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珠姑姑
我第一次读到朱彝尊的那首桂殿秋,是八岁时很偶然的一次在老家西厢房窗边的角落里。那间屋子许多年前曾遭过火灾,虽然救下来了,但已经烧得不成样子,一直都是用来做杂物间的。平时除了小孩子玩捉迷藏爱躲在那里外,几乎没有人会进去。当时我才上小学二年级,书也念得不多,词中最后一句“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里有好几个字都认不得。不过那上面的笔迹倒是娟娟秀秀的很好看,清瘦中还透出一点戾气来,显得很特别。大概也写了有些年头了,好几处铅笔的痕迹都淡得看不太清。
我好奇问了大人,他们说可能是玉珠姑姑写的。家里认得字的,也只有她和二叔两个了。他们上一辈生在文革年代的,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一直都很不得志。祖上又是地主阶级,就更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了。还好二叔读过一点书,后来就凭这谋得一份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位,不像我父亲一辈子都在当农民。
算起来,玉珠姑姑还是我祖母堂兄的女儿,和我们不是很亲。她小时候因为八字太硬,家里人不敢养,给人当童养媳也不要,差点被扔到大街上。最后还是我祖母看不过去,三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里,家里穷得只能吃大麦了也还是带走了她。到底是算命的说的没错,她没来多久,祖父就大病了一场,在吃药上花了很多钱,家里也更穷了。
玉珠姑姑结过两次婚,都离了,现在一个人开了家杂货店勉强维持。前段时间听说又找了个木工,刚好大她六岁(这在乡下是很犯忌讳的),亲戚们都不大看好。不过她没有子女,不嫁人的话,将来只能依靠兄弟姐妹,这样也就没有人肯出来说话了。她有一个做农民的哥哥,再下面两个弟弟,家境也都是一般,她又从小不在家,和他们的感情不是很好。祖母经常叹她命苦,但也无能为力。毕竟不是至亲,平时家里人很少提到她,从小到大,我也只见过她几次而已。关于她的故事,还是很多老人零零碎碎凑成的。说到底,她的命的确是很不好的,即使没克过别人,也从来没有过像常人一样安稳的生活。
我读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玉珠姑姑,刚好是她再嫁回来,带了很多礼物分送邻里亲戚。新女婿是邻村一个做粮食生意的单身汉,人长得不是很好看,但说话伶俐,一顿饭下来都在开玩笑。玉珠姑姑只微笑着在一旁听,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有一阵还脸红得厉害,神色中显出一些尴尬。她牵我的手问我几岁,又问了二叔的女儿阿芬,无端叹息了一声。后来她一个人走到厅堂,在西厢房门前站了有一刻钟。我跑出去问她要不要进去喝茶,玉珠姑姑也不看我,只摇了摇头。她长得高,侧着身不大看得清脸面,只是整个轮廓精细灵动标致极了。
玉珠姑姑不爱说话,小时候更是半个哑巴,大人们问话也只嗯嗯啊啊的应付了事。平时表兄妹们在一起,打打闹闹的,她都从来不参与。他们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事,有什么事也爱使唤她,犯了错都归到她头上。她又不争辩,被人误会了也不说。同龄的女孩子里有几个还一度很不满意她这样,经常在背后说她装可怜。她听了,也没有什么反应。玉珠姑姑是六七岁时来的,本家每年象征性地出一点钱,基本上吃穿用度还是我们家的。大概她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是家里最勤快的一个,又不会邀功,永远只是默默的,连吃饭的时候都没有一点声音。
