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城还生着什么
![]() |
对于电影我向来是个急性子,关注很长时间的电影总是迫不及待的去看首映。长久以来养成的“星期二定律”在这一刻土崩瓦解。在这种状况下今天看了《南京!南京!》。
影片英文名叫《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很值得玩味的名字。死的自不必说,还生着的到底是什么,值得深究。我向来是不爱看国产战争片的,记忆里这种类型的电影都是上小学或者中学,全校组织浩浩荡荡的去电影院看的红色主旋律影片,一味的把领导人往伟大了刻画,一味把人民军队往无私和正义了刻画,一味的把鬼子和汉奸往丑陋了灭绝人性了刻画,这辈子学会的第一句日语不是kimochi,也不是yamede,而是脍炙人口的巴嘎雅鲁。在逐渐长大了以后,就像是罗永浩那个死胖子说的:具有了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开始回避这样的电影。关于孰是孰非的争论,《集结号》巧妙的避开了这点,用一个很讨巧的主线串起了整个剧情,无疑他是成功的。
《南京》则不一样,一来这个话题实在太沉重,关于那段历史实在太触目惊心以至于我不忍回顾,相信众多导演也和我一样。而来这个话题又很敏感,日本右翼至今也不承认这段历史,不知道这种题材公映之后会不会成为日本国内的“禁片”。这是一部看的让人很无奈的电影,整个130钟,一直深深的现在无奈的漩涡中,挣扎再挣扎。其实整个故事的主人翁不是高圆圆,也不是范伟,而是角川,那个年轻的日本军官。他是一直推进故事前进的车轮。不得不承认陆川很聪明,对于这个沉重的题材选择这样的一个视角,矛盾的加害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里面用到了这样的伎俩。《钢琴师》里面那个热爱音乐的纳粹军官,《梅兰芳》里面那个日本青年军官,甚至《the reader》里面的汉娜,的确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导演们在更深刻挖掘战争的时候,侵略方和受虐方都有所顾及。原来也不是全部日军都被军国主意洗脑,有些脑袋中也有善良的一面,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不想打仗,他们也渴望回国。几个日本兵违背长官偷喝汽水,一个日本兵忽然发飙大叫我要日本的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角川这个单纯矛盾的个体,他的结局其实很早就能遇见了。他在教会学校教书,不知如何加入到军队,但是基督教信十诫,信三位一体,信原罪,信救赎,因信称义,信天国和永生,信地狱和永罚,信末世。很难想象他平时是怎样煎熬着自己,他不快乐,郁郁寡欢,没有朋友,甚至单纯的打算娶慰安妇百合子,而当百合子将他和其他人一概而论时的打开双腿时,我能感受他的挣扎。但是作为军人却要履行职责,最后,终于主也救不了他。
影片贯穿着一种“这样活着还不如死了好”的粘稠黑暗的情绪,化不开来。陆川想要表达的“我们曾今抵抗过”,感受到了,但是感受之后确实深深的无奈。
生死之城,也许生着的是就最后的小豆子吧,代表什么呢?希望?应该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