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
“士为知己者死”
走出剧院,心中是满满的感动与感慨。
两阕《金缕曲》,一句“平安否”,道出词人充溢于胸的牵念。
为救知己屈膝,为救知己醉酒,顾梁汾的挚诚感天动地。
可心中的情绪为何有无以释怀的感觉,眼角挂着泪却为什么有没看懂戏的疑问。
乱,这是感动剧中人物之情外对整部剧最深的感受。
许是我浅薄。
不明白刘欢的流行歌曲为何而来,舞台极度华美,配乐之煽情,梁汾悲伤洒泪挥毫,一个现代男音突然响起,气场全无。
不明白梁汾悲痛于心呐喊人生的人物独白为何喊出了《哈姆雷特》的台词,不古不今,再次跳戏。
全剧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讲顾贞观的为人?讲知己间的情谊?讲宽容的精神?讲生命的价值?
顾贞观、知己、《金缕曲》、“士为知己者死”。
孰为戏核?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尤其是当朋友出现问题时,知己的最高境界是宽容。”这是我在采访报道中看到编剧自己的解释。
理解了,可这是在编剧解释后理解的。
在剧中,梁汾的宽容并未深入展开,其余情节也都未深入展开,点到为止,抓不住,全篇似始终为情节发展而跳跃,又似因跳跃着没了情节。
台词的诗意、讲究,无数的舞台处理手段,却感觉不出是在为主题服务,大写意中丢了精与简,削弱了情节,更是在如“容若曰:‘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容若写牌位‘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这样的重要情节处,不妥的台词与舞台处理引起了观众不当的反应破坏了整体气场与节奏。
直言,第一次在人艺的大戏中找不到共鸣和力量,虽然感动于人物,梁汾、容若。
我以为,好话剧的两个标准是以话为本和引人深思,可这本苍凉感人的故事、这本发人深省的立意,却流为了平淡的讲述。
很多情节,都多想听一听顾梁汾的内心独白,那一定会是充满诗意又震撼人心的,可是没有。
好在有优秀的演员。
顾贞观的骨气、执着、真情,感染于那一身傲骨、那一颗真心。首演,写《金缕曲》一段稍显僵硬,再放开些就更好了。喝酒、屈膝、“偷生”、自嘲都极尽情,当梁汾满心欢愉迎来日夜思念的知己汉槎,见到的却是与往昔判若两人的友人时,这一段梁汾并无台词,冯远征老师通过肢体动作极生动的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令人心疼、难过。
吴兆骞,最喜欢在梦中一段,张志忠老师的表演来得痛快,说到想家,眼泪陪着汉槎流。可惜全剧中关于吴汉槎这个人物写得过于单薄,残酷的流放生活带来的对其人格的摧残、改变没有写出来,找不到同情,梁汾的宽容也就无法厚重。
纳兰性德,这位“以风雅为性命,以朋友为肺腑”的贵胄公子,看戏前并不看好王雷饰演这个角色,真正看到,倒是眼前一亮,英气,有着真性情,就是表演还是有点硬,没有演出容若的细腻。
其余的角色,丛林老师的安图太棒了!雷佳的两个角色虽都是串场人物却都极到位,出彩儿不抢戏,很见功底,尤其最后离开茶馆将钱币悄悄放在桌子上的动作,细致准确。邹健的佟爷戏份不多,但有气场,稳得住,人物拿捏得很精准,开场的掷色子,和钮爷几个动作表情的对手戏,一下子就让观众入了戏。四位女角儿都不错,素秋和吴文柔的戏难度大,两位女演员把握得很好,徐岑子的寒花惹人爱,清凉有灵气,最后与顾梁汾的一句“我还给先生端酸梅汤”(大意),和“拉勾,一百年不变”,泪不由自主地下来。
感动又感慨。
感动于顾梁汾的气节、人格,感动于知己的情义,感动于人,梁汾、容若,素秋、寒花。
又感慨这戏,说不出的感受,不是失望,是难以释怀。
也许,是早已把舞台也看作知己了吧。
知己者,直言不讳。
其实细想,在当今如此浮躁的演出环境下,这样的话剧已经很不易了,没有娱乐与轻浮,更没有戏说和恶搞,人艺人坚守着真话剧的纯粹、高贵。
在想,这样的戏,仕子之情,知己,现在会有多少人理解,“为知己者死”,如今有多少友谊会有如此的豪迈,出剧场时,听到有观众在说梁汾的痴、在说文人的愚,猛然想起当顾贞观看到自己几十年忍辱负重舍命相救的吴兆骞今非昔比时,有观众的唏嘘和嗤笑,坐在我前面的女子轻轻摇头起身离开。
顾梁汾,值当么?值当。
创作者,值当么?值当。
知己。《知己》。感动。
感动,就够了么?
写于2009年4月25日观《知己》首演当晚
另:
首演这天有许多记者前来观戏,常看戏便熟悉这其中很多是专门跑话剧口的记者,羡慕他们的职业,可以直接与创作者对话,可却一次次失望于他们的报道,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报道都是华而不实的绚丽词藻堆砌,偶有评论,不仅不客观,且不准确,看着报道,有时甚至想骂“您夸也别夸错了马腿儿啊!”。
再有,看戏这天邻座是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五、六岁的孩子,小姑娘一直在问什么时候结束,其间孩子的父亲还带孩子出去了两趟,孩子的母亲几次试图让孩子看台上的演出,并在中场仔细为孩子讲解人物和故事情节,可小姑娘就是不看舞台,能想象孩子的父母是想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可如此的效果,不是折磨孩子么!
