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一篇旧文] 超越与回归 ——从董扬的书画作品谈到美学人生
超越与回归
——从董扬的书画作品谈到美学人生
李 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美是自由的象征!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原因,我往往一两年才回家一次,记得就是在2006年前后回家时,看到了董扬先生用篆书写的《爱莲说》四条屏,给我印象很深,因为他的作品风格有了极大的转变。仔细看每个字或每个笔划时,依然可以辨认出是他的作品,可是给人的感觉却和以前截然不同,那是一种天籁式的“安静”——令我自然而然的想起王籍的那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后来又陆续看到了他近年创作的花鸟画作品,无论是《篱落疏影》中风姿绰约的梅花、还是《临风君子》中孤芳自赏的细竹、抑或《水墨芭蕉》里清新静怡的雨后芭蕉、《听松图》中风过松树后的动静瞬间等,都给人一种极致的“安静”感。在欣赏过程中,作品的“安静”仿佛为欣赏者屏蔽了一切现实中的嘈杂与喧嚣,欣赏者的心灵也跟着沉静下来,在这时候,审美体验使得个体自身超越了功利主义的经验世界,化去了对外物的执着,而这种超越恰恰就是“美”的意义所在。在康德哲学中,“美”是由“真”至“善”的桥梁,这种对“真”——科学实证精神的经验世界的超越正是“美”的“作用”与“功效”。作为康德美学的继承者,席勒说的更加醒目与明了——美是自由的象征!这里的“自由”指向的就是超越经验世界自然因果律后所获得的一种内在的自由“境界”。
当然,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各种风格和特质来感染和提升欣赏者的内在体验。董扬不仅创作了这种以印象和意境上的“静”为风格特质的书画作品,也有像《笼中吟古》、《物外真游》、《清白传家图》这样以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为风格特质的书画作品。《笼中吟古》那只在旁人眼中看似“孤独可悲”但自己表情却很开心的的八哥不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诱惑,依然固守着自己的那份执着,这不正是艺术家内心的写照吗?无论有多少外在的纷乱与干扰,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里,关着八哥的“笼子”的象征意义被巧妙的转变了,不再是束缚肉体自由的枷锁,反而是维护精神自由的屏障。还有《物外真游》里乐得其所的鱼儿,这刻画的不就是存在的本真状态吗?再看《清白传家图》那颗大白菜上的蚂蚱怡然自得,两只大螃蟹顽皮可爱,妙趣横生,我想这些物象不仅仅代表了清白传家的意思,一定也是董扬先生精神世界的客体化、对象化象征,表明了他安贫乐道的志趣和抱朴执一的人生态度。
董扬先生的书画作品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种“静”与“淡泊”的风格特质,我想主要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有关。众所周知,花鸟写意在中国文人写意画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要比山水写意和人物写意更具难度,因为山水和人物的描摹对象客体性太强,一般无需太多主观和内在的表达,而花鸟画是需要用简练明确的色彩和水墨线条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在一花一草、一虫一物之间,既要将内心世界的“意”客体化、对象化为物象,又要将这些物象内在化、人化为个体内心世界的流露,对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要求很高。学识修养高了则作品往往透着书卷气和大气,反之就容易落入俗气或媚气。正是在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再加上董扬先生艰辛曲折的求学历程、矢志不移的艺术理想、数十寒暑的创作感悟、坎坷多舛的生活阅历才最终造就了他的“静”,这种“静”是不经历风风雨雨就无法获得的人生积淀——既是甘于“静”,也是乐于“静”,表现在艺术作品上就是印象和意境上的“静”。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则来源于他本性中的天然率真与胸襟气度,只有不患得患失、坚守理想、包容博大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在这个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似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主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中国,在物质生活贫瘠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人们对物质的渴求显得非常强烈。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现代主义正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古典主义认为道德至上,任何与之冲突的、关乎个体利益的东西都是丑恶、应该摈弃的,这未免有些冷酷与严厉。而现代主义则认为幸福至上——哲学上的“幸福”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毋庸置疑,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物质享受和更高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哲学上称之为现代性问题,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现代人内心的空虚感和价值上的虚无感。