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那点儿鸡毛蒜皮
生活的太过于安逸,不再有拉扯的纠结,也迎来了安稳的睡眠,最近除了有点儿走调的参加某些单位的录用考试,真的,剩下的就是平淡无奇,却总是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
我想我走到了一个十分舒适的岔路。我毫不迟疑的在困难和容易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就像当年打剑侠情缘时需要选择游戏的难易度,我总会选择更简单的那个,说起这个,我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个游戏打通关,熟悉了仙剑的回合制格斗,根本驾驭不了混乱式的战斗方式,也就是说,即便是简单模式,我依然没能将这个游戏进行下去。
我想除了床,我呆在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厨房了。
厨房,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极力抵触的地方,这种对于厨房的负面条件反射,多半归功于我的母亲。她从小就是个全职太太,好听的说法是这么叫的,说的世俗化一些,就是个全职的保姆——不光跟在我们姐妹后面收拾残局,还要伺候她夫君,以及她夫君的爸妈。我妈那一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她们吃的了苦,耐得了寂寞。和他们那一辈相比,我们的境遇从来都是“普通”到无奇。所以听到长辈说“你们这些孩子,没一个肯吃苦能吃苦的,哪像我们当年,风里来雨里去。”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吃苦,所以我们没办法和长辈们比,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不能吃苦”的标签,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我母亲刚嫁到父亲家里这边的时候,真的什么饭菜也不会做。当年我爸牛哄哄的从他们村骑着摩托去我妈村看我妈的时候,嘴里的好话说不尽。我妈跟我爸说:“我不会做饭。”我爸就接话:“那可以学。”我妈就反问,“要是我不想学呢?”
“不想学?那我做,我会做饭不就得了。”
当我某日在饭桌上听到我妈跟我吐槽我爸往年的泡妞史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这不得不归功于我爸几乎很少跟我们几个孩子亲近,一句话通常不超过八个字。巴不得能不理你就不理你。在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爸爸经常出去陪客户,陪朋友,一开饭桌,就不停的灌酒,到家就差不多凌晨一两点钟了。正因为如此,一般我们中午放学到家了,爸爸都不曾起床。
妈妈在厨房拿着铲子,往锅里倒进一些油,等油烧到一定的温度,放进去切开的干椒,辣椒就在油里活蹦乱跳。然后妈妈会再洒进去稍许的花椒,哗啦啦的声音回荡在厨房。这时候抽油烟机即使是打开着的,奶奶也一定会被油烟熏的从厨房搬着她的小凳子到了外屋,坐在那张小凳子上帮妈妈摘菜,剥花生或者其他什么零散活。
油烟味从厨房飘散开来,弥漫到客厅,然后就是爸爸依然睡着的房间。我会探进一张头进爸爸的房间,他喜欢侧着身子睡,时常被子都是在他身上乱七八糟的搭着。“爸爸,吃饭啦。”我走过去,帮爸爸整理好被子,然后坐在床边,他睁眼看看我,很吃力的又把眼睛闭上,应声:“知道了。”
第二遍人工闹钟去叫醒爸爸的任务一般就会换成弟弟。
第三遍我们几个孩子都是不敢随便尝试的。爸爸的起床气很大,小时候的我们哪里有过精力不足的时候呢?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累的跟狗一样”,所以爸爸的赖床,于我门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避免爸爸的起床气殃及到我们,通常第三遍叫爸爸起床的任务都会落在妈妈身上。
