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田敦的救赎之路(2008年日本木村伊兵卫摄影奖得主)
冈田敦的救赎之路
林叶
摄影家冈田敦的个人网站:http://www2.odn.ne.jp/~cec48450/index.html
某一天,日本熊本县一位26岁的家庭主妇,非常偶然地在书店里看到了日本摄影家冈田敦的摄影集《Cord》。当天晚上,她一页一页地、非常艰难地看完了这本摄影集之后,决定给冈田敦发短信,表示愿意做他的模特。因为,她是一名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她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她就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日积月累,这样的负面因素便将她一步步引上了自残的道路,并且越陷越深,怎么样都无法停止这种自残行为。当她看完《Cord》这本摄影集之后,她才意识到,“不应该背弃自残的自己”。拍摄结束之后,她终于可以向她的母亲坦白,自己一直在用割腕的方式自残,母亲听完大哭。而她也终于成功停止了这种自残行为,整个人都轻松愉快起来。
同样,千叶县一位20岁女孩也是被冈田敦这本摄影集中的纯粹作风所打动,主动联系了冈田敦,成为了他的模特。她也是一名手腕症候群患者,已经有一年的手腕自残历史了。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毕业后又无法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却无法开口向自己的母亲倾诉。焦躁不安的时候,她就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腕,而只有这样,她才会感到放松。她希望通过拍摄,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
冈田敦的摄影模特大多数都与这两位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一样,是看了《Cord》这本摄影集之后主动联系他的。这位年轻的日本摄影家,早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便开始关注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那时候,家乡一位朋友的自杀,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自残自杀人群的情况。他在很多自残网站中看到,很多人不断地往这个常人看不到的世界里发送类似“从现在开始割腕”、“我好想死”之类的信息。他意识到,“他们眼中的世界与大人们的世界不同”,于是,他决定,“要将他们的世界再现出来,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三年后,他完成了毕业作品《Platibe》。这是一本摄影诗集。这本摄影集,表面上都是一些闭塞漠然的街头景象,然而附在这些照片上的图片说明却是发生在日本新潟县的女性长期监禁事件、劫持西铁巴士事件以及其他一些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另外,他还附上了一些自言自语式的诗句。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组合,他向这个世界道出自己心中的痛苦——“在那些地方,总会不知不觉地哭了”。虽然,他这时期的作品还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但是,他的悲鸣却已经感动了很多人。这本摄影集获得了2002年富士胶片摄影沙龙新人奖,并于第二年,获得了大阪艺术大学的学长奖。
不久,他进入东京工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这个期间,他完成了第二部摄影作品《Cord》。在这部作品中,他放弃了街拍的表现手法,而是将虫子遗骸、花瓣、大量的药片、带血的剃刀等一些静谧而怪诞的意象与网络上那些手腕自残症侯群患者的文章相结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的爱人进行手腕自残,你能怎么做吗?”
这个时候,冈田敦已经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开始主动地探寻自己的可能性。虽然,《Cord》这部作品仍然传达出强烈的无助感与无力感,但是他已经明白了,“那些无条件地鼓励‘积极’生活的媒介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也许,正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让他越发冷静地看待自己心中的这个问题。彻底认清现实的他并没有盲目地去帮助手腕自残症侯群患者。他既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他对那种盲目的积极性保持着怀疑的姿态。他非常直接地把握到这个群体特有的厌世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还原成自己的作品。通过作品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让观者获得某种情绪上的发泄。日本著名摄影评论家多木浩二曾经说过,摄影本身并不能起什么作用,却好像又有些作用。而冈田敦正是要将摄影的这种矛盾发挥到极致。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三部作品《I am》。
当我第一次打开《I am》这本摄影集时,它便唤起了我生理上某种痛苦的视觉经验。在纯白背景的衬托下,这些女孩身上的伤痕与她们眼中的忧郁让人不忍直视,却又让人无法不去直视。整个画面充满了疼痛,每一道伤痕都历历在目,然而,这种痛感并没有让人心生怜悯,相反,在冈田敦的镜头里,这些女孩是圣洁的。她们并不是在哭诉在抱怨,而是用她们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形成某种联系。如果说,之前的两部作品是冈田敦对这个世界的质疑,那么在这部作品中,冈田敦已经找到了答案。“I am”就是他的答案。
手腕自残症侯群在日本是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曾经有机构在涉谷对100名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手腕自残经验的达到50%,身边朋友有手腕自残经验的达到70%。这个群体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无法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宣泄,只好将自己隐藏起来,通过这种自残方式来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重视,久而久之,便在心理上形成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被人知道,害怕被人当成异类,便越发将自己隐藏得更深。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受到压力。而冈田敦的答案就是,通过摄影帮助这些人正视自己,直面自己,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大声地对自己说出“I am”。
我曾经疑惑,为什么冈田敦不用纪实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当我将他的三部作品联系在一起之后,我终于明白,对冈田敦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当年他朋友的自杀,让他对这个世界感到深深的怀疑,让他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三本摄影集,不仅只是三部摄影作品,更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要“通过对‘不确定的世界’的认知,来发现自我的存在。通过对‘不确定的自我存在’的发现,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再认识。为了看到难以看到的东西,才选择了摄影”。
