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全评其六:没歌词就乱敲两下的《不安》
没有玉蝴蝶形容,王菲都很美,
没有漂亮的词,仍认得出你。
——《王菲,关于你的眉》
My Little Airport

王菲1996年发行专辑《浮躁》里,有的歌的歌词只用了一共不到二十个字,有的歌只有曲子没歌词更没人唱歌,有的歌不知道用什么奇怪的外星语言唱出来的,有的歌好像做梦一样飘忽又有美感,有的歌是豪情万丈的中国风,有的歌是国外音乐人参与制作的,……看似王菲随性而为的一张专辑,竟然有这么多有趣的设计。其中《不安》就是一首既没有歌词也没有人声歌唱的曲目。是音乐的一种最极端简化的形式,从头彻尾都是敲打节奏,带人进入一种烦躁、虚幻的情境中。这种音乐既可以笼统划分为Solo,也可以按照风格标签为氛围打击音乐(Ambient)。说到音乐风格,专辑《浮躁》里的歌曲各有千秋:《无常》是中国风Folk,《浮躁》是Indie摇滚,《分裂》是梦幻仙音Dream-Pop,《扫兴》从节奏与情绪上看又属于迷幻打击乐Trip-Hop,《野三坡》和《不安》则都属于氛围音乐Ambient……最神奇的是,这好些名堂居然自然流畅的串联在一起,并行不悖,让人觉得很完整,完整到仿佛王菲灵光乍现的一气呵成。甚至根本听不出来有那么两首歌还是外国人写的(《分裂》和《扫兴》这两首,都是英国乐队Cocteau Twins写的歌曲),王菲唱出来,那就是中国的,写给王菲的,那就是王菲的。所以姐妹们觉得王菲到底会不会唱歌呀?当然王菲本人可能会告诉我们她最会打麻将。

国外乐坛早有Kraftwerk(科技舞曲)、The Orb(氛围舞曲)、Depeche Mode(合成器流行乐)、Brian Eno(氛围音乐)、Enigma(新世纪音乐)、Aphex Twin(邪典电子)、坂本龙一(101个爱他的理由)……高手辈出,争奇斗艳,不一定需要歌词,不一定出现人声,尽管不按理出牌,颠覆着主流听觉习惯,他们依然能屹立乐坛保持神话。中国乐坛九十年代还停留在打造天王巨星,一人一首主打歌打个榜传唱一时,少有人注重音乐的形式、专辑整体的质量和个性。
《浮躁》是一张相当具有诚意兼具创意的专辑,创意表现在新锐,多元,诚意就体现在创作态度的纯粹。《无常》、《末日》和《堕落》见王菲的文笔功底,《哪儿》和《想像》干脆自造一门语言去演唱,不要歌词,而《野三坡》和《不安》干脆连语言文字也都剔除,专做纯音乐Solo。Solo即独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纯音乐,有演奏乐Instrumental Music,氛围音乐Ambient、影视歌曲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些菲迷听王菲喜欢听《游戏的终点》,很大原因可以说是小提琴的功劳,穿插在歌曲之中的纯音乐很美吧,“而世间风波,只管一变再变”,小提琴依依不舍的情感之外,结合歌词背景传达出言外的沧桑。王菲1995年的专辑《Di Dar》和2000年的专辑《寓言》都安排了大量弦乐的内容。

从黑豹乐队单飞之后的窦唯就专门做Solo,将古筝古琴等中国古典器乐(Ethnic & World Music)与国外的Experimental(实验电子音乐)、New-Age(新世纪音乐)、Ambient(氛围音乐)相结合,1995年的《艳阳天》是窦唯音乐水准的分水岭,从此与黑豹黑梦完全割裂,技艺上升不止一大截。可能后期的一些作品风格相近导致审美疲劳吧,一姐这里只推荐《艳阳天》、《山河水》和《幻听》。国内还有作曲家林海、古筝演奏家常静、琵琶演奏家赵聪、笙乐演奏家吴彤、流行作曲人陈辉阳、台湾游戏音乐人吴欣睿……也还不少的,其中林海最有名吧,2003年给王菲《空城》编曲打入台湾金曲奖,2000年电视剧《大明宫词》由他负责配乐,《琵琶相》是个人专辑。吴彤能拿格莱美奖(Grammy Awards),也可以做《春光灿烂猪八戒》的主题曲,很有意思。


陈辉阳可能这个名字也不是很熟悉,但是他创作的歌曲想必大家都听过:卢巧音《垃圾》、陈奕迅《K歌之王》、杨千嬅《少女的祈祷》,包括王菲的《暗涌》和《爱笑的天使》也都是陈辉阳创作的,陈奕迅郑秀文恨不得整张专辑都交给陈辉阳来做,一姐曾经多次表示对陈奕迅的爱就是因为英皇时期有陈辉阳作曲编曲,恢弘豪华的交响乐章,忧郁绝美的钢琴曲,无不荡气回肠。但是主流流行歌手里面,王菲敢于站在商业的舞台推出《浮躁》这样纯粹的专辑来,不得不佩服她的淘气。

