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gito ergo sum的讨论
刚刚看到维特根斯坦对此命题的一则谈话,我觉得很有启发性。
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比喻:“自我就像坐在电影放映机之前的观众,你能在面前的屏幕上看到电影,放映机有两个胶片盘,一个用来展开胶片,一个用来收起胶片。现在就是光照尽头的影像,将来在将要展开的胶片中,过去则在已经收起的胶片中。现在想象一下,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胶片,也没有过去的胶片。进一步想象一下,在此情形下语言能做什么?人们只能目瞪口呆,这就是!
如果我们像笛卡尔一样,把论证中可能遭到怀疑的一切都排除:没有太阳,没有地球,没有炉火……也没有过去和将来,而且,现在也是一无所有:没有放映机,也没有屏幕,因此,笛卡尔无物可以呈现。他能说的只是“啊!”或者“这就是!”,但是,他说的话也毫无意义。我思就是这样。
而“我在”则可以比喻成路灯,设想柱子上有一盏灯,灯亮着,但有时候也没有亮。继续设想穿越灯罩的是一连串平稳而连续的光线,这就是詹姆斯的意识流。现在就有人会说,看,不仅有光线,还有灯。灯就是“我”,光线付之穿越。”(引用到此为止)
下面是我想进行的讨论:首先,表面上看,自我的确是和外在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的,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失去了外在内容的自我没有意义。因为自我的实质是从外物中涌现出的一种主观感受,就像颜色感,重力感,方向感一样,虽然没有外物帮助,形成不了自我感,好像盲人无法感到颜色,但一旦有了自我感,即便是在没有外物的环境下,我们还是可以感到自我,就像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懂得方向是什么一样。
正如笛卡尔所说,也许所有这一切,包括放映机和图像在内,都是魔鬼所创造的。也许离开了魔鬼的创造,自我本不存在。但是,一旦魔鬼创造了这一切,自我就会产生。魔鬼也好,上帝也好,都没有办法阻止自我离开外物而继续存在。因为自我本身就像一盏灯一样,可以不断地输出光线,所以,即使代表外部世界的电影放映机关闭了,作为内部世界的心灵自我,还是可以产生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维持自我感,进而维持自我的存在。自我是可以自己维持自己的。
“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说:自我通过思维,不断创造意象,从而维持自我的存在。
无论在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上述过程都是不容易理解,然而却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下面的一些讨论:
Q:是不是有些近似于柏拉图的洞壁理论?(by oska施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一开始没有想到两者的类似之处)
A:柏拉图的洞壁理论是说,我们被禁锢在山洞里,有道光从我们背后射来,就像电影放映机一样把我们的影子投影在洞壁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影子,所以我们把影子当作了自己,而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智者可以根据影子的存在,推理出光源必定也存在。
两者的类似之处在于:【自我】是看不见的(你什么时候能感到一个实在的自己?),而是感受到的,是通过种种意识情感所‘推导’出的;这跟洞壁理论中的【光源】类似。正如上文提到的,自我就像一盏灯,通过这盏灯,我们不断地感受到各种意识从心中流淌而出,就像在昏黄路灯下玩游戏的孩子,不需要抬头看灯,也能时刻感受到灯的存在一样。
然而两者之间也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柏拉图坚信有一个更高更完美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因为在投影过程中被扭曲了,因此存在各种瑕疵和糟粕。但根据同样的类比,也可以说明自我和真实世界,都不一定存在:在屏幕上看到事物,背后并不一定有【光源】在投影,屏幕本身也可以是光源(就像你现在看的LCD一样);同理,你感到有一个【自我】位于各种意识背后,这个自我也不一定真的存在,只是感觉上好像存在。
(感觉上有的东西不等于真的有,对吗?比如科幻电影,看上去当然是真的,可是实际上是假的)
Q:我思故我在,这话好像是说,只有此刻我的思考才是唯一能够确知的。只有思考,为何要区分自我与外在? “我”是从外在暂借的一堆物质,组成一相对稳定实体(似于生态系统),此系统一直在与外在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你如何能断绝与外在的联系?(by xx施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A:诚然,思想意识才是当前我唯一能确知的对象,然而意识并不是像一块砖头一般的死物,而是像光线一般变幻无穷的流体。自我和外在的区分,很自然的就会出现,就像我们自然地会把灯光和物体分别开来一样:物体是可以触碰的,灯光是不可捉摸的……等等。随着意识的逐渐增加,我们就会觉得,在一切外在的背后,似乎有一个东西把所有这一切联系在一起,就像一切光都有一个光源一样,于是我们把这个虚拟的东西称作自我。
但是这样的自我,是一种生活经验,而非意识本能。根据心理学研究,新生儿要经过若干年的认知学习之后方能产生,(我试过给婴儿丢一个球,他不知道躲避,被击中之后也不知其然,证明婴儿并无自我意识),笛卡尔时代并无这种研究,因此会把意识当作自我,认为有思想就必然有思想者,两者是一回事。
思想是一个整体,即使隔断了人体的所有感受,大脑内部也会自己提供给自己信号,并信以为真(做梦或者催眠、潜意识的情形)。
Q:一切都可以是被怀疑的,世界万物包括我的身体都可以是幻觉,而只有[我的思考]这件事是无法被怀疑的。因为怀疑就是思考,这恰恰证明[我的思考]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是为了证明虚幻,而恰恰是为了证明实在。
我以思考的形式存在。我是思考的主体。没有我,又怎么能存在我的思考呢。如果我是幻想,那么我的思考必然也是幻想。又何谈存在思考呢?(by 默 施主)
A:这个推理非常清楚,但你坚信思想和自我不可分割,这一点是否为真,是讨论的关键,也值得三思。
因为维特根斯坦批判的就是这种说法。比如,你看见一头奶牛,奶牛可能是虚幻的,但是你说“奶牛是真的”,因为我看见它了,不管奶牛存不存在,反正我的“看见”是真的。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证明我是真的。总之,我思只能证明我思存在,而不能证明我存在。我思故我思,这不是一种同义反复吗?
