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词笔记1:宦官
今日,重习“宦官”一词。
1、《诗经·小雅·巷伯》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
摘原诗句子:“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这个孟子不是亚圣,而是一位遭受谣言陷害的愤怒寺人。
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即“孟子”,即抒情主人公。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絶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这一类人被名之为“宦者、宦官”自汉起,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2、封建时代有3个时期是比较鲜明的“宦官时代”----东汉末,唐安史之乱后,明末。
3、“太监”一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至明朝时,宫廷中出现了“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后开始重用宦官。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宫中禁用宦官,满洲国是否保留未可察。
4、明代著名宦官郑和是云南人。
他是“回族人,其波斯名为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温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即今天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是马哈只第二子。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5、“《后汉书·刘瑜传》曰:‘常侍黄门亦广妻娶’。汉桓帝时单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唐朝的宦官高力士、李辅国皆曾奉旨娶妇。
《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条云:‘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今京师坊所谓两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以故同类俱贱之。’
由于宫中仆役的生活苦闷寂寞,有些宦官会与宫女、女官结为菜户。菜户关系有如夫妻,在明清时期最为普遍。”
6、宫女、女官之间结成的同性恋关系称为对食,一般是暂时的。清朝规定宫女年满25岁后离宫。
7、北京的菜户营得名原由:“明朝时,御膳房嘉蔬属(即:御膳房蔬菜供应中心)所在地,是宫廷用菜的集散中心。四季均有各地进贡的贡菜在此周转,押运的官员也在此进行交割;因为交通运输的不便,直隶供应北京的蔬菜的菜农,也大多晚间在此休息后,第二日清晨,再到菜市口销售。久而久之,就有了菜户营的地名。”----就是菜,跟宦官没关系。
8、北京的中关村得名原由(以下来源维基百科)
据历史地理学者考证,今天的中关村一带原为永定河故道,因此这一带被叫做“中湾”。中关村一带有一座明代的太监庙,此地在明时可能是太监的庄园或坟地。由于太监也叫“中官”,所以“中湾”变为“中官”。清朝晚期绘制地图时,工作人员认为“中官”一名意为太监,非常难听,就改成了“中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行政村,就依“中关”一名设立“中关村”。此前,1913年的《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有了“中关”的地名。
另外有说法称,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科学城时,第一批信封上的地址误将“中官屯”印为“中关村”,于是将错就错,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制定北京总体规划时,将中关村这一带规划为首都的文教区,大批的科研机构汇聚到这里。如果再叫“中官儿”,就不合适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最先提议将“中官村”改为“中关村”。[
一说“中关村”一名源于“中关屯”。清朝雍正时期,在蓝旗营设“五关”,东关在五道庙,南关在石板路,西关在苏州街,北关在成府,在四关之间设中关,中关实际是指挥所和屯兵区域,这五关控制了交通要道。而后在中关周围形成聚落,渐成村落,当时称为“中关屯”,即后来的中关村。这五关所在的地理名称都还存在,但当时设立的关是什么样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无迹可查。
9、朝鲜王朝的宦官称为内侍,居住于宫外。主要是管理王室饮食诸事,其次是掌管圣旨出纳的承传色。也负责管理宫廷钥匙、清扫、灯火、宫女等业务,王室田地也由内侍管理。
朝鲜的宦官与其他士大夫男子一样,会娶妻纳妾,内侍的正室会根据丈夫的官职,被封为一品贞敬夫人、二品贞夫人等。内侍无法生育,他们会领养孩子。《经国大典》允许内侍领养三岁以下没有父亲的孩子作养子。内侍死后,养子要负责祭祖。
越南建国的时候沿袭中国的职官制度,也继承了中国的宦官制度。不少宦官活跃于越南历史舞台上。有些宦官,如李常杰、黄五福等,甚至经常挂帅出征,并立下不少战功。20世纪之后,越南的宦官才开始消失。
一些穆斯林国家的王朝时代也有宦官。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最为扭曲。
10、阉伶,也叫去势男高音、阉人歌手等,是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欧洲的一种独特的艺人。他们都是一些在童年时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去势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童声,以便成为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歌唱者。
当代著名俄罗斯歌手 Vitas的高音部份发声及处理技巧很接近阉伶歌手,他的嗓音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瑰宝………………………………
…………
1、《诗经·小雅·巷伯》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
