么礼其实都是事先就说好的,也不是现场鞠躬朝人要钱财,鞠躬是致谢而非索要。以后倘若他们的晚辈结婚,他们也必须如此回礼的。但我还是觉得这是个“恶俗”。
另外两次下酒桌,一是敬烟,一是敬酒,这是基本都有的礼数。不过大概我运气比较好,整场酒席下来就没喝过酒,所以所谓的替新郎挡酒也就完全没有。全场除了我自己主动敬了新郎父母一杯红酒之外,没喝任何酒。他们都说我是这世上最轻松的伴郎。
艾晨
2014/1/9
-
v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09 23: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