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回忆那些不拉风的政法老教授们
当代中国有没有大师?在文化命脉被活活折断50多年后,在市场经济冲击书房书桌二十多年后,中国无论如何产生不了大师。启蒙之学已失,基础教育应试,高校培育放羊,负笈海外镀金,著述立说赚钱,招收门徒纵欲,党同伐异争权┅┅现在站在三尺讲台之上,传授安身立命之学的先生们,其中有多少当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
风光的,也许只是混得好却不学无术;默默的,可能身怀真材实料。
政法大学,历史不过一个甲子,但却有扎堆的老一辈学者在其中默默耕耘,而今,他们又在哪里?
政法大学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曾经叱咤一时,堪与张国华先生领衔的北大、杨景凡先生领衔的西政等鼎足而三。杨鹤皋教授,可能是唯一独立完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撰写的学者,90年代初离休。随着引进人才——马小红教授的离去,张晋藩教授的夫人——林中教授的退休,法律思想史教研室被裁并。除了本世纪初,为庆贺杨鹤皋教授七十华诞,以杨老得意门生范忠信教授领衔出版一本纪念文集之外,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位老人了。
政法大学的中国法制史专业至今仍被认为大陆首屈一指。曾经被誉为政法四大才女之一,专治监狱史、宋代法制史的薛梅卿教授,也早已淡出政法学子的视线,也许唯一能勾起04级之前学生注意的,只有那本《新编中国法制史》上主编的名字。不过随着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志冰老师主编的新教材的采用,新生再也不会知道这个名字。我们只能默默看着资格老一点的法律书店中,静静躺着的《宋刑统研究》。
政法大学的外国法制史教授——潘华仿先生,曾培养出贺卫方先生、高鸿钧先生等外法史之中坚人物。而今,又有多少人翻过他的《英美法论》,又有多少人记得、知道这个名字。
政法大学的环境法经历过学科开创阶段的辉煌,罗典荣教授、丛选功教授,都是环境法学科的开创性人物。与他们同时代的马骧聪先生(社科院)、文伯屏先生(社科院)、金瑞林先生(北大)等依旧活跃,但恐怕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生中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两位了。
政法大学的刑法,据说曾与人民大学比肩而在。他们有高名暄先生、王作富先生,我们也有何秉松先生、曹子丹先生等。高、王二位去年还曾助兴人大、北师大刑法学科地震,何、曹等君在政法都悄无声息了。
政法学子口中时时叨念着一个名字——王名扬先生,耄耋之年,蜷缩在对外经贸的宿舍中,曾用颤抖的右手,划着歪扭的汉字,给学校写着申请更换住房的请求,恐怕这将成为一代学术巨匠的遗愿。
我们惊悉张俊浩教授归隐的消息,我们目送吴雪松教授、裴广川教授的离去,我们重温梁淑英教授退休后回来代课的国际法……我们感慨着一位位教学、科研能手的离开,我们愤怒着一个个克莱登法商学院博士的引进。无奈!
我们无法断定如上所列的教授是否够得上大师的级别,我们也无法回答有关学术力量新陈代谢的质问,但是在博士生导师大爆炸的年代里,恐怕没有几位能有底气说“他们不够格”;又试问,谁敢说北大传统延续的象征不是那些燕南、朗润园中闲庭散步的老人!当芮沐教授出现在北大法学院庆典上的时候,当北师大为启功先生送行的时候,当人民出版社编审张中行先生入主“北大四老”的时候,当复旦大学庆祝蔡尚思先生百岁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心酸吗?并不是我们校龄比别人少,而是我们没有一个传统。
孔子云:吾观乡礼,而知王道之易易。乡礼之核心——敬老尊贤。在政法大学的字典中,没有这四个字。
其实政法大学只是一个中国大学中,扭曲得比较严重的典型而已。贤如北大,季羡林先生的待遇就和张岱年先生不同。这俨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究其内在原因,可能有:
1、有没有过硬的背景:譬如是否担任过校长、副校长,是否有坚实的社会职务。
2、会不会“一山不容二虎”:此时行政位势总比学术功底有用。
3、是不是后继无人:这跟后宫争宠一样,之前是子凭母贵,之后则母凭子贵。老师捧学生,学生捧老师的奥妙就在里面。
4、有没有站错队、说错话:跟着领导走,闷声大发财!