亲戚们都说她长得很俊,十五六岁那会儿常梳着两只麻花辫,长长的垂到肩上,下巴尖尖瘦瘦的,眼尾微翘的扫到鬓角,有点像戏台上的俏花旦。不过三叔婆说是“轻薄相“,她颧骨又高,会刑夫克子,后来年纪大了就更显得出来。好在玉珠姑姑没有过生育,无法证实预言的真假。家里现在只剩一帧她的照片,小小的黑白色,和个清秀的青年站在河边。他们说那是我二叔,现在是看不出来了。二叔老了,玉珠姑姑也老了。
我祖上原是村里最富的一家,虽然后来败落了,但房子还在,血脉相连好几户人家合住着。上一辈的人没本事,争房产抢地基的却闹得很厉害,隔三差五的总要吵上一架,谁也不吃亏。有一回玉珠姑姑提了桶泔水去喂猪,过偏厅时溅了一些在地上,她还没赶得及去收拾,就被二叔婆拉了耳朵大骂起来。“白眼狼”“丧门星”什么的,很难听,玉珠姑姑也习惯了,她是从来不会顶嘴的人,更不敢。只是不知道那天二叔婆说了什么,玉珠姑姑两只眼睛一红瞪得圆圆的直往她身上撞,还一阵尖叫要死要活的,简直像中了邪。到底是她小孩子没力气,很快就被二叔婆揪住打了一顿,大冬天里一个人跑到后山上躲了一晚都没出来。我祖母急疯了,隔着窗子和二叔婆对骂,最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院子里直说玉珠姑姑命苦可怜之类的话。家里也没人敢去找,因为后山上是一片竹林,就挨着老房子,太公太婆的坟全都在那里。熬到半夜,到底是她自己回来了,一句话都不说,脸色黄黄的,鼻子冻得通红,也看不出哭没哭过。
那几年文革,祖父因为成分不好被拉去游街戴高帽,亲戚们都劝祖母把玉珠姑姑送回去,但她每次都说再等等看,一直就等了十来年。想来也是她们俩的缘分,玉珠姑姑倒和祖母很聊得来,凡事也比别人想得更体贴周到些。有一年祖母生病,情况很不好,说是要一剂人家香炉里积得十年来的灰做药引子。陈年的香炉灰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就是一个难得。玉珠姑姑跑了几个村,算是磨破了嘴皮子,好歹是讨到了。三叔婆每次说起这事就赞她有良心,就是命不好。“唉,白家那丫头。”
他们说玉珠姑姑还算和二叔合得来,能说得上话,平时也只在他面前能露出一点真正的笑容。其实她有酒窝,笑起来是很好看的。二叔比她大了一岁,身子骨不大好,山上的活也没怎么干,于是就经常给玉珠姑姑打下手。他们俩在家一个烧火一个煮饭做些零碎活,有空的时候还能读一点书。我祖父守旧,很小的时候还念过私塾,他没事就爱教二叔和玉珠姑姑念诗,或是白香词谱什么的,总之都是那个年代很不实用的一些冷门。那阕词,大概就是祖父教给她的了。
当年家里也想过要把玉珠姑姑嫁给二叔,连白家方面都很赞成,但到了最后又说八字不合,终于没有成功。其实亲戚们私下里都说这件事主要还是我祖母的意思,她虽然对玉珠姑姑很好,却还是乡下人迷信,怕婚事会真的不利于二叔。后来玉珠姑姑不大回来,想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段故事留下的心结。不过她每年都会拖人寄一笔钱给祖母,毕竟养育之恩还在,她说不过去的。
