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描写练习
夏
如果你稍微留意就能发现,夏天里的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热气从地心深处向上走,裹挟着尘土迅速爬过人的脚背,脚踝,直至发梢。救火车尖叫着掠过灰色的街道,人们像是得救的溺水者一般,从原本面无表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齐刷刷地扭过头去看,天空慈悲地投下一片阴影,藏匿起他们的无助与恐慌。不能忍受沉默是新世纪的衍生病,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在巨大的沉默里束手无策,恐惧不安得像一只只待宰的羔羊。
炎热使很多东西都变了质,包括食物,生活,还有爱情。灼热的太阳得意洋洋地在头顶悬着,好像除了它,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少部分人清醒地活着,承受着所有人的痛苦活着,试图让粘稠的往昔和悲伤柔驯地变成智慧,把生活像沤酸菜一样沤成一首诗。
漫长的旅途中,欲望滋养着人们也侵蚀着人们,累积起来的重量慢慢地压弯他们的脊背,最后只好把理想和诗意扔出去,留下面包和水。饥饿的天才们也混迹在旅人中,他们把诗意牢牢地攒着,也并不为了生存乞求,最后大多在途中死去,有幸活下来的被人们发现,视为怪物,围在他们身边嗤嗤地嘲笑。真正美丽的事物往往并不显眼,甚至很黯淡,只有心中埋有火种的人才能发现,他们的额头上有一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星形标记,那是伴随他们一生甜蜜而沉重的负担。
每一扇窗户后面都躲藏着一双眼睛,悉悉索索地从幕布后面向外张望,在人造的清凉中,等待闷热散去。在这一个个小格间里,各式各样的皮囊得到片刻安憩,潮水一般的秘密像冰块格里的自来水一样被冻起来,侥幸地拥有了一方天地。
形态各异的瑰丽的梦境云朵般漂浮在人们头顶,灵魂像一勺蜂蜜,被温水泡开。 随着炎热而来的假期让人们无所事事,梦境看起来没完没了,存在之苦再也不能被薄薄的糖霜掩盖,生存本身变成一把受了诅咒的剑,挂在所有人头顶。
但窗外的世界是滚烫的,崭新的,能够熔化种种落寞与不如意。特别是那些喊着口号的游行队伍,他们支持一切,法制,正义,同性恋,穷人,动物还有性工作者权益,在奔走相告的欢愉中,一切障碍都已经消失了。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人们口耳相传,随即静默,任由静默本身去填满不断涌出的静默的缝隙。大多数人就呆在这静默的缝隙中,并不能像阿甘那样在奔跑中找到意义,也不能在传教式的口号呼喊中获得乐趣。于是,更多步履匆匆的人群迅捷而又百无聊赖地向前移动,被暑气炙烤在柏油路面上,无力逃脱,等待下一个,和无数个夏天的到来。
淡蓝色的早晨,人们赶路匆忙。油腻被晨露洗去,整个世界干净得有些不一样。说到底,谁都舍不得这脆弱又患得患失的生命,一边鄙夷地唾弃着它,一边苦苦地为生存哀求。人类其实是种很柔软的动物,四处奔波,囤积口粮,为了活着。
有些人欲望很重,这些欲望在炎热的气候中更是无处可躲。他们永不满足,深谙所有高效便捷的生存法则,用尽自己的所有脑力与这个世界打着躲避球。在沸腾的交往中,意义泡沫一样地堆积起来,他们脸上挂着足以代言牙膏广告的灿烂假笑,好像一个移动的人行立牌,像磁铁吸引铁钉般获得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一切。对于迷失自我的担心也不是从来没有,但依旧清晰可辨的心跳声总能让他们宽下心来,并且更爱自己,因为虽然像机器一样运转,但并没有丧失爱的能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于是,自我陶醉的心开始嗡嗡作响,得意洋洋的喜悦盖过了所有细碎的恐惧。他们的心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人羡慕地围绕在他们身边,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脚踏实地地生活。
