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多重语境中“謇”字释义
《离骚》中共出现了四次“謇”字,在此字时,各家都有不同的注解。在此将从文本出发,以语意贯通为基础,辅以对上下文之间联系的揣测和设身处地的联想,对《离骚》中出现的四个“謇”字的释义进行依次讨论,进而对《离骚》解读中的“随文生义”的规则作重新思考。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謇謇”,直言貌。 此说为较多学者支持。《易》曰:“王臣謇謇,匪躬之故”,今《易》作蹇蹇,先儒引经多如此,盖古今本或不同耳。 而姜亮夫认为王逸等人对此处“謇謇”的解释大误,并且举《九章•惜诵》“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及《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为例,认为“謇謇”即“諓諓”,作“巧辩”解。
然而,《离骚》中“謇謇”上文有言“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羌中道而改路”,这句主要针对的是楚王,叹王信谗而废正道。正道即屈原不惮祸殃,从尧舜之治中总结出,以救“皇舆之败绩”的“耿介”之道。屈原于车前马后仰望着楚王,反复申说先贤之道、内心真情,拳拳忧国之心肆意表露。他盛赞先王、盛赞己之修能,为的是能激发楚王,从而辅佐楚王开创人皆有“修能”的美政。但他的狂狷行为却使居上者早早地不满、厌烦、齌怒。按屈原高洁之质,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先恶小人之谗言,而应先叹王之不用、美政之不行,原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的自己,而今却被疏,被置于两难窘境——前不能进言于王,后不能悖志隐退,何不生难舍、焦虑之情?故虽知忠言之为患,但为国、为王而思,仍不能不言!综上所述,此处“謇謇”作“直言貌”解较为妥帖。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謇,难也。言己服饰虽为难法,我儆前贤以自修洁,非本今世俗人之所服配”。 《离骚》中《屈赋》往往把疏状字 放在主词前面。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等。 若将“謇”作“忠贞貌” 修饰“法先贤”的状态,即“忠贞地效法前贤的美好品格”,亦通。在《离骚》中出现26个“吾”、51个“余”,其中“副词+吾”句式7句,占26.9%,“副词+余”句式5句,占9.8%。 单从“副词+吾”句式来看,具有较高的普遍性,故此处“謇”作“难”或“忠贞貌”解,比较符合《离骚》的整体性要求。屈原从服饰、品格上竭力地追赶着前贤的脚步,九死不悔,不畏艰苦,这不是世俗所能理解、效法的,甚至是世俗厌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他的道路注定是艰辛孤独的,他的内心必定是忠贞坚定的。作为副词的“謇”字使猛士独行的昂扬正气、高洁脱俗,在世俗的晦暗中闪耀夺目。而作为发语词的“謇”字虽然不改变文意,但却限制、削弱了情感,缺乏一定的生命力。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姜亮夫将此处的“謇”仍同上文“謇謇”一样,认为是“谮言”之意。那么,“谇”即应该译为“诮让责骂” ,故即应为倒装句式。然而文意并不贯通,谗人的谮言并不能“诮让责骂”,而“夕替”的对象不是谗人,而是屈原。故姜亮夫也只能把“谇”异化成“被喊出”,用被动句式来梳理其中的纷乱。但根据闻一多的考证,“谇”应作“綷”,后一句意为“朝夕取芳草自缚束其身以为佩饰也” ,这样“謇”就被作为发语词使用了。这样的理解虽和上文的“好修”相照应,但是无法暗示屈原被贬谪的情况,导致下文出现“虽九死其尤未悔”时显得突兀,让人难以理解。
王逸认为,“謇朝”有“朝谏謇謇与君”之意 ,故此处“謇謇”即“忠直”意。个人认为,这种解释较为通达。先以马自喻表明自绳、不放纵,言己高标,为下文写朝上忠直谏言、傍晚被贬弃的前后落差作铺垫。忠直的品格放大了落差,使之变得充满戏剧性,让人难以相信忠臣竟遭如此不幸,不禁扼腕叹息,极大地加强了情感的共鸣。下文又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姜亮夫将此句译为“我既为了佩带芳蕙的香囊而被遗弃,我偏又用兰芷为衣佩”,由此可联想——此处的“佩香囊、兰芷”就是“进忠直言”的代称,虽然结局都是“被弃”,但屈原仍然是抱定不悔之忠心,其中“美而被弃”的哀叹也是一脉相承的。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博謇”即“博采往古,好修謇謇”,按王逸前注“謇謇”的意思,此处“謇”仍为“忠直”之意。后人多从此说。 姜亮夫、林家骊持“謇”通“搴”的观点 ,因为下文将写到“薋菉葹以盈室”。这样虽然使得上下文贯通起来,但将会造成一种误解——屈原所博采的是“菉葹”,堆满了屋子却不佩戴。“菉葹”乃恶草,屈原所采应为香草。与其先注明博采的是“香草”,到“菉葹盈室”又注明是小人所为,不如直接将“謇”作“忠直”解,从一开始就和小人一刀两断。这样一来,后文出现“判独离而不服”便有了依据,同时也使这个独立高标的行为有了内心“忠直”品质的强有力支持。
