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人--大麦
"Hi, Serena! How are you?"这是大麦跟我打招呼都要说话。虽然已经很熟了,但每次他都这么问,而我每次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虽然我曾经背了很多遍这样的对话。但我回答前都要想半天,才吐出一个单词--OK。我在想有哪个老外会这样问候的,除了他。
第一次见到大麦,就被他的身高怔住了,一米九几,他的头都快接近到门顶了,作为没有身高优势的四川人,大家都只能伸长着脖子仰视他。而且他非常瘦,跟电线杆差不多,可能是视觉上的原因,我觉得他手臂很长,当然腿也很长,从远处看,我觉得他像一只吊着两只长长手臂的瘦猩猩。他坐着的高度和正常身高的人相差无几。唉,高人啊。他有着一头自然波浪棕色卷发,眼睛偏小,但却很有神。整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大麦的英语名叫Diamen,美国人,30多岁,西班牙裔,康奈儿大学毕业,读的是经济,之前在苹果工作过。喜欢旅游和摄影。在成都学汉语,有时间会来我们公司做兼职。穿得很休闲,套头衫,牛仔裤,再加帆布鞋,偶尔会去打网球。声称自己是嬉皮士。我之前学过hipster,这个单词,但是对具体文化还是不了解。从此我就觉得他就是嬉皮士,嬉皮士就是他。公司的同事说Diamen工作方面非常负责,也很有想法,再看下穿着,呵呵。后来有了跟大麦共事的机会,让我了解了这位高人。
因为我们做的产品主要是针对美国用户,所以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都需要他来进行把关。从产品的界面,到资源素材。我们会把做出来的效果图给他看,让他提意见。素材因为美术刚开始做,对字体,风格,文化的把控很差。素材改了3-4遍,最终还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大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大麦就单独找我这个产品负责人谈话。说做素材资源的3个美术当中,有2位做得非常不错,直接让他们2个有设计保质保量。至于另外一位美术,她的风格跟我们这款产品不搭,让这位美术不要再改下去了,这样既浪费时间而且也达不到效果,我们这个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而美术的提高又需要一个过程。他又很顾虑的问我,对于你们来说,如果直接跟那个美术说,让她不做了,她会不会很伤心。我说会有一点。他又解释了一大翻,说还是得这样做才行,要不然这样一直拖下去,预期效果肯定出不来。然后他又跟我谈了他对公司美术管理的看法,他觉得所有的美术应该在一起工作,这样就可以看到别人做的东西,可以学习,整个个团队就会进步,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去做网页,有些人可以更适合去做界面,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去做素材,每个有都有自己善长的地方,每个人的专长都应该得到发挥,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会更快更好。
美术做的效果图,他会导到手机上看,说这样更能看到实现效果,电脑上的效果和手机上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距。然会把英语拼写问题,大小写问题,字体居中问题,甚至1-2个像素的偏移的问题全都提出来。当美术实在不知道要怎么改,他会亲自指导,单膝下跪,跟美术说要如果调,每次他下跪时,我都会听到一咚的声。我连连搬椅子给他坐,他都说不用。他会这样表述,我喜欢这个的XXX,但是我不确定XXXX,让我们改XXXX。他会用自己的手机拍下美术用PS在电脑上做图,回去给他美国女朋友看,他女朋友比较懂这个,他们讨论后再跟我们说。
大麦经常找我争论,说这里要改,这里要改,大部分是用户体验的问题。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对产品有帮助,我都会采取他的建议。但是有一次我没有,大麦的举动让我惊呆了。为了让产品更具有传播性,分享到instagram都加了默认标签,包括自己产品名称2个标签,产品4特点的标签,公司另外一个产品名称,公司品牌名和@。大麦觉得这些标签太多了,而且对用户非常不友好。第一次讨论,他跟我争论了半个小时,他说这个对用户不友好,用户会把这些标签都删掉,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用。但是我觉得加这个标签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大部分用户自己发图片都会加一大批标签,这些标签可以提高他们图片的曝光率,同时增加follow数和like数。我们添加产品的标签是为了增加产品的曝光率,引导用户下载,以及提升follow数和like数。标签太多确实不大友好,所以我把原有的标签缩减了3个。后来大麦又在QQ上跟我说了很几次,我仍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过了几天,他来到我座位前,跟我说要把公司标签去掉,@的也要去掉。我实在有点不耐烦了,当他说这个对用户不友好时,当时我就很争论的说,产品是一个平衡的东西,除了用户体验,还要平衡很多东西,市场,公司品牌,还有领导的意见。我觉得可能自己说话太大声了,他先是一愣,然后想了想说如果是领导的原因,他可以去跟你的领导说。我说我个人也赞同目前的方案。我原以为这事这此结束了。几天后,公司开季度会,老大突然问我,大麦发的邮件你看了没,我说什么邮件,他就把自己的手机给我看,然后我看到的是一封几千字的英文邮件,邮件很正式,我当时就傻了,心里咯噔了一下,不会是出了什么乱子吧。我就把耐心地把邮件看完,说的就是标签的事。邮件从正反面,客观数据,以及自己使用了2年ig的经验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太多标签的不可行性。我看完邮件后,我跟老大说,他之前跟我说过这件事,我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并跟大麦解释了这样处理的原因。老大想了想,长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然后我心里在想,大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邮件,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一封说我工作没做好的邮件,但事实上他写得非常客观,只就事论事。只是在想,有这个必要吗?真的如此重要吗?
