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一些电影和听的一些随笔
最近看了冯小刚的《私人定制》,有人批评冯小刚的这次所谓的重磅冯氏喜剧,笑点没笑点,亮点没亮点。我看的是枪版,当时正是周五,宿舍晚上的网速好的不忍心睡觉,就看了《爸爸去哪儿》的直播,看完之后已经是2:15了。打开百度影音,搜素《私人定制》,看这部电影之前,就看过360的一篇影评了,难免会受点影响。而且又是到了这个时间,简直就是拿着绳命在坚持啊。一直是跳着看的,大晚上的也没什么兴趣笑,直到坚持着快进到最后,掌握了这几个故事的大概情况。第二天赶紧剧透我那个想要去影院看这部影片的同学。(好吧,我是故意的。)跟他说的大概意思就是,这部电影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笑点不多,没有《甲方乙方》好看。回到宿舍,网速太慢,把这部电影又重新看了一遍。一开头就看到这部电影的编剧是王朔。其实,我对王朔一点都不了解,只不过是有人说鲍晶晶是女版的王朔,当时心里的概念是,哦,那他肯定蛮厉害的。《私人定制》一开始讲述的是一个姑娘在和平年代愣是要体验一把战争年代宁死不屈,把牢底坐穿的根正苗红的党员范儿。我才疏学浅,这个就全部当笑话看了,顶多就是想一下,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生活太安逸,又有些迷茫,热血方刚的年纪无的放矢,就想体验一把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有信仰并且坚定不移的民国青年。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常年为干部开车的司机,想体验一下领导人的感觉。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官二代、富二代已经被我们过分的妖魔化了。葛大爷对这个片段进行了最后的总结陈词,他说作为一个官员,虽然你禁住了各种诱惑,但是你不办事儿,也不是一个好官。我不会说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官员,我想我之前是太片面的看待“当官的”这一类人了,就像范伟说的,群众里面有坏人啊,有些时候,有些事情,还需要辩证统一的去看。写来写去,写得有点混乱,但是就是,这一个片段给我的感悟是,不要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有的事情要辩证的看。接下来的故事讲述生活压力大的工薪阶层也想体验一下管制别人的感觉和一位平凡的姑娘想有一个富豪爹的梦想。第五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一直想由俗转雅的大导的故事,我觉得这里面有冯小刚对自己的嘲讽和对导员这一职业的压力的控诉。最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作为平民的宋丹丹想过有钱人的日子,最后丹丹姐说,穷了一辈子,买根葱,都得跟人饶头蒜,这黄瓜芹菜再想吃,您不让我一口价,我觉对舍不得买,今儿,太阔了。最后这个故事结束在这首由董冬冬作曲,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了》里面,丹丹姐最后走进胡同的背影,既心酸又意味深长。我们都是这样的小人物,我们有着不一样的烦恼,可是大人物有着我们不能承受的烦恼,其实满足于现状,不抱怨,既快乐又幸福。王铮亮的歌词,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就剩下皱纹了,时间都去哪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孝顺,随着歌词就浮现在了眼前。最后,面临环境问题,四位主演对大自然做出道歉。今天又听到了汪峰的新歌《加德满洲满洲的风铃》和谢霆锋的《爱最大》,都是在写关于这个世界,环境与战争,我感触很大。无论这些人目的是什么,但我都希望他们的歌,他们的电影,他们的表达能够得到哪怕一点点人的认同和跟着做。《私人定制》的最后,有电视台文葛大爷,如果你有1个亿,你愿意捐给那些需要他们的人吗,葛大爷说,愿意,10个亿都愿意。电视台的又问,那您要是有一部车您愿意捐给那些需要的人吗?葛大爷说,车不行。“为什么?”葛大爷“因为我真有一辆车。”也许这是对大家的讽刺吧,我们都在要求别人怎样,殊不知我们自己其他人眼中的别人。丹丹姐说,冯导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的,我觉得整部影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作为很有影响力导演,他很想对国家,对人民做出一些改变和影响。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传达给我们这些正能量。对于批判这部影片的人,得不到他们的认同,这很无奈。但是,这些被放在放大镜下生活的人,又着实很艰辛。
如果再次有人问我,这部片子怎么样,我会告诉他,这是一部很温情,充满正能量的片子,我看到有那么多人在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希望看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有所感触,有所动容和改变,哪怕你自认为的毫厘。
如果再次有人问我,这部片子怎么样,我会告诉他,这是一部很温情,充满正能量的片子,我看到有那么多人在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我希望看完之后你也会像我一样有所感触,有所动容和改变,哪怕你自认为的毫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