不讨好市场的《浮躁》以区区35万张的销量,成为王菲踏入歌坛以来最差的成绩;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浮躁》后续的成功和魅力,越来越引起歌迷和业界重视。2015年,有歌迷甚至出资成立‘浮躁音乐’发行专辑《敷衍》,弥补了王菲当年惨遭拆散的专辑,公然的「浮躁」二字,可见是真正支持王菲的忠实菲迷。


也有人指出,当年王菲销量最少《浮躁》也能卖出35万张,后来的歌手只要能卖出10万张的销量还会开庆功会欣喜若狂,现在的歌手能出专辑都很艰难了,不但大幅减产还举步维艰,这几年简直是歌坛寒冬。岂止是歌坛,电影和出版社也迎来了寒冬,如今这惨淡和衰落的文化事业,令人唏嘘。
Solo这条路很辛苦很寂寞,但是想一想其实我们不贫穷!

Solo是大有讲究的。
出现在演唱之前的演奏叫做Intro,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比如张亚东就是一个典型的Intro狂人,从滴滴答答开场的《只爱陌生人》到门铃声渐渐形成一条旋律线索的《新房客》,张亚东几乎每一首作品都有Intro,这就是他的标志。作专辑《浮躁》,王菲放心给张亚东写歌,张亚东为《堕落》编曲,开场的吉他将《浮躁》的轻闲变成了歌词中王菲所要表达沉醉、陶醉的感觉。而窦唯就不一样,从《讨好自己》到《无常》,很重视器乐,有着强烈的地区民乐风格。那么这首《不安》同样是张亚东帮忙编曲,王菲干脆一语不发,自己写了基本的调调完事,懒得寻找合适的词汇去描摹,交由张亚东打点。看到《当代歌坛》上介绍,那时候张亚东是窦唯的妹妹的男友,我总结出来,他相当于王菲的老公的妹妹的老公,该管王菲叫大嫂。呵呵,其实我的意思是,张亚东那时候也就初出茅庐,王菲早在94年就有张亚东帮忙写歌了,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看得出对他的信任和器重。
我们有些人说《寓言》应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张亚东编曲的《寒武纪》、《新房客》、《香奈儿》、《阿修罗》、《彼岸花》这五首因果关系连贯的叙事性歌曲,另一部分是潘协庆、Eric Kowk、C.Y.Kong、Adrian Chan的合集。这个设想还挺有道理,但是他们还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这两个部分分开成两张碟发行。”一姐认为不妥,因为十(二)首歌都是相映成趣,分开的话如果能全部交给张亚东编曲那才叫完美。也许那个建议只是因为他们太赞张亚东的才华。揪根结底都是因为大家太喜欢张大才子的有如OST电影配乐,他让王菲的天籁之音、林夕的生花妙笔结合起来,那岂止是歌,那也是很好听的电影长片啊!很多人喜欢久石让。很多人买星座音乐在听。很多人听电影原声。很多人喜欢听莫扎特贝多芬。可见我们对乐器本身的喜爱。林夕都这么注解版本龙一:101个爱他的理由。
因为偶像邓丽君,王菲推出一张翻唱邓式情歌的唱片来纪念之。《雪中莲》就是邓式其中一首。王菲勇于翻唱邓丽君,不怕被指责为‘淫词艳曲’,《菲靡靡之音》光是从题目就有为偶像p f之意。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王菲没有再像小时候一样专挑热门歌曲,而是选择了一些沧海遗珠,甚至对原曲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使之重新润色。王菲版的《雪中莲》,Instrumental(乐器独奏)的部分远多于Chorus(人声和声),做法很大胆,《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的西洋弦乐Orchestra & Strings内容也是很充裕的。王菲还有一首歌叫《迷路》,C.Y.Kong集作曲编曲双重任务于一身,充分发掘王菲阴暗颓废的一面,王菲几近哽咽的歌声配合C.Y.Kong跌宕起伏的节拍和伴奏,让人噩梦惶然,在回忆的森林里找不到出口,一部美不胜收的女鬼题材的电影。C.Y.Kong早前给还叫‘王靖雯’的阿菲做《不再儿嬉》,尾声来了很长一段弦乐,够艳。
光王菲一个人玩肯定还不过瘾,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前面提到过窦唯陈辉阳。李克勤的《演奏厅》系列唱片和陈奕迅的《Shall We Dance? Shall We Talk!》以及张学友的《Private Corner》都是华丽的管弦乐为背景,气势宏大,全是经典。萧亚轩的巅峰之作《爱的主打歌·吻》里就有多首歌曲安排了很多器乐演奏的内容,钢琴铺垫以大篇幅吉他与弦乐收尾的《转眼之间》是其中的佼佼者。《开始飞吧》改编自林忆莲的歌曲《愿》,很长一段电子音乐过渡,琵琶清脆灵动,带人渐入佳境。降速缓拍Downtempo风格的钢琴曲《离境》让人感觉仿佛得了抑郁。古典诗词元素的清新活泼Hip-Hop嘻哈节奏《穿越时空遇见你》以《梁祝》开头,还是萧亚轩自己填词的作品呢。萧亚轩的偶像林忆莲的《野花》,王菲的偶像邓丽君《淡淡幽情》,也都是女歌手专辑中的佳作。当然这些歌手还是比较正常,很雅,很讲究,王菲就挺另类的,也就是王菲向我们普及了许多诸如Cocteau Twins、Tori Amos、The Sundays、The Cranberries和Björk这样的更为另类的非主流音乐人,包括王菲并未公开提起的Portishead,一姐爱听Portishead也是因为先听习惯了王菲周杰伦打好基础才能接受。
well,慢悠悠的享受丰富的乐器之声,欣赏器乐与声乐的完美交融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事一桩。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没有歌词的乐曲似乎比有歌词的更有意境。这点可以说王菲的《浮躁》并不浮躁。
单纯的使用鼓增强节奏,或者单纯地希望通过高潮部分的演唱来创作是一种急功的态度。即便是天赋美音的歌唱家也不敢妄然,总还是需要一段乐曲来丰富情感的。电视上,坏人往往死于话多,因为他们说话从来不懂得跌宕,不懂得张弛,一个劲的说说说,只会让旁人避之不及。所以,好的音乐就像一个优秀的演说家,配乐相当于气氛,Solo就相当于正襟危坐之中无伤大雅的玩笑,它让你的演讲更加传神。
王菲一口气包办了《浮躁》专辑里的8首歌,而《不安》和《野三坡》则将这种Solo精神发挥到底,真正的,音乐上的纯粹。某某音乐人说,1994年《王菲最精彩演唱会》之后,别的歌星开演唱会一定要像王菲那样奇装异服。那么《浮躁》之后,在专辑里插入一些Sample小样、谱写大量纯音乐内容、玩Solo的人是不是愈发踊跃了起来呢。

