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年代里的理想主义者——天国王朝剪辑影评
电影,亦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这是百度百科里对电影的解释,稍显复杂和专业化。我理解中的电影就是讲一个故事,一个好电影就是把一个平常的故事讲得可以特别想要让人看下去。
这次的期末作业是写天国王朝的剪辑影评。我先看的是导演剪辑版的,三个小时的时长让我吓了一大跳,可是实际看起来,根本没有觉得有三个小时,一气呵成的感觉很棒,而放映版的则相反,两个半小时的时长,第一次看了不到十分钟就按了退出键,一直拖到必须要开始动笔写作业时在将将就就的看完,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根本无法相信这就是用同样的素材剪辑的片子。
导演版的剪辑多了半个小时,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节奏明显缓慢一些,很多问题交代的更为清楚,比如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在高福瑞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把相认的儿子巴利安叫到身边,嘱托他建立一个人间天国,穆斯林和基督徒可以和平共处,为了表达清楚这种责任传递,在此之前,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以及生命垂危之时父亲的脆弱,这样交代下来就显得更合理。
在放映版里,前面也没有交代父亲生命垂危,直接把儿子叫过来,硬生生的要求儿子为建立太平天国而努力,生硬得不符合人情味,这样的影片显然是不能打动观众,这么有嚼头的地方就这样草草结束,估计导演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哭了吧。
我想放映版中,导演要哭的地方真不少,我估计就连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Hamid Dabashi也觉得自己被坑大了(百度百科资料来源,哥伦比亚大学的Hamid Dabashi教授为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开篇几分钟,高福瑞就喜当爹,一下子就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这情节不是应该只出现在琼瑶阿姨的剧情里面吗!还有一个情节也是我在放映版里面不能明白,巴利安那么喜欢他的妻子,因为妻子去耶路撒冷去洗清罪恶,但是看到美丽的Sibylla立马仿佛从伤痛中脱身,如此开明的西方人果然不是我的节奏。
豆瓣里面有一个关于影片结构的分析,觉得说的很好,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说明是我觉得最清楚的一个说明,透过这个,可以更好的了解导演剪辑版优胜在哪里。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来自豆瓣电影的影评。)
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都在为中心思想服务,巴利安去耶路撒冷,引导人民战争,战争之后为了安定,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这都是在导演剪辑版里悟出来了,短短的三个小时,把时间跨度这么大、涉及人物那么多、那么有故事性的东西讲清楚,真的很了不起。
导演剪辑版在烘托背景上面做的很好,运用很多大全景来交代背景。饱受创伤的圣城安静祥和的一面 ,这些大全景对人们了解背景、更好的进入故事中做的很好的铺垫。导演剪辑版的节奏卡的很好,在细节处理上丝毫不吝啬时长,比如说Sibylla揭开哥哥的面具这一点,之前的踌躇和揭开之后的面部表情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烘托,把主人公的心思拿捏的很到位,其实这里也为之后自己亲手杀死同样患有麻风病的儿子做了铺垫,想要儿子美好的离开,做母亲的心愿在这里就很好理解。
而在放映版里我没有看到Sibylla儿子的影子,本来就很无聊的放映版缺少了小正太更让我觉得无聊,也无法体会到这部剧里面的人物关系。Sybilla公主的儿子,其实面具国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是这个孩子,放映版毁了这个对于公主来说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在儿子继位后作为摄政王太后,但是丈夫一直威胁着她和她儿子的地位,然后她又绝望的发现他的儿子也有和舅舅一样的麻风病症状,精神上已经濒临崩溃的她下毒早点结束了儿子的痛苦,因为这个儿子对于公主是她灵魂的中心,她一切行为的根源,也是王国转折的关键,没有他公主也就是和巴利安有爱恨纠葛而已,最后她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她罪行的忏悔…… (历史上公主确实有儿子,可见导演在拍片子的时候还是很严格的按照历史事实再拍。)
同样的素材,但是两版剪辑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或许就是剪辑独特的魅力,也可见,不会剪片子的导演是不能得大奖的,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砸自己的招牌,今天的圣城耶路撒冷仍然饱受战争的危害,片中巴利安的“Nothing”还是“Everything”的言论让我最后久久不能平息。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是以小爱见大爱。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这也许才是走向天国王朝的唯一一条路。