她会把铲子交给我,嘱托我不断的翻炒锅里的食材。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意思两下,等妈妈回来,她重新接替我。奶奶会朝我们喊:“吃饭了,来端汤。”我和姐姐弟弟就排着队去接奶奶盛好的汤,妈妈站在灶台前,不停的朝我们喊,“慢点儿走,小心烫着”。手上也不停下炒的饭菜。
通常情况下,汤也端好的时候睡眼惺忪的爸爸已经从房间滞缓的走进卫生间开始洗漱,头发在洗脸的时候不下心沾到一些水珠,安安静静的坐在饭桌上。家里每个人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大家都不愿意改变,也习惯自己的地盘。
最热闹的时候家里可以坐八个人,时有时无。后来儿女都纷纷进入住宿学校,爷爷奶奶因为母亲的一场大病也搬了出去。爸爸那睡眼惺忪的眼睛因为年龄的关系,逐渐变得混沌。他的睡眠俨然成为标准的老年人作息,即便睡的再晚,第二天总是一大早就醒来。偶尔爸爸回家,他还没睡的时候我已经爬上床,我起来的时候他也早已矍铄的坐在电脑旁摆弄他的股票,或者网游。
我想我不能把厨房这一点说的过于发散思维。这样容易抓不住重点。人活这一辈子,最基本的需求其实就是满足这张嘴的食欲。而我的母亲,在无声无息的把我们生下来以后,顺理成章的进入到无休止的厨房斗争生涯。
亲朋好友倾情为我们几个孩子起来绰号——老大瞎,老二拗,老三倔,老四捣。
大姐眼睛从小不好,是家里唯一一个需要时刻顶着眼镜的人,后来有次做检查,医生告诉我妈,她有一个眼睛是弱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你离得远抑或近,能达到的视力只有这一个值。
二姐个性及其执拗。如果她不愿意,任是谁说她都会坚持己见,绝对不会动摇。自从姐姐生下来霄霄,这点的问题才逐渐有了好转,她没有妥协于父母,公婆,甚至老公,她甘愿对自己的女儿俯首称臣。
老三说的就是我,我的在倔强这点其实跟二姐差不多。我会很虚心的听取别人给我的建议,执着的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我的人生豪无例外的不停地在走弯路,不停的失败,不停的痛哭,但也从未想过停止下来。
弟弟的弹跳能力很抓取能力从小就十分强大。十几年前家里的皮沙发被弟弟用手抠的一个大窟窿,一个小窟窿。爸妈那屋的床垫被我们几个,特别是弟弟当做蹦床跳的不亦乐乎。爸妈虽明令禁止我们这样,但偷着乐的情怀谁又能阻止的了。
尽管四个孩子个人性格完全不同,但靠血缘维系起来的脐带岂是可以小觑的?几个人,分明都是吃货。大姐喜欢吃四方,二姐喜欢自己琢磨好吃的,老三虽然食量不大,但遇到美食也往往不能自持,捣蛋的弟弟早就变成有型的大个子了,小时候从不挑肥拣瘦的他,也会对某些不可口的饭菜推到一边,无声的抗议。
小时候,家里可以没有爷爷奶奶,可以没有爸爸,但绝对离不开妈妈。厨房更是如此。有阵子妈妈和姑母去北京玩儿,留下我们几个老弱病残在家里。爸爸倾心请来了他的温州好友一同伺候我们吃喝。姑且称他为温叔叔吧。
温叔叔第一天来家里的时候,是我跑去开的门,那大概是个周末,我并不需要上课,时间停止在早上十点钟。我透过外层的防盗门,看到了温叔叔。十月十一月,他在印象里带了顶帽子,穿着大衣,手上捧着颗大白菜,顺着那个大到离谱的白菜,我还看到了他小指上留的长长的指甲。
“你爸爸还没起来?”温叔叔这么问。
我以惊人的嗓音从门口喊到爸爸房间,“温叔叔来了,爸爸找你呢,你快起。”大人们的世界我从来不愿意打搅和窥探,我做自己的事情,温叔叔陪爸爸。
爸爸打开我的房门,探头问我,家里的姜在哪里?
我告诉他。
不一会,又问我,“家里的大锅再哪里。”
“家里有其他刀没有?这刀都不快啊。”
后来他自己觉得问的烦了,直接拉我到厨房看着。妈妈不在,最了解厨房构造的大概是我。这智能归集于和姐弟相比我稍微勤快那么一点点,时常帮妈妈打杂。爸爸找出平底大锅烧上水。在另外一个炒锅上倒了好多油,大火烧油,葱姜蒜往锅里一扔,嘶嘶啦啦的声音,跟妈妈炒菜的时候一个样。肉丝一放,香味四溢。然后是红萝卜丝和大白菜丝,倒入锅里炒服帖。这时再把旁边煮好的水一股脑都倒入炒锅,放进去干面条,搅拌一下以免糊锅,盖上锅盖小火慢慢煮。再掀开锅盖的时候,满屋的香气。
这就是我们的午饭了。爸爸舍得放油,吃的我们满嘴的油腻。我就在想,其实妈妈不在家也挺好的。
