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如果不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写下来,那么它们就会永远地遗失,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会关心,包括自己。
所以,我必须说,从赤壁回来一个星期了,过得好快,依然想念。
晚上9点出门,背上书包相机,我们出发了。搭公交到火车站买了票,然后沿着火车站外的路一直走,差不多到了黄鹤楼,找了家24小时营业的店休息了一会儿。若不是这么晚还在路上晃,估计永远看不到那种月亮了吧。大大的,淡淡的,略微有点残缺的圆月,正静静地悬挂在黑色的天幕和高高低低的楼顶上。如果静谧是话语,那么此刻就是一首诗。在少车的马路上行走也是一大乐事。两边是绿色的植物,脚下是结实的路面,还有微风吹过,偶尔有车灯一闪一闪,凌晨,连马路都是美的。
早上4点出发,一路往南,拥挤的硬座车厢,困得不知怎地睡着了,偶尔一觉醒来,天已微亮,满目的绿树和电线杆,一两顶红色的房檐,像极了日本小清新电影里的场景。而火车上,从起点站汉中过来却只能买到站票的阿姨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几个月大的女孩儿哇哇地哭闹,她的哥哥站着给她躺着,对面打工归家的阿姨拿着异常洪亮的山寨手机打电话吃泡面吃桃子。很多人站着或坐在地上,脸上的表情却是平静的,也不气恼也不抱怨,各式各样的睡姿和打发时间的方式。天越来越亮,火红的朝霞满天,多久没有见过的美景啊。想起以前高中时每天跑步结束后,都要抬头看一眼天空才进教室,此刻的天,像大理像云南,只是那连接不断的绿色让我回归,因为云南并没有这么绿,或许是因为近几年干旱的缘故吧,这边的植被覆盖率真的高多了。
很快,赤壁到了。这节车厢只有我们两个下车。不小心在下车时踩到了于婧的拖鞋,下车的第一反应就是空气特别清新,不冷不热的很舒服。出站时借了针线,幸运的是,那双民族风的拖鞋还可以坚持。拒绝了好多热情的拉出租的司机,坐上2路公交车,准备直奔目的地——羊楼洞。第一印象,赤壁很像下关,火车站的模样,城市的布局,公交线路的方向,以及善良热情的人。在公交车上慢慢游览,不一会儿就到了转车的地方。这边的车速很慢,优哉游哉,不像武汉那样你挤我挤人不让车车不让人的。问了几次路,走了几百米,终于找到了坐车的地方,原来是招手即停的。在等车的时候就近吃了一碗牛肉粉,好大一碗,肉又多又好吃,8块钱真的好划算。关键是这边的肉比武汉的香。
坐上小客车,前往赵李桥,因为只有去那儿才能转车到羊楼洞。一路看了会儿风景,绿色很多,不一会就沉沉地睡着了,等终于醒来的时候,到终点站了。下车走了两步,又坐上一辆“麻木”,改装的,一颠一颠的,扬起满满的尘埃掉落满身,很有在沙漠里前行的感觉。我们要找烈士墓,司机把我们拉到一座寺庙门口,说没有烈士墓,只有这个。我们于是决定自己去找。阳光很灿烂,天空很蓝,周围都是绿色的小山,心情特别好。
沿着村里的小路一直走,看到很多狗和猫,还有害羞的孩子,估计是很少有外面的人来吧。遇到一位好心的领着孙子的老奶奶给我们指路上山,还一直目送我们生怕我们走错,于婧想给她孙子送个小礼物,她连忙摆手说不要不要。这样质朴善良的人,估计只有小地方比较多吧。
上山的路满是泥泞,不过两旁的竹子和绿色植物真是养眼。心旷神怡之际,一大片茶树映入眼帘,沿着圆润有线条的山势铺了一地,柔柔地像一条绿毯。高兴地采了芦苇当道具拍了很多照片,在茶树的间隙跑过来跑过去,略微有点喘息。
继续往上。黏黏的泥土,蜿蜒的路,最后实在是受不了被蚊子和各种小虫攻击,决定下山。路上有小股的水流和小水洼,泥又很滑,干脆脱了鞋直接踩在地上,反正脚上已经满是伤痕和被蚊子叮的包了。还很担心有没有蚂蝗,但是一想,管他呢,遇到了再说,便这样踩着泥土和树叶下了山。