欲望很轻的那些人则活得比较吃力。他们的身体也轻飘飘的,风一吹就双脚离地,在空中飘着,风大时还会被刮到树杈上挂着,却也并不急着下来,索性固定好身子,呆在树上等落日。他们惧怕日光,最喜欢的时刻便是黄昏,在闪闪发光的新世纪里,这样难免有些古怪。还不止这些,他们喜欢阴天胜过晴天,喜欢长久的独处胜过迷人的聚会,喜欢尴尬的沉默胜过热烈的交谈,喜欢无趣的清醒胜过狂热的幻觉。人群中,他们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拨,是角落里可怜孱弱的失败者,走过他们身边,人们自动地让开道来。他们在树阴下乘凉,偶尔仰望天空,靠吮吸美和趣味活下去。
更多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在城市边缘。像一只蚂蚁四处寻找粮食,像一扬尘土寻找落脚之地,为了基本的尊严,他们心无旁骛,一心要活下去。街角的阴影处蹲着一个中年男人,用中年男人来形容他或许并不准确,花白的头发和微微佝偻的脊背标志着时间在他身上流过的痕迹。枯黄的手指夹着一根似乎永远也抽不完的烟,在身后黑压压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活生生地伫立成一座肉身的雕像。衣服内衬口袋里是刚从工头那儿拿来的一千元,他在脑子里进行着简单的加减乘除,除了往家寄的五百块不能动,在返回充满汗臭味儿的出租屋前,还有些事儿可以做,比如去菜市场割一块他嘴馋了好多天的猪头肉,剩下的钱还能去小卖部买上几包那种五块一盒儿的烟,甚至可以花上二三十块去巷子里的丽丽发廊做按摩。他的心被这些念头压得沉甸甸的,不知道人们常说的幸福是不是就是这种滋味。
然后他站起来,趿拉着拖鞋,从人潮中踩出一条路去买一斤猪肉,几根黄瓜。
生命等待着死亡,像炎热等待着一场雨。
感冒的小夏天打了个喷嚏,于是雨水像泉水一样流淌着,沿着斜坡形成河流,顺着台阶聚成瀑布,轻轻地托起行走着的人们。
秋
金黄色的季节里,无用的人们走来走去,他们的面容稀松平常,只是额头上有个不易察觉的闪光的记号。
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个少年是先知。只有小孩子在经过他身边时会偶尔停下来好奇地朝他望。他终日拖着疲惫的身体,躲避看见的苦难,但也并不向欢喜迎上去。甚至因为预知了自己的死亡,仿佛整个人松懈下来,再没有力气活下去。他像摩挲着一块温润的玉石一般把玩着他的那块怀表,不时地拿出来在眼前晃一晃,再面容忧郁地放回原处。嘀嗒,嘀嗒,生而为人的阴影完整地包裹着他。因为害怕失去,他拒绝了一切开始。
他那深入骨髓的精神厌倦病怕是一辈子也治不好,即使在这深秋,像劈开花楸树一样劈开他的身体,那些不安分的气泡都会从他的血液中升腾起来,折磨他一辈子。
他的痛苦在于放不下他的笔。博尔赫斯说,诗情来临时的情景,就像飞鸟或者猛禽扑向帕尔西的无声塔。他写作的欲望也差不多,它们钻空袭来,比如在某个平常的下午,就像一种热病一样,让他猝不及防。有时候,那些灵感会眷顾他,好像上帝的恩宠恰巧掉落在他的膝盖上。
十九年了,他置身于字句中,这是属于他的爱情故事。但那些短暂的狂热只是久旱后的雨水,多数时候他是渴的,是嘴唇干裂的愁容骑士。对于这个世界,他是个无用的人,是个只会支楞着脑袋发呆的人。他的出生就是个错误。他是个有病的孩子,他的父母说,他着了魔。是的,他是着了魔,因为不小心偷窥到神的秘密,而被照瞎了眼睛,魂魄也被吸走了,灵魂掉入漩涡里。长年来,内心被一股邪气盘踞,并在不断酝酿中日益强壮,那是他心中的大毛怪。他的心思全用在了艺术,编造着毫无意义的作品。
他前十九年的人生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伤痛史,记录着他在现实中笨拙跌撞的岁月。但是,他的笨拙仅仅是在现实中,有时他也步履轻盈地走。
在他的无用中,他轻点着地面行走,要是他想,甚至可以纵身一跃飞起来。
在那个被构建的疆域中,他不再是无所适从的人,而是像凯撒一般不断征服和创造的人。那里有长长的,永远看不见尽头的道路,路的两旁全都是金黄色的梧桐,风一起,那些金黄就被吹散到空中,场景变幻,他可以去任何地方。
