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小食记
想来写点印度的吃食,却从饭后说起。 朋友说:“要不要尝尝印度口香糖?”。我也没在意,只当是加了特殊印度植物香料的口香糖,第一次就这么错过了。 好在这是一个怎么也错不过的必备玩意儿。某顿饭后看见服务生端上一个容器,一式两格,左边冰糖,右边一细看,是茴香。“这是什么?”“这就是印度口香糖啊!”朋友笑曰。“啊?!这怎么吃?”“DIY咯!” 夹几粒小糖块,佐以适量茴香,一尝,还真是那么回事儿。一直觉得茴香有药味,味香辛,既是香料又是中药,不宜多吃。与糖味一中和,既解糖之腻,又抑茴之辛。 小茴香籽来自南欧和西南亚,在各国多作为调料。我们家炖牛肉时通常会放茴香籽、八角(也是俗称的大茴香)、三柰等香料。在中国北方,茴香的茎叶包入饺子馅。欧洲人用茴香烹调鱼类。印度是香料大国,咖喱里面自然少不了加入茴香。而作为开胃、清洁口气的茴香籽,印度人一般会将其稍微翻炒,又焦又脆,散发出阳光炙烤下植物自然的香气。 欧洲人也有异曲同工的发明。有一种茴香糖,椭圆小粒,中心放入了一粒小茴芹籽(与小茴香类似),口味清新。据说法国路易十四爱含茴香糖,而现在茴香糖遍布欧洲,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又相传中东某些地方会把茴香、黑胡椒和蜂蜜拌成泥,制成催情剂。中古时代的欧洲相信小茴香可以让爱人不变心,因此战士们出征时,会带着妻子亲手做的小茴香面包。 人类对咀嚼自然之物的热爱,可追溯到史载以前。人类的先辈爱咀嚼天然树脂,从中取乐,这是最原始的“口香糖”。几千年来,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人们都有咀嚼的习惯。古希腊人会用树脂清理牙齿,印地安人爱咀嚼树干的液汁,中美洲的玛雅人爱嚼糖胶树胶。之后的十九世纪,美国人以此为灵感发明了令他们骄傲的口香糖,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嚼植物,嚼果实,嚼花叶,茶叶“口香糖”不得不提。茶叶最初被带到欧洲时,可能是人类自古就吃花吃叶的惯性思维影响,欧洲人民不知喝茶水,以为泡茶是为吃茶叶。这也没啥关系——渊明还吃菊花呢。现代人嚼茶叶,可清新口气,是个妙用。不过现在的说法是嚼茶叶嚼出鞣酸、咖啡因等物质会导致心率不齐。又会嚼出本来难溶于水的农药,因此茶叶不嚼为好。姑且听之。 中国人爱嚼的东西还必须提到豆类,蚕豆、豌豆还有南方放在豆腐脑上的黄豆。其中有一种大名鼎鼎的蚕豆,名曰茴香豆,乃茴香、桂皮、盐与蚕豆共煮而成。鲁迅在《孔乙己》中说绍兴人吃茴香豆:“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茴香豆有多好吃?我不知道。料想入口清香软糯,配以温温的黄酒,在江南烟雨中恐怕会越吃越寒吧?好在茴香性温,清香如它竟散寒开胃,不然又不知更多几分凉了。 201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