下山走的是另一侧的路,误打误撞地看到了修整一新的烈士墓。但是没有我们要找的那个人的。阎老师课上看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是我们这次来的动力。略微有点遗憾,继续赶路。
沿着村里的小路走,在小河边洗了脚和鞋子。此时的鞋子已经快要报废了。路过茶王庙,进去一看原来是陆羽。羊楼洞的茶很有名,村民们也很虔诚。然后偶遇卖西瓜的叔叔骑着三轮车,想搭,他说要先卖点瓜再搭我们。于是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此时还不到中午12点。图片
走啊走啊终于坐到麻木了。我们回到了羊楼洞的街上,买了双鞋子,开始探寻青石板。就像戴望舒《雨巷》里的那种老石板路,没有丁香般的姑娘,但是有上百年的木质的房屋,有老人在打桥牌,中年人在打麻将,孩子在买冰棍吃和游戏,这边的孩子大多都很害羞。从每一个门口望进去,都是深深的庭院和幽幽的光,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一直走到河边,在大河里玩了会儿水,出来时只觉得两腿凉飕飕的。抬起头来发现刚刚去的那个寺庙,刚刚上的那座山,都在不远处,只是绕了一大圈,决定回赤壁。
还是坐来时的那趟班车,还是睡了一路。回到后找了住处,洗个澡又开始出发,这次的目标是,看看赤壁城。他们的商业中心叫作金三角,就像光谷一样,有很多小吃和服装店。草莓冰淇淋有童年的味道。一直逛到晚上,在路边买了莲子李子和水蜜桃。这边沿街卖菜卖水果都用大竹篮装,很环保。
第二天,和老板借了瓷盘放洗好的水果。收拾好行李出门,尝了赤壁特产鱼糕和用莲子、莲藕、菱角一起炒的荷塘三宝。想起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嘉鱼,挖莲藕的地方,问了一下店家。大厨说他就是嘉鱼的,离赤壁仅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不能直通武汉。决定作罢,还是按原计划下午去坐动车回武汉。虽然有点遗憾,但是来日方长。
搭上8路公交车坐到终点站就是赤壁北站了。坐动车的感觉,既像坐飞机,又像坐地铁轻轨,混合奇异感和新鲜感,列车两边刷刷刷地掠过那片绿色。动车真是舒服又便捷,真希望人人都可以坐上动车去想去的地方。
赤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我来武汉之后去过的第一个“他乡”,而且和我的故乡很像,唤起了很多回忆。两年来一直没有去旅行过,高中看过一本书《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旅行》,仅靠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在小小的房间里满世界驰骋。身处大武汉,我的目标是把它逛完。从大一起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 走路搭公交搭地铁搭出租,曾经走过很多弯路和重复的路,经常迷路,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到现在,不能说很了解武汉,只是去了很多地图上的地方。只想竭尽可能的了解这座我们要生活四年的城市,毕竟以后离开了,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来。生命中什么都是一期一会,包括一座城,一个人,或是一段心情。在拥有时就珍惜吧。
阿兰德波顿仅在机场里呆了一个星期,就写了一本充满哲思和趣味的机场里的小旅行。这次去赤壁也有很多想法,无奈一直忙于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一直拖到现在,很多当时的想法都忘记了,导致这篇日志有点流水账。
