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斯勒与何伟:“纪实中国三部曲”回音之1/5
彼得·海斯勒是地道的密苏里人,尽管许多年里他都在北京为一家被中国外交部门某工作人员规定叫做“纽约人”的杂志工作。此前,他还当过剪报员和自由撰稿人,也曾以和平队志愿者的身份在涪陵一所师范学校里教过英语文学。在和平队培训的时候,他被分配的中文名字是何伟;而如今,他用英文撰写的“纪实中国三部曲”已被悉数翻译成那种他花了许多时间来认真掌握的方块字,合法或者非法地流行于华语世界。
在涪陵、在安阳、在三岔、在温州、在台北、在深圳、在长城脚下的乡村和县城、当然还有在北京城里,密苏里人海斯勒以何伟的身份经历、观察和思考着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延续。他把目光对准人数众多却在媒体上不成比例地被轻视的普通人,把与这些人的交流和互动写在笔记本上。他透过城市越野车的挡风玻璃与后视镜,观察着中国沿海与内陆、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他所言,何伟记下笔记,海斯勒把这些笔记录入电脑。而录入电脑之后的整理、撰写、编辑与修改,虽没明说,但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息与印迹,不难判断那必是海斯勒的工作。海斯勒通过何伟了解中国,而何伟的观察又通过海斯勒的撰写成为文字,这就赋予了“纪实中国三部曲”独特的吸引力。
有了何伟的眼睛,海斯勒看到了呈现给中国人的那个中国的许多方面,而不必像他的大多数同胞那样,只看到一个被热爱中国者们或痛恨中国者们刻意裁剪包装之后的中国。
有了海斯勒的大脑,何伟就可以对那些被许多中国人因司空见惯而变得熟视无睹的细节变得敏感,并且可以从这些丰富的细节中解读出常被忽略的意涵。
而有了何伟与海斯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变得丰满而有趣,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所未曾思考过的关于中国的新视角与新细节。
不过,“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执笔人毕竟是海斯勒。记住这一点,或许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去欣赏“三部曲”中那些值得欣赏的部分、思考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且不必为作者的某些观点到底应被视为“洞见”还是“偏见”而争论不休。
如果何伟没有英文名字,我或许还希望他能更深入地去思考中国人看待毛的态度,或许还希望他更细致地发掘中国人在一些事情上的坚持和另一些问题上的随意,也或许还希望他有时候能在嘲讽抱怨之后再想想让这国家变得更好的办法。
然而,何伟毕竟只是海斯勒的中文名字。于是,这些潜在的烦恼都不再是问题。我的目光扫过那些方块字,时而字斟句酌,时而一目十行,每分每秒,都在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一个异国小镇,观察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如何观察中国。
如此一来,全球化时代这种空间与情境的奇怪交错,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别样的风情。“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而现在,读着海斯勒关于中国的文字,就像读着卞之琳的《断章》,你曾看风景的桥、曾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以及曾在楼上看你的那位作者,都成为了你眼中的风景。
在这种别致的体验中,看一个密苏里人在中国钻空子、搞关系、抱怨按制度办事的官僚主义、骂人以及被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教育与教训,都颇有一些复杂的感受。这感受里有辣、有酸、有涩、有苦,初尝往往令人咂舌,但回味却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在百感交集中期待着下一次同样的体验。
Blog地址:雪菜鸡丝
在涪陵、在安阳、在三岔、在温州、在台北、在深圳、在长城脚下的乡村和县城、当然还有在北京城里,密苏里人海斯勒以何伟的身份经历、观察和思考着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延续。他把目光对准人数众多却在媒体上不成比例地被轻视的普通人,把与这些人的交流和互动写在笔记本上。他透过城市越野车的挡风玻璃与后视镜,观察着中国沿海与内陆、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如他所言,何伟记下笔记,海斯勒把这些笔记录入电脑。而录入电脑之后的整理、撰写、编辑与修改,虽没明说,但透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气息与印迹,不难判断那必是海斯勒的工作。海斯勒通过何伟了解中国,而何伟的观察又通过海斯勒的撰写成为文字,这就赋予了“纪实中国三部曲”独特的吸引力。
有了何伟的眼睛,海斯勒看到了呈现给中国人的那个中国的许多方面,而不必像他的大多数同胞那样,只看到一个被热爱中国者们或痛恨中国者们刻意裁剪包装之后的中国。
有了海斯勒的大脑,何伟就可以对那些被许多中国人因司空见惯而变得熟视无睹的细节变得敏感,并且可以从这些丰富的细节中解读出常被忽略的意涵。
而有了何伟与海斯勒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变得丰满而有趣,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所未曾思考过的关于中国的新视角与新细节。
不过,“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执笔人毕竟是海斯勒。记住这一点,或许更能让人静下心来去欣赏“三部曲”中那些值得欣赏的部分、思考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并且不必为作者的某些观点到底应被视为“洞见”还是“偏见”而争论不休。
如果何伟没有英文名字,我或许还希望他能更深入地去思考中国人看待毛的态度,或许还希望他更细致地发掘中国人在一些事情上的坚持和另一些问题上的随意,也或许还希望他有时候能在嘲讽抱怨之后再想想让这国家变得更好的办法。
然而,何伟毕竟只是海斯勒的中文名字。于是,这些潜在的烦恼都不再是问题。我的目光扫过那些方块字,时而字斟句酌,时而一目十行,每分每秒,都在距离北京千里之外的一个异国小镇,观察一个生活在中国的美国人如何观察中国。
如此一来,全球化时代这种空间与情境的奇怪交错,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别样的风情。“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而现在,读着海斯勒关于中国的文字,就像读着卞之琳的《断章》,你曾看风景的桥、曾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以及曾在楼上看你的那位作者,都成为了你眼中的风景。
在这种别致的体验中,看一个密苏里人在中国钻空子、搞关系、抱怨按制度办事的官僚主义、骂人以及被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教育与教训,都颇有一些复杂的感受。这感受里有辣、有酸、有涩、有苦,初尝往往令人咂舌,但回味却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在百感交集中期待着下一次同样的体验。
Blog地址:雪菜鸡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