在我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温叔叔在我妈出行这一周几乎成为了家里的常客,而且毫无意外每次来家里都是一株大白菜。直到我妈五天以后回到家,我们几个依然在吃满嘴油的大白菜面条。说实话,那对我来说是场噩梦。对我姐来说,面条给她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每天她放学的路上,想到回家还要继续吃面条,小小的脸就皱成一团,偷偷抹泪。妈妈回来的时候听到我们这一周的惨状简直觉得不可理喻,后来姑母说她出门的那一周,姑父也是顿顿面条,临走前姑母在冰箱给他留下的新鲜菜全丝毫未动的全烂在了原处。这故事让大家乐此不疲的彼此分享,到现在还偶有提起。
二姐是我们几个孩子中与厨房打交道最和谐的一个。她的师傅是姑母,姑母愿意把权力下放,我教你如何炒,你自己动手。而母亲这个师傅呢,觉得自己位高权重,嘴上说你想做就自己试试看,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觉得你这里不对,那里不行,迅速的把你推到一边,必须自己动手帮你善后。以至于从原来到现在,我对于做饭都很无能,而且是真无能,无数次被朋友们嘲笑。二姐后来怀上霄霄的时候,做饭的任务只能再下放给我姐夫。姐夫这个人半辈子也是被宠坏的,根本没进过厨房,姐姐连哄带骗让他建立起了“自己做饭很有天赋”的自信,从此姐姐大撒手直到霄霄出生。一个人能不问是非的对另一个生命好,她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她高兴能唤起自己的幸福,这只能是真爱了,而真爱也有可能经历曲折波澜,最后各奔东西,也只有母亲那种包容的了孩子任何瑕疵的爱,才能这般的去爱吧。
小孩子不能吃蛋清,不好消化,也没什么营养,姐姐就把蛋黄留下,搅拌好。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往蛋黄里倒水。之后拿筛子把没有稀释的蛋黄滤除。在放蛋液的碗上附上保鲜膜,拿牙签戳几个小孔。放入锅里蒸五分钟。再拿出来,鸡蛋光亮顺滑,没有任何小气泡,上面滴两滴酱油和香油。姐姐说酱油才能让鸡蛋有些味道,香油多好吃,孩子吃了香,还能治疗霄霄便秘。
热乎乎的端上桌子,霄霄看到吃的,急的拍桌子。姐姐拿着霄霄自己的勺子,吹一口,慢慢喂给霄霄。也不知霄霄能不能听懂,姐姐总会说“慢点吃,别烫着。”
我小时候脾气倔,时常几句话跟妈妈说的不对路就把碗一推,筷子一放,房门一关,谁也不搭理。妈妈会过来劝两回,小小的人就知道拉不下面子,再饿都不会把门打开,宁可自己在屋里耗时间。大家吃完饭,趁着妈妈刷碗的间隙,奶奶另起炉灶,打火,放油,倒进锅里切成块的西红柿,慢慢炒,放盐,待西红柿完全融化,倒入鸡蛋液,让鸡蛋混在西红柿里,放糖,加几滴酱油,葱花。味道散在我的房间,奶奶敲敲我的房间,跟我说“出来吃吧,做了你最喜欢的西红柿鸡蛋。”我死拧,也不答话。“那放桌子上了。你爱吃不吃。”奶奶一哼鼻子,再没敲门声。我喜欢这样西红柿鸡蛋的做法,沾上热乎乎的馒头一起吃,轻易把我俘获。
听到门外再没有动静。我想妈妈已经把收拾好厨房和饭桌,蹑手蹑脚的打开门,一眼瞧见那碗西红柿鸡蛋,再也顾不上面子,抓起碗带进自己的房间,房门一关,吧嗒吧嗒的bia起嘴来。一碗饭一点儿不剩,再把空碗偷偷放回桌子。上学的时候说一句“我走啦”,头也不回。奶奶问“吃了没”?从她房间走出来,看到桌子上的空碗,嘴里还不住咕哝“就是个馋嘴猴,不吃不吃,不还是吃完了?”她一辈子嘴上没服过软,跟我一样是个小个子,是爷爷的续弦,没有子嗣,把我们几个带大,视我们如亲生儿女,嘴没少给我妈添堵,实际上也没少给我妈帮忙。奶奶过逝的时候我没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给她擦拭身体的时候她的手还是热的,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对至亲离开。我没能跟她说我有多爱她,也一直没说过。在她离开以后,我一次次想告诉她,但她却再听不到。
爸爸早些年喜欢带朋友来家里胡吃海喝。爸爸负责做干煸黄鳝,红辣椒可劲儿往锅里倒,味道太呛,逼我的根本不敢进入厨房。或者是红烧甲鱼,妈妈觉得杀甲鱼是件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她到现在也不会做这样菜。而妈妈主要负责清蒸鲈鱼。洗好的鲈鱼放在锅里蒸十五分钟。这边蒸鲈鱼,那边一个灶台熬上油,待油热起来,倒入酱油,盐,慢慢熬热。鱼蒸好以后放到盘子里,在鱼身子上铺上稍许葱和姜,将熬好的油直接浇在鱼身上,嘶的一声,鱼的香味,葱姜的味道全窜出来了,再撒上一些香菜,一盘清蒸鲈鱼就上桌了。一桌子的人早就喝的差不