笛卡尔的原话是cogito,ergo sum(查维基百科,笛卡尔在多部著作里都论述这一点,其结论也类似),笛卡尔也没有区分自我和思想的区别,并简单地认为思想跟自我是同义词。但事实上存在没有自我感的思想,也存在没有思想的自我感;在禅修中容易体验到这两者的区别。
维特根斯坦也通过白色屏幕的比喻,来指出思想和思想者的不同:“现在想象一下,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胶片,也没有过去的胶片”,这相当于没有思想内容的思想。对于没有内容的思想,纯粹的思想,你还能说些什么?你还能据此认为“我存在”吗?
这个比喻,也类似于佛教中的将来未至,过去已逝,现在不住的三际脱空,言语道灭之境界,在这个不可说之境界中,的确谈不上什么自我不自我,也并不是说有个自我在感知。产生自我感是要以意象训练做为基础的,而自我感它本身也只是一种感觉。如果在没有思想内容的澄然境界中,自我感也会跟着消失(但不一定没有我相)。
另外,某一境界下的感受,只能就当时而言,就像啤酒开了就要喝,不能放到第二天一样。要是事后回想,你当然可以推论:那时候我有感觉,那么当然有个自我在感觉这些感觉,否则是谁在感觉?这是事后的想法,这个感觉者是事后加上去的。
![]() |
自我就像放映中的电影,屏幕却可以是一片空白 |
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个比喻:“自我就像坐在电影放映机之前的观众,你能在面前的屏幕上看到电影,放映机有两个胶片盘,一个用来展开胶片,一个用来收起胶片。现在就是光照尽头的影像,将来在将要展开的胶片中,过去则在已经收起的胶片中。现在想象一下,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胶片,也没有过去的胶片。进一步想象一下,在此情形下语言能做什么?人们只能目瞪口呆,这就是!
如果我们像笛卡尔一样,把论证中可能遭到怀疑的一切都排除:没有太阳,没有地球,没有炉火……也没有过去和将来,而且,现在也是一无所有:没有放映机,也没有屏幕,因此,笛卡尔无物可以呈现。他能说的只是“啊!”或者“这就是!”,但是,他说的话也毫无意义。我思就是这样。
![]() |
自我又像一盏灯 |
而“我在”则可以比喻成路灯,设想柱子上有一盏灯,灯亮着,但有时候也没有亮。继续设想穿越灯罩的是一连串平稳而连续的光线,这就是詹姆斯的意识流。现在就有人会说,看,不仅有光线,还有灯。灯就是“我”,光线付之穿越。”(引用到此为止)
下面是我想进行的讨论:首先,表面上看,自我的确是和外在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的,但这不一定意味着失去了外在内容的自我没有意义。因为自我的实质是从外物中涌现出的一种主观感受,就像颜色感,重力感,方向感一样,虽然没有外物帮助,形成不了自我感,好像盲人无法感到颜色,但一旦有了自我感,即便是在没有外物的环境下,我们还是可以感到自我,就像在黑暗中我们也能懂得方向是什么一样。
正如笛卡尔所说,也许所有这一切,包括放映机和图像在内,都是魔鬼所创造的。也许离开了魔鬼的创造,自我本不存在。但是,一旦魔鬼创造了这一切,自我就会产生。魔鬼也好,上帝也好,都没有办法阻止自我离开外物而继续存在。因为自我本身就像一盏灯一样,可以不断地输出光线,所以,即使代表外部世界的电影放映机关闭了,作为内部世界的心灵自我,还是可以产生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维持自我感,进而维持自我的存在。自我是可以自己维持自己的。
“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说:自我通过思维,不断创造意象,从而维持自我的存在。
无论在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上述过程都是不容易理解,然而却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下面的一些讨论:
Q:是不是有些近似于柏拉图的洞壁理论?(by oska施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一开始没有想到两者的类似之处)
A:柏拉图的洞壁理论是说,我们被禁锢在山洞里,有道光从我们背后射来,就像电影放映机一样把我们的影子投影在洞壁上。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影子,所以我们把影子当作了自己,而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智者可以根据影子的存在,推理出光源必定也存在。