《离骚》中往往会出现“随文生意”的现象,各家的注疏又使得这些意思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对此,我认为,还是应该以文本为主要依托,使得句意通畅,且能与上下文贯通。若能够从众多释义中取出最易表情达意的一种,便是极好。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普适的释义就是锦上添花了。然而,对于同一句的情感读者多有自身看法,加之楚地方言离我们也十分遥远,故不必字字刨根究底,不能因辞害意,伤了《离骚》浓烈的浪漫主义个性特色。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謇謇”,直言貌。 此说为较多学者支持。《易》曰:“王臣謇謇,匪躬之故”,今《易》作蹇蹇,先儒引经多如此,盖古今本或不同耳。 而姜亮夫认为王逸等人对此处“謇謇”的解释大误,并且举《九章•惜诵》“纷逢尤以离谤兮,謇不可释也”及《尚书•秦誓》“惟截截善谝言”为例,认为“謇謇”即“諓諓”,作“巧辩”解。
然而,《离骚》中“謇謇”上文有言“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羌中道而改路”,这句主要针对的是楚王,叹王信谗而废正道。正道即屈原不惮祸殃,从尧舜之治中总结出,以救“皇舆之败绩”的“耿介”之道。屈原于车前马后仰望着楚王,反复申说先贤之道、内心真情,拳拳忧国之心肆意表露。他盛赞先王、盛赞己之修能,为的是能激发楚王,从而辅佐楚王开创人皆有“修能”的美政。但他的狂狷行为却使居上者早早地不满、厌烦、齌怒。按屈原高洁之质,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先恶小人之谗言,而应先叹王之不用、美政之不行,原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的自己,而今却被疏,被置于两难窘境——前不能进言于王,后不能悖志隐退,何不生难舍、焦虑之情?故虽知忠言之为患,但为国、为王而思,仍不能不言!综上所述,此处“謇謇”作“直言貌”解较为妥帖。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謇,难也。言己服饰虽为难法,我儆前贤以自修洁,非本今世俗人之所服配”。 《离骚》中《屈赋》往往把疏状字 放在主词前面。如“汩余若将不及兮”“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等。 若将“謇”作“忠贞貌” 修饰“法先贤”的状态,即“忠贞地效法前贤的美好品格”,亦通。在《离骚》中出现26个“吾”、51个“余”,其中“副词+吾”句式7句,占26.9%,“副词+余”句式5句,占9.8%。 单从“副词+吾”句式来看,具有较高的普遍性,故此处“謇”作“难”或“忠贞貌”解,比较符合《离骚》的整体性要求。屈原从服饰、品格上竭力地追赶着前贤的脚步,九死不悔,不畏艰苦,这不是世俗所能理解、效法的,甚至是世俗厌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他的道路注定是艰辛孤独的,他的内心必定是忠贞坚定的。作为副词的“謇”字使猛士独行的昂扬正气、高洁脱俗,在世俗的晦暗中闪耀夺目。而作为发语词的“謇”字虽然不改变文意,但却限制、削弱了情感,缺乏一定的生命力。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姜亮夫将此处的“謇”仍同上文“謇謇”一样,认为是“谮言”之意。那么,“谇”即应该译为“诮让责骂” ,故即应为倒装句式。然而文意并不贯通,谗人的谮言并不能“诮让责骂”,而“夕替”的对象不是谗人,而是屈原。故姜亮夫也只能把“谇”异化成“被喊出”,用被动句式来梳理其中的纷乱。但根据闻一多的考证,“谇”应作“綷”,后一句意为“朝夕取芳草自缚束其身以为佩饰也” ,这样“謇”就被作为发语词使用了。这样的理解虽和上文的“好修”相照应,但是无法暗示屈原被贬谪的情况,导致下文出现“虽九死其尤未悔”时显得突兀,让人难以理解。
王逸认为,“謇朝”有“朝谏謇謇与君”之意 ,故此处“謇謇”即“忠直”意。个人认为,这种解释较为通达。先以马自喻表明自绳、不放纵,言己高标,为下文写朝上忠直谏言、傍晚被贬弃的前后落差作铺垫。忠直的品格放大了落差,使之变得充满戏剧性,让人难以相信忠臣竟遭如此不幸,不禁扼腕叹息,极大地加强了情感的共鸣。下文又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姜亮夫将此句译为“我既为了佩带芳蕙的香囊而被遗弃,我偏又用兰芷为衣佩”,由此可联想——此处的“佩香囊、兰芷”就是“进忠直言”的代称,虽然结局都是“被弃”,但屈原仍然是抱定不悔之忠心,其中“美而被弃”的哀叹也是一脉相承的。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博謇”即“博采往古,好修謇謇”,按王逸前注“謇謇”的意思,此处“謇”仍为“忠直”之意。后人多从此说。 姜亮夫、林家骊持“謇”通“搴”的观点 ,因为下文将写到“薋菉葹以盈室”。这样虽然使得上下文贯通起来,但将会造成一种误解——屈原所博采的是“菉葹”,堆满了屋子却不佩戴。“菉葹”乃恶草,屈原所采应为香草。与其先注明博采的是“香草”,到“菉葹盈室”又注明是小人所为,不如直接将“謇”作“忠直”解,从一开始就和小人一刀两断。这样一来,后文出现“判独离而不服”便有了依据,同时也使这个独立高标的行为有了内心“忠直”品质的强有力支持。
《离骚》中往往会出现“随文生意”的现象,各家的注疏又使得这些意思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对此,我认为,还是应该以文本为主要依托,使得句意通畅,且能与上下文贯通。若能够从众多释义中取出最易表情达意的一种,便是极好。如果可以找到一种普适的释义就是锦上添花了。然而,对于同一句的情感读者多有自身看法,加之楚地方言离我们也十分遥远,故不必字字刨根究底,不能因辞害意,伤了《离骚》浓烈的浪漫主义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