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的台湾[5] / 台南初见
![]() |
人跟城市应该也会有所谓的缘分,象出生/长大的城市、读书的城市、工作的城市、恋爱的城市、定居的城市、老去的城市…也会相遇太早,或相见恨晚。
那我和台南呢?我还真没想明白。
前一夜的失眠让我们不知道几点才迷糊着睡着,但早起的生物钟一点也不愿意让我们偷懒。
因为在一起这么多年才到台湾,我们有太多事情要办,太多旧友要见,我们的时间还在未出发前就已经排得满满的,我们自个只能见缝插针地去完成一些计划内和计划外的晃荡。
这天的中午和晚上都已经有约,虽然我们没有多少时间,而且预计台风将至,但艾先生仍计划开车带我去台南市区晃一圈。
![]() |
![]() |
![]() |
在过去那些年里大家给我的描述中,台南是个古都,他们都说跟京都很像,我没有去过京都,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把它看做西安。但如果就我个人最初的理解,「台」湾的「台」北「台」南都带着「台」字,而且一北一南,我觉得台南应该是仅次于台北的第二大城市,后来艾先生说台南的发展相比台北高雄要滞后很多,我开始觉得台南应该会跟成都很像,二线的乐活城市。但不管我把它想象成哪一个城市都注定是要从现实的落差上摔落下来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都太「新」了。
台南很旧,旧得超乎了在什么都是崭新的新中国中长大的我对一个有着相同文化城市的想象。
车站、房屋、公交车、路边的店面…都很容易就把我拉回了我的童年时代,街边陈旧得外墙有些发黑的建筑在因为台风即将到来而变得灰暗的天空映村下,有种魔幻般的色彩,而唯有马路干干净净,象刚冲刷过一样。
![]() |
![]() |
![]() |
![]() |
![]() |
十天后因为要去海基会我去了高雄,从高雄地铁站走出来的那一刻,我笑着跟艾先生说「终于看到一个像样的”大城市”了。」后来有人问到我对台南第一印象怎么样的时候,都会让艾先生把这个桥段讲一次。
话里我的确带着硬撑出来的那么一点点骄傲,更多的是对艾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土地指手划脚而我无力反驳的复仇快感,而城市的又「大」又「新」,也是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复仇武器了吧。
对我这样在日新月异、城市建筑物比新颖比高度比规模的「拆啦」文化里长大的孩子,这确实就是我对台南最真实不过的第一感受——它太不像我想象当中的「台」南了,那些疯狂的美食、便宜的物价、怡人的气候、和难以忘怀的人情味都不能否定这个事实。
对此,大部分的他们都会说「这点当然不能跟你们比」之类的话,不过,这会很容易就让有些人觉得我目中无人又狂妄自大。要对一个城市有所保留的赞誉有加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尤其是对台湾的城市,但我决定毫无保留,不是因为台湾是个以自由且包容著称的地方,而是我不是过客,对旅人而言转身之后它只是回忆里的一个城市而已,我得在一开始就先诚实地面对了自己,在接下来的繁复里,才不致于迷失了自己,才更有可能真正地去贴近,才有资格也才谈得上真正地彼此了解和接受。
艾先生开着车,一路指指点点,「这是…」,「那是…」,「这条路是…」,「接下来要路过…」。我安然的透过车窗看着景色换了又换,好像坐在一艘时光列车里,你无法多做一点点的停留,只得跟随它不断向前。
这是我通常喜欢的开篇,没有什么心潮澎湃的一见钟情,只是浮光掠影里的插身而过,彼此都未过多留意,不动声色中,故事却已悄然展开。
-
喬那 转发了这篇日记
昨天在Flickr上有个台北的朋友留言说「每次看到台南的路面就覺得慘不忍睹,如果台南的馬路可以更好一點....那我會更愛它!」——其实,台湾根本不需要2个台北或2个高雄,台南就是台南。
2013-11-27 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