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路与教育路
广州路名的故事--西湖路与教育路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与教育路。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龑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龑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是中国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繁华道路,西湖路位于吉祥路以南,惠福东路以北。全长522米,宽15米。
西湖路原称西湖街,该处原是广州古代湖泊“西湖”,湖中有著名的“九曜石”。1932年,市政府扩建西湖街,建成西湖路。该路段附近有较多古代的书院群和历史文物。西湖路,原有广州市的著名“灯光夜市”,由于邻近北京路,服装业非常兴旺,是继高第街、观绿路后广州的另一个大型服装批发专业市场。1984年5月,市政府为安置大批因观绿路等城市建设项目被迫迁至的个体户,西湖灯光夜市开业。鼎盛时期,固定的店铺有1045档,也是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1997年,由于兴建地铁一号线,封闭中山五路,因此灯光夜市开始衰落。2001年,政府决定拆除灯光夜市,西湖路又可再次通车。每逢农历新年,西湖路及教育路会开设广州市最重要、人流量最大的迎春花市---越秀区西湖花市(前称“双门底花市”)。
教育路接近北京路步行街,全路段有较多专营西服、皮鞋、领带商铺。自明朝以来,教育路一带一直是广东最高级文教官署的所在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代提学道署、清代学政署、民国时代的教育委员会及现今广州市教育局,均在教育路药洲一带。
1932年,市政府扩建观莲街,并穿学署地入书坊街建成教育路。由于民国时学署为广州教育会,故名教育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命名为“教育南路”,1982年复名教育路。
每年春节的西湖路花市,是由西湖路及教育路全程组成,亦是广州市最出名,人流最旺的迎春花市。广州迎春花市,是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又名九曜园。五代南汉乾亨三年(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瑰奇怪石九块,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药洲”有详尽记述。
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
2000年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大楼施工时发现了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址,令广场是建还是拆,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最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地保护遗址。于2000年4月至10月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经研究确认为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址。现时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文物。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把该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6月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文物。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与教育路。原来此地有一湖泊名为西湖,湖上有洲,南汉时刘龑集方士在此炼丹,名药洲。洲上有奇石,均为刘龑命犯人从北方运来。现仍存九曜石于南方戏院内。是中国广州市越秀区的一条繁华道路,西湖路位于吉祥路以南,惠福东路以北。全长522米,宽15米。
西湖路原称西湖街,该处原是广州古代湖泊“西湖”,湖中有著名的“九曜石”。1932年,市政府扩建西湖街,建成西湖路。该路段附近有较多古代的书院群和历史文物。西湖路,原有广州市的著名“灯光夜市”,由于邻近北京路,服装业非常兴旺,是继高第街、观绿路后广州的另一个大型服装批发专业市场。1984年5月,市政府为安置大批因观绿路等城市建设项目被迫迁至的个体户,西湖灯光夜市开业。鼎盛时期,固定的店铺有1045档,也是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1997年,由于兴建地铁一号线,封闭中山五路,因此灯光夜市开始衰落。2001年,政府决定拆除灯光夜市,西湖路又可再次通车。每逢农历新年,西湖路及教育路会开设广州市最重要、人流量最大的迎春花市---越秀区西湖花市(前称“双门底花市”)。
教育路接近北京路步行街,全路段有较多专营西服、皮鞋、领带商铺。自明朝以来,教育路一带一直是广东最高级文教官署的所在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明代提学道署、清代学政署、民国时代的教育委员会及现今广州市教育局,均在教育路药洲一带。
1932年,市政府扩建观莲街,并穿学署地入书坊街建成教育路。由于民国时学署为广州教育会,故名教育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曾被命名为“教育南路”,1982年复名教育路。
每年春节的西湖路花市,是由西湖路及教育路全程组成,亦是广州市最出名,人流最旺的迎春花市。广州迎春花市,是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教育路,又名九曜园。五代南汉乾亨三年(919年),南汉开国皇帝刘龑在今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利用原来的天然池沼凿长湖五百丈(约合今1600米),史称西湖或仙湖。湖中建洲,在此炼丹求仙药,故称药洲。湖中有瑰奇怪石九块,称为九曜石。沿湖有亭、楼、馆、榭,风景甚美。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园林文化随笔集《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中,对“药洲”有详尽记述。
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
2000年在西湖路光明广场大楼施工时发现了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址,令广场是建还是拆,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最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地保护遗址。于2000年4月至10月发掘,面积600多平方米,经研究确认为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遗址。现时广场整个负一层都开辟为遗址博物馆。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为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出土的文物。由于水闸是全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水渗入到水闸中。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政府把该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12月入选《中国文化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6月9日起公开展出,为全国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区内受到保护并开放的文物。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