可以去古希腊,看那些哲人智者套着宽大的袍子到处漫无目的地跑。
可以去战国时,看庄子为他死去的爱人击盆而歌。
可以去东晋时,跟陶渊明一起吟诵归去来兮辞。
可以去蔡元培时期的北大,看着扎着小辫子的辜鸿铭偷乐。
可以去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个属于诗意和理想主义的时代,问海子借他的那本瓦尔登湖。
风停了,那些金黄的叶子纷纷落到了地上,他就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局促不安起来,人群又出现在他眼前。他刚又做了个无用的梦。世上最快乐的事之一就是可以迷失在时间中又不用付代价,但是可惜的是,那些可以随意操控时间的人都要付出代价,他也一样。他得为他沉浸在其中的无用时间付出代价。这样的梦做得越久,他就越不能适应眼前的世界,最后很可能只能在无用中生活。
他多么想做个有用的人啊,于是就决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了,可是啊,那些梦不能碎,无用的人靠做梦和保持他们的无用活下去。
冬
生命开始劈里啪啦地往下掉,冷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情绪,寒冷让人变得敏感,更容易觉察痛苦。
天狗在吃月亮,四野无人,刺骨的寒冷使人悲悯起来。不够大方的姑娘穿着新衣服走在空荡荡的路上,柔软的身体和内心的秘密被服帖地包裹着,她年方二十,天真得像只初生的小兽,眼神好奇伶俐,心怦怦怦地跳动着。对自己,她深信不疑。对这个世界,她有许多话要说。悲伤的滋味她还没有真正品尝过,泪水偶尔从她的脸颊流过,但从未没流进过心里,所以她还不知道疼。时间给过去的一切都蒙上一层灰,闪光的只是现在。 她对才华贪得无厌,就像对美一样。事物的幻灭并不能重伤或摧毁她,年轻的心很快就自己修复,变质的爱情和黯淡的往事被挑拣出来果决地扔掉,然后一路向前,并不回头。她那么着急地奔向明天,是的,无限的可能性好像在前方等着她。
越是平庸的人,越能在这个世界里如鱼得水,因为他们像草履虫一样懂得趋利避害,但天才就不管这些,只跟随自己的内心。这句话来自那个戴着大得有点滑稽的眼镜的那个男孩。坐在一片萧瑟中,她又想起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身边也是有很多人,地板很油腻,他说完这话就低下头吃面。那也是一个寒冬吧,食物中的热气氤氲在空气中,迷蒙了她的眼睛。但他们相爱是在夏季,一起去地下影院看颐和园,看银幕上打出的那句话: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夜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那时,她还期待着遇到天才,爱上一个天才会使她感到荣光。大多数的时候,他们不亲吻,不说话,用沉默互相报答。
而现在,她什么也不做,静坐在火炉旁,等待热气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连同湿哒哒的青春期一起蒸发出去。她瞧见她的才华逐渐黯淡下去,就像缓慢亮起来的曙色。
“我在尽头等你。”说完这句话,她手里拎着一双有着黄穗须的鱼嘴鞋,蹦蹦跳跳地上路了。
春
那个穿女装的男孩已经被忽视太久了,兀自踩着有着独特韵律的舞步。他并不笨拙,相反,他出奇地美。他是神的孩子。人们怜悯那些异类,因为自己的正常而庆幸。
在那个好像被时光抛弃的下午,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拿出小凳儿,搬了张小桌儿,泡了茶,剥着核桃仁,准备开始自己和自己唠嗑儿。炎炎午后幽静小院里的他,好像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徜徉在白银时代里的小孩。赤身裸体地奔跑在没有边界的草原上,随时准备着扑通一声跌进坑里,拍掉泥土,再不掉一滴泪地爬起来,露出少了门牙却依旧灿烂的笑容。
