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观影十佳
榜单+当时的豆瓣短评。不分新旧和类型,唯一标准:今年第一次看的。
1. 《巴黎公社》(沃特金,2000):形式上比《爱德华蒙克》走得更远,布莱希特式地重现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内部以及公社与凡尔赛军的“主线”矛盾实际上成为背景,以引申出古与今的对话以及媒体与被摄者关系的探讨,层层疏离直接挑战观者以进行思考。六小时下来只觉远不满足,但对于电影来说已算是一次成功的形式和意义的拓展。
《浩劫》(朗兹曼,1985):关于口述史和画面的指代,但同时又超越了语言和影像。
3. 《周末》(戈达尔,1967):戈达尔的一次尽情的宣泄,杂乱无章,讽刺入骨,对“电影”内外最集中最猛烈的一次攻击,叹为观止。但痛快过后是失落:这片子放在今天丝毫不过时,幸还是不幸?
4. 《Petition》(赵亮,2010, 5小时版):(欠条目)
5. 《三里塚:第二防线的人们》(小川绅介,1971):(豆瓣短评较马虎,请看长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93422/)
《牧野村千年物语》(小川绅介,1987):一天里包含四季,四季里又包含千年,导演灵活地在各个维度里行走,同时又保留对神秘的敬畏。人与环境从未被如此宏大而充分地展现,而这仅仅是一个群山间的小村。
7. 《Black Film》(Zelimir Zilnik,1971):很生猛的参与式纪录片和社会实验,其中涉及的流浪汉问题以及社会和政府态度真是跨越时代地域。
8. 《麦秋》(小津安二郎,1951):有点吃惊里面运动镜头的数量,大多数为转场,但最后一镜实在神来之笔:麦田有吸收一切悲喜之意,运动镜头强调时间流逝,合在一起就是“生活在继续”的绝佳表达,让我想起《恋恋风尘》主角大哭之后的那个平移空镜。父亲得知女儿决定后第二天坐在铁轨前发呆那段也很神。片子还融入《早安》式的儿童喜剧。
9. 《福地》(瓦伊达,1975,138分钟版):这种讲述二十世纪初资本家创业并最终人性异化的影片难免让人联想到《凯恩》、《血色》等片,但却比后两者更注重社会性和历史性,乍看混乱实则多层次(三个主角的种族设定多有意思)。大量广角移动镜头很有力,个别血腥场面冷静而触目惊心。大赞那位后来在《丹东》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
10. 《郊游》(蔡明亮,2013):前半段像是风格化的《偷自行车的人》,长镜头和碎片化的边缘生活状态,运用得十分成熟。后半段是更抽象的梦游状态,哭泣的房子和长时间的凝视等熟悉元素在此升华。烂尾楼的画被影片的时空赋予了十足的力度,将观众引入无穷的冥想,久久不散。
在第一名的两部片子里很难说更喜欢哪部,虽然两者相差很远;小川的两部同理。
本年夏天最为充实:五月MoMA的中国纪录片展以及六月在Anthology Film Archives的小川绅介影展让我大开眼界。之后Flaherty Seminar的秋季节目以及一年一度的纽约电影节同样让我难忘。以上这些影展里看的片占了榜单的一半。
对比起我两年前的榜单,虽然口味没怎么变,但观影的方向和目的都变了不少。这种变化在这堆只能凑合着看的豆瓣短评里应该看不出来吧。
今年的片本来看得不算多,看过的大多数又是各大年终榜单的常客了,水平也相仿,所以我再搞个十佳可能意义不大。为了不显得我故意忽略掉新片,这里提及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除《郊游》外):《华尔街之狼》,《阿黛尔的生活》,《天注定》,《为奴十二载》,《湖边的陌生人》。
1. 《巴黎公社》(沃特金,2000):形式上比《爱德华蒙克》走得更远,布莱希特式地重现巴黎公社革命,公社内部以及公社与凡尔赛军的“主线”矛盾实际上成为背景,以引申出古与今的对话以及媒体与被摄者关系的探讨,层层疏离直接挑战观者以进行思考。六小时下来只觉远不满足,但对于电影来说已算是一次成功的形式和意义的拓展。
《浩劫》(朗兹曼,1985):关于口述史和画面的指代,但同时又超越了语言和影像。
3. 《周末》(戈达尔,1967):戈达尔的一次尽情的宣泄,杂乱无章,讽刺入骨,对“电影”内外最集中最猛烈的一次攻击,叹为观止。但痛快过后是失落:这片子放在今天丝毫不过时,幸还是不幸?
4. 《Petition》(赵亮,2010, 5小时版):(欠条目)
5. 《三里塚:第二防线的人们》(小川绅介,1971):(豆瓣短评较马虎,请看长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093422/)
《牧野村千年物语》(小川绅介,1987):一天里包含四季,四季里又包含千年,导演灵活地在各个维度里行走,同时又保留对神秘的敬畏。人与环境从未被如此宏大而充分地展现,而这仅仅是一个群山间的小村。
7. 《Black Film》(Zelimir Zilnik,1971):很生猛的参与式纪录片和社会实验,其中涉及的流浪汉问题以及社会和政府态度真是跨越时代地域。
8. 《麦秋》(小津安二郎,1951):有点吃惊里面运动镜头的数量,大多数为转场,但最后一镜实在神来之笔:麦田有吸收一切悲喜之意,运动镜头强调时间流逝,合在一起就是“生活在继续”的绝佳表达,让我想起《恋恋风尘》主角大哭之后的那个平移空镜。父亲得知女儿决定后第二天坐在铁轨前发呆那段也很神。片子还融入《早安》式的儿童喜剧。
9. 《福地》(瓦伊达,1975,138分钟版):这种讲述二十世纪初资本家创业并最终人性异化的影片难免让人联想到《凯恩》、《血色》等片,但却比后两者更注重社会性和历史性,乍看混乱实则多层次(三个主角的种族设定多有意思)。大量广角移动镜头很有力,个别血腥场面冷静而触目惊心。大赞那位后来在《丹东》演罗伯斯庇尔的演员。
10. 《郊游》(蔡明亮,2013):前半段像是风格化的《偷自行车的人》,长镜头和碎片化的边缘生活状态,运用得十分成熟。后半段是更抽象的梦游状态,哭泣的房子和长时间的凝视等熟悉元素在此升华。烂尾楼的画被影片的时空赋予了十足的力度,将观众引入无穷的冥想,久久不散。
在第一名的两部片子里很难说更喜欢哪部,虽然两者相差很远;小川的两部同理。
本年夏天最为充实:五月MoMA的中国纪录片展以及六月在Anthology Film Archives的小川绅介影展让我大开眼界。之后Flaherty Seminar的秋季节目以及一年一度的纽约电影节同样让我难忘。以上这些影展里看的片占了榜单的一半。
对比起我两年前的榜单,虽然口味没怎么变,但观影的方向和目的都变了不少。这种变化在这堆只能凑合着看的豆瓣短评里应该看不出来吧。
今年的片本来看得不算多,看过的大多数又是各大年终榜单的常客了,水平也相仿,所以我再搞个十佳可能意义不大。为了不显得我故意忽略掉新片,这里提及一些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除《郊游》外):《华尔街之狼》,《阿黛尔的生活》,《天注定》,《为奴十二载》,《湖边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