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蕨
植物名称:中国蕨
拉丁名:Sinopterisgrevilleoides(Christ)C.Chr.EtChing
科属:中国蕨科,中国蕨属
保护级别:2
分布:云南(宾川、大姚)、四川(青川、茂汶)
现状稀有种。本种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及四川北部少数地区,零星生长在裸露的石岩上或矮灌丛岩缝。极为少见。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水龙骨目中国蕨科中国蕨属的 1种,小型旱生蕨类,仅产于云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生于裸露的干旱岩石上。叶片五角形,掌状深裂成 5枚羽裂的羽片,中央一片较大,基部两侧的较小,各羽片的基部变狭而有翅相连,下面被白色蜡质粉末,叶轴、羽轴和叶脉全为栗黑色,叶脉粗凸如瓦楞形。孢子囊群仅由1~2(3)个孢子囊组成,孢子囊近球圆形,无柄,环带极阔,由32个加厚细胞组成。中国蕨属1933年由丹麦蕨类学家C.F.A.克里斯滕森及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所建立。中国蕨的发现,对研究粉背蕨类群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8-2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栗黑色,有棕色狭边,全缘。叶簇生,叶柄长10-18厘米,亮栗黑色,下部疏被鳞片;叶片五角形,长宽近相等,约7-10厘米,近三等裂;中央羽片最大,长6-9厘米,中部宽3-4.5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突然收缩成三角状耳形,并呈楔形下延而与侧生一对羽片相连,羽状深裂;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5-6厘米,不对称的二回羽裂,羽轴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为短,全缘;下侧基部一裂片特长,约3-4.5厘米,宽1-1.5厘米,羽状深裂达小羽轴的狭翅,向上的裂片全缘或有一、二粗齿;叶脉在末回裂片上羽状分叉,下面精凸,栗色,彼此接近而成瓦楞形,上面略下凹;叶干后革质,褐绿色,上面光滑,下面被腺体,分泌白色蜡质粉末。孢子囊球形,几无柄,有极阔的环带;通常单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线形,同部分变质的叶边反折而成,灰棕色,边缘有粗齿;孢子圆形,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生活习性
本种分布区的气候属于西部亚热带的高原季风类型,有焚风而形成干热气候,雨量少(仅600--700毫米)。土壤大都为红褐土或石灰岩风化的石灰土,土层瘠薄,石粒多,地表裸露。生于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schwerinaeSchneid.、车桑子Dodonaeaviscosa(L.)Jacq.、薄叶鼠李RhamnusleptophyllaSchneid.、马鞍羊蹄甲BauhiniafaberiOliv.以及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v.exRoem.etSchult.等耐干热的矮灌木丛内。在冬春漫长的缺水季节,中国蕨的叶片常卷缩成拳,当雨季来后又伸展成正常状态。孢子囊于4--5月形成,孢子成熟于9--10月。
保护价值与措施
保护价值:中国蕨属为我国特有。据现有材料看,它可能是中国蕨科最原始成员,是研究该科系统发育的良好材料。
保护措施:建议科考人员采集时注意保护。有条件的植物园可移植作为石生植物园成员。
繁殖培育
中国蕨繁殖与栽培特产 中国,分布云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及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地。自然界中生于裸露干旱的岩石上,分布于海拔1160—1800m的高山上。耐干旱。孢子繁殖。
主要用途假山石的装饰材料;盆栽。
栽培要点
目前尚未引种栽培。可试用孢子或根茎在石缝中试验培养。
——————————————转自网络
拉丁名:Sinopterisgrevilleoides(Christ)C.Chr.EtChing
科属:中国蕨科,中国蕨属
保护级别:2
分布:云南(宾川、大姚)、四川(青川、茂汶)
现状稀有种。本种仅分布于云南西部及四川北部少数地区,零星生长在裸露的石岩上或矮灌丛岩缝。极为少见。
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水龙骨目中国蕨科中国蕨属的 1种,小型旱生蕨类,仅产于云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生于裸露的干旱岩石上。叶片五角形,掌状深裂成 5枚羽裂的羽片,中央一片较大,基部两侧的较小,各羽片的基部变狭而有翅相连,下面被白色蜡质粉末,叶轴、羽轴和叶脉全为栗黑色,叶脉粗凸如瓦楞形。孢子囊群仅由1~2(3)个孢子囊组成,孢子囊近球圆形,无柄,环带极阔,由32个加厚细胞组成。中国蕨属1933年由丹麦蕨类学家C.F.A.克里斯滕森及中国蕨类学家秦仁昌所建立。中国蕨的发现,对研究粉背蕨类群之间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8-2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鳞片披针形,栗黑色,有棕色狭边,全缘。叶簇生,叶柄长10-18厘米,亮栗黑色,下部疏被鳞片;叶片五角形,长宽近相等,约7-10厘米,近三等裂;中央羽片最大,长6-9厘米,中部宽3-4.5厘米,长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突然收缩成三角状耳形,并呈楔形下延而与侧生一对羽片相连,羽状深裂;侧生羽片三角形,长3.5-6厘米,不对称的二回羽裂,羽轴上侧的裂片较下侧的为短,全缘;下侧基部一裂片特长,约3-4.5厘米,宽1-1.5厘米,羽状深裂达小羽轴的狭翅,向上的裂片全缘或有一、二粗齿;叶脉在末回裂片上羽状分叉,下面精凸,栗色,彼此接近而成瓦楞形,上面略下凹;叶干后革质,褐绿色,上面光滑,下面被腺体,分泌白色蜡质粉末。孢子囊球形,几无柄,有极阔的环带;通常单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线形,同部分变质的叶边反折而成,灰棕色,边缘有粗齿;孢子圆形,表面具颗粒状纹饰。
生活习性
本种分布区的气候属于西部亚热带的高原季风类型,有焚风而形成干热气候,雨量少(仅600--700毫米)。土壤大都为红褐土或石灰岩风化的石灰土,土层瘠薄,石粒多,地表裸露。生于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schwerinaeSchneid.、车桑子Dodonaeaviscosa(L.)Jacq.、薄叶鼠李RhamnusleptophyllaSchneid.、马鞍羊蹄甲BauhiniafaberiOliv.以及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v.exRoem.etSchult.等耐干热的矮灌木丛内。在冬春漫长的缺水季节,中国蕨的叶片常卷缩成拳,当雨季来后又伸展成正常状态。孢子囊于4--5月形成,孢子成熟于9--10月。
保护价值与措施
保护价值:中国蕨属为我国特有。据现有材料看,它可能是中国蕨科最原始成员,是研究该科系统发育的良好材料。
保护措施:建议科考人员采集时注意保护。有条件的植物园可移植作为石生植物园成员。
繁殖培育
中国蕨繁殖与栽培特产 中国,分布云南西部和四川西南部及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地。自然界中生于裸露干旱的岩石上,分布于海拔1160—1800m的高山上。耐干旱。孢子繁殖。
主要用途假山石的装饰材料;盆栽。
栽培要点
目前尚未引种栽培。可试用孢子或根茎在石缝中试验培养。
![]() |
![]() |
![]() |
——————————————转自网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