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年少时,曾经沉潜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梦境之中,整日因“超越”的“道德”而惊叹人的高贵与伟大。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当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变为对社会与时代的关切后,愈发感到道德理想主义的无力与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丑恶和脆弱,道德根本不能解决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也曾因为对前者的失望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追逐生命外在的“荣耀”与“辉煌”,可每每夤夜时分,那无法排遣的困惑与茫然、自我存在感的缺失依然令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游离于这两者之间,我倍感煎熬,直到某一天我不经意间将注意力再次转移到了艺术领域——古典音乐与书法。每当我一个人闲暇时,总是要听听古典音乐,或是铺好画毡——要么临帖,要么抄书,这时那颗浮躁的心就会沉静下来,一种类似“内省”的精神感受充实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以前那枯燥与空虚的生活也变得美好起来。事后想来,这种体验和感受绝非偶然。这不仅因为幼时曾受到继父关于书法艺术的指导教育,也由于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哲学学习。
诚然,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超越经验世界,甚至无需借助任何具体的艺术作品。可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整日为生存奔波忙碌,回到家中,一应电器一方面方便了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但也从另一方面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君不见城市居民停电后几乎无法正常生活。再加上城市的喧嚣,外物的诱惑,造成了个体主动的“超越”基本成为一种“奢求”。这时,艺术的辅助作用就彰显出来了,房间里点缀的书画作品不仅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氛围和环境,还帮助人们从纷乱的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使个体获得超越的体验。如此看来,董扬先生的书画作品风格特质中,无论是印象或意境上的“静”,还是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都颇有些针砭时弊的意味。
事实上,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于艺术和美的观点走的更远,他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的思考不是“美学”,“艺术可能是什么”关联的是存在的本质,甚至艺术都不属于文化成就领域中的现象,也不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现象。他认为美是由真派生出来的,这里的“真”并非近代哲学意义的“真”,后者的“真”指向的是基于现象的知识,前者的“真”指向的则是“存在”。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话:“真是作为某物而存在的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真是存在的真,美的发生并不是与真并行且脱离于真的,当真将自己置于作品之时,美便出现了……”。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才是事物最本真的呈现,这种本真并不是一般理解上的“一摸一样”或是“相像”,而是事物的一种最真实的存在状态。而这种呈现本真存在的艺术就是引领我们回归自身本真状态(无蔽状态)的途径——即回归之道。这就将艺术论提高到了存在学的高度,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谢林就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不无哀怨的指出:“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 这种现代性的无家可归感自20世纪初以来更加突出明显,以至于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都认为现代人没有居住在“应当”居住的“世界”中——即没有“在家”,而是处于“深渊”、“兽栏”、“监狱”。因此,突破现代性的处境,寻求“回家”之路,就成为最根本的哲学使命。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三位思想家竟然都将艺术视为“回家”的路,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类回归到本真的存在状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09年5月21日凌晨记于西安寓所
-----------------------------------------
董扬别署阿扬、越父、种心居主。一九五五年生于陕西咸阳、从艺三十载,书画篆刻兼擅。书法以篆书为主,取法秦诏版、权量、六朝吉金,结字平中求奇,意境简淡悠远。绘画喜作大写意花鸟,其画风直追八大、老缶、白石、崔子老。笔墨清新明快,气韵生动,简约自然。篆刻承秦汉遣韵,苍茫高古,雄浑雍容。