前几年二叔家乔迁,来了很多人喝喜酒。晚上亲戚一群人聚在房里聊天,二叔忙了一天,对着门坐在沙发上,也不知睡了没有。老一辈的想起一些过去的事,说当年是怎样的苦,饭也吃不饱,有客人来了才能藏一些白米饭在碗底,平时更别想有好的衣服穿。十来岁的年纪就上山砍柴干农活,回来还要喂猪,书也没得读……像他们这样年纪的人说起这些,总是很有凄凉况味的。一时又聊到二叔身上,他和二婶虽然是一个村的,但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交集,想不到他们俩竟然结了婚,而且从前是那样艰难,到如今连房子都建了。话到这里,彼此又是沉默了。不知是谁先叫了一声玉珠,大家就都向门口看去,很高兴地迎她进来。我很久没见过她了,因此很认真地看了看。玉珠姑姑穿的一身白底红花连衣裙,腰肢还是细细的,看不出四十多的年纪,不过脸上到底是松了些,眼角也低了,神色间明显清淡了许多。她化了妆,不仔细还看不大出来,头发卷得蓬蓬乱乱的盘在后面,鬓边一点的小碎发垂下来,有一种失落的宁静的哀愁。
她真的老了。
大姑开玩笑说:“有人要不好意思了。”然后大家都笑了,小一点的表弟表妹还一个劲地问笑什么。一直没说话的二叔拿手臂遮住了眼睛,式微的灯光下看不出是什么表情,脸红了大概。最后还是玉珠姑姑含笑打了声招呼,圆了场。大家又接着聊前面的话题,然后说到各自的孩子上,玉珠姑姑只坐了一会儿,始终没有参与进来,很快又走出去了。
那天来了很多人,夜里睡觉房间不够,都胡乱凑合了躺在一间。大姑丈睡觉打呼噜,我是常患失眠的,一直都没能睡着。黑暗中,我借着月光看这屋里的一切,年轻的,陈旧的,一具具安息的身体。或许,我们从来都没这么亲近过,下一次相聚不知会是什么时候。儿时玩在一起的几个表兄妹,也都很少再见了。我这几年的心境不大清明,对于眼前的一切也感到厌倦无力,时常怀念少女时代无忧的生活。明知不可能再回去了,却还是要想,每次都是徒增伤感庸人自扰。我躺在床上,把过去的事又想了一遍。墙上的钟一步一步走下去,永远都不会完。半夜里有人起来上了厕所,抽水马桶哗的一阵响,像一条河决了堤。我看着那个黑夜中单薄可怜的剪影,她小心地避过旁人,然后侧身躺在靠墙的小角落。
“玉珠”。
分明的是门外的一声,悠悠的,试探的,和那个睡在走廊的二叔。这边却顿了许久才应了一声,问什么事。他也沉默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剩了大姑丈的呼噜声,终于外面说道:“就是叫你一声。”玉珠姑姑没有回答,长长,深深的一声叹息。那一刻里的危险惊心动魄,就只剩了云淡风轻,和许多的过去。
这以后,我就没有再见过玉珠姑姑了。
我好奇问了大人,他们说可能是玉珠姑姑写的。家里认得字的,也只有她和二叔两个了。他们上一辈生在文革年代的,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一直都很不得志。祖上又是地主阶级,就更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了。还好二叔读过一点书,后来就凭这谋得一份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位,不像我父亲一辈子都在当农民。
算起来,玉珠姑姑还是我祖母堂兄的女儿,和我们不是很亲。她小时候因为八字太硬,家里人不敢养,给人当童养媳也不要,差点被扔到大街上。最后还是我祖母看不过去,三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里,家里穷得只能吃大麦了也还是带走了她。到底是算命的说的没错,她没来多久,祖父就大病了一场,在吃药上花了很多钱,家里也更穷了。
玉珠姑姑结过两次婚,都离了,现在一个人开了家杂货店勉强维持。前段时间听说又找了个木工,刚好大她六岁(这在乡下是很犯忌讳的),亲戚们都不大看好。不过她没有子女,不嫁人的话,将来只能依靠兄弟姐妹,这样也就没有人肯出来说话了。她有一个做农民的哥哥,再下面两个弟弟,家境也都是一般,她又从小不在家,和他们的感情不是很好。祖母经常叹她命苦,但也无能为力。毕竟不是至亲,平时家里人很少提到她,从小到大,我也只见过她几次而已。关于她的故事,还是很多老人零零碎碎凑成的。说到底,她的命的确是很不好的,即使没克过别人,也从来没有过像常人一样安稳的生活。
