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诏之战概略(二)
1.2. 叛蕃归唐
1.2.1. 正史记载的情节
1.2.1.1 攻唐大败
阁罗凤在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接受“赞普钟”称号并随即取得巂州、会同后,二十余年与唐朝再无大的战事,一直到他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去世。阁罗凤的儿子凤迦异先于他去世,因此,由凤迦异的儿子异牟寻继承王位。
这时,吐蕃赞普为赤松德赞(据说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所生),吐蕃国力达到鼎盛。此时吐蕃四面作战,甚至南下印度摩揭陀国抢夺佛舍利。在与唐朝作战方面,吐蕃先后夺取了陇右、河西、西域各地,甚至在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短期占领了长安。
异牟寻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以后,吐蕃联合南诏攻打唐朝。两方兵士共二十万,分三路进攻。一路进攻茂州(今四川茂县一带),打到了灌口(今四川成都都江堰);一路进攻扶州(今四川九寨沟一带)、文州(今甘肃文县一带),打到方维、白坝(均在今四川广元北部一带);一路进攻黎州(今四川汉源一带)、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打到了邛崃关。
异牟寻此时对军队发出进攻号召:“把成都打下来,作为我的东府;再把俘虏的工匠乐人全部送到逻娑城”(逻娑即拉萨)。于是军队发起猛攻,许多小城市的居民弃城逃跑。因为四川,特别是成都平原一带是唐朝的大后方,德宗非常重视,派遣禁卫军、幽州军与当地的山南军合力反攻。异牟寻大败,军士被杀的有六千,被俘的很多,更有逃跑时跌落山谷而死的,有十万之众。异牟寻退回南诏后,回防苴咩城中,修筑工事,以防唐军追击。因为这次大败,南诏和吐蕃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吐蕃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即从兄弟之国,降为属国。
1.2.1.2 背离吐蕃
此时,吐蕃仍在四面作战,特别是在北面与唐朝争夺西域。回鹘因为与唐朝有和亲关系(大小宁国公主等)与唐军合力防守,吐蕃攻势非常吃紧。相应地,吐蕃对南诏的索取,包括物资和人员,也不断增加。同时还把与南诏交界地区的一些重要关隘也接管了。异牟寻感到需要调整对唐蕃两家的政策。
此时,异牟寻手下的一位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叫郑回。郑回本是相州人(今属河南省),玄宗天宝年间中举,被安排在巂州下属的泸西县当县令。阁罗凤时代在天宝末年攻占了巂州,俘获了郑回。因为他有才学,被带回南诏作王子的老师。异牟寻即位后,又让郑回继续当王子的老师。郑回深得南诏王室信任,赐号“蛮利”(少学汉按:“蛮”似与彝语支词汇“教育”有关)。二十多年过去,郑回已经成当年一位年轻的唐朝小官变成一位在南诏和崇高威望的清平官。他教育王子可以“棰搒”,也就是责打,甚至对其他清平官也一样可以责打,以至“国中无不惮”。郑回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异牟寻说:“唐朝有礼仪、讲道义,和吐蕃不断索取的作法不同。如果我们弃蕃归唐,也就没有远征这样的苦差,对国家也非常有利的。”异牟寻听了之后,也动了归唐的念头,但是之后十多年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肃宗登基后,至德二载(757年),为了分散剑南节度使的力量,将其辖地西部析置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德宗任命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文武双全,《全唐文》录有其作品,带兵打仗也屡屡得胜。他还非常有治理才能,恩威并施,与唐蕃、唐诏边境的大小部族建立了良好关系。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时,韦皋招抚了苴乌星、虏望等东蛮首领,从他们那里听说异牟寻可能有归附唐朝的意愿,便给异牟寻写信,让这些首领带给他。异牟寻没有答复。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韦皋再次给异牟寻写信招喻,并且放还南诏人段忠义,让他带信。段忠义路上经过磨些蛮的地界,磨些的首领将此事密告吐蕃。段忠义见到异牟寻的时候,吐蕃早就已经知道他的来意,便责问异牟寻。异牟寻说:“这个唐朝使者本来就是我们南诏人。他向韦皋请求回南诏,韦皋就同意了。没有别的意思。”吐蕃反面更加怀疑了,就让南诏把大臣的儿子送到吐蕃当人质。异牟寻更加怨恨吐蕃。
