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谢谢。
2013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要描述2013,注定会是一篇啰嗦而娘炮的长文。
2013年可视为一个元年,它目睹了我终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自己拉扯大,长大成人。如同泡得太久的方便面一般的青春期,终于他妈地死透了。再往后的2014年2015年2016年,当摆摆们面对一大波小怪兽来袭,都会转过身对着2013年那个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先烈摆摆君,烧三柱高香,磕三个长头,而后鼓起勇气从容赴死。
我要说声谢谢。对2013年,对北京。
今年北京有一个暖冬,至今没有下雪。这个周末也无非是这样,干冽的空气和清透的阳光。这是我在北京的第十三个月,但我像在这个地方呆了很久很久:在大街上常常气定神闲地给人指路;对哪里有最红火的餐厅和最热门的演出永远轻车熟路;学会了北京话里常用的骂人俚语,偶尔来几句总能逗得本地人们乐不可支;有那么几个不多但也不少的朋友,吃喝玩乐总能让生活热闹和快活。
这就是我在北京十三个月后,建立起来的生活。建立这个动词,不太准确。我并没使多大劲,生活它自己就翻滚成了这个模样。北京像是准备好了一大堆彩蛋,在我经过时,这些惊喜全都从天而降,砸得我晕头转向。
这一年,走完了最后一段青春期。布满触角的年少时期,幽暗曲折的内心,终于在被生活摆弄两年后,变成了一个敦厚平庸的实心泥娃娃。人生永远得不偿失,但失去这些触角,本身就是一种轻松。今年春天,我在北京漫天的柳絮中,骑着我破烂的二手捷安特,在胡同中大院里呼啸而过,几乎不由自主地喊出来:长大成人的感觉真太尼玛好了。我不知道这是被北京所引发的,还是整个时间节点刚刚好遭遇了北京。但对我来说,他们交织在一起,于是北京对我来说,有一种初恋般的意味深长。
是的,我没料到改变一个地点,竟然改变了整个阶段。在广州时,所有少年的惊恐和纠结;在上海时,面对这个广阔而恶意的成人世界时,那些结郁和无措。在北京,在25岁时,在2013年,这些悠远而曲折的岁月,像一场漫无边际的高烧,终于从我身上退了过去。
于是从今年七月,我的心思开始彻底飞散开来。工作满两年,累积的失望、挫折与焦虑,庞大得如同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战斗。我像躺在战壕里绝望的残兵,某个清晨醒来看见清透的阳光,终于弃械投降:停战吧,让我们来晒晒太阳。
于是那些焦虑,成为被隐藏的单元格。没有人去点开。“你放弃了吗?”我问。”是的,其实我早就放弃了,不是吗。“我答。石头一放,玩心便重起来。
带着对自己的怜惜和歉意,我想在最后的年轻岁月里,补偿错失掉的整个青春期。于是2013年,是在工作上甚无建树的一年,但对于自己,终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没有丝毫后悔,甚至充满了玩得还不够的遗憾。在北京,我极为快乐,无忧无虑,酣畅淋漓。
但是,快乐就够了么?
如果人愿意,可以一直这样快乐下去。停止长大就行。驻足于现在这个状态,不面对接下来的压力,及时行乐,把酒当歌。或许某天深夜再次遭遇来自深渊的注视,没关系,聊个微信刷个豆瓣,一觉醒来又能满血做人。我知道好多人就是这么干的,反正大家都懂那一句:做人嘛最重要是开心——多优秀的自洽功夫,更何况“活在当下”这样的回魂丹,一旦吞下肚就像穿了件象征自由的黄马褂,足以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深井冰”的青年文化中绝尘而去。
事实上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不被生活的强刺激戳一下,比如结婚、生子、父母伤病,你以为你在安居乐业中日渐长大,但其实你只在随波逐流中慢慢变老。有的人就永远把自己留在了25,时间走了,他们却拒绝被带走。
我极喜欢跟周围同龄人劝勉一句话:晚熟,是有福气的。我也确实打心眼这么想。人跟鸡没什么区别,在出厂前养得越慢呆得越久,嚼起来就越有味道。然而,即使晚熟如我,也知道赖在comfort zone里不愿往下走,哪里是人前自我标榜的小宇宙强大,根本就是拖延症好吗。
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激烈火拼。一个来自内心,告诉自己留在深深眷恋的地方与状态;一个来自大脑,告诉自己要承担作为成年人的现实责任。
导致它们交战的导火索,开始于初冬。
在11月底考虑何去何从的时候,我没有预料到这个决定会如此艰难。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情感。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的这些,到底是源于年轻而肆意无知的幻梦,还是一个值得为止付出的理想?我究竟是考虑得太浪漫太稚嫩,还是面对想要的过于软弱?