从不同角度做比较是很重要的,他想,比如说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没有朋友,一直被大家孤立,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那么惨,是的,也许会更糟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三十万的异端分子在宗教裁判所被处决,其中包含无辜平民、人文主义者、新教徒、作家、学者甚至还有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想想他们,就会发现生活好过得多。与他们相比,他应该是幸运的。你说,在中世纪,谁会让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男孩在路上走呢。他觉得这个世界待他实在不薄,重新快乐起来。而且创造世界太好玩儿了,这事他怎么也琢磨不够。是的,不用怕了,还有什么比活着更好或更糟呢?梦和欲望大概是一回事,生活就是持续不断重复的琐碎和片刻的闪光。
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孩子们恸哭不止,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寻找着各自的妈妈。那些没来由的哭泣声加起来约等于人类心痛的总和。这世上匪夷所思的事多到无穷无尽,一切残忍的现实都有它合理的解释,我们被这样教导,软弱是可耻的,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因为没有一种痛苦是无法承受的,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气味一样,只要时间久了就察觉不到了。 但是或许,坚强地承受并不是一种美德,自私、软弱和矫情也并不丢脸,它们都是可贵的品质,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活下去。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活着是为了解决死的问题,不是为了不朽,而是为了智慧。
忧郁的孩子们在等待属于他们的柔软时刻。
让我们记起人类的起源吧,方块字接地通天。那时的天堂还不是一个鲜花环绕的隧道,而是一条长得望不见出口的图书馆走廊。在一本书中,一个名叫达摩的青年发现了全世界,坐在四季的麦地中,梦想众兄弟。
如果你稍微留意就能发现,夏天里的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热气从地心深处向上走,裹挟着尘土迅速爬过人的脚背,脚踝,直至发梢。救火车尖叫着掠过灰色的街道,人们像是得救的溺水者一般,从原本面无表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齐刷刷地扭过头去看,天空慈悲地投下一片阴影,藏匿起他们的无助与恐慌。不能忍受沉默是新世纪的衍生病,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人们在巨大的沉默里束手无策,恐惧不安得像一只只待宰的羔羊。
炎热使很多东西都变了质,包括食物,生活,还有爱情。灼热的太阳得意洋洋地在头顶悬着,好像除了它,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少部分人清醒地活着,承受着所有人的痛苦活着,试图让粘稠的往昔和悲伤柔驯地变成智慧,把生活像沤酸菜一样沤成一首诗。
漫长的旅途中,欲望滋养着人们也侵蚀着人们,累积起来的重量慢慢地压弯他们的脊背,最后只好把理想和诗意扔出去,留下面包和水。饥饿的天才们也混迹在旅人中,他们把诗意牢牢地攒着,也并不为了生存乞求,最后大多在途中死去,有幸活下来的被人们发现,视为怪物,围在他们身边嗤嗤地嘲笑。真正美丽的事物往往并不显眼,甚至很黯淡,只有心中埋有火种的人才能发现,他们的额头上有一个小得几乎看不见的星形标记,那是伴随他们一生甜蜜而沉重的负担。