1.2.1.3 归附唐朝
这个时期,已经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统治的末期,出现了外戚争权的斗争。那囊家族与蔡邦家族明争暗斗不断升级。就在韦皋两次遣使入诏的前后,吐蕃内部,那囊家族与蔡邦家族的斗争已经公开化,甚至造成赤松德赞的儿子蔡邦氏所生王子牟如被流放羌塘的事件。相应地,吐蕃对外的力量也逐渐削弱。
异牟寻感觉时机到了。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春夏时节异牟寻背着吐蕃,悄悄派了三路使者分别拿着书信以及信物黄金和丹砂到成都。一路由赵莫罗眉经过今四川南部地区,一路由杨大和坚经过今贵州地区,另有一路杨传盛南下今越南北部再北上(杨传盛年老有病,就在安南养病,后由其下属赴成都)。年中时候,三路使者都平安到达了成都。使者报告唐朝方面说:“南诏希望永远归附唐朝。信物黄金表示我们一心归唐;丹砂表示我们的赤心”。书信中还表达了对唐朝过去恩宠的怀念,以及吐蕃对南诏的种种无礼和压榨。信中甚至自称南诏“人知礼乐,本唐风化”。
韦皋见信后,派巡官崔佐时去南诏都城阳苴咩城见异牟寻。崔佐时到阳苴咩城之前,吐蕃已经在阳苴咩城派驻了数百名使者。他到了阳苴咩城之后,异牟寻怕被吐蕃使者见到,便叫他穿牂柯使者的衣服,假扮是牂柯使者。崔佐时说:“我是堂堂大唐的使者,怎么能穿牂柯这些小部落的衣服!”异牟寻没有办法,就在夜里点灯会见崔佐时。崔佐时一见到异牟寻就宣读了德宗的诏书,宣布南诏归附唐朝。异牟寻根本没有想到崔佐时会直接就宣读这样的诏书,又怕吐蕃使者知道,脸色巨变,环顾左右,但事已至此,南诏君臣只好“歔欷流涕,皆俯伏受命”。此时,吐蕃使者尚不知情。
这时,吐蕃处于与赤松德赞统治的最后几年,回鹘战事仍然吃紧,便派使者向南诏调兵一万(少学汉按:可能即是崔佐到阳苴咩时在城中的吐蕃使者)。异牟寻已经决定归附唐朝,就对吐蕃说南诏国弱,只调出了五千军士。吐蕃使者带走五千军士后,异牟寻亲自带大军日夜兼程追赶,在蕃诏边界的神川铁桥大破吐蕃军队,杀死使者,截断铁桥,俘获五位吐蕃亲王,吐蕃士兵因为不能渡河而被溺死的以万计。异牟寻请韦皋检查他俘获的吐蕃军队和攻占的城堡,表达对唐朝的忠心。韦皋也把这一战况向唐朝中央进行了汇报。
第二年,德宗贞元10年(公元794年)正月,异牟寻派王子寻阁劝以及诸位清平官与崔佐时等唐朝使节在点苍山进行盟誓。盟书一共有四份,一份藏于神室告知神明,一份沉于洱海告知天地,一份置于祖庙告知祖宗,一份上进皇帝告知天子。又把当时还派驻在南诏的吐蕃使者杀死,表示归附唐朝。异牟寻把吐蕃颁给的金印交给崔佐时。盟誓后崔佐时在南诏停留了26天才回去。
1.2.1.4 正式册封
德宗贞元10年(公元794年)六月,唐朝派遣以祠部郎中袁滋为首的使者队伍到南诏,正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给金印“贞元册南诏印”。南诏方面准备了隆重而且高规格的仪式迎接唐朝使者。异牟寻本人更是穿上甲胄,披上虎皮,手执祖传武器铎槊,盛装出席。
礼仪活动结束后,异牟寻设宴招待唐朝使者。宴席中,异牟寻拿出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对使者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长安,以鸿胪少卿的身份宿卫玄宗皇帝的时候,皇帝陛下赐给的。”又指着乐队里头发已经白了的一位老乐工和一位老歌女说:“这是我父亲回南诏的时候,玄宗皇帝赐给的胡部音乐、龟兹音乐两个乐队中仅存的两位了,其余都去世了。”之后,异牟寻又派遣使者与袁滋一行回到长安。
当年八月,异牟寻派族弟凑罗栋及清平官司尹仇宽一起到长安,奉献宝物及吐蕃给南诏的其他八个金印。凑罗栋和尹仇宽都得到了很多赏赐。
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诏又派清平官尹辅酋到长安,把从吐蕃军中救回的唐朝将领卫景升等人和俘获的吐蕃将帅一起带到了长安。同年,凑罗栋在回南诏的路上去世,唐朝追封为右散骑常侍。同年,南诏又向唐朝献马六十匹。其后南诏和唐朝往来不断。