我读初中时第一次见到玉珠姑姑,刚好是她再嫁回来,带了很多礼物分送邻里亲戚。新女婿是邻村一个做粮食生意的单身汉,人长得不是很好看,但说话伶俐,一顿饭下来都在开玩笑。玉珠姑姑只微笑着在一旁听,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有一阵还脸红得厉害,神色中显出一些尴尬。她牵我的手问我几岁,又问了二叔的女儿阿芬,无端叹息了一声。后来她一个人走到厅堂,在西厢房门前站了有一刻钟。我跑出去问她要不要进去喝茶,玉珠姑姑也不看我,只摇了摇头。她长得高,侧着身不大看得清脸面,只是整个轮廓精细灵动标致极了。
玉珠姑姑不爱说话,小时候更是半个哑巴,大人们问话也只嗯嗯啊啊的应付了事。平时表兄妹们在一起,打打闹闹的,她都从来不参与。他们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事,有什么事也爱使唤她,犯了错都归到她头上。她又不争辩,被人误会了也不说。同龄的女孩子里有几个还一度很不满意她这样,经常在背后说她装可怜。她听了,也没有什么反应。玉珠姑姑是六七岁时来的,本家每年象征性地出一点钱,基本上吃穿用度还是我们家的。大概她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是家里最勤快的一个,又不会邀功,永远只是默默的,连吃饭的时候都没有一点声音。
亲戚们都说她长得很俊,十五六岁那会儿常梳着两只麻花辫,长长的垂到肩上,下巴尖尖瘦瘦的,眼尾微翘的扫到鬓角,有点像戏台上的俏花旦。不过三叔婆说是“轻薄相“,她颧骨又高,会刑夫克子,后来年纪大了就更显得出来。好在玉珠姑姑没有过生育,无法证实预言的真假。家里现在只剩一帧她的照片,小小的黑白色,和个清秀的青年站在河边。他们说那是我二叔,现在是看不出来了。二叔老了,玉珠姑姑也老了。
我祖上原是村里最富的一家,虽然后来败落了,但房子还在,血脉相连好几户人家合住着。上一辈的人没本事,争房产抢地基的却闹得很厉害,隔三差五的总要吵上一架,谁也不吃亏。有一回玉珠姑姑提了桶泔水去喂猪,过偏厅时溅了一些在地上,她还没赶得及去收拾,就被二叔婆拉了耳朵大骂起来。“白眼狼”“丧门星”什么的,很难听,玉珠姑姑也习惯了,她是从来不会顶嘴的人,更不敢。只是不知道那天二叔婆说了什么,玉珠姑姑两只眼睛一红瞪得圆圆的直往她身上撞,还一阵尖叫要死要活的,简直像中了邪。到底是她小孩子没力气,很快就被二叔婆揪住打了一顿,大冬天里一个人跑到后山上躲了一晚都没出来。我祖母急疯了,隔着窗子和二叔婆对骂,最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在院子里直说玉珠姑姑命苦可怜之类的话。家里也没人敢去找,因为后山上是一片竹林,就挨着老房子,太公太婆的坟全都在那里。熬到半夜,到底是她自己回来了,一句话都不说,脸色黄黄的,鼻子冻得通红,也看不出哭没哭过。
那几年文革,祖父因为成分不好被拉去游街戴高帽,亲戚们都劝祖母把玉珠姑姑送回去,但她每次都说再等等看,一直就等了十来年。想来也是她们俩的缘分,玉珠姑姑倒和祖母很聊得来,凡事也比别人想得更体贴周到些。有一年祖母生病,情况很不好,说是要一剂人家香炉里积得十年来的灰做药引子。陈年的香炉灰虽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但就是一个难得。玉珠姑姑跑了几个村,算是磨破了嘴皮子,好歹是讨到了。三叔婆每次说起这事就赞她有良心,就是命不好。“唉,白家那丫头。”
