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登临
(我想说:我的注全没了...)
在《诗经》中,多有登临场景的叙写。登临的一般为山、土丘、城墙等地势较高的地方。登高的主人公主要有“士”与“女”两大类。登高的意义在不同的篇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在此对《诗经》国风中的相关诗句稍作列举。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卷耳》)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载驰》)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子衿》)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东山》)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草虫》)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陟岵》)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杕杜》、《北山》)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般》)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殷武》)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公刘》)
陟我高岡,无矢我陵,我陵我阿。(《皇矣》)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车舝》)
古人对于“崔嵬”、“砠”等山丘名称虽有不同的理解,如《毛传》释“崔嵬”为“土山之戴石者”,而《尔雅•释山》解释为“石戴土谓之崔嵬”,两者恰恰相反。《说文解字》中“嵬”有“高不平”之意,“崔”有“大高”之意,然而并未说到“土”或“石”,《正义》对于这种区别理解为“或传写误也”。但不论是哪本书,有一点是统一的,即所有登临的地点都是“高”,甚至有点“险”的。
登临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望远、采药,即出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审美体验:: “因山路的坎坷和山谷吹来的冷风的折磨,险山成为人们行进的障碍……使人产生痛感,于是高山的陡峭、险峻在《诗经》中就经常和人生的困境、痛苦联系在一起。” 登临的过程即是回忆、感受、思考的过程,在环境的考验中经历精神的考验,而最终的“登顶”——不论是山巅,还是城垣之上,都把人带入一个视野开阔、天地旷达的空间中,使得内心郁结的感情有了释放的空间,“穷乎遐迩,击乎忧乐” ,真切情感的喷涌而出使诗篇变得更加动人。
大凡登临的场景几乎都是在某一章的首句,甚至每一章的首句,由登临来展开对抒情主人公的动作、情感的描写。
在《载驰》中,登临出现在第四章首句,代表了矛盾逐渐升级至顶点,内心情感的最终爆发。上三章叙写许穆夫人的复杂情感——虽言采贝母,但实际上是用登临“阿丘”采贝母的行为来喻“妇人适于异国,亦欲得力助以安宗国”,“既不能救,思得暂归” ,许人的不解与责难将她围堵,不论纵马何处,许国大夫似乎总能跟上,总能用他的“愚礼”来“劝说”她。无法突围的许穆夫人只好驱驰而登高,到陡峭的高山上,自己把自己孤立开来,以望故国。虽未言及登临后的感受,但即便有“蝱”以疗疾,天地苍茫、举目无亲的山顶环境也必定使人心中的伤痛难以缓解,由是化为对围堵者的愤怒谴责。况且,许穆夫人乃自己选择了登临,选择了把自己从迂腐且无同情之心的大夫孤立开来,可见其高标的人格和炽烈的情感。如此一来,心中的怨艾历经登临前的集聚,登临时到达顶点,登临后的宣泄这三个过程,让整首诗一气贯通,许穆夫人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与其相同,《卷耳》中的登临也被置于首句,但在《卷耳》中相似的登临场景在每一章的首句反复出现,且并不描写山上的景色。按照《毛传》的理解,作诗者乃后妃,升彼崔嵬者乃使臣,后妃作诗以让君王知使臣之苦而慰劳之。故后妃对于使臣工作环境,即反复登临高山的场景,并不了解。再加上数次说到马的疲惫之状,可知这三句反复的诗句很可能只是对于使臣行道之艰的想象。“诗本蓄志发愤,情寄于辞,故有意不尽,重章以申殷勤” ,三次登临把人拖上绝顶,还未及反应,便又是一次艰苦的登临,骏马已畏惧登临,而使臣却仍在意志的支持下完成“王命”。利用场景的重复,把登临的图景勾勒出来投射到君王面前,“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 。