1.2.2. 少学汉补充说明
韦皋是唐德宗一朝非常重要的大臣。在泾原兵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一路高升。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同时拜检校户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与南诏盟会时,韦皋49岁。韦皋主政成都期间,很注重与周边各民族部落加强关系,以此牵制吐蕃,特别是在结盟南诏前后,利用今彝藏走廊地区当时各部落的摇摆态度,争取他们脱离吐蕃,与唐交好。虽然旧唐书评价他说:“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但是,韦皋处理好唐朝西南边疆的关系,多次对蕃作战获胜,对当时走下坡路的唐朝,有莫大的贡献。韦皋死后,赠太师,谥曰忠武。
唐朝使者袁滋是唐朝的大书法家,《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早年不得志,贞元十年时,他45岁出使南诏。册封仪式顺利完成后,袁滋一行回戎州,路过今云南省盐津县的石门关时,在石壁上题字记述出使事宜,现存。1988年,此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平脱马头盘”是一种奢侈华美的漆器。平脱是一种繁复的漆器工艺。平脱器传世作品较少,现今可见实物多是出土文物,且数量很有限。上海博物馆、日本正仓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均有少量收藏。平脱器主要是盛唐时代生产制造。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次禁止平脱器的制造,平脱器迅速衰落。德宗贞元十年的时代,平脱器应该已经比较少了。异牟寻出示平脱器,不仅表示唐皇室的厚爱,更是拿出实物证实长久的唐诏渊源。这和指示两位老年乐工是一个意思。(少学汉吐槽:百度百科说“用银脱马头盘二面就是用烧猪两头,放置在银制的两面马头平底的盘子中,供客人用刀割吃”,如此高端的创意真是令人佩服。)
1.2.1. 正史记载的情节
1.2.1.1 攻唐大败
阁罗凤在玄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接受“赞普钟”称号并随即取得巂州、会同后,二十余年与唐朝再无大的战事,一直到他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去世。阁罗凤的儿子凤迦异先于他去世,因此,由凤迦异的儿子异牟寻继承王位。
这时,吐蕃赞普为赤松德赞(据说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所生),吐蕃国力达到鼎盛。此时吐蕃四面作战,甚至南下印度摩揭陀国抢夺佛舍利。在与唐朝作战方面,吐蕃先后夺取了陇右、河西、西域各地,甚至在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短期占领了长安。
异牟寻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以后,吐蕃联合南诏攻打唐朝。两方兵士共二十万,分三路进攻。一路进攻茂州(今四川茂县一带),打到了灌口(今四川成都都江堰);一路进攻扶州(今四川九寨沟一带)、文州(今甘肃文县一带),打到方维、白坝(均在今四川广元北部一带);一路进攻黎州(今四川汉源一带)、雅州(今四川雅安一带),打到了邛崃关。
异牟寻此时对军队发出进攻号召:“把成都打下来,作为我的东府;再把俘虏的工匠乐人全部送到逻娑城”(逻娑即拉萨)。于是军队发起猛攻,许多小城市的居民弃城逃跑。因为四川,特别是成都平原一带是唐朝的大后方,德宗非常重视,派遣禁卫军、幽州军与当地的山南军合力反攻。异牟寻大败,军士被杀的有六千,被俘的很多,更有逃跑时跌落山谷而死的,有十万之众。异牟寻退回南诏后,回防苴咩城中,修筑工事,以防唐军追击。因为这次大败,南诏和吐蕃的关系也出现裂痕。吐蕃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即从兄弟之国,降为属国。
1.2.1.2 背离吐蕃
此时,吐蕃仍在四面作战,特别是在北面与唐朝争夺西域。回鹘因为与唐朝有和亲关系(大小宁国公主等)与唐军合力防守,吐蕃攻势非常吃紧。相应地,吐蕃对南诏的索取,包括物资和人员,也不断增加。同时还把与南诏交界地区的一些重要关隘也接管了。异牟寻感到需要调整对唐蕃两家的政策。