好多个晚上我趟在北京熟悉的干冽空气中,想着这些,想着自己未能珍惜的,想着自己理应承担的,辗转反侧,只觉得生而为人,长夜如此清冷悠长。
12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回了一趟重庆。重庆已经无法完全承担”家“这个意义。
我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没有关系,你已经25岁,不论在哪里,你要做的都一样: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我武装起来的自信和淡定,在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被釜底抽薪。
这就是我的故乡。即使我已经离开了十年,它同我离开时的记忆,也丝毫没有断篇。我毫无惊喜,只有由衷的紧张。我艰难去寻找,自己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最终一而再三地失望而回。它仍然是,八年前我离开时的那一个,陈旧、拖沓、保守、单一的城,但我却无法删除这八年覆盖在身上的所有时光,去与重庆郎情妾意地融为一体。
这是来自人生最深沉的冰冷,一击即中。”你无家可归了,你无家可归了“。好多次,这个声音如大雨倾盆,一瞬间全世界将我包围。
故土,故土,那已沦为往事,仅供追忆。
天下如此大,却无处为家。去还是留,进还是退,内心还是大脑?To be or not to be?
这就是真相,二元制得近乎残酷。
我相信这不是我的个人体验。我相信有千万个与我一样的人。我们背井离乡,我们连根拔起,我们如塑料袋漂浮在漂亮的时代上空无从落脚。我想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取舍,他们的恐惧与坚持,他们是否同我一样成为故乡的陌生人,他们是否也在深夜遭遇来自深渊的注视而泣血涕零。
这个冬天在内心引发的激荡,颠覆了2013年所有的歌舞升平。
十二月的基调,开始变得缠绵而带着怅惘。我想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
那么多话想说,所有的话凝结成一把沉默压在胸口。我不擅长回忆,但身心经过的地方、涌上心头的情绪、无疾而终的念想,像坐夜车时迎面而来的车灯,一遭遇,便消失殆尽。
在北京的生活,在产生的那一瞬间就成为了回忆。
十二月我写了很多话,只言片语,关于北京。文字对于我,像传说中的青春一样,在我拥有他们的时候,我一直在拒绝。而当它们从我身上滑下来,转过身,仅存一个面目模糊的背影,我却那么热切地扑上去挽留。这些只言碎语,是我吐出的丝结出的网,为了让这个背影,走得慢一点。
我希望它们足以证明,北京,我来过这里。
曾经有人告诉我,留在北京,就是一场豪赌。
很多人来,很多人离开,很多人输,很多人赢。
我还没有想好,是否要把自己洗干净扎个蝴蝶结换成筹码,推到这个大赌局上去。
2013年,没有建树,也没有决定。
但它仍是一个元年。
因为我还完了债,因为我长大成人。因为我开始明白我不是独自一人,所有的我,都与我在一起。因为世界就此摊开而我即使还啜着鼻涕也能心存好奇与善意: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要描述2013,注定会是一篇啰嗦而娘炮的长文。
2013年可视为一个元年,它目睹了我终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把自己拉扯大,长大成人。如同泡得太久的方便面一般的青春期,终于他妈地死透了。再往后的2014年2015年2016年,当摆摆们面对一大波小怪兽来袭,都会转过身对着2013年那个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先烈摆摆君,烧三柱高香,磕三个长头,而后鼓起勇气从容赴死。
我要说声谢谢。对2013年,对北京。
今年北京有一个暖冬,至今没有下雪。这个周末也无非是这样,干冽的空气和清透的阳光。这是我在北京的第十三个月,但我像在这个地方呆了很久很久:在大街上常常气定神闲地给人指路;对哪里有最红火的餐厅和最热门的演出永远轻车熟路;学会了北京话里常用的骂人俚语,偶尔来几句总能逗得本地人们乐不可支;有那么几个不多但也不少的朋友,吃喝玩乐总能让生活热闹和快活。
这就是我在北京十三个月后,建立起来的生活。建立这个动词,不太准确。我并没使多大劲,生活它自己就翻滚成了这个模样。北京像是准备好了一大堆彩蛋,在我经过时,这些惊喜全都从天而降,砸得我晕头转向。
这一年,走完了最后一段青春期。布满触角的年少时期,幽暗曲折的内心,终于在被生活摆弄两年后,变成了一个敦厚平庸的实心泥娃娃。人生永远得不偿失,但失去这些触角,本身就是一种轻松。今年春天,我在北京漫天的柳絮中,骑着我破烂的二手捷安特,在胡同中大院里呼啸而过,几乎不由自主地喊出来:长大成人的感觉真太尼玛好了。我不知道这是被北京所引发的,还是整个时间节点刚刚好遭遇了北京。但对我来说,他们交织在一起,于是北京对我来说,有一种初恋般的意味深长。
是的,我没料到改变一个地点,竟然改变了整个阶段。在广州时,所有少年的惊恐和纠结;在上海时,面对这个广阔而恶意的成人世界时,那些结郁和无措。在北京,在25岁时,在2013年,这些悠远而曲折的岁月,像一场漫无边际的高烧,终于从我身上退了过去。
于是从今年七月,我的心思开始彻底飞散开来。工作满两年,累积的失望、挫折与焦虑,庞大得如同持续了一个世纪的战斗。我像躺在战壕里绝望的残兵,某个清晨醒来看见清透的阳光,终于弃械投降:停战吧,让我们来晒晒太阳。
于是那些焦虑,成为被隐藏的单元格。没有人去点开。“你放弃了吗?”我问。”是的,其实我早就放弃了,不是吗。“我答。石头一放,玩心便重起来。
带着对自己的怜惜和歉意,我想在最后的年轻岁月里,补偿错失掉的整个青春期。于是2013年,是在工作上甚无建树的一年,但对于自己,终于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我没有丝毫后悔,甚至充满了玩得还不够的遗憾。在北京,我极为快乐,无忧无虑,酣畅淋漓。
但是,快乐就够了么?
