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培根:房子就是房子
![]() |
柴培根说自己是好运气的建筑师:首先,把爱好可以当作一辈子的职业;其次,身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的平台之上,站得高看得远;再次,当初一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就做了该院总建筑师崔恺的助手,受其亲授,聆听教诲。
关键词1:初识
记者:建筑师个性各异,但每个建筑师对于建筑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核心,如果这个核心是他们的建筑理念的话,那么我想问您的建筑理念是什么?
柴培根:作为普通人,我们有各自的脾气、秉性、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一件事情或者建筑的好坏与否、喜欢与否的判断基本是基于上述的本能。作为我这个年龄的建筑师,在此谈建筑理念,我认为还为时尚早。
对于自己的这份职业,无疑是热爱的。经过13年的执业,对于建筑,我只能说对此有一些认识,当然认识肯定是在逐渐加深的。变化总是有,最初对建筑仅出于兴趣,因为它可以给人一个表达的机会,表达总会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那时,常常做的建筑还只是纸面建筑,画图、做模型,哪怕这样的纸面建筑里仅有自己微小的一部分,内心也是喜悦的。
也不清楚变化到底是如何发生的,一种感觉是每一年都觉得前一年的自己很幼稚,大概六七年的时间都觉得今是昨非,经过这样的一个时期后,自己的思想就逐渐稳定了。现在,什么事情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自己的想法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毕竟建筑师在思想和意识成熟的同时,还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对新鲜事务的敏感性,产生创作的冲动,并心怀快乐。
关键词2:从师、看建筑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势必要汲取养分,养分来自何处?
柴培根:上学时,我们很难有渠道看到或者听到国外的专业信息,除了几本国外的杂志,出国就更难了。我在工作4年后,才第一次出去看国外的建筑。今非昔比,现在大量的翔实的建筑案例我们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出国也容易了,进来的同行也多了,交流的机会很多,体验的机会很多。
建筑师需要非常开阔的视野,看到了,感受到了,才会思考,且适时调整。如果说这些还算是外环境影响的话,那么更为重要的内部环境则是我们自己的设计院。我们这个年龄的建筑师——目前很多已经成长为院主要设计力量——几乎都和崔恺一起工作过,他在学问上、专业上、为人上都给我们深刻影响,他是我们院这代建筑师最好的老师。直至现在,每年我们都会有和他合作的项目,所以学习的过程至今仍在延续。
记者:现在,您还会经常出去看建筑吗?
柴培根:当然了,必须的,每年都会有,次数不等。第一次出国看建筑去了欧洲,时空差异造成的建筑冲击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有些房子曾经在书上见过,对此也曾经想象过无数次,到了现场像见到老朋友一般。而现实中连续的实体的感受,更胜于书本之上,回来后再看书本上同一个建筑,又感受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感受到的细节,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现在看建筑,可以去任何国家,新的项目很多,已经看不过来的。但现在去看,和刚开始去看又不一样,我们对建筑的认识不断地成熟。刚出去的时候,看重的是建筑的技巧、细节、手法,现在更愿意花些时间体验城市,感知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
看房子时就看材料的特征体现,看建筑和城市的总体衔接和环境的处理关系。以前,看建筑只把它当房子看,更多的在视觉形态上;现在,更注重它所产生的感受和影响,在心理。
关键词3:合伙人
记者:现在回到我们自己做的房子上。2006年开始,您独立运营工作室,此前和此后对建筑的态度会有所不同吗?
柴培根:没有不同。今天,我们毕竟还处在和以前一样的系统中,工作室制度逐渐成熟,只是工作方式有了差异。压力不是没有,很多时候是被动的,我认为大部分建筑师还是适合做建筑。以前有合伙人,是本院的同事。我们也想往合伙人这个方向发展。院里年轻的建筑师很多,和比他们成熟的建筑师有不小的差距,而他们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我很希望随着他们的成熟,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工作团队,这样有利于发挥个人专长和能量,有利于工作室的发展。
合伙人制度的形成也许并不难,但后续的运作上可能会出现落差。合伙人之间在关系上是否平等?是否能百分百相互信任?价值观是否一致?如果这三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大家才会有乐趣。
记者:有没有想过和外面的建筑师成为合伙人?
