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冥想的三个步骤
“冥想”是讲思想化为性格的方法。一般学佛之人,之所以难以契入佛法,总感觉有个重要的门槛无法跨越的,那就是不知怎样将听闻来的佛法与自己融合。
通常情形是,知识归知识,行为归行为。即使当他听说禅定是通往解脱的重要途径,但是进行实际的修定时,却一样无法将思想与定力融合,只是单纯的练习静坐增长定力而已。而“冥想”就是使人超越这种困境,善巧融合思想的方法。
冥想基本有三个步骤:思维、浸淫、融合。
<思维>
思维就是思考、思索,也就是在脑中进行知识的整理,以达到贯通和确定的地步。听到一个道理而没有进行思维,那么道理将只是一堆概念,跟整体人格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关系;听闻来的道理,在经过思维、质疑、整理之后,才会变成思想。
经过思维步骤地人,由于已将所吸收的知识,予以系统化,所以生活较有重心,且较有能力分析给别人听;不过,他虽然会说,却未必做得到,偶尔还是会违背它。这是因为道理的贯通,并不等于心态和人格已经扭转。所以一般志在修行的人,在整理思想思维哲理之后,都会进而在生活上实践它,试图透过实践印证提升道业。
但通常就在不久之后,他随即会发现自己的道心和自己的决心,力量都很有限,改变的很缓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决定行为的不单是思想而已,更具影响力的是心态。直接对心态进行净化的工作,则是冥想的第二步:“浸淫”。
<浸淫>
浸淫是将思想化为情境,然后将心直接浸泡在里面,也就是心念稳住在情境之中,此即“止观”。这里稳住即是“止”,也就是不动;而情境是含有思想、智慧性的-----模拟出含有智慧特征的情境,并加以稳住,就是“观”。
浸淫是更复杂的修行过程,它的实际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熟娴止观的人,当他已模拟出一个情境时,他首先还要在静坐之中花一点时间用定力稳住情境,勿使情境消散不见;当情境的清晰、安稳确定已达到收发自如的时候,这时才暂时将情境从心中挥去-----接着要做的是,深省内心种种丑陋卑劣的心态,并注视它,扩大它、强化它,直至丑陋卑劣的潜伏心态,清楚的浮上表层意识同样达到收发自如的稳定度。
<融合>
这种情境的生起,不仅在静坐中绵密生起,且要能自主性地使情境在生活中不忘不失。-----生起情境若能达至如此熟练的地步,则进行浸淫净化潜伏心态的力量也会更大,将可以一分一分地消融潜伏心态,到达完全“融合”之境,这也是冥想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后,再进入另一循环,也就是随着岁月人生经验的累积,将自己更开阔的视野和精纯的见地予以情境化,将潜伏在自己内心更深处的心态予以消融净化......
通常情形是,知识归知识,行为归行为。即使当他听说禅定是通往解脱的重要途径,但是进行实际的修定时,却一样无法将思想与定力融合,只是单纯的练习静坐增长定力而已。而“冥想”就是使人超越这种困境,善巧融合思想的方法。
冥想基本有三个步骤:思维、浸淫、融合。
<思维>
思维就是思考、思索,也就是在脑中进行知识的整理,以达到贯通和确定的地步。听到一个道理而没有进行思维,那么道理将只是一堆概念,跟整体人格几乎不会产生任何关系;听闻来的道理,在经过思维、质疑、整理之后,才会变成思想。
经过思维步骤地人,由于已将所吸收的知识,予以系统化,所以生活较有重心,且较有能力分析给别人听;不过,他虽然会说,却未必做得到,偶尔还是会违背它。这是因为道理的贯通,并不等于心态和人格已经扭转。所以一般志在修行的人,在整理思想思维哲理之后,都会进而在生活上实践它,试图透过实践印证提升道业。
但通常就在不久之后,他随即会发现自己的道心和自己的决心,力量都很有限,改变的很缓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决定行为的不单是思想而已,更具影响力的是心态。直接对心态进行净化的工作,则是冥想的第二步:“浸淫”。
<浸淫>
浸淫是将思想化为情境,然后将心直接浸泡在里面,也就是心念稳住在情境之中,此即“止观”。这里稳住即是“止”,也就是不动;而情境是含有思想、智慧性的-----模拟出含有智慧特征的情境,并加以稳住,就是“观”。
浸淫是更复杂的修行过程,它的实际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熟娴止观的人,当他已模拟出一个情境时,他首先还要在静坐之中花一点时间用定力稳住情境,勿使情境消散不见;当情境的清晰、安稳确定已达到收发自如的时候,这时才暂时将情境从心中挥去-----接着要做的是,深省内心种种丑陋卑劣的心态,并注视它,扩大它、强化它,直至丑陋卑劣的潜伏心态,清楚的浮上表层意识同样达到收发自如的稳定度。
<融合>
这种情境的生起,不仅在静坐中绵密生起,且要能自主性地使情境在生活中不忘不失。-----生起情境若能达至如此熟练的地步,则进行浸淫净化潜伏心态的力量也会更大,将可以一分一分地消融潜伏心态,到达完全“融合”之境,这也是冥想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后,再进入另一循环,也就是随着岁月人生经验的累积,将自己更开阔的视野和精纯的见地予以情境化,将潜伏在自己内心更深处的心态予以消融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