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行散记
我是不惯写游记的。其一是因笔力不继,其二则是缺少雅趣。然倘或搁笔,又不免觉得心中悻悻然不是滋味,倒枉负了其间风物待我之盛情,因此只能妄笔,姑借沈从文先生的题,写篇不算游记的游记。
我是去岁末去的燕京,与双亲同往。说起去岁,也不过是十数天前的事,却听来仿佛是个很远故事的开头了,写起来就吓死人。此番上京,于我是去瞻仰天家棣棣威仪,于我父母,却是去怀人忆事。二十年前的秋,他们也是在燕京度的蜜月。那日父亲新婚吃坏了肚子,皱着眉阴着脸——家里还存着几张发黄的相片,零落在尘埃里。
父母和我一样,都不是讲究格调的人,自然拣名气最大的景点游览。名气越大的地方,自然游人越多。乌压压地一群在眼底攒动着,好不热闹。头一日便是紫禁城。冬季本是旅游淡季,饶是如此,游人还是填得满坑满谷。我们去京城那日,也不知出于何事,竟是不巧刚好戒了严。自前门至端门的路上,五步一岗,十步一亭。军爷儿们顶着雷锋帽,冰着脸笔挺挺地站着。见了我们这些外地游客,眼风里微微一瞥,露出点不耐烦的神气,叫人立时就领略了京畿的傲慢与盛气。城门只开了最右一扇,并不许人上城楼。进城时还须进行彻头彻尾的搜身。这情景如此的荒诞,滑稽,沉沦,让人忽然想起二三百年前赴京赶考的学子。他们或许也曾像我们这般,背着行囊与憧憬,在寒浸浸地天空下瑟缩地抖着袖口子,面对京师的阜盛,心里又是惊叹又是悲辛,一个个矮着头,缩着脖子,任人屠宰。
我对紫禁城真起不了什么感情。都是后人修缮的宫殿,实在乏善可陈。按理满清入关,会在牌匾上添写满文。然而城中不少匾额都只剩了汉文,且单看其新旧,即知是后人强加附会上去的。唯有几处地方还保留着些许三百年前的风貌。也只有这些缄默的匾额了,还能诉说些王孙的故事,其余宫室楼台,或成了小商贩淘金的好去处,或是被铁栏隔了起来,高高地供在游人触手不可及的地方,让人们拍个照,就算来过了。于是这些红墙碧瓦,檐牙照壁,忽然间就成了舞台上的玩偶,死死的没了生气。砖瓦梁柱,几进几出,曾经多少风云史事,就这样被淹没在游人嘈杂匆忙的脚步和小商贩百无聊赖的哈欠里。王孙去,平民来,在旧时被称为“禁城”的,庞大门庭与如花美眷,都似沙中碎金般沉在现世的茫茫众生之中。岁月在闪光灯里“咔嚓”一声断了线。淡金的皇城脚下,又不知是哪朝的灵魂在无奈地慢慢吹着萧……
这样的都城不禁隐隐让人难受,如同梅雨季的沉闷,莫名的平庸和忧郁。北京原是个怀古的去处,供有情致的文人怀怀古,闲散的旅人喝喝茶,却不想这百年王气早已黯然而收。那些碧琉璃的瓦,石青色的砖,虽仍然光鲜敞亮,却空剩了副皮囊,内中早被风雨洗劫一空。
我其实早该料到这点。中国的古迹,如今除了收收门票钱,大抵已不剩多少意义。因为不少人并不明白,修缮并不等同保护。有的时候,这或许是一场比英法侵华还更盛大的浩劫。我这回去圆明园,也已全然看不出圆明园该有的样子。园中铺了小路,还复建了少许亭台,竟没有任何遭火烧过的焦痕。及至到了最著名的大水法西洋楼,才终于依稀辨出些当年惨遭蹂躏的影子。可恨又是一道铁栅,远远的将你隔离开来。好像立在那儿的不是遗迹,而是尊需要被供奉的菩萨。
父亲说,二十年前这儿还不是这样。圆明园曾经一片荒芜。他和母亲还亲自走过去摸了摸底下焦黑的石块。这园子远比今日亲切得多,哀感得多,也美丽得多。