每一扇窗户后面都躲藏着一双眼睛,悉悉索索地从幕布后面向外张望,在人造的清凉中,等待闷热散去。在这一个个小格间里,各式各样的皮囊得到片刻安憩,潮水一般的秘密像冰块格里的自来水一样被冻起来,侥幸地拥有了一方天地。
形态各异的瑰丽的梦境云朵般漂浮在人们头顶,灵魂像一勺蜂蜜,被温水泡开。 随着炎热而来的假期让人们无所事事,梦境看起来没完没了,存在之苦再也不能被薄薄的糖霜掩盖,生存本身变成一把受了诅咒的剑,挂在所有人头顶。
但窗外的世界是滚烫的,崭新的,能够熔化种种落寞与不如意。特别是那些喊着口号的游行队伍,他们支持一切,法制,正义,同性恋,穷人,动物还有性工作者权益,在奔走相告的欢愉中,一切障碍都已经消失了。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人们口耳相传,随即静默,任由静默本身去填满不断涌出的静默的缝隙。大多数人就呆在这静默的缝隙中,并不能像阿甘那样在奔跑中找到意义,也不能在传教式的口号呼喊中获得乐趣。于是,更多步履匆匆的人群迅捷而又百无聊赖地向前移动,被暑气炙烤在柏油路面上,无力逃脱,等待下一个,和无数个夏天的到来。
淡蓝色的早晨,人们赶路匆忙。油腻被晨露洗去,整个世界干净得有些不一样。说到底,谁都舍不得这脆弱又患得患失的生命,一边鄙夷地唾弃着它,一边苦苦地为生存哀求。人类其实是种很柔软的动物,四处奔波,囤积口粮,为了活着。
有些人欲望很重,这些欲望在炎热的气候中更是无处可躲。他们永不满足,深谙所有高效便捷的生存法则,用尽自己的所有脑力与这个世界打着躲避球。在沸腾的交往中,意义泡沫一样地堆积起来,他们脸上挂着足以代言牙膏广告的灿烂假笑,好像一个移动的人行立牌,像磁铁吸引铁钉般获得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一切。对于迷失自我的担心也不是从来没有,但依旧清晰可辨的心跳声总能让他们宽下心来,并且更爱自己,因为虽然像机器一样运转,但并没有丧失爱的能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于是,自我陶醉的心开始嗡嗡作响,得意洋洋的喜悦盖过了所有细碎的恐惧。他们的心越来越重,身体也越来越重,越来越多人羡慕地围绕在他们身边,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脚踏实地地生活。
欲望很轻的那些人则活得比较吃力。他们的身体也轻飘飘的,风一吹就双脚离地,在空中飘着,风大时还会被刮到树杈上挂着,却也并不急着下来,索性固定好身子,呆在树上等落日。他们惧怕日光,最喜欢的时刻便是黄昏,在闪闪发光的新世纪里,这样难免有些古怪。还不止这些,他们喜欢阴天胜过晴天,喜欢长久的独处胜过迷人的聚会,喜欢尴尬的沉默胜过热烈的交谈,喜欢无趣的清醒胜过狂热的幻觉。人群中,他们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拨,是角落里可怜孱弱的失败者,走过他们身边,人们自动地让开道来。他们在树阴下乘凉,偶尔仰望天空,靠吮吸美和趣味活下去。
更多的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生活在城市边缘。像一只蚂蚁四处寻找粮食,像一扬尘土寻找落脚之地,为了基本的尊严,他们心无旁骛,一心要活下去。街角的阴影处蹲着一个中年男人,用中年男人来形容他或许并不准确,花白的头发和微微佝偻的脊背标志着时间在他身上流过的痕迹。枯黄的手指夹着一根似乎永远也抽不完的烟,在身后黑压压的钢筋水泥森林中,活生生地伫立成一座肉身的雕像。衣服内衬口袋里是刚从工头那儿拿来的一千元,他在脑子里进行着简单的加减乘除,除了往家寄的五百块不能动,在返回充满汗臭味儿的出租屋前,还有些事儿可以做,比如去菜市场割一块他嘴馋了好多天的猪头肉,剩下的钱还能去小卖部买上几包那种五块一盒儿的烟,甚至可以花上二三十块去巷子里的丽丽发廊做按摩。他的心被这些念头压得沉甸甸的,不知道人们常说的幸福是不是就是这种滋味。
然后他站起来,趿拉着拖鞋,从人潮中踩出一条路去买一斤猪肉,几根黄瓜。
生命等待着死亡,像炎热等待着一场雨。