摘原诗句子:“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这个孟子不是亚圣,而是一位遭受谣言陷害的愤怒寺人。
诗题中的“巷”字,指宫中小道。“巷伯”即“寺人”、宦官,即“孟子”,即抒情主人公。
“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絶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
这一类人被名之为“宦者、宦官”自汉起,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
2、封建时代有3个时期是比较鲜明的“宦官时代”----东汉末,唐安史之乱后,明末。
3、“太监”一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至明朝时,宫廷中出现了“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
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虽然明太祖明令禁止宦官干政,但明成祖即位后开始重用宦官。
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时宫中禁用宦官,满洲国是否保留未可察。
4、明代著名宦官郑和是云南人。
他是“回族人,其波斯名为حاجی محمود شمس الدين(Hajji Mahmud Shamsuddin),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是元朝初期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后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哈只米的纳,祖母温氏。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在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即今天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是马哈只第二子。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5、“《后汉书·刘瑜传》曰:‘常侍黄门亦广妻娶’。汉桓帝时单超等五侯,更‘多娶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唐朝的宦官高力士、李辅国皆曾奉旨娶妇。
《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条云:‘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今京师坊所谓两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以故同类俱贱之。’
由于宫中仆役的生活苦闷寂寞,有些宦官会与宫女、女官结为菜户。菜户关系有如夫妻,在明清时期最为普遍。”
6、宫女、女官之间结成的同性恋关系称为对食,一般是暂时的。清朝规定宫女年满25岁后离宫。
7、北京的菜户营得名原由:“明朝时,御膳房嘉蔬属(即:御膳房蔬菜供应中心)所在地,是宫廷用菜的集散中心。四季均有各地进贡的贡菜在此周转,押运的官员也在此进行交割;因为交通运输的不便,直隶供应北京的蔬菜的菜农,也大多晚间在此休息后,第二日清晨,再到菜市口销售。久而久之,就有了菜户营的地名。”----就是菜,跟宦官没关系。
8、北京的中关村得名原由(以下来源维基百科)
据历史地理学者考证,今天的中关村一带原为永定河故道,因此这一带被叫做“中湾”。中关村一带有一座明代的太监庙,此地在明时可能是太监的庄园或坟地。由于太监也叫“中官”,所以“中湾”变为“中官”。清朝晚期绘制地图时,工作人员认为“中官”一名意为太监,非常难听,就改成了“中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行政村,就依“中关”一名设立“中关村”。此前,1913年的《二万五千分之一京西图》上已经有了“中关”的地名。
另外有说法称,中国科学院在此建立科学城时,第一批信封上的地址误将“中官屯”印为“中关村”,于是将错就错,得此名。还有一种说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在制定北京总体规划时,将中关村这一带规划为首都的文教区,大批的科研机构汇聚到这里。如果再叫“中官儿”,就不合适了,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最先提议将“中官村”改为“中关村”。[
一说“中关村”一名源于“中关屯”。清朝雍正时期,在蓝旗营设“五关”,东关在五道庙,南关在石板路,西关在苏州街,北关在成府,在四关之间设中关,中关实际是指挥所和屯兵区域,这五关控制了交通要道。而后在中关周围形成聚落,渐成村落,当时称为“中关屯”,即后来的中关村。这五关所在的地理名称都还存在,但当时设立的关是什么样的建筑物,已经荡然无存,无迹可查。
9、朝鲜王朝的宦官称为内侍,居住于宫外。主要是管理王室饮食诸事,其次是掌管圣旨出纳的承传色。也负责管理宫廷钥匙、清扫、灯火、宫女等业务,王室田地也由内侍管理。
朝鲜的宦官与其他士大夫男子一样,会娶妻纳妾,内侍的正室会根据丈夫的官职,被封为一品贞敬夫人、二品贞夫人等。内侍无法生育,他们会领养孩子。《经国大典》允许内侍领养三岁以下没有父亲的孩子作养子。内侍死后,养子要负责祭祖。
越南建国的时候沿袭中国的职官制度,也继承了中国的宦官制度。不少宦官活跃于越南历史舞台上。有些宦官,如李常杰、黄五福等,甚至经常挂帅出征,并立下不少战功。20世纪之后,越南的宦官才开始消失。
一些穆斯林国家的王朝时代也有宦官。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的宦官制度最为扭曲。
10、阉伶,也叫去势男高音、阉人歌手等,是16世纪至18世纪期间,欧洲的一种独特的艺人。他们都是一些在童年时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去势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童声,以便成为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歌唱者。
当代著名俄罗斯歌手 Vitas的高音部份发声及处理技巧很接近阉伶歌手,他的嗓音可谓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瑰宝………………………………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