两者的类似之处在于:【自我】是看不见的(你什么时候能感到一个实在的自己?),而是感受到的,是通过种种意识情感所‘推导’出的;这跟洞壁理论中的【光源】类似。正如上文提到的,自我就像一盏灯,通过这盏灯,我们不断地感受到各种意识从心中流淌而出,就像在昏黄路灯下玩游戏的孩子,不需要抬头看灯,也能时刻感受到灯的存在一样。
然而两者之间也有一个重要的差别,柏拉图坚信有一个更高更完美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世界的投影,因为在投影过程中被扭曲了,因此存在各种瑕疵和糟粕。但根据同样的类比,也可以说明自我和真实世界,都不一定存在:在屏幕上看到事物,背后并不一定有【光源】在投影,屏幕本身也可以是光源(就像你现在看的LCD一样);同理,你感到有一个【自我】位于各种意识背后,这个自我也不一定真的存在,只是感觉上好像存在。
(感觉上有的东西不等于真的有,对吗?比如科幻电影,看上去当然是真的,可是实际上是假的)
Q:我思故我在,这话好像是说,只有此刻我的思考才是唯一能够确知的。只有思考,为何要区分自我与外在? “我”是从外在暂借的一堆物质,组成一相对稳定实体(似于生态系统),此系统一直在与外在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你如何能断绝与外在的联系?(by xx施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A:诚然,思想意识才是当前我唯一能确知的对象,然而意识并不是像一块砖头一般的死物,而是像光线一般变幻无穷的流体。自我和外在的区分,很自然的就会出现,就像我们自然地会把灯光和物体分别开来一样:物体是可以触碰的,灯光是不可捉摸的……等等。随着意识的逐渐增加,我们就会觉得,在一切外在的背后,似乎有一个东西把所有这一切联系在一起,就像一切光都有一个光源一样,于是我们把这个虚拟的东西称作自我。
但是这样的自我,是一种生活经验,而非意识本能。根据心理学研究,新生儿要经过若干年的认知学习之后方能产生,(我试过给婴儿丢一个球,他不知道躲避,被击中之后也不知其然,证明婴儿并无自我意识),笛卡尔时代并无这种研究,因此会把意识当作自我,认为有思想就必然有思想者,两者是一回事。
思想是一个整体,即使隔断了人体的所有感受,大脑内部也会自己提供给自己信号,并信以为真(做梦或者催眠、潜意识的情形)。
Q:一切都可以是被怀疑的,世界万物包括我的身体都可以是幻觉,而只有[我的思考]这件事是无法被怀疑的。因为怀疑就是思考,这恰恰证明[我的思考]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是为了证明虚幻,而恰恰是为了证明实在。
我以思考的形式存在。我是思考的主体。没有我,又怎么能存在我的思考呢。如果我是幻想,那么我的思考必然也是幻想。又何谈存在思考呢?(by 默 施主)
A:这个推理非常清楚,但你坚信思想和自我不可分割,这一点是否为真,是讨论的关键,也值得三思。
因为维特根斯坦批判的就是这种说法。比如,你看见一头奶牛,奶牛可能是虚幻的,但是你说“奶牛是真的”,因为我看见它了,不管奶牛存不存在,反正我的“看见”是真的。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证明我是真的。总之,我思只能证明我思存在,而不能证明我存在。我思故我思,这不是一种同义反复吗?
笛卡尔的原话是cogito,ergo sum(查维基百科,笛卡尔在多部著作里都论述这一点,其结论也类似),笛卡尔也没有区分自我和思想的区别,并简单地认为思想跟自我是同义词。但事实上存在没有自我感的思想,也存在没有思想的自我感;在禅修中容易体验到这两者的区别。
维特根斯坦也通过白色屏幕的比喻,来指出思想和思想者的不同:“现在想象一下,只有现在,没有将来的胶片,也没有过去的胶片”,这相当于没有思想内容的思想。对于没有内容的思想,纯粹的思想,你还能说些什么?你还能据此认为“我存在”吗?
这个比喻,也类似于佛教中的将来未至,过去已逝,现在不住的三际脱空,言语道灭之境界,在这个不可说之境界中,的确谈不上什么自我不自我,也并不是说有个自我在感知。产生自我感是要以意象训练做为基础的,而自我感它本身也只是一种感觉。如果在没有思想内容的澄然境界中,自我感也会跟着消失(但不一定没有我相)。
另外,某一境界下的感受,只能就当时而言,就像啤酒开了就要喝,不能放到第二天一样。要是事后回想,你当然可以推论:那时候我有感觉,那么当然有个自我在感觉这些感觉,否则是谁在感觉?这是事后的想法,这个感觉者是事后加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