感冒的小夏天打了个喷嚏,于是雨水像泉水一样流淌着,沿着斜坡形成河流,顺着台阶聚成瀑布,轻轻地托起行走着的人们。
秋
金黄色的季节里,无用的人们走来走去,他们的面容稀松平常,只是额头上有个不易察觉的闪光的记号。
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个少年是先知。只有小孩子在经过他身边时会偶尔停下来好奇地朝他望。他终日拖着疲惫的身体,躲避看见的苦难,但也并不向欢喜迎上去。甚至因为预知了自己的死亡,仿佛整个人松懈下来,再没有力气活下去。他像摩挲着一块温润的玉石一般把玩着他的那块怀表,不时地拿出来在眼前晃一晃,再面容忧郁地放回原处。嘀嗒,嘀嗒,生而为人的阴影完整地包裹着他。因为害怕失去,他拒绝了一切开始。
他那深入骨髓的精神厌倦病怕是一辈子也治不好,即使在这深秋,像劈开花楸树一样劈开他的身体,那些不安分的气泡都会从他的血液中升腾起来,折磨他一辈子。
他的痛苦在于放不下他的笔。博尔赫斯说,诗情来临时的情景,就像飞鸟或者猛禽扑向帕尔西的无声塔。他写作的欲望也差不多,它们钻空袭来,比如在某个平常的下午,就像一种热病一样,让他猝不及防。有时候,那些灵感会眷顾他,好像上帝的恩宠恰巧掉落在他的膝盖上。
十九年了,他置身于字句中,这是属于他的爱情故事。但那些短暂的狂热只是久旱后的雨水,多数时候他是渴的,是嘴唇干裂的愁容骑士。对于这个世界,他是个无用的人,是个只会支楞着脑袋发呆的人。他的出生就是个错误。他是个有病的孩子,他的父母说,他着了魔。是的,他是着了魔,因为不小心偷窥到神的秘密,而被照瞎了眼睛,魂魄也被吸走了,灵魂掉入漩涡里。长年来,内心被一股邪气盘踞,并在不断酝酿中日益强壮,那是他心中的大毛怪。他的心思全用在了艺术,编造着毫无意义的作品。
他前十九年的人生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伤痛史,记录着他在现实中笨拙跌撞的岁月。但是,他的笨拙仅仅是在现实中,有时他也步履轻盈地走。
在他的无用中,他轻点着地面行走,要是他想,甚至可以纵身一跃飞起来。
在那个被构建的疆域中,他不再是无所适从的人,而是像凯撒一般不断征服和创造的人。那里有长长的,永远看不见尽头的道路,路的两旁全都是金黄色的梧桐,风一起,那些金黄就被吹散到空中,场景变幻,他可以去任何地方。
可以去古希腊,看那些哲人智者套着宽大的袍子到处漫无目的地跑。
可以去战国时,看庄子为他死去的爱人击盆而歌。
可以去东晋时,跟陶渊明一起吟诵归去来兮辞。
可以去蔡元培时期的北大,看着扎着小辫子的辜鸿铭偷乐。
可以去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个属于诗意和理想主义的时代,问海子借他的那本瓦尔登湖。
风停了,那些金黄的叶子纷纷落到了地上,他就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局促不安起来,人群又出现在他眼前。他刚又做了个无用的梦。世上最快乐的事之一就是可以迷失在时间中又不用付代价,但是可惜的是,那些可以随意操控时间的人都要付出代价,他也一样。他得为他沉浸在其中的无用时间付出代价。这样的梦做得越久,他就越不能适应眼前的世界,最后很可能只能在无用中生活。
他多么想做个有用的人啊,于是就决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了,可是啊,那些梦不能碎,无用的人靠做梦和保持他们的无用活下去。
冬
生命开始劈里啪啦地往下掉,冷不仅仅是一种感觉,也是一种情绪,寒冷让人变得敏感,更容易觉察痛苦。
天狗在吃月亮,四野无人,刺骨的寒冷使人悲悯起来。不够大方的姑娘穿着新衣服走在空荡荡的路上,柔软的身体和内心的秘密被服帖地包裹着,她年方二十,天真得像只初生的小兽,眼神好奇伶俐,心怦怦怦地跳动着。对自己,她深信不疑。对这个世界,她有许多话要说。悲伤的滋味她还没有真正品尝过,泪水偶尔从她的脸颊流过,但从未没流进过心里,所以她还不知道疼。时间给过去的一切都蒙上一层灰,闪光的只是现在。 她对才华贪得无厌,就像对美一样。事物的幻灭并不能重伤或摧毁她,年轻的心很快就自己修复,变质的爱情和黯淡的往事被挑拣出来果决地扔掉,然后一路向前,并不回头。她那么着急地奔向明天,是的,无限的可能性好像在前方等着她。