1996年,这张大碟《浮躁》,以低调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同名歌曲《浮躁》交代了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的轻松自在的心态,《堕落》则是多了一点压力之后的放纵与豁达,《想像》和《哪儿》唱的是自己发明的语言,《分裂》是自娱自乐一个人不够玩再去和外国人一起玩的结果,而《不安》则是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冲击。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王菲觉得好玩,没别的意思。这难道还不是诚意吗。
《不安》只有一小部分是真实的鼓声,电子音乐带着稍许的玄幻色彩,延续《想像》带给我们的冥想感受,只不过不是那般超然快慰,而是隐藏在《分裂》之中不易觉察的焦虑。《分裂》是比喻男女两人好比细胞分裂一样难离难舍的思念之痛,《不安》不言不语,只有紧张的旋律,恰好隐晦地传达王菲潜意识里的苦恼烦躁。原来,王菲并非是真的“一切都好,只缺烦恼”。还在想像高兴地游走街市,在无常变幻中观望山海朝暮,一想到分别,立刻淹没了一瞬而过的快乐和自由。“我最初抓紧他的双手从来不爱自由。”爱上一个人,不自由。凡事都会为之担忧,心都没在自己怀里跳。但是只有爱才会让人充实,爱过,所以感到活过。这份思念之痛给王菲闲极无聊的快乐时代撒了一把盐,一时间欢乐悲哀,感情世界极其丰润。《不安》的节奏恰好是王菲没有明说的焦虑。不需要歌词。怕无聊。怕没有希望。怕太软弱。怕再无相见。怕失控。怕时间消退。怕老。怕未来。你们随便猜,玩音乐的王菲自不肯说。由《分裂》开始,王菲透露在歌曲中的情绪越来越不安。《不安》的原因,是《扫兴》的他人作祟,也是《末日》的人类通病。 文:渡辺纯一 2007年发表于王菲贴吧,原文有较多删节 延伸收听:那些像王菲《不安》一样的...
D.A.F《Absolute Körperkontrolle》——咚咚咚的鼓拍贯穿全篇别无他意。
Depeche Mode《Big Muff》——惊慌失措的迷幻电子。
Brad Paisley《Throttleneck》——扼喉窒息的乡村摇滚,逐渐跌入黑暗幽深。
Björk《Pearl》——蚌在剧烈挣扎中孕育出一颗碧玉般的珍珠,疼痛难忍的呼吸之歌。
-
相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11:43:37
傲娇凛冽雷大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渡边一姐《荧光唇色》
- 渡边一姐《如果我有叶绿体》 (1人喜欢)
- 渡边一姐《水也不知道》 (17人喜欢)
- 渡边一姐《变性金刚》 (5人喜欢)
- 渡边一姐《187J3X1》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