最后来个小结吧。这次回来最大的感触是一定要多出去走走。今天寄书花了500块,真是折腾,以后还是要把钱花在旅行上,趁年轻多走走看看,世界很大,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其中的美妙。“生活在别处”诗意的栖居,是我最大的愿望。
2013.07.08
所以,我必须说,从赤壁回来一个星期了,过得好快,依然想念。
晚上9点出门,背上书包相机,我们出发了。搭公交到火车站买了票,然后沿着火车站外的路一直走,差不多到了黄鹤楼,找了家24小时营业的店休息了一会儿。若不是这么晚还在路上晃,估计永远看不到那种月亮了吧。大大的,淡淡的,略微有点残缺的圆月,正静静地悬挂在黑色的天幕和高高低低的楼顶上。如果静谧是话语,那么此刻就是一首诗。在少车的马路上行走也是一大乐事。两边是绿色的植物,脚下是结实的路面,还有微风吹过,偶尔有车灯一闪一闪,凌晨,连马路都是美的。
早上4点出发,一路往南,拥挤的硬座车厢,困得不知怎地睡着了,偶尔一觉醒来,天已微亮,满目的绿树和电线杆,一两顶红色的房檐,像极了日本小清新电影里的场景。而火车上,从起点站汉中过来却只能买到站票的阿姨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几个月大的女孩儿哇哇地哭闹,她的哥哥站着给她躺着,对面打工归家的阿姨拿着异常洪亮的山寨手机打电话吃泡面吃桃子。很多人站着或坐在地上,脸上的表情却是平静的,也不气恼也不抱怨,各式各样的睡姿和打发时间的方式。天越来越亮,火红的朝霞满天,多久没有见过的美景啊。想起以前高中时每天跑步结束后,都要抬头看一眼天空才进教室,此刻的天,像大理像云南,只是那连接不断的绿色让我回归,因为云南并没有这么绿,或许是因为近几年干旱的缘故吧,这边的植被覆盖率真的高多了。
很快,赤壁到了。这节车厢只有我们两个下车。不小心在下车时踩到了于婧的拖鞋,下车的第一反应就是空气特别清新,不冷不热的很舒服。出站时借了针线,幸运的是,那双民族风的拖鞋还可以坚持。拒绝了好多热情的拉出租的司机,坐上2路公交车,准备直奔目的地——羊楼洞。第一印象,赤壁很像下关,火车站的模样,城市的布局,公交线路的方向,以及善良热情的人。在公交车上慢慢游览,不一会儿就到了转车的地方。这边的车速很慢,优哉游哉,不像武汉那样你挤我挤人不让车车不让人的。问了几次路,走了几百米,终于找到了坐车的地方,原来是招手即停的。在等车的时候就近吃了一碗牛肉粉,好大一碗,肉又多又好吃,8块钱真的好划算。关键是这边的肉比武汉的香。
坐上小客车,前往赵李桥,因为只有去那儿才能转车到羊楼洞。一路看了会儿风景,绿色很多,不一会就沉沉地睡着了,等终于醒来的时候,到终点站了。下车走了两步,又坐上一辆“麻木”,改装的,一颠一颠的,扬起满满的尘埃掉落满身,很有在沙漠里前行的感觉。我们要找烈士墓,司机把我们拉到一座寺庙门口,说没有烈士墓,只有这个。我们于是决定自己去找。阳光很灿烂,天空很蓝,周围都是绿色的小山,心情特别好。
沿着村里的小路一直走,看到很多狗和猫,还有害羞的孩子,估计是很少有外面的人来吧。遇到一位好心的领着孙子的老奶奶给我们指路上山,还一直目送我们生怕我们走错,于婧想给她孙子送个小礼物,她连忙摆手说不要不要。这样质朴善良的人,估计只有小地方比较多吧。
上山的路满是泥泞,不过两旁的竹子和绿色植物真是养眼。心旷神怡之际,一大片茶树映入眼帘,沿着圆润有线条的山势铺了一地,柔柔地像一条绿毯。高兴地采了芦苇当道具拍了很多照片,在茶树的间隙跑过来跑过去,略微有点喘息。
继续往上。黏黏的泥土,蜿蜒的路,最后实在是受不了被蚊子和各种小虫攻击,决定下山。路上有小股的水流和小水洼,泥又很滑,干脆脱了鞋直接踩在地上,反正脚上已经满是伤痕和被蚊子叮的包了。还很担心有没有蚂蝗,但是一想,管他呢,遇到了再说,便这样踩着泥土和树叶下了山。
下山走的是另一侧的路,误打误撞地看到了修整一新的烈士墓。但是没有我们要找的那个人的。阎老师课上看的《穿越时空的爱恋》是我们这次来的动力。略微有点遗憾,继续赶路。