越是平庸的人,越能在这个世界里如鱼得水,因为他们像草履虫一样懂得趋利避害,但天才就不管这些,只跟随自己的内心。这句话来自那个戴着大得有点滑稽的眼镜的那个男孩。坐在一片萧瑟中,她又想起他,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身边也是有很多人,地板很油腻,他说完这话就低下头吃面。那也是一个寒冬吧,食物中的热气氤氲在空气中,迷蒙了她的眼睛。但他们相爱是在夏季,一起去地下影院看颐和园,看银幕上打出的那句话:有一种东西,它会在某个夏夜像风一样突然袭来,让你措不及防,无法安宁,与你形影相随,挥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只能称它为爱情。那时,她还期待着遇到天才,爱上一个天才会使她感到荣光。大多数的时候,他们不亲吻,不说话,用沉默互相报答。
而现在,她什么也不做,静坐在火炉旁,等待热气将体内多余的水分连同湿哒哒的青春期一起蒸发出去。她瞧见她的才华逐渐黯淡下去,就像缓慢亮起来的曙色。
“我在尽头等你。”说完这句话,她手里拎着一双有着黄穗须的鱼嘴鞋,蹦蹦跳跳地上路了。
春
那个穿女装的男孩已经被忽视太久了,兀自踩着有着独特韵律的舞步。他并不笨拙,相反,他出奇地美。他是神的孩子。人们怜悯那些异类,因为自己的正常而庆幸。
在那个好像被时光抛弃的下午,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拿出小凳儿,搬了张小桌儿,泡了茶,剥着核桃仁,准备开始自己和自己唠嗑儿。炎炎午后幽静小院里的他,好像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徜徉在白银时代里的小孩。赤身裸体地奔跑在没有边界的草原上,随时准备着扑通一声跌进坑里,拍掉泥土,再不掉一滴泪地爬起来,露出少了门牙却依旧灿烂的笑容。
从不同角度做比较是很重要的,他想,比如说他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没有朋友,一直被大家孤立,但仔细想想其实也没那么惨,是的,也许会更糟的。在中世纪的欧洲,三十万的异端分子在宗教裁判所被处决,其中包含无辜平民、人文主义者、新教徒、作家、学者甚至还有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想想他们,就会发现生活好过得多。与他们相比,他应该是幸运的。你说,在中世纪,谁会让一个穿着花裙子的小男孩在路上走呢。他觉得这个世界待他实在不薄,重新快乐起来。而且创造世界太好玩儿了,这事他怎么也琢磨不够。是的,不用怕了,还有什么比活着更好或更糟呢?梦和欲望大概是一回事,生活就是持续不断重复的琐碎和片刻的闪光。
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孩子们恸哭不止,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寻找着各自的妈妈。那些没来由的哭泣声加起来约等于人类心痛的总和。这世上匪夷所思的事多到无穷无尽,一切残忍的现实都有它合理的解释,我们被这样教导,软弱是可耻的,要做一个勇敢的人,因为没有一种痛苦是无法承受的,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气味一样,只要时间久了就察觉不到了。 但是或许,坚强地承受并不是一种美德,自私、软弱和矫情也并不丢脸,它们都是可贵的品质,帮助一个人更好地活下去。
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活着是为了解决死的问题,不是为了不朽,而是为了智慧。
忧郁的孩子们在等待属于他们的柔软时刻。
让我们记起人类的起源吧,方块字接地通天。那时的天堂还不是一个鲜花环绕的隧道,而是一条长得望不见出口的图书馆走廊。在一本书中,一个名叫达摩的青年发现了全世界,坐在四季的麦地中,梦想众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