柴培根:可以操作,但目前还没想这样做,还是想等自己工作室的建筑师成长起来,他们基础都很好,成为合伙人只是时间问题。给每位年轻建筑师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团队的成长。
关键词4:普通房子、地标
记者:粗览您的代表作品,仅从形态感知,我知道从这个方面评价一个建筑是肤浅的,您的作品看似很规矩,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柴培根:我说过,目前自己还谈不上有自己的建筑理论,也无法谈论自己的建筑风格。建筑似人的秉性,我做过的房子有可能给人的感觉是规矩的。
在城市里,真正成为地标的建筑很少,大部分的建筑应该还是你所说的规矩的建筑。少数的地标建筑并不构成城市的全部,对一个城市的记忆肯定不是这样的房子。大量普通的房子,给城市作了基本的铺垫,从而形成城市的背景,背景品质的高下决定了城市品质的高下。一座城市是否适合人生活,建筑只是其中因素之一,更遑论地标建筑,一系列的东西才能决定城市是否有效。建筑作为背景,如果塑造得好,城市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提。
什么样的建筑是高品质的背景建筑?很多建筑师都知道这个比方:一群以张牙舞爪为噱头吸引注意力的人,他们所处的场合一定很混乱、吵杂。我们愿意听到高低音和谐唱和,动听悦耳。建筑在城市中,该扮演合唱中的角色,每栋房子不可能被做成凸显自我的形态。每个业主也许都想让建筑师把房子做成地标,但往往是财力有限,或者条件有限。大部分的房子还是立足于塑造城市背景。成为背景并不意味着低质量,高品质的朴素的房子在材料、构造、节点、关系的处理上也许更胜于地标建筑。
我认为建筑师应该在最基本、最核心的方面下工夫,这比“玩花活”要现实得多。经典的房子精致,普通的房子也要精致。建筑师应该从最基本的做起,可以有宏伟的建筑,可以有豪华的建筑,但把最普通的建筑做到位,才是建筑师的本质。
从最初的想引人眼球的幼稚想法,到现如今恰如其分地服务于城市、服务于人,是我们这些年来随着建筑师的不断成熟而成熟的建筑主张和行进的方向。
关键词5:打动人心
记者:作为执业的建筑师,您认为什么样的建筑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城市是健康的城市?
柴培根:也许这个问题需要花费些时间思考和总结。如果简单地说,好的建筑就是满足了基本功能、使人感觉舒服的建筑,仅此而已。健康的城市,就是充满活力的、具有生长性的城市。相比较好建筑,城市要复杂很多,好的城市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却要人类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建设。
打动内心,传递精神感受,超越建筑本身,类似这种感觉的房子对我来说最有吸引力。其实,现在人们已经很少用好和坏来评价事物,建筑也越来越难用这两个字做为评价标准了。
记者:您自己有没有做出来过打动自己的建筑?
柴培根:目前没有。自己被自己打动,很难。在创作中,建筑师可能会有快乐,打动自己的,更多是别的建筑师做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往往还是老房子。
建筑的最高境界还是精神上的沟通,比如万神庙,建筑所塑造的空间只是人和自然沟通和交流的媒介,自然的力量在建筑中有所呈现的时候,你自然会被打动。
我喜欢路易斯•康做的房子,有很强的宗教性和仪式感。能打动人的建筑师,他们的建筑必定表现了本就存在的场所感。在某种程度上,从哲学的角度,建筑可以被看成一个线索,通过它你能够看到缤纷的世界。
关键词6:创作、生产
记者:现在的中国,在建设上还处在一个繁荣期,居安思危,您有没有危机感呢?
柴培根:有乐趣,也会有一些困惑。不管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生活中总会出现问题。对于我而言,当把建筑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总是希望提高对人、对生活的理解,然后重新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过程很漫长,怕的是不知道目标在哪,在创作上,造成一定的焦虑,焦虑促使我去寻找,而寻找是吸引建筑师不断走下去的魅力。
我们工作室目前有将近20人,项目上更多处于生产状态,能够较好地和现实达成一致。
记者:很多建筑师忌讳说“生产”这个词,而你直截说了,为什么?
柴培根:“生产”也好,“创作”也罢,大家最终要拿房子说话。事实上,很多房子就是产品,因为它们是要被出售的,建筑师参与了生产产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所做的产品品质高、功能完善、有保障,还在乎用哪个词合适吗?不管怎么说,房子就是房子,还是看结果吧。
柴培根
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1997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同年分配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3年获中国青年建筑师竞赛佳作奖。
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现任建筑院第二建筑设计研究室主任。
作为设计主持人完成的主要大、中规模工程
北京长远天地,10万㎡
安徽出版大厦,5.5万㎡
长春鸿城国际,5万㎡
静安公寓,6.1万㎡
圣行营地,0.32万㎡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3.5万㎡
作为工种负责人完成的主要大、中规模工程
长春广电中心,5.5万㎡
清华创新中心,6.3万㎡
吉林城建大厦,3.5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