沿着村里的小路走,在小河边洗了脚和鞋子。此时的鞋子已经快要报废了。路过茶王庙,进去一看原来是陆羽。羊楼洞的茶很有名,村民们也很虔诚。然后偶遇卖西瓜的叔叔骑着三轮车,想搭,他说要先卖点瓜再搭我们。于是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西瓜。此时还不到中午12点。图片
走啊走啊终于坐到麻木了。我们回到了羊楼洞的街上,买了双鞋子,开始探寻青石板。就像戴望舒《雨巷》里的那种老石板路,没有丁香般的姑娘,但是有上百年的木质的房屋,有老人在打桥牌,中年人在打麻将,孩子在买冰棍吃和游戏,这边的孩子大多都很害羞。从每一个门口望进去,都是深深的庭院和幽幽的光,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一直走到河边,在大河里玩了会儿水,出来时只觉得两腿凉飕飕的。抬起头来发现刚刚去的那个寺庙,刚刚上的那座山,都在不远处,只是绕了一大圈,决定回赤壁。
还是坐来时的那趟班车,还是睡了一路。回到后找了住处,洗个澡又开始出发,这次的目标是,看看赤壁城。他们的商业中心叫作金三角,就像光谷一样,有很多小吃和服装店。草莓冰淇淋有童年的味道。一直逛到晚上,在路边买了莲子李子和水蜜桃。这边沿街卖菜卖水果都用大竹篮装,很环保。
第二天,和老板借了瓷盘放洗好的水果。收拾好行李出门,尝了赤壁特产鱼糕和用莲子、莲藕、菱角一起炒的荷塘三宝。想起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嘉鱼,挖莲藕的地方,问了一下店家。大厨说他就是嘉鱼的,离赤壁仅有半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不能直通武汉。决定作罢,还是按原计划下午去坐动车回武汉。虽然有点遗憾,但是来日方长。
搭上8路公交车坐到终点站就是赤壁北站了。坐动车的感觉,既像坐飞机,又像坐地铁轻轨,混合奇异感和新鲜感,列车两边刷刷刷地掠过那片绿色。动车真是舒服又便捷,真希望人人都可以坐上动车去想去的地方。
赤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我来武汉之后去过的第一个“他乡”,而且和我的故乡很像,唤起了很多回忆。两年来一直没有去旅行过,高中看过一本书《在自己的房间里的旅行》,仅靠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在小小的房间里满世界驰骋。身处大武汉,我的目标是把它逛完。从大一起基本上每个周末都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 走路搭公交搭地铁搭出租,曾经走过很多弯路和重复的路,经常迷路,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到现在,不能说很了解武汉,只是去了很多地图上的地方。只想竭尽可能的了解这座我们要生活四年的城市,毕竟以后离开了,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来。生命中什么都是一期一会,包括一座城,一个人,或是一段心情。在拥有时就珍惜吧。
阿兰德波顿仅在机场里呆了一个星期,就写了一本充满哲思和趣味的机场里的小旅行。这次去赤壁也有很多想法,无奈一直忙于各种乱七八糟的事,一直拖到现在,很多当时的想法都忘记了,导致这篇日志有点流水账。
最后来个小结吧。这次回来最大的感触是一定要多出去走走。今天寄书花了500块,真是折腾,以后还是要把钱花在旅行上,趁年轻多走走看看,世界很大,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其中的美妙。“生活在别处”诗意的栖居,是我最大的愿望。
2013.07.08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