他们说玉珠姑姑还算和二叔合得来,能说得上话,平时也只在他面前能露出一点真正的笑容。其实她有酒窝,笑起来是很好看的。二叔比她大了一岁,身子骨不大好,山上的活也没怎么干,于是就经常给玉珠姑姑打下手。他们俩在家一个烧火一个煮饭做些零碎活,有空的时候还能读一点书。我祖父守旧,很小的时候还念过私塾,他没事就爱教二叔和玉珠姑姑念诗,或是白香词谱什么的,总之都是那个年代很不实用的一些冷门。那阕词,大概就是祖父教给她的了。
当年家里也想过要把玉珠姑姑嫁给二叔,连白家方面都很赞成,但到了最后又说八字不合,终于没有成功。其实亲戚们私下里都说这件事主要还是我祖母的意思,她虽然对玉珠姑姑很好,却还是乡下人迷信,怕婚事会真的不利于二叔。后来玉珠姑姑不大回来,想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段故事留下的心结。不过她每年都会拖人寄一笔钱给祖母,毕竟养育之恩还在,她说不过去的。
前几年二叔家乔迁,来了很多人喝喜酒。晚上亲戚一群人聚在房里聊天,二叔忙了一天,对着门坐在沙发上,也不知睡了没有。老一辈的想起一些过去的事,说当年是怎样的苦,饭也吃不饱,有客人来了才能藏一些白米饭在碗底,平时更别想有好的衣服穿。十来岁的年纪就上山砍柴干农活,回来还要喂猪,书也没得读……像他们这样年纪的人说起这些,总是很有凄凉况味的。一时又聊到二叔身上,他和二婶虽然是一个村的,但小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交集,想不到他们俩竟然结了婚,而且从前是那样艰难,到如今连房子都建了。话到这里,彼此又是沉默了。不知是谁先叫了一声玉珠,大家就都向门口看去,很高兴地迎她进来。我很久没见过她了,因此很认真地看了看。玉珠姑姑穿的一身白底红花连衣裙,腰肢还是细细的,看不出四十多的年纪,不过脸上到底是松了些,眼角也低了,神色间明显清淡了许多。她化了妆,不仔细还看不大出来,头发卷得蓬蓬乱乱的盘在后面,鬓边一点的小碎发垂下来,有一种失落的宁静的哀愁。
她真的老了。
大姑开玩笑说:“有人要不好意思了。”然后大家都笑了,小一点的表弟表妹还一个劲地问笑什么。一直没说话的二叔拿手臂遮住了眼睛,式微的灯光下看不出是什么表情,脸红了大概。最后还是玉珠姑姑含笑打了声招呼,圆了场。大家又接着聊前面的话题,然后说到各自的孩子上,玉珠姑姑只坐了一会儿,始终没有参与进来,很快又走出去了。
那天来了很多人,夜里睡觉房间不够,都胡乱凑合了躺在一间。大姑丈睡觉打呼噜,我是常患失眠的,一直都没能睡着。黑暗中,我借着月光看这屋里的一切,年轻的,陈旧的,一具具安息的身体。或许,我们从来都没这么亲近过,下一次相聚不知会是什么时候。儿时玩在一起的几个表兄妹,也都很少再见了。我这几年的心境不大清明,对于眼前的一切也感到厌倦无力,时常怀念少女时代无忧的生活。明知不可能再回去了,却还是要想,每次都是徒增伤感庸人自扰。我躺在床上,把过去的事又想了一遍。墙上的钟一步一步走下去,永远都不会完。半夜里有人起来上了厕所,抽水马桶哗的一阵响,像一条河决了堤。我看着那个黑夜中单薄可怜的剪影,她小心地避过旁人,然后侧身躺在靠墙的小角落。
“玉珠”。
分明的是门外的一声,悠悠的,试探的,和那个睡在走廊的二叔。这边却顿了许久才应了一声,问什么事。他也沉默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剩了大姑丈的呼噜声,终于外面说道:“就是叫你一声。”玉珠姑姑没有回答,长长,深深的一声叹息。那一刻里的危险惊心动魄,就只剩了云淡风轻,和许多的过去。
这以后,我就没有再见过玉珠姑姑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