除了以上的特征外,在某些诗中这些“登临之处”被赋予了一种“预见性”。《氓》中女登垝垣,“垝,毁” ,在毁弃的城墙上等待男子,可见女子用情至深——为见“复关”,把倒塌的危险置于脑后,此种痴情让人敬服,然而也让人叹息。“用心专者怨心深” ,女子脚下的城墙似乎预示着他们的爱情并不稳固,而她也将被埋在爱情的废墟中“躬自悼矣”。若将其与《静女》相比较可发现,“登临”还含有“法度”之意,《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已登临,但城隅不废,以示静女之“贞静”;《氓》中城垣毁,法度亦废,故“女奔男”。再如《车舝》中“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正义》曰:“言有人登彼高冈之上,当必析伐其柞木以为薪……为其庇冈之高,故我伐而去之……”此诗被认为是大夫所作,刺周幽王被褒姒蒙蔽导致馋佞当道,希望有贤女出现,伐去遮蔽“圣明”的无用柞木。此句诗预示了后必有人“清君侧”,而西周晚期申候杀幽王、褒姒无疑是这句话的印证。总体而论,这些“预见性”的出现体现了《诗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诗歌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以及高于现实的思考,充分表现出对社会的洞悉与高瞻远瞩。这些“预见性”弘扬了“礼义”、“文明开化”,未雨绸缪,成为其文学价值之外的珍贵社会价值。
国风中登临的主人公大体可分为“士”与“女子”两类(《国风》中都为“士”与“女子”,但《大雅》《小雅》中出现少数几首君王的登临,在此,以“士”与“女子”为主要对象)。“士为低级之贵族” ,“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浸假而羞言戎兵” ,此时的“士”不再一味地遵从王命,他们有了已经具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登临,表达思家、忧国、厌战的情绪,另外他们自身的登临经历也成为他人劝谏君王的工具。而在等级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对“女子”登临的描写则更好地体现了“怨而不怒”的忧愁,女子通过登临代言,通过表现“士”的登临代言,方法更加多样化。总之,登临作为一种有目的活动,被人赋予了激发、表达情感的作用,使得抒情方式不再局限于个人主观的表达,作者通过情感的迁移、交汇来取得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当有主人公有怨怒而不能直抒时,登临便提供一个跳板,人的情感与登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情感婉转化、放大化,把情感的接受者带入登临场景中,使其能更好地理解抒情者意图。
在《诗经》中,多有登临场景的叙写。登临的一般为山、土丘、城墙等地势较高的地方。登高的主人公主要有“士”与“女”两大类。登高的意义在不同的篇目中也有不同的体现。在此对《诗经》国风中的相关诗句稍作列举。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卷耳》)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载驰》)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氓》)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子衿》)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东山》)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草虫》)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陟岵》)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杕杜》、《北山》)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般》)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殷武》)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公刘》)
陟我高岡,无矢我陵,我陵我阿。(《皇矣》)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车舝》)
古人对于“崔嵬”、“砠”等山丘名称虽有不同的理解,如《毛传》释“崔嵬”为“土山之戴石者”,而《尔雅•释山》解释为“石戴土谓之崔嵬”,两者恰恰相反。《说文解字》中“嵬”有“高不平”之意,“崔”有“大高”之意,然而并未说到“土”或“石”,《正义》对于这种区别理解为“或传写误也”。但不论是哪本书,有一点是统一的,即所有登临的地点都是“高”,甚至有点“险”的。
登临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望远、采药,即出于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审美体验:: “因山路的坎坷和山谷吹来的冷风的折磨,险山成为人们行进的障碍……使人产生痛感,于是高山的陡峭、险峻在《诗经》中就经常和人生的困境、痛苦联系在一起。” 登临的过程即是回忆、感受、思考的过程,在环境的考验中经历精神的考验,而最终的“登顶”——不论是山巅,还是城垣之上,都把人带入一个视野开阔、天地旷达的空间中,使得内心郁结的感情有了释放的空间,“穷乎遐迩,击乎忧乐” ,真切情感的喷涌而出使诗篇变得更加动人。