林叶
摄影家冈田敦的个人网站:http://www2.odn.ne.jp/~cec48450/index.html
某一天,日本熊本县一位26岁的家庭主妇,非常偶然地在书店里看到了日本摄影家冈田敦的摄影集《Cord》。当天晚上,她一页一页地、非常艰难地看完了这本摄影集之后,决定给冈田敦发短信,表示愿意做他的模特。因为,她是一名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她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她就一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日积月累,这样的负面因素便将她一步步引上了自残的道路,并且越陷越深,怎么样都无法停止这种自残行为。当她看完《Cord》这本摄影集之后,她才意识到,“不应该背弃自残的自己”。拍摄结束之后,她终于可以向她的母亲坦白,自己一直在用割腕的方式自残,母亲听完大哭。而她也终于成功停止了这种自残行为,整个人都轻松愉快起来。
同样,千叶县一位20岁女孩也是被冈田敦这本摄影集中的纯粹作风所打动,主动联系了冈田敦,成为了他的模特。她也是一名手腕症候群患者,已经有一年的手腕自残历史了。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毕业后又无法处理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一个人苦苦支撑着却无法开口向自己的母亲倾诉。焦躁不安的时候,她就用刀片割伤自己的手腕,而只有这样,她才会感到放松。她希望通过拍摄,能够改变自己的现状。
冈田敦的摄影模特大多数都与这两位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一样,是看了《Cord》这本摄影集之后主动联系他的。这位年轻的日本摄影家,早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便开始关注手腕自残症候群患者。那时候,家乡一位朋友的自杀,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自残自杀人群的情况。他在很多自残网站中看到,很多人不断地往这个常人看不到的世界里发送类似“从现在开始割腕”、“我好想死”之类的信息。他意识到,“他们眼中的世界与大人们的世界不同”,于是,他决定,“要将他们的世界再现出来,创作出深入人心的作品。”
三年后,他完成了毕业作品《Platibe》。这是一本摄影诗集。这本摄影集,表面上都是一些闭塞漠然的街头景象,然而附在这些照片上的图片说明却是发生在日本新潟县的女性长期监禁事件、劫持西铁巴士事件以及其他一些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另外,他还附上了一些自言自语式的诗句。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组合,他向这个世界道出自己心中的痛苦——“在那些地方,总会不知不觉地哭了”。虽然,他这时期的作品还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但是,他的悲鸣却已经感动了很多人。这本摄影集获得了2002年富士胶片摄影沙龙新人奖,并于第二年,获得了大阪艺术大学的学长奖。
不久,他进入东京工艺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这个期间,他完成了第二部摄影作品《Cord》。在这部作品中,他放弃了街拍的表现手法,而是将虫子遗骸、花瓣、大量的药片、带血的剃刀等一些静谧而怪诞的意象与网络上那些手腕自残症侯群患者的文章相结合,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自己的爱人进行手腕自残,你能怎么做吗?”
这个时候,冈田敦已经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开始主动地探寻自己的可能性。虽然,《Cord》这部作品仍然传达出强烈的无助感与无力感,但是他已经明白了,“那些无条件地鼓励‘积极’生活的媒介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也许,正因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让他越发冷静地看待自己心中的这个问题。彻底认清现实的他并没有盲目地去帮助手腕自残症侯群患者。他既不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他对那种盲目的积极性保持着怀疑的姿态。他非常直接地把握到这个群体特有的厌世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还原成自己的作品。通过作品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让观者获得某种情绪上的发泄。日本著名摄影评论家多木浩二曾经说过,摄影本身并不能起什么作用,却好像又有些作用。而冈田敦正是要将摄影的这种矛盾发挥到极致。于是,就有了他的第三部作品《I am》。
当我第一次打开《I am》这本摄影集时,它便唤起了我生理上某种痛苦的视觉经验。在纯白背景的衬托下,这些女孩身上的伤痕与她们眼中的忧郁让人不忍直视,却又让人无法不去直视。整个画面充满了疼痛,每一道伤痕都历历在目,然而,这种痛感并没有让人心生怜悯,相反,在冈田敦的镜头里,这些女孩是圣洁的。她们并不是在哭诉在抱怨,而是用她们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形成某种联系。如果说,之前的两部作品是冈田敦对这个世界的质疑,那么在这部作品中,冈田敦已经找到了答案。“I am”就是他的答案。
手腕自残症侯群在日本是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曾经有机构在涉谷对100名年轻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手腕自残经验的达到50%,身边朋友有手腕自残经验的达到70%。这个群体有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无法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他们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到宣泄,只好将自己隐藏起来,通过这种自残方式来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衡。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重视,久而久之,便在心理上形成依赖。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被人知道,害怕被人当成异类,便越发将自己隐藏得更深。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总是用逃避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受到压力。而冈田敦的答案就是,通过摄影帮助这些人正视自己,直面自己,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大声地对自己说出“I am”。
我曾经疑惑,为什么冈田敦不用纪实的手法来表现这个主题。当我将他的三部作品联系在一起之后,我终于明白,对冈田敦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当年他朋友的自杀,让他对这个世界感到深深的怀疑,让他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这三本摄影集,不仅只是三部摄影作品,更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要“通过对‘不确定的世界’的认知,来发现自我的存在。通过对‘不确定的自我存在’的发现,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再认识。为了看到难以看到的东西,才选择了摄影”。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