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国家级重大展览,出版有《董扬书画作品集》、《中国篆刻百家·董扬卷》、作品及传略收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多种专业刊物。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咸阳市政协委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咸阳市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
——从董扬的书画作品谈到美学人生
李 辉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美是自由的象征!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原因,我往往一两年才回家一次,记得就是在2006年前后回家时,看到了董扬先生用篆书写的《爱莲说》四条屏,给我印象很深,因为他的作品风格有了极大的转变。仔细看每个字或每个笔划时,依然可以辨认出是他的作品,可是给人的感觉却和以前截然不同,那是一种天籁式的“安静”——令我自然而然的想起王籍的那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后来又陆续看到了他近年创作的花鸟画作品,无论是《篱落疏影》中风姿绰约的梅花、还是《临风君子》中孤芳自赏的细竹、抑或《水墨芭蕉》里清新静怡的雨后芭蕉、《听松图》中风过松树后的动静瞬间等,都给人一种极致的“安静”感。在欣赏过程中,作品的“安静”仿佛为欣赏者屏蔽了一切现实中的嘈杂与喧嚣,欣赏者的心灵也跟着沉静下来,在这时候,审美体验使得个体自身超越了功利主义的经验世界,化去了对外物的执着,而这种超越恰恰就是“美”的意义所在。在康德哲学中,“美”是由“真”至“善”的桥梁,这种对“真”——科学实证精神的经验世界的超越正是“美”的“作用”与“功效”。作为康德美学的继承者,席勒说的更加醒目与明了——美是自由的象征!这里的“自由”指向的就是超越经验世界自然因果律后所获得的一种内在的自由“境界”。
当然,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各种风格和特质来感染和提升欣赏者的内在体验。董扬不仅创作了这种以印象和意境上的“静”为风格特质的书画作品,也有像《笼中吟古》、《物外真游》、《清白传家图》这样以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为风格特质的书画作品。《笼中吟古》那只在旁人眼中看似“孤独可悲”但自己表情却很开心的的八哥不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诱惑,依然固守着自己的那份执着,这不正是艺术家内心的写照吗?无论有多少外在的纷乱与干扰,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在这里,关着八哥的“笼子”的象征意义被巧妙的转变了,不再是束缚肉体自由的枷锁,反而是维护精神自由的屏障。还有《物外真游》里乐得其所的鱼儿,这刻画的不就是存在的本真状态吗?再看《清白传家图》那颗大白菜上的蚂蚱怡然自得,两只大螃蟹顽皮可爱,妙趣横生,我想这些物象不仅仅代表了清白传家的意思,一定也是董扬先生精神世界的客体化、对象化象征,表明了他安贫乐道的志趣和抱朴执一的人生态度。
董扬先生的书画作品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种“静”与“淡泊”的风格特质,我想主要与他的学识、经历、性格有关。众所周知,花鸟写意在中国文人写意画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要比山水写意和人物写意更具难度,因为山水和人物的描摹对象客体性太强,一般无需太多主观和内在的表达,而花鸟画是需要用简练明确的色彩和水墨线条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在一花一草、一虫一物之间,既要将内心世界的“意”客体化、对象化为物象,又要将这些物象内在化、人化为个体内心世界的流露,对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要求很高。学识修养高了则作品往往透着书卷气和大气,反之就容易落入俗气或媚气。正是在此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再加上董扬先生艰辛曲折的求学历程、矢志不移的艺术理想、数十寒暑的创作感悟、坎坷多舛的生活阅历才最终造就了他的“静”,这种“静”是不经历风风雨雨就无法获得的人生积淀——既是甘于“静”,也是乐于“静”,表现在艺术作品上就是印象和意境上的“静”。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则来源于他本性中的天然率真与胸襟气度,只有不患得患失、坚守理想、包容博大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
在这个崇尚科学精神的时代,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似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主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中国,在物质生活贫瘠了整整一个世纪之后,人们对物质的渴求显得非常强烈。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现代主义正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古典主义认为道德至上,任何与之冲突的、关乎个体利益的东西都是丑恶、应该摈弃的,这未免有些冷酷与严厉。而现代主义则认为幸福至上——哲学上的“幸福”简单的说就是指利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毋庸置疑,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空前的物质享受和更高的物质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哲学上称之为现代性问题,具体表现之一就是现代人内心的空虚感和价值上的虚无感。