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比特币能成为一种货币么?
近几天各个新闻媒体都有比特币兑换人民币价格“大涨大跌”的新闻报道。有新闻指“11月19日中国市场比特币交易价格最高逼近8000元,20日收盘价跌至4150元,一夜之间近乎腰斩,当天一度下探至2888元。”(《财新网》2013年11月22日)
这个事情也成为这几天与朋友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价比特币。本文将试图整理比特币的各种特征,并尝试做出回答。
实际上,比特币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其设想至少在1992年就已经被提出。其核心在于,以计算机快速的加密能力,去形成一个无法被破译的数字文件,以形成完全匿名的电子货币。由此,以打破银行、政府等“婆罗门”的机构对于货币的垄断。也就是说,比特币的核心在于“匿名性”和“非垄断性”。而这两个属性在中国的语境下并不好理解——但对于任何理解1968的世界革命的精神属性的人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而最早的电子货币玩票者,也是一群“密码朋克”。
加密的能力,对于许多地下金融业者而言,简直是超级巨量的福音。毕竟,现行的货币汇兑系统始终是处于各国央行管控下的银行系统完成的。任何交易再匿名,监管者只需调阅账户往来记录,就能摸清楚整个资金的流动方向,从而发现潜在的非法金融活动。现实中,仅仅是在中国,以此种方法侦办的案件就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有了匿名货币,监管者至多只能看到货币现在的拥有者的情形,一旦电子货币发生了转移,再从线上找到其去向就根本不可能了。说到这里,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各国的央行不会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而比特币算法的发明者中本聪也在现实世界查无其人。要知道,这个技术并非是由横行各国的江洋大盗们发明的,而是一群“未来主义者”。
当然,本文并不打算给读者科普科技朋克和玩票精神的宏大叙事与话语对抗的背景。在我看来,匿名性的货币的本质不在于“匿名性”及其引申的“反垄断”,而在于“货币”的属性。在传统货币理论中,把“反垄断”和“货币”放在一起叙述的,是很多人听说过的奥地利学派。比如按照米塞斯的说法,货币的发行应当实现百分之一百的准备金水平,而且准备金必须是足量的实物黄金。否则,没有发行数量约束的主权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直接税收的约束或者铸币税的冲动)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反之,通货紧缩也会是个问题。(写到这里忍不住要揶揄某逼社,天天喊着奥地利学派无条件反对政府存在。你们怎么不把比特币的“胜利”归结于奥派的胜利呢?)
说到这里,但凡对货币理论有所了解的童鞋们或许都能想起一句有意思的话“懂钱容易,懂货币更难”。各家货币理论对于怎样的政策选择才能形成好的货币的主张都说不到一块去,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可以归结于“相机抉择”,即“看情况而论”,依据市场的波动决定货币的诸种政策;货币学派则主张“单一的货币政策”。奥派在这个问题上帮不上忙,因为他们不承认主权信用货币的概念。但无论如何,稳定的币值系统都是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
在真实世界的货币史中,对应于这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两种主张,对于稳定币值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我觉得可以列出来作为参考的有两个:一个是西汉初年文景时期到汉武帝末期的货币政策变化与币值波动;一个是1950年前后上海的军管会统筹推广人民币的举措。(详细的材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赖建成的《经济史的趣味》和《三联生活周刊》第528期《上海1949:一场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简单地讲,前者是允许私人铸币下“良币驱逐劣币”到政府收归铸币权后的“劣币驱逐良币”;后则则是“实物本位”的货币政策。前者的启发在于,良好的货币应当允许持有者自由选择,这样市场会不断提升货币的质量;后者则在于以实物为锚的货币才可能真正成为稳定和可被接受的货币。
由这两个相关的启发,其实已经可以初步给出比特币进行的具体标准了:
1.被人们所选择,如果人们不选择,它便没有价值;
2.有一个稳定的价值预期,即货币锚;
但在比特币上,这两个要求却很吊诡地形成了一组内在的逻辑冲突。
1.比特币本身的存在形式并非是实物,而是一组储存于各种可被解码的介质上的数字——数字的可复制性决定了要维持人们去选择它,他必须做出限制发行数量的约束承诺。否则,无限复制的数字所导致的通胀会让人们放弃这种货币;
2.发行数量的约束意味着他并不能直接应对于货物产出的具体情形,也即不能满足货币学公认的基本定理:费雪公式。常识是,即使扣除通胀因素,真实产出的上升也一定意味着需要一个更大的货币供应量,否则会陷入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导致的通缩。
也即是说,比特币自身设计的发行数量的约束承诺将导致比特币的价格不断上升,最终退出流通领域,仅构成第一个要件。那么此时,比特币会成为收藏品,而非流通中介了。