走出剧院,心中是满满的感动与感慨。
两阕《金缕曲》,一句“平安否”,道出词人充溢于胸的牵念。
为救知己屈膝,为救知己醉酒,顾梁汾的挚诚感天动地。
可心中的情绪为何有无以释怀的感觉,眼角挂着泪却为什么有没看懂戏的疑问。
乱,这是感动剧中人物之情外对整部剧最深的感受。
许是我浅薄。
不明白刘欢的流行歌曲为何而来,舞台极度华美,配乐之煽情,梁汾悲伤洒泪挥毫,一个现代男音突然响起,气场全无。
不明白梁汾悲痛于心呐喊人生的人物独白为何喊出了《哈姆雷特》的台词,不古不今,再次跳戏。
全剧到底要说的是什么?
讲顾贞观的为人?讲知己间的情谊?讲宽容的精神?讲生命的价值?
顾贞观、知己、《金缕曲》、“士为知己者死”。
孰为戏核?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社会环境对人的异化,尤其是当朋友出现问题时,知己的最高境界是宽容。”这是我在采访报道中看到编剧自己的解释。
理解了,可这是在编剧解释后理解的。
在剧中,梁汾的宽容并未深入展开,其余情节也都未深入展开,点到为止,抓不住,全篇似始终为情节发展而跳跃,又似因跳跃着没了情节。
台词的诗意、讲究,无数的舞台处理手段,却感觉不出是在为主题服务,大写意中丢了精与简,削弱了情节,更是在如“容若曰:‘此事三千六百日中,弟当以身任之,不需兄再嘱之。’”“容若写牌位‘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这样的重要情节处,不妥的台词与舞台处理引起了观众不当的反应破坏了整体气场与节奏。
直言,第一次在人艺的大戏中找不到共鸣和力量,虽然感动于人物,梁汾、容若。
我以为,好话剧的两个标准是以话为本和引人深思,可这本苍凉感人的故事、这本发人深省的立意,却流为了平淡的讲述。
很多情节,都多想听一听顾梁汾的内心独白,那一定会是充满诗意又震撼人心的,可是没有。
好在有优秀的演员。
顾贞观的骨气、执着、真情,感染于那一身傲骨、那一颗真心。首演,写《金缕曲》一段稍显僵硬,再放开些就更好了。喝酒、屈膝、“偷生”、自嘲都极尽情,当梁汾满心欢愉迎来日夜思念的知己汉槎,见到的却是与往昔判若两人的友人时,这一段梁汾并无台词,冯远征老师通过肢体动作极生动的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令人心疼、难过。
吴兆骞,最喜欢在梦中一段,张志忠老师的表演来得痛快,说到想家,眼泪陪着汉槎流。可惜全剧中关于吴汉槎这个人物写得过于单薄,残酷的流放生活带来的对其人格的摧残、改变没有写出来,找不到同情,梁汾的宽容也就无法厚重。
纳兰性德,这位“以风雅为性命,以朋友为肺腑”的贵胄公子,看戏前并不看好王雷饰演这个角色,真正看到,倒是眼前一亮,英气,有着真性情,就是表演还是有点硬,没有演出容若的细腻。
其余的角色,丛林老师的安图太棒了!雷佳的两个角色虽都是串场人物却都极到位,出彩儿不抢戏,很见功底,尤其最后离开茶馆将钱币悄悄放在桌子上的动作,细致准确。邹健的佟爷戏份不多,但有气场,稳得住,人物拿捏得很精准,开场的掷色子,和钮爷几个动作表情的对手戏,一下子就让观众入了戏。四位女角儿都不错,素秋和吴文柔的戏难度大,两位女演员把握得很好,徐岑子的寒花惹人爱,清凉有灵气,最后与顾梁汾的一句“我还给先生端酸梅汤”(大意),和“拉勾,一百年不变”,泪不由自主地下来。
感动又感慨。
感动于顾梁汾的气节、人格,感动于知己的情义,感动于人,梁汾、容若,素秋、寒花。
又感慨这戏,说不出的感受,不是失望,是难以释怀。
也许,是早已把舞台也看作知己了吧。
知己者,直言不讳。
其实细想,在当今如此浮躁的演出环境下,这样的话剧已经很不易了,没有娱乐与轻浮,更没有戏说和恶搞,人艺人坚守着真话剧的纯粹、高贵。
在想,这样的戏,仕子之情,知己,现在会有多少人理解,“为知己者死”,如今有多少友谊会有如此的豪迈,出剧场时,听到有观众在说梁汾的痴、在说文人的愚,猛然想起当顾贞观看到自己几十年忍辱负重舍命相救的吴兆骞今非昔比时,有观众的唏嘘和嗤笑,坐在我前面的女子轻轻摇头起身离开。
顾梁汾,值当么?值当。
创作者,值当么?值当。
知己。《知己》。感动。
感动,就够了么?
写于2009年4月25日观《知己》首演当晚
另:
首演这天有许多记者前来观戏,常看戏便熟悉这其中很多是专门跑话剧口的记者,羡慕他们的职业,可以直接与创作者对话,可却一次次失望于他们的报道,大多数时候他们的报道都是华而不实的绚丽词藻堆砌,偶有评论,不仅不客观,且不准确,看着报道,有时甚至想骂“您夸也别夸错了马腿儿啊!”。
再有,看戏这天邻座是一对夫妇带着他们五、六岁的孩子,小姑娘一直在问什么时候结束,其间孩子的父亲还带孩子出去了两趟,孩子的母亲几次试图让孩子看台上的演出,并在中场仔细为孩子讲解人物和故事情节,可小姑娘就是不看舞台,能想象孩子的父母是想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可如此的效果,不是折磨孩子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