此时,异牟寻手下的一位清平官(相当于宰相)叫郑回。郑回本是相州人(今属河南省),玄宗天宝年间中举,被安排在巂州下属的泸西县当县令。阁罗凤时代在天宝末年攻占了巂州,俘获了郑回。因为他有才学,被带回南诏作王子的老师。异牟寻即位后,又让郑回继续当王子的老师。郑回深得南诏王室信任,赐号“蛮利”(少学汉按:“蛮”似与彝语支词汇“教育”有关)。二十多年过去,郑回已经成当年一位年轻的唐朝小官变成一位在南诏和崇高威望的清平官。他教育王子可以“棰搒”,也就是责打,甚至对其他清平官也一样可以责打,以至“国中无不惮”。郑回利用自己的身份,对异牟寻说:“唐朝有礼仪、讲道义,和吐蕃不断索取的作法不同。如果我们弃蕃归唐,也就没有远征这样的苦差,对国家也非常有利的。”异牟寻听了之后,也动了归唐的念头,但是之后十多年一直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肃宗登基后,至德二载(757年),为了分散剑南节度使的力量,将其辖地西部析置了剑南西川节度使。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德宗任命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文武双全,《全唐文》录有其作品,带兵打仗也屡屡得胜。他还非常有治理才能,恩威并施,与唐蕃、唐诏边境的大小部族建立了良好关系。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时,韦皋招抚了苴乌星、虏望等东蛮首领,从他们那里听说异牟寻可能有归附唐朝的意愿,便给异牟寻写信,让这些首领带给他。异牟寻没有答复。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韦皋再次给异牟寻写信招喻,并且放还南诏人段忠义,让他带信。段忠义路上经过磨些蛮的地界,磨些的首领将此事密告吐蕃。段忠义见到异牟寻的时候,吐蕃早就已经知道他的来意,便责问异牟寻。异牟寻说:“这个唐朝使者本来就是我们南诏人。他向韦皋请求回南诏,韦皋就同意了。没有别的意思。”吐蕃反面更加怀疑了,就让南诏把大臣的儿子送到吐蕃当人质。异牟寻更加怨恨吐蕃。
1.2.1.3 归附唐朝
这个时期,已经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统治的末期,出现了外戚争权的斗争。那囊家族与蔡邦家族明争暗斗不断升级。就在韦皋两次遣使入诏的前后,吐蕃内部,那囊家族与蔡邦家族的斗争已经公开化,甚至造成赤松德赞的儿子蔡邦氏所生王子牟如被流放羌塘的事件。相应地,吐蕃对外的力量也逐渐削弱。
异牟寻感觉时机到了。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春夏时节异牟寻背着吐蕃,悄悄派了三路使者分别拿着书信以及信物黄金和丹砂到成都。一路由赵莫罗眉经过今四川南部地区,一路由杨大和坚经过今贵州地区,另有一路杨传盛南下今越南北部再北上(杨传盛年老有病,就在安南养病,后由其下属赴成都)。年中时候,三路使者都平安到达了成都。使者报告唐朝方面说:“南诏希望永远归附唐朝。信物黄金表示我们一心归唐;丹砂表示我们的赤心”。书信中还表达了对唐朝过去恩宠的怀念,以及吐蕃对南诏的种种无礼和压榨。信中甚至自称南诏“人知礼乐,本唐风化”。
韦皋见信后,派巡官崔佐时去南诏都城阳苴咩城见异牟寻。崔佐时到阳苴咩城之前,吐蕃已经在阳苴咩城派驻了数百名使者。他到了阳苴咩城之后,异牟寻怕被吐蕃使者见到,便叫他穿牂柯使者的衣服,假扮是牂柯使者。崔佐时说:“我是堂堂大唐的使者,怎么能穿牂柯这些小部落的衣服!”异牟寻没有办法,就在夜里点灯会见崔佐时。崔佐时一见到异牟寻就宣读了德宗的诏书,宣布南诏归附唐朝。异牟寻根本没有想到崔佐时会直接就宣读这样的诏书,又怕吐蕃使者知道,脸色巨变,环顾左右,但事已至此,南诏君臣只好“歔欷流涕,皆俯伏受命”。此时,吐蕃使者尚不知情。
这时,吐蕃处于与赤松德赞统治的最后几年,回鹘战事仍然吃紧,便派使者向南诏调兵一万(少学汉按:可能即是崔佐到阳苴咩时在城中的吐蕃使者)。异牟寻已经决定归附唐朝,就对吐蕃说南诏国弱,只调出了五千军士。吐蕃使者带走五千军士后,异牟寻亲自带大军日夜兼程追赶,在蕃诏边界的神川铁桥大破吐蕃军队,杀死使者,截断铁桥,俘获五位吐蕃亲王,吐蕃士兵因为不能渡河而被溺死的以万计。异牟寻请韦皋检查他俘获的吐蕃军队和攻占的城堡,表达对唐朝的忠心。韦皋也把这一战况向唐朝中央进行了汇报。