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年少时,曾经沉潜于道德理想主义的梦境之中,整日因“超越”的“道德”而惊叹人的高贵与伟大。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当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变为对社会与时代的关切后,愈发感到道德理想主义的无力与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丑恶和脆弱,道德根本不能解决复杂的人性和社会问题;也曾因为对前者的失望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追逐生命外在的“荣耀”与“辉煌”,可每每夤夜时分,那无法排遣的困惑与茫然、自我存在感的缺失依然令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游离于这两者之间,我倍感煎熬,直到某一天我不经意间将注意力再次转移到了艺术领域——古典音乐与书法。每当我一个人闲暇时,总是要听听古典音乐,或是铺好画毡——要么临帖,要么抄书,这时那颗浮躁的心就会沉静下来,一种类似“内省”的精神感受充实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以前那枯燥与空虚的生活也变得美好起来。事后想来,这种体验和感受绝非偶然。这不仅因为幼时曾受到继父关于书法艺术的指导教育,也由于自己在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哲学学习。
诚然,每个人都可以在当下超越经验世界,甚至无需借助任何具体的艺术作品。可是在现代社会,人们整日为生存奔波忙碌,回到家中,一应电器一方面方便了生活,加快了生活节奏,但也从另一方面使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君不见城市居民停电后几乎无法正常生活。再加上城市的喧嚣,外物的诱惑,造成了个体主动的“超越”基本成为一种“奢求”。这时,艺术的辅助作用就彰显出来了,房间里点缀的书画作品不仅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氛围和环境,还帮助人们从纷乱的世俗生活中超拔出来,使个体获得超越的体验。如此看来,董扬先生的书画作品风格特质中,无论是印象或意境上的“静”,还是志趣和意蕴上的“淡泊”,都颇有些针砭时弊的意味。
事实上,20世纪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对于艺术和美的观点走的更远,他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一书中指出艺术的思考不是“美学”,“艺术可能是什么”关联的是存在的本质,甚至艺术都不属于文化成就领域中的现象,也不是一种人类的精神现象。他认为美是由真派生出来的,这里的“真”并非近代哲学意义的“真”,后者的“真”指向的是基于现象的知识,前者的“真”指向的则是“存在”。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话:“真是作为某物而存在的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真是存在的真,美的发生并不是与真并行且脱离于真的,当真将自己置于作品之时,美便出现了……”。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艺术才是事物最本真的呈现,这种本真并不是一般理解上的“一摸一样”或是“相像”,而是事物的一种最真实的存在状态。而这种呈现本真存在的艺术就是引领我们回归自身本真状态(无蔽状态)的途径——即回归之道。这就将艺术论提高到了存在学的高度,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哲学家谢林就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不无哀怨的指出:“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时候。因为他不再拥有一个家园,无论如何他摆脱不了被遗弃的感觉。” 这种现代性的无家可归感自20世纪初以来更加突出明显,以至于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都认为现代人没有居住在“应当”居住的“世界”中——即没有“在家”,而是处于“深渊”、“兽栏”、“监狱”。因此,突破现代性的处境,寻求“回家”之路,就成为最根本的哲学使命。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三位思想家竟然都将艺术视为“回家”的路,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类回归到本真的存在状态。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2009年5月21日凌晨记于西安寓所
-----------------------------------------
董扬别署阿扬、越父、种心居主。一九五五年生于陕西咸阳、从艺三十载,书画篆刻兼擅。书法以篆书为主,取法秦诏版、权量、六朝吉金,结字平中求奇,意境简淡悠远。绘画喜作大写意花鸟,其画风直追八大、老缶、白石、崔子老。笔墨清新明快,气韵生动,简约自然。篆刻承秦汉遣韵,苍茫高古,雄浑雍容。
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及国家级重大展览,出版有《董扬书画作品集》、《中国篆刻百家·董扬卷》、作品及传略收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多种专业刊物。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篆刻委员会委员,终南印社理事,咸阳市政协委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咸阳市篆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法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