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要构成一个稳定可信的信用世界货币,其发行量要么与世界产出的增长速度趋向一致,要么和人口增长幅度挂钩。总之,以一定幅度的稳定增发,维持自身的币值稳定很重要。在未来,或许会出现其他的虚拟货币与比特币竞争更好的发行机制。
当然,本文的另外一个建议是,读者可以用手头的闲钱逢低买入几个比特币,因为要真的等来比特币被抛弃的时刻,还有很久。在此之前,比特币的价格还会涨很久吧。
这个事情也成为这几天与朋友讨论的热点问题——如何评价比特币。本文将试图整理比特币的各种特征,并尝试做出回答。
实际上,比特币作为一种电子货币,其设想至少在1992年就已经被提出。其核心在于,以计算机快速的加密能力,去形成一个无法被破译的数字文件,以形成完全匿名的电子货币。由此,以打破银行、政府等“婆罗门”的机构对于货币的垄断。也就是说,比特币的核心在于“匿名性”和“非垄断性”。而这两个属性在中国的语境下并不好理解——但对于任何理解1968的世界革命的精神属性的人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而最早的电子货币玩票者,也是一群“密码朋克”。
加密的能力,对于许多地下金融业者而言,简直是超级巨量的福音。毕竟,现行的货币汇兑系统始终是处于各国央行管控下的银行系统完成的。任何交易再匿名,监管者只需调阅账户往来记录,就能摸清楚整个资金的流动方向,从而发现潜在的非法金融活动。现实中,仅仅是在中国,以此种方法侦办的案件就可以说“不计其数”。而有了匿名货币,监管者至多只能看到货币现在的拥有者的情形,一旦电子货币发生了转移,再从线上找到其去向就根本不可能了。说到这里,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各国的央行不会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而比特币算法的发明者中本聪也在现实世界查无其人。要知道,这个技术并非是由横行各国的江洋大盗们发明的,而是一群“未来主义者”。
当然,本文并不打算给读者科普科技朋克和玩票精神的宏大叙事与话语对抗的背景。在我看来,匿名性的货币的本质不在于“匿名性”及其引申的“反垄断”,而在于“货币”的属性。在传统货币理论中,把“反垄断”和“货币”放在一起叙述的,是很多人听说过的奥地利学派。比如按照米塞斯的说法,货币的发行应当实现百分之一百的准备金水平,而且准备金必须是足量的实物黄金。否则,没有发行数量约束的主权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因为直接税收的约束或者铸币税的冲动)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反之,通货紧缩也会是个问题。(写到这里忍不住要揶揄某逼社,天天喊着奥地利学派无条件反对政府存在。你们怎么不把比特币的“胜利”归结于奥派的胜利呢?)
说到这里,但凡对货币理论有所了解的童鞋们或许都能想起一句有意思的话“懂钱容易,懂货币更难”。各家货币理论对于怎样的政策选择才能形成好的货币的主张都说不到一块去,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理论可以归结于“相机抉择”,即“看情况而论”,依据市场的波动决定货币的诸种政策;货币学派则主张“单一的货币政策”。奥派在这个问题上帮不上忙,因为他们不承认主权信用货币的概念。但无论如何,稳定的币值系统都是一个必须达成的目标。
在真实世界的货币史中,对应于这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两种主张,对于稳定币值具有启发意义的事件,我觉得可以列出来作为参考的有两个:一个是西汉初年文景时期到汉武帝末期的货币政策变化与币值波动;一个是1950年前后上海的军管会统筹推广人民币的举措。(详细的材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赖建成的《经济史的趣味》和《三联生活周刊》第528期《上海1949:一场比战争更宏大的较量》)简单地讲,前者是允许私人铸币下“良币驱逐劣币”到政府收归铸币权后的“劣币驱逐良币”;后则则是“实物本位”的货币政策。前者的启发在于,良好的货币应当允许持有者自由选择,这样市场会不断提升货币的质量;后者则在于以实物为锚的货币才可能真正成为稳定和可被接受的货币。
由这两个相关的启发,其实已经可以初步给出比特币进行的具体标准了:
1.被人们所选择,如果人们不选择,它便没有价值;
2.有一个稳定的价值预期,即货币锚;
但在比特币上,这两个要求却很吊诡地形成了一组内在的逻辑冲突。
1.比特币本身的存在形式并非是实物,而是一组储存于各种可被解码的介质上的数字——数字的可复制性决定了要维持人们去选择它,他必须做出限制发行数量的约束承诺。否则,无限复制的数字所导致的通胀会让人们放弃这种货币;
2.发行数量的约束意味着他并不能直接应对于货物产出的具体情形,也即不能满足货币学公认的基本定理:费雪公式。常识是,即使扣除通胀因素,真实产出的上升也一定意味着需要一个更大的货币供应量,否则会陷入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导致的通缩。
也即是说,比特币自身设计的发行数量的约束承诺将导致比特币的价格不断上升,最终退出流通领域,仅构成第一个要件。那么此时,比特币会成为收藏品,而非流通中介了。
在我看来,如果真的要构成一个稳定可信的信用世界货币,其发行量要么与世界产出的增长速度趋向一致,要么和人口增长幅度挂钩。总之,以一定幅度的稳定增发,维持自身的币值稳定很重要。在未来,或许会出现其他的虚拟货币与比特币竞争更好的发行机制。
当然,本文的另外一个建议是,读者可以用手头的闲钱逢低买入几个比特币,因为要真的等来比特币被抛弃的时刻,还有很久。在此之前,比特币的价格还会涨很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