风光的,也许只是混得好却不学无术;默默的,可能身怀真材实料。
政法大学,历史不过一个甲子,但却有扎堆的老一辈学者在其中默默耕耘,而今,他们又在哪里?
政法大学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曾经叱咤一时,堪与张国华先生领衔的北大、杨景凡先生领衔的西政等鼎足而三。杨鹤皋教授,可能是唯一独立完成中国法律思想通史撰写的学者,90年代初离休。随着引进人才——马小红教授的离去,张晋藩教授的夫人——林中教授的退休,法律思想史教研室被裁并。除了本世纪初,为庆贺杨鹤皋教授七十华诞,以杨老得意门生范忠信教授领衔出版一本纪念文集之外,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记得这位老人了。
政法大学的中国法制史专业至今仍被认为大陆首屈一指。曾经被誉为政法四大才女之一,专治监狱史、宋代法制史的薛梅卿教授,也早已淡出政法学子的视线,也许唯一能勾起04级之前学生注意的,只有那本《新编中国法制史》上主编的名字。不过随着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志冰老师主编的新教材的采用,新生再也不会知道这个名字。我们只能默默看着资格老一点的法律书店中,静静躺着的《宋刑统研究》。
政法大学的外国法制史教授——潘华仿先生,曾培养出贺卫方先生、高鸿钧先生等外法史之中坚人物。而今,又有多少人翻过他的《英美法论》,又有多少人记得、知道这个名字。
政法大学的环境法经历过学科开创阶段的辉煌,罗典荣教授、丛选功教授,都是环境法学科的开创性人物。与他们同时代的马骧聪先生(社科院)、文伯屏先生(社科院)、金瑞林先生(北大)等依旧活跃,但恐怕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生中都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两位了。
政法大学的刑法,据说曾与人民大学比肩而在。他们有高名暄先生、王作富先生,我们也有何秉松先生、曹子丹先生等。高、王二位去年还曾助兴人大、北师大刑法学科地震,何、曹等君在政法都悄无声息了。
政法学子口中时时叨念着一个名字——王名扬先生,耄耋之年,蜷缩在对外经贸的宿舍中,曾用颤抖的右手,划着歪扭的汉字,给学校写着申请更换住房的请求,恐怕这将成为一代学术巨匠的遗愿。
我们惊悉张俊浩教授归隐的消息,我们目送吴雪松教授、裴广川教授的离去,我们重温梁淑英教授退休后回来代课的国际法……我们感慨着一位位教学、科研能手的离开,我们愤怒着一个个克莱登法商学院博士的引进。无奈!
我们无法断定如上所列的教授是否够得上大师的级别,我们也无法回答有关学术力量新陈代谢的质问,但是在博士生导师大爆炸的年代里,恐怕没有几位能有底气说“他们不够格”;又试问,谁敢说北大传统延续的象征不是那些燕南、朗润园中闲庭散步的老人!当芮沐教授出现在北大法学院庆典上的时候,当北师大为启功先生送行的时候,当人民出版社编审张中行先生入主“北大四老”的时候,当复旦大学庆祝蔡尚思先生百岁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心酸吗?并不是我们校龄比别人少,而是我们没有一个传统。
孔子云:吾观乡礼,而知王道之易易。乡礼之核心——敬老尊贤。在政法大学的字典中,没有这四个字。
其实政法大学只是一个中国大学中,扭曲得比较严重的典型而已。贤如北大,季羡林先生的待遇就和张岱年先生不同。这俨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究其内在原因,可能有:
1、有没有过硬的背景:譬如是否担任过校长、副校长,是否有坚实的社会职务。
2、会不会“一山不容二虎”:此时行政位势总比学术功底有用。
3、是不是后继无人:这跟后宫争宠一样,之前是子凭母贵,之后则母凭子贵。老师捧学生,学生捧老师的奥妙就在里面。
4、有没有站错队、说错话:跟着领导走,闷声大发财!
-
青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2 00: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