大凡登临的场景几乎都是在某一章的首句,甚至每一章的首句,由登临来展开对抒情主人公的动作、情感的描写。
在《载驰》中,登临出现在第四章首句,代表了矛盾逐渐升级至顶点,内心情感的最终爆发。上三章叙写许穆夫人的复杂情感——虽言采贝母,但实际上是用登临“阿丘”采贝母的行为来喻“妇人适于异国,亦欲得力助以安宗国”,“既不能救,思得暂归” ,许人的不解与责难将她围堵,不论纵马何处,许国大夫似乎总能跟上,总能用他的“愚礼”来“劝说”她。无法突围的许穆夫人只好驱驰而登高,到陡峭的高山上,自己把自己孤立开来,以望故国。虽未言及登临后的感受,但即便有“蝱”以疗疾,天地苍茫、举目无亲的山顶环境也必定使人心中的伤痛难以缓解,由是化为对围堵者的愤怒谴责。况且,许穆夫人乃自己选择了登临,选择了把自己从迂腐且无同情之心的大夫孤立开来,可见其高标的人格和炽烈的情感。如此一来,心中的怨艾历经登临前的集聚,登临时到达顶点,登临后的宣泄这三个过程,让整首诗一气贯通,许穆夫人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与其相同,《卷耳》中的登临也被置于首句,但在《卷耳》中相似的登临场景在每一章的首句反复出现,且并不描写山上的景色。按照《毛传》的理解,作诗者乃后妃,升彼崔嵬者乃使臣,后妃作诗以让君王知使臣之苦而慰劳之。故后妃对于使臣工作环境,即反复登临高山的场景,并不了解。再加上数次说到马的疲惫之状,可知这三句反复的诗句很可能只是对于使臣行道之艰的想象。“诗本蓄志发愤,情寄于辞,故有意不尽,重章以申殷勤” ,三次登临把人拖上绝顶,还未及反应,便又是一次艰苦的登临,骏马已畏惧登临,而使臣却仍在意志的支持下完成“王命”。利用场景的重复,把登临的图景勾勒出来投射到君王面前,“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 。
除了以上的特征外,在某些诗中这些“登临之处”被赋予了一种“预见性”。《氓》中女登垝垣,“垝,毁” ,在毁弃的城墙上等待男子,可见女子用情至深——为见“复关”,把倒塌的危险置于脑后,此种痴情让人敬服,然而也让人叹息。“用心专者怨心深” ,女子脚下的城墙似乎预示着他们的爱情并不稳固,而她也将被埋在爱情的废墟中“躬自悼矣”。若将其与《静女》相比较可发现,“登临”还含有“法度”之意,《静女》中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已登临,但城隅不废,以示静女之“贞静”;《氓》中城垣毁,法度亦废,故“女奔男”。再如《车舝》中“陟彼高冈,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叶湑兮。”《正义》曰:“言有人登彼高冈之上,当必析伐其柞木以为薪……为其庇冈之高,故我伐而去之……”此诗被认为是大夫所作,刺周幽王被褒姒蒙蔽导致馋佞当道,希望有贤女出现,伐去遮蔽“圣明”的无用柞木。此句诗预示了后必有人“清君侧”,而西周晚期申候杀幽王、褒姒无疑是这句话的印证。总体而论,这些“预见性”的出现体现了《诗经》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诗歌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应,以及高于现实的思考,充分表现出对社会的洞悉与高瞻远瞩。这些“预见性”弘扬了“礼义”、“文明开化”,未雨绸缪,成为其文学价值之外的珍贵社会价值。
国风中登临的主人公大体可分为“士”与“女子”两类(《国风》中都为“士”与“女子”,但《大雅》《小雅》中出现少数几首君王的登临,在此,以“士”与“女子”为主要对象)。“士为低级之贵族” ,“自孔子殁,门弟子辗转相传,渐倾向于内心之修养而不以习武事为急,浸假而羞言戎兵” ,此时的“士”不再一味地遵从王命,他们有了已经具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登临,表达思家、忧国、厌战的情绪,另外他们自身的登临经历也成为他人劝谏君王的工具。而在等级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对“女子”登临的描写则更好地体现了“怨而不怒”的忧愁,女子通过登临代言,通过表现“士”的登临代言,方法更加多样化。总之,登临作为一种有目的活动,被人赋予了激发、表达情感的作用,使得抒情方式不再局限于个人主观的表达,作者通过情感的迁移、交汇来取得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当有主人公有怨怒而不能直抒时,登临便提供一个跳板,人的情感与登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情感婉转化、放大化,把情感的接受者带入登临场景中,使其能更好地理解抒情者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