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华严寺塔 和 香积寺塔
![]() |
抽空去了位于长安县的华严寺塔和香积寺。华严寺位于少陵原,此寺没有具体的路标指示,从网络照片中可看到华严寺在一座原的半山上,仅此线索慢慢寻找,可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华严寺两座佛塔杜顺禅师塔与清凉国师塔就在一所学校操场的半山上,从原下往上看颇为精致充满神韵,我迫不及待的想上原细细观看,去山门的路纯粹为土路,在经过头天下的大雨颇为泥泞,进过片刻的思想斗争还是大步向前挺进山门,在华严寺山门观澜寺塔进一个多小时后前往香积寺,香积寺在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西,因是开发过的旅游景区,所以很好找到,去香积寺主要是为了观澜寺中唐塔善导塔,此塔非常像西安市内的小雁塔。两座佛塔的照片照了不少,观摩浏览的细节与照片图文并茂。
![]() |
这张海报便是华严寺唯一的标识 |
![]() |
通往山门的路,头晚一场大雨变得泥泞不堪 |
![]() |
从原下面看华严寺 |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长安县杜曲镇城东南少陵原畔上,距西安城约15公里。 为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
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僧人杜顺在此创立华严宗,其三 传弟子深得武则天宠信,被称为“华严宗大师”。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 ,授“镇国大师”、“僧祖清凉国师”称号,并主持当时全国佛教法事。因此,华 严寺是唐代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 清乾隆时,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被摧毁,仅存两座砖塔。东为华严 宗初祖杜顺禅师塔,四面7层,高约13米。西侧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 5层,高7米。塔前还有清末《重修华严四禅清凉国师塔记》碑。唐宣宗大中六年 (公元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碑,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 |
原上无人居住的小院 |
![]() |
小院木门 |
![]() |
泥泞的路面很不好走 |
![]() |
小院内景,典型的关中味 |
![]() |
沿着泥路走上原,初见华严双塔 |
![]() |
一张远眺照,很喜欢 |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 |
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现塔平面呈六边形,塔身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宝瓶形石塔刹,通高14.19米。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有斗拱。今日我们所见之塔,实为两部分组成,下为元至元九年(1272年)重建的二层残塔(高约6米),上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五层砖塔(高约7米)立于其上。
原塔在现塔西南10米处,1986~1987年因少陵原滑坡,将原塔迁至今址。拆建时在塔底层发现石函,函内有装五色舍利子的淡黄色玉瓶一件,塔的二、三、四层塔心发现清初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现均藏长安县文管处。
![]() |
文保碑 |
![]() |
文保碑 |
![]() |
第四层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
![]() |
杜顺和尚塔 |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与 末《重修华严四禅清凉国师塔记》碑 |
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现塔平面呈六边形,塔身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宝瓶形石塔刹,通高14.19米。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有斗拱。今日我们所见之塔,实为两部分组成,下为元至元九年(1272年)重建的二层残塔(高约6米),上为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五层砖塔(高约7米)立于其上。
原塔在现塔西南10米处,1986~1987年因少陵原滑坡,将原塔迁至今址。拆建时在塔底层发现石函,函内有装五色舍利子的淡黄色玉瓶一件,塔的二、三、四层塔心发现清初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现均藏长安县文管处。
塔前立有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碑文为:“雍正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奉旨清凉观着封妙正真乘禅师,钦此。西安府知府乌灵阿,咸宁县知县陈齐贤奉文致祭勒石。”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 |
![]() |
塔上石刻花纹 |
![]() |
陕西省第一批文保单位 |
![]() |
杜顺和尚塔 |
杜顺和尚塔,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的灵骨塔。塔平面呈方形,塔身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宝瓶形塔刹,通高13米。底层每边长5.6米,塔每层均用素面青砖砌出隐柱、斗拱,每面三间,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四角悬挂风铃,现一至四层仅存挂钩。
资料记载:塔的最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有青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因塔已位于塬畔,塔前狭窄,无法拍摄刻字。
![]() |
杜顺和尚塔前念《地藏经》的教徒 |
塔南开门,内有塔室,二层以上塔心实砌。
华严寺据《长安志》《咸宁县志》载:“寺院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亦说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是佛教华严宗派的发祥地,属樊川八寺之一。寺中原有塔五座,清乾隆年间,由于少陵塬部分滑坡,寺宇俱毁。仅留以上两座砖塔。寺院今在塔东、西略有恢复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 |
![]() |
上山后的鞋子 |
![]() |
杜顺和尚塔 |
![]() |
2005年立“重修华严初祖杜顺禅师塔记” |
![]() |
杜顺和尚塔 |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 |