我不说话,只顾沿着石砌小路缓步前行,路过街旁小商贩,正卖着印有圆明园原貌的扑克牌。我忽然就轻笑了起来:罢罢罢,这种事,不想也罢。
我是去岁末去的燕京,与双亲同往。说起去岁,也不过是十数天前的事,却听来仿佛是个很远故事的开头了,写起来就吓死人。此番上京,于我是去瞻仰天家棣棣威仪,于我父母,却是去怀人忆事。二十年前的秋,他们也是在燕京度的蜜月。那日父亲新婚吃坏了肚子,皱着眉阴着脸——家里还存着几张发黄的相片,零落在尘埃里。
父母和我一样,都不是讲究格调的人,自然拣名气最大的景点游览。名气越大的地方,自然游人越多。乌压压地一群在眼底攒动着,好不热闹。头一日便是紫禁城。冬季本是旅游淡季,饶是如此,游人还是填得满坑满谷。我们去京城那日,也不知出于何事,竟是不巧刚好戒了严。自前门至端门的路上,五步一岗,十步一亭。军爷儿们顶着雷锋帽,冰着脸笔挺挺地站着。见了我们这些外地游客,眼风里微微一瞥,露出点不耐烦的神气,叫人立时就领略了京畿的傲慢与盛气。城门只开了最右一扇,并不许人上城楼。进城时还须进行彻头彻尾的搜身。这情景如此的荒诞,滑稽,沉沦,让人忽然想起二三百年前赴京赶考的学子。他们或许也曾像我们这般,背着行囊与憧憬,在寒浸浸地天空下瑟缩地抖着袖口子,面对京师的阜盛,心里又是惊叹又是悲辛,一个个矮着头,缩着脖子,任人屠宰。
我对紫禁城真起不了什么感情。都是后人修缮的宫殿,实在乏善可陈。按理满清入关,会在牌匾上添写满文。然而城中不少匾额都只剩了汉文,且单看其新旧,即知是后人强加附会上去的。唯有几处地方还保留着些许三百年前的风貌。也只有这些缄默的匾额了,还能诉说些王孙的故事,其余宫室楼台,或成了小商贩淘金的好去处,或是被铁栏隔了起来,高高地供在游人触手不可及的地方,让人们拍个照,就算来过了。于是这些红墙碧瓦,檐牙照壁,忽然间就成了舞台上的玩偶,死死的没了生气。砖瓦梁柱,几进几出,曾经多少风云史事,就这样被淹没在游人嘈杂匆忙的脚步和小商贩百无聊赖的哈欠里。王孙去,平民来,在旧时被称为“禁城”的,庞大门庭与如花美眷,都似沙中碎金般沉在现世的茫茫众生之中。岁月在闪光灯里“咔嚓”一声断了线。淡金的皇城脚下,又不知是哪朝的灵魂在无奈地慢慢吹着萧……
这样的都城不禁隐隐让人难受,如同梅雨季的沉闷,莫名的平庸和忧郁。北京原是个怀古的去处,供有情致的文人怀怀古,闲散的旅人喝喝茶,却不想这百年王气早已黯然而收。那些碧琉璃的瓦,石青色的砖,虽仍然光鲜敞亮,却空剩了副皮囊,内中早被风雨洗劫一空。
我其实早该料到这点。中国的古迹,如今除了收收门票钱,大抵已不剩多少意义。因为不少人并不明白,修缮并不等同保护。有的时候,这或许是一场比英法侵华还更盛大的浩劫。我这回去圆明园,也已全然看不出圆明园该有的样子。园中铺了小路,还复建了少许亭台,竟没有任何遭火烧过的焦痕。及至到了最著名的大水法西洋楼,才终于依稀辨出些当年惨遭蹂躏的影子。可恨又是一道铁栅,远远的将你隔离开来。好像立在那儿的不是遗迹,而是尊需要被供奉的菩萨。
父亲说,二十年前这儿还不是这样。圆明园曾经一片荒芜。他和母亲还亲自走过去摸了摸底下焦黑的石块。这园子远比今日亲切得多,哀感得多,也美丽得多。
我不说话,只顾沿着石砌小路缓步前行,路过街旁小商贩,正卖着印有圆明园原貌的扑克牌。我忽然就轻笑了起来:罢罢罢,这种事,不想也罢。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