如果人愿意,可以一直这样快乐下去。停止长大就行。驻足于现在这个状态,不面对接下来的压力,及时行乐,把酒当歌。或许某天深夜再次遭遇来自深渊的注视,没关系,聊个微信刷个豆瓣,一觉醒来又能满血做人。我知道好多人就是这么干的,反正大家都懂那一句:做人嘛最重要是开心——多优秀的自洽功夫,更何况“活在当下”这样的回魂丹,一旦吞下肚就像穿了件象征自由的黄马褂,足以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深井冰”的青年文化中绝尘而去。
事实上到了我这个年纪,如果不被生活的强刺激戳一下,比如结婚、生子、父母伤病,你以为你在安居乐业中日渐长大,但其实你只在随波逐流中慢慢变老。有的人就永远把自己留在了25,时间走了,他们却拒绝被带走。
我极喜欢跟周围同龄人劝勉一句话:晚熟,是有福气的。我也确实打心眼这么想。人跟鸡没什么区别,在出厂前养得越慢呆得越久,嚼起来就越有味道。然而,即使晚熟如我,也知道赖在comfort zone里不愿往下走,哪里是人前自我标榜的小宇宙强大,根本就是拖延症好吗。
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激烈火拼。一个来自内心,告诉自己留在深深眷恋的地方与状态;一个来自大脑,告诉自己要承担作为成年人的现实责任。
导致它们交战的导火索,开始于初冬。
在11月底考虑何去何从的时候,我没有预料到这个决定会如此艰难。我第一次遇到这么复杂的情感。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的这些,到底是源于年轻而肆意无知的幻梦,还是一个值得为止付出的理想?我究竟是考虑得太浪漫太稚嫩,还是面对想要的过于软弱?
好多个晚上我趟在北京熟悉的干冽空气中,想着这些,想着自己未能珍惜的,想着自己理应承担的,辗转反侧,只觉得生而为人,长夜如此清冷悠长。
12月的第一个周末,我回了一趟重庆。重庆已经无法完全承担”家“这个意义。
我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没有关系,你已经25岁,不论在哪里,你要做的都一样: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我武装起来的自信和淡定,在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被釜底抽薪。
这就是我的故乡。即使我已经离开了十年,它同我离开时的记忆,也丝毫没有断篇。我毫无惊喜,只有由衷的紧张。我艰难去寻找,自己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最终一而再三地失望而回。它仍然是,八年前我离开时的那一个,陈旧、拖沓、保守、单一的城,但我却无法删除这八年覆盖在身上的所有时光,去与重庆郎情妾意地融为一体。
这是来自人生最深沉的冰冷,一击即中。”你无家可归了,你无家可归了“。好多次,这个声音如大雨倾盆,一瞬间全世界将我包围。
故土,故土,那已沦为往事,仅供追忆。
天下如此大,却无处为家。去还是留,进还是退,内心还是大脑?To be or not to be?
这就是真相,二元制得近乎残酷。
我相信这不是我的个人体验。我相信有千万个与我一样的人。我们背井离乡,我们连根拔起,我们如塑料袋漂浮在漂亮的时代上空无从落脚。我想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取舍,他们的恐惧与坚持,他们是否同我一样成为故乡的陌生人,他们是否也在深夜遭遇来自深渊的注视而泣血涕零。
这个冬天在内心引发的激荡,颠覆了2013年所有的歌舞升平。
十二月的基调,开始变得缠绵而带着怅惘。我想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
那么多话想说,所有的话凝结成一把沉默压在胸口。我不擅长回忆,但身心经过的地方、涌上心头的情绪、无疾而终的念想,像坐夜车时迎面而来的车灯,一遭遇,便消失殆尽。
在北京的生活,在产生的那一瞬间就成为了回忆。
十二月我写了很多话,只言片语,关于北京。文字对于我,像传说中的青春一样,在我拥有他们的时候,我一直在拒绝。而当它们从我身上滑下来,转过身,仅存一个面目模糊的背影,我却那么热切地扑上去挽留。这些只言碎语,是我吐出的丝结出的网,为了让这个背影,走得慢一点。
我希望它们足以证明,北京,我来过这里。
曾经有人告诉我,留在北京,就是一场豪赌。
很多人来,很多人离开,很多人输,很多人赢。
我还没有想好,是否要把自己洗干净扎个蝴蝶结换成筹码,推到这个大赌局上去。
2013年,没有建树,也没有决定。
但它仍是一个元年。
因为我还完了债,因为我长大成人。因为我开始明白我不是独自一人,所有的我,都与我在一起。因为世界就此摊开而我即使还啜着鼻涕也能心存好奇与善意:你好,很高兴认识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