![]() |
杜顺和尚塔 |
![]() |
杜顺和尚塔 |
![]() |
杜顺和尚塔 |
![]() |
华严双塔 |
![]() |
向南俯视樊川,这就是关中的厚重 |
绝好的分水宝地,背有依靠可俯视眺广阔的关中平原,这样的好地方基本被古寺庙和皇陵所占。
![]() |
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顶部 |
![]() |
杜顺和尚塔细节处 |
![]() |
华严双塔 |
![]() |
双塔顶部 |
![]() |
曲折的通向山门的路 |
![]() |
原上一角 |
![]() |
香积寺山门 |
去罢华严寺便去了香积寺, 香积寺,佛教净土宗祖庭。位于西安市西南约十七公里神禾原西首长安区郭杜镇香积寺村,南临滈水,西傍潏水。滈水和潏水交汇于寺西南,新修的子午大道过其东侧。据《宋-吕图》载(香积寺)在子午谷正北微西。历经千年风雨的香积古寺,古塔巍峨,寺院清幽,雕梁画栋,流丹溢彩,法像庄严,引得国内外的游人、居士、高僧大德的敬礼朝拜。
关于香积寺的建寺年代,至今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第二种说法认为是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
关于香积寺名的来源同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当年建寺于隋代的香积堰的东北。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在神禾原下滈水和潏水交汇处,修建香积堰,逼水上原(今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地区及雁塔区丈八沟等地),引入长安城内,称清明渠,唐时改为永安渠。故名寺曰:香积寺。另一种说法,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之句。取名香积寺,意把善导比作香积佛。千百年以来,在人们的心中以善导大师为香积佛。
香积寺自建寺以来,千百年间,几度风霜,几经劫难,几多沧桑。唐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曾到此礼佛,并分别赐与寺院舍利千余粒和百宝幡花作供养。唐代诗人王维在其著名的诗篇《过香积寺》描绘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中作者很有感悟的描写了众香之国香积寺的幽深、静谧和闲淡。
今日的香积寺,焕然一新,从南至北,依次为汉白玉的石牌坊,精工细作,远处望去气势宏大,前书“香积古刹”,后书“净土祖庭”,八个镏金大字,在汉白玉的烘托下,金光四射。青狮、白象、金毛吼,三种灵瑞奇兽,各具形态,左右对称,负起牌坊,石工之细,刀法之精,令人赞叹。
进入香积寺,首先是富丽堂皇的天王殿,雕梁画栋,飞彩溢丹,飞檐斗拱,翘角重叠,壁画浓墨粉彩,弥勒佛和颜悦色居中,八大金刚分于两侧,形态不一,怒目而视,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再现了“金刚怒目”。天王殿前的石瓶,制作精良,工艺上成,极具观赏。沿天王殿右侧小道为香积寺建筑群的中轴线,两旁古柏高耸,花草清幽,西边碑廊上,镶嵌者镌刻有历代以来高僧大德和文人的书法墨迹。
向后是大雄宝殿,它古香古色,与金碧辉煌的天王殿相比,大雄宝殿另是一种别具风格的装饰,显得古朴俭雅,一种肃穆气象,殿内法像庄严,清香萦绕,令人身心俱舒,陶醉此间。大雄宝殿前十棵苍劲的柏树,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如松柏一样万古长青。在大雄宝殿前分布着客厅,念佛堂,戒堂,客房等建筑。
再向后边走是法堂五间,是香积寺原有的建筑,后边西院内就是香积寺内现存唐代建造的善导塔,修建于公元681年。此塔系青砖砌成,壁厚二米,平面正方形,为仿木结构。塔顶因年久残毁,现有十一级,高级三十三米(据载原为十三级)。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善导塔底层四面有门,南门楣额上嵌有砖刻的“涅槃盛事”横额,是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修补时所作。塔身四面并刻有楷书《金刚经》,字迹雅秀,笔力遒劲,颇引人注目。另外在东塔院还有净业塔一座,五级高约四至五米,院内有地藏殿一座两层等。
香积寺内古树挺立,草色清秀,环境幽深,小径静谧、闲淡雅致,处处表现出佛家的清修观念。可谓;幽而不僻,静而不寂。站在古塔前,仰望着千年古塔,聆听着诵经清音,几缕清香,几声角铃,清幽之极。
香积寺的创建和净土宗的创始人善导大师分不开的,据载: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人,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幼年于密州(今山东诸城)出家为僧,唐贞观五年(631),受具足戒。贞观十五年(641),在山西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拜高僧道绰为师,专习净土法门。贞观十九年(645),到京城长安,先后在悟真寺、光明寺,弘法讲经,广行教化,多施写经。善导大师曾为检校僧主建河南龙门石窟部分石雕佛像。
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往生礼赞偈》、《净土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等多种净土宗典籍,承前启后,创立了净土宗。八世纪其经典传入日本,日僧法然据此立教。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善导大师圆寂于城南实际寺(温国寺),其弟子怀恽等为追念师德,修建崇灵塔于城南神禾原上,由于善导灵骨塔和供养塔在香积寺内,故世人以香积寺、玄中寺为净土宗的祖庭。(摘自网络)
![]() |
寺中一角 |
![]() |
寺院一角 |
![]() |
寺院一角 |
![]() |
初见善导塔顶 |
![]() |
善导塔侧部 |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 |
善导塔 |
![]() |
善导塔细部 |
![]() |
善导塔 |
古老的香积寺塔。又称善导塔,是公元680年修建的,算来比小雁塔(公元707年修建)还早27年,香积寺塔是密檐式砖塔,塔身呈四角锥体。原为13级,残存11级,现高33米,平面呈方形,底层每边9.5米,塔身用青砖砌成。塔的底层非常高,二层以上高度骤减,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饰以两层菱角牙子。每层四壁正中辟券门。塔身壁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每面均作3间,左右两间的扁柱之间用赭红绘成直棂窗形。底层南面券门上有砖刻门额"涅磐盛事"四字。
与小雁塔形式相似,但其塔角方直,不像小雁塔那样圆和,又有楼阁式砖塔的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塔自顶至底层,顺各层南北拱券处中间裂开,与小雁塔的裂缝极为相似。据史载,这条裂隙在宋元年间(1086~1094)以前就已存在,已900余年。
![]() |
经过修缮的部分 |
![]() |
很有气势神韵 |
![]() |
塔边角 |
![]() |
塔 顶 |
![]() |
远眺善导塔 |
![]() |
塔边角 |
![]() |
寺院一角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