第二年,德宗贞元10年(公元794年)正月,异牟寻派王子寻阁劝以及诸位清平官与崔佐时等唐朝使节在点苍山进行盟誓。盟书一共有四份,一份藏于神室告知神明,一份沉于洱海告知天地,一份置于祖庙告知祖宗,一份上进皇帝告知天子。又把当时还派驻在南诏的吐蕃使者杀死,表示归附唐朝。异牟寻把吐蕃颁给的金印交给崔佐时。盟誓后崔佐时在南诏停留了26天才回去。
1.2.1.4 正式册封
德宗贞元10年(公元794年)六月,唐朝派遣以祠部郎中袁滋为首的使者队伍到南诏,正式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给金印“贞元册南诏印”。南诏方面准备了隆重而且高规格的仪式迎接唐朝使者。异牟寻本人更是穿上甲胄,披上虎皮,手执祖传武器铎槊,盛装出席。
礼仪活动结束后,异牟寻设宴招待唐朝使者。宴席中,异牟寻拿出两个银平脱马头盘,对使者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长安,以鸿胪少卿的身份宿卫玄宗皇帝的时候,皇帝陛下赐给的。”又指着乐队里头发已经白了的一位老乐工和一位老歌女说:“这是我父亲回南诏的时候,玄宗皇帝赐给的胡部音乐、龟兹音乐两个乐队中仅存的两位了,其余都去世了。”之后,异牟寻又派遣使者与袁滋一行回到长安。
当年八月,异牟寻派族弟凑罗栋及清平官司尹仇宽一起到长安,奉献宝物及吐蕃给南诏的其他八个金印。凑罗栋和尹仇宽都得到了很多赏赐。
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诏又派清平官尹辅酋到长安,把从吐蕃军中救回的唐朝将领卫景升等人和俘获的吐蕃将帅一起带到了长安。同年,凑罗栋在回南诏的路上去世,唐朝追封为右散骑常侍。同年,南诏又向唐朝献马六十匹。其后南诏和唐朝往来不断。
1.2.2. 少学汉补充说明
韦皋是唐德宗一朝非常重要的大臣。在泾原兵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从此一路高升。担任西川节度使时,同时拜检校户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与南诏盟会时,韦皋49岁。韦皋主政成都期间,很注重与周边各民族部落加强关系,以此牵制吐蕃,特别是在结盟南诏前后,利用今彝藏走廊地区当时各部落的摇摆态度,争取他们脱离吐蕃,与唐交好。虽然旧唐书评价他说:“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赋敛以事月进,卒致蜀土虚竭,时论非之。”但是,韦皋处理好唐朝西南边疆的关系,多次对蕃作战获胜,对当时走下坡路的唐朝,有莫大的贡献。韦皋死后,赠太师,谥曰忠武。
唐朝使者袁滋是唐朝的大书法家,《旧唐书》称其“工篆籀书,雅有古法”。早年不得志,贞元十年时,他45岁出使南诏。册封仪式顺利完成后,袁滋一行回戎州,路过今云南省盐津县的石门关时,在石壁上题字记述出使事宜,现存。1988年,此处“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银平脱马头盘”是一种奢侈华美的漆器。平脱是一种繁复的漆器工艺。平脱器传世作品较少,现今可见实物多是出土文物,且数量很有限。上海博物馆、日本正仓院、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均有少量收藏。平脱器主要是盛唐时代生产制造。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和唐代宗两次禁止平脱器的制造,平脱器迅速衰落。德宗贞元十年的时代,平脱器应该已经比较少了。异牟寻出示平脱器,不仅表示唐皇室的厚爱,更是拿出实物证实长久的唐诏渊源。这和指示两位老年乐工是一个意思。(少学汉吐槽:百度百科说“用银脱马头盘二面就是用烧猪两头,放置在银制的两面马头平底的盘子中,供客人用刀割吃”,如此高端的创意真是令人佩服。)
-
應鳳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02 12:59:53
-
平_[bing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1-06 07:29:37
-
卓嘎Sitatār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24 19:19:48
-
少数民族学汉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12-22 03: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