这次的期末作业是写天国王朝的剪辑影评。我先看的是导演剪辑版的,三个小时的时长让我吓了一大跳,可是实际看起来,根本没有觉得有三个小时,一气呵成的感觉很棒,而放映版的则相反,两个半小时的时长,第一次看了不到十分钟就按了退出键,一直拖到必须要开始动笔写作业时在将将就就的看完,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根本无法相信这就是用同样的素材剪辑的片子。
导演版的剪辑多了半个小时,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节奏明显缓慢一些,很多问题交代的更为清楚,比如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在高福瑞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把相认的儿子巴利安叫到身边,嘱托他建立一个人间天国,穆斯林和基督徒可以和平共处,为了表达清楚这种责任传递,在此之前,运用了大量的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殷切的希望,以及生命垂危之时父亲的脆弱,这样交代下来就显得更合理。
在放映版里,前面也没有交代父亲生命垂危,直接把儿子叫过来,硬生生的要求儿子为建立太平天国而努力,生硬得不符合人情味,这样的影片显然是不能打动观众,这么有嚼头的地方就这样草草结束,估计导演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哭了吧。
我想放映版中,导演要哭的地方真不少,我估计就连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Hamid Dabashi也觉得自己被坑大了(百度百科资料来源,哥伦比亚大学的Hamid Dabashi教授为该片的首席学术顾问)。开篇几分钟,高福瑞就喜当爹,一下子就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这情节不是应该只出现在琼瑶阿姨的剧情里面吗!还有一个情节也是我在放映版里面不能明白,巴利安那么喜欢他的妻子,因为妻子去耶路撒冷去洗清罪恶,但是看到美丽的Sibylla立马仿佛从伤痛中脱身,如此开明的西方人果然不是我的节奏。
豆瓣里面有一个关于影片结构的分析,觉得说的很好,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说明是我觉得最清楚的一个说明,透过这个,可以更好的了解导演剪辑版优胜在哪里。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不是宗教间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不是征服与杀伐的道德评价,不是上帝选民与异教徒的贵贱之别,也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单向度诠释,而是颂扬了在宗教与民族纷争中始终高扬的一种理想主义―――以良知磨合争端、以“为民”为最高道义。(来自豆瓣电影的影评。)
导演的每一个镜头都在为中心思想服务,巴利安去耶路撒冷,引导人民战争,战争之后为了安定,在和平的机会被野心家们肆意破坏之后,巴利安表现出了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的高贵素质:竭力维护和平,但如果战争不可避免,则挺身而出、决不退缩。他承担起了一个骑士应有的保家卫国的荣誉和责任。而此时,那些平日里高喊“耶稣大军不可战胜”的激进派人物们早已逃得不知去向。这都是在导演剪辑版里悟出来了,短短的三个小时,把时间跨度这么大、涉及人物那么多、那么有故事性的东西讲清楚,真的很了不起。
导演剪辑版在烘托背景上面做的很好,运用很多大全景来交代背景。饱受创伤的圣城安静祥和的一面 ,这些大全景对人们了解背景、更好的进入故事中做的很好的铺垫。导演剪辑版的节奏卡的很好,在细节处理上丝毫不吝啬时长,比如说Sibylla揭开哥哥的面具这一点,之前的踌躇和揭开之后的面部表情都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烘托,把主人公的心思拿捏的很到位,其实这里也为之后自己亲手杀死同样患有麻风病的儿子做了铺垫,想要儿子美好的离开,做母亲的心愿在这里就很好理解。
而在放映版里我没有看到Sibylla儿子的影子,本来就很无聊的放映版缺少了小正太更让我觉得无聊,也无法体会到这部剧里面的人物关系。Sybilla公主的儿子,其实面具国王死后继承王位的是这个孩子,放映版毁了这个对于公主来说非常重要的角色,她在儿子继位后作为摄政王太后,但是丈夫一直威胁着她和她儿子的地位,然后她又绝望的发现他的儿子也有和舅舅一样的麻风病症状,精神上已经濒临崩溃的她下毒早点结束了儿子的痛苦,因为这个儿子对于公主是她灵魂的中心,她一切行为的根源,也是王国转折的关键,没有他公主也就是和巴利安有爱恨纠葛而已,最后她的所作所为就是对她罪行的忏悔…… (历史上公主确实有儿子,可见导演在拍片子的时候还是很严格的按照历史事实再拍。)
同样的素材,但是两版剪辑出来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或许就是剪辑独特的魅力,也可见,不会剪片子的导演是不能得大奖的,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没有砸自己的招牌,今天的圣城耶路撒冷仍然饱受战争的危害,片中巴利安的“Nothing”还是“Everything”的言论让我最后久久不能平息。对巴利安而言,耶路撒冷之旅是一次路途与心灵的远行,他寻找救赎,是以小爱见大爱。对纷争千年的宗教们而言,共存于神圣的、和谐的、和睦的“耶路撒冷”,这也许才是走向天国王朝的唯一一条路。
-
健健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05 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