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就是爱玩,自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可是从公司接触的几个外国人来看,他们工作态度都非常尽责,做事也很细心,思维也很活跃。在我们国人看来,其实他们用不着这么敬责,只是一份兼职而已。可是他们却比绝大多数全职的人做得都更认真和尽责。大麦还说,你们花了那么多钱把我们请来,你们应该听取我们的意见,要不然你们的钱就白花了。
第一次见到大麦,就被他的身高怔住了,一米九几,他的头都快接近到门顶了,作为没有身高优势的四川人,大家都只能伸长着脖子仰视他。而且他非常瘦,跟电线杆差不多,可能是视觉上的原因,我觉得他手臂很长,当然腿也很长,从远处看,我觉得他像一只吊着两只长长手臂的瘦猩猩。他坐着的高度和正常身高的人相差无几。唉,高人啊。他有着一头自然波浪棕色卷发,眼睛偏小,但却很有神。整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大麦的英语名叫Diamen,美国人,30多岁,西班牙裔,康奈儿大学毕业,读的是经济,之前在苹果工作过。喜欢旅游和摄影。在成都学汉语,有时间会来我们公司做兼职。穿得很休闲,套头衫,牛仔裤,再加帆布鞋,偶尔会去打网球。声称自己是嬉皮士。我之前学过hipster,这个单词,但是对具体文化还是不了解。从此我就觉得他就是嬉皮士,嬉皮士就是他。公司的同事说Diamen工作方面非常负责,也很有想法,再看下穿着,呵呵。后来有了跟大麦共事的机会,让我了解了这位高人。
因为我们做的产品主要是针对美国用户,所以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都需要他来进行把关。从产品的界面,到资源素材。我们会把做出来的效果图给他看,让他提意见。素材因为美术刚开始做,对字体,风格,文化的把控很差。素材改了3-4遍,最终还是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大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大麦就单独找我这个产品负责人谈话。说做素材资源的3个美术当中,有2位做得非常不错,直接让他们2个有设计保质保量。至于另外一位美术,她的风格跟我们这款产品不搭,让这位美术不要再改下去了,这样既浪费时间而且也达不到效果,我们这个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而美术的提高又需要一个过程。他又很顾虑的问我,对于你们来说,如果直接跟那个美术说,让她不做了,她会不会很伤心。我说会有一点。他又解释了一大翻,说还是得这样做才行,要不然这样一直拖下去,预期效果肯定出不来。然后他又跟我谈了他对公司美术管理的看法,他觉得所有的美术应该在一起工作,这样就可以看到别人做的东西,可以学习,整个个团队就会进步,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去做网页,有些人可以更适合去做界面,有些人可能更适合去做素材,每个有都有自己善长的地方,每个人的专长都应该得到发挥,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会更快更好。
美术做的效果图,他会导到手机上看,说这样更能看到实现效果,电脑上的效果和手机上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差距。然会把英语拼写问题,大小写问题,字体居中问题,甚至1-2个像素的偏移的问题全都提出来。当美术实在不知道要怎么改,他会亲自指导,单膝下跪,跟美术说要如果调,每次他下跪时,我都会听到一咚的声。我连连搬椅子给他坐,他都说不用。他会这样表述,我喜欢这个的XXX,但是我不确定XXXX,让我们改XXXX。他会用自己的手机拍下美术用PS在电脑上做图,回去给他美国女朋友看,他女朋友比较懂这个,他们讨论后再跟我们说。
大麦经常找我争论,说这里要改,这里要改,大部分是用户体验的问题。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对产品有帮助,我都会采取他的建议。但是有一次我没有,大麦的举动让我惊呆了。为了让产品更具有传播性,分享到instagram都加了默认标签,包括自己产品名称2个标签,产品4特点的标签,公司另外一个产品名称,公司品牌名和@。大麦觉得这些标签太多了,而且对用户非常不友好。第一次讨论,他跟我争论了半个小时,他说这个对用户不友好,用户会把这些标签都删掉,所以根本没有什么用。但是我觉得加这个标签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大部分用户自己发图片都会加一大批标签,这些标签可以提高他们图片的曝光率,同时增加follow数和like数。我们添加产品的标签是为了增加产品的曝光率,引导用户下载,以及提升follow数和like数。标签太多确实不大友好,所以我把原有的标签缩减了3个。后来大麦又在QQ上跟我说了很几次,我仍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过了几天,他来到我座位前,跟我说要把公司标签去掉,@的也要去掉。我实在有点不耐烦了,当他说这个对用户不友好时,当时我就很争论的说,产品是一个平衡的东西,除了用户体验,还要平衡很多东西,市场,公司品牌,还有领导的意见。我觉得可能自己说话太大声了,他先是一愣,然后想了想说如果是领导的原因,他可以去跟你的领导说。我说我个人也赞同目前的方案。我原以为这事这此结束了。几天后,公司开季度会,老大突然问我,大麦发的邮件你看了没,我说什么邮件,他就把自己的手机给我看,然后我看到的是一封几千字的英文邮件,邮件很正式,我当时就傻了,心里咯噔了一下,不会是出了什么乱子吧。我就把耐心地把邮件看完,说的就是标签的事。邮件从正反面,客观数据,以及自己使用了2年ig的经验等几个方面,论证了太多标签的不可行性。我看完邮件后,我跟老大说,他之前跟我说过这件事,我觉得应该这样处理,并跟大麦解释了这样处理的原因。老大想了想,长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然后我心里在想,大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邮件,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一封说我工作没做好的邮件,但事实上他写得非常客观,只就事论事。只是在想,有这个必要吗?真的如此重要吗?
以前对美国人的印象就是爱玩,自由主义者和享乐主义者。可是从公司接触的几个外国人来看,他们工作态度都非常尽责,做事也很细心,思维也很活跃。在我们国人看来,其实他们用不着这么敬责,只是一份兼职而已。可是他们却比绝大多数全职的人做得都更认真和尽责。大麦还说,你们花了那么多钱把我们请来,你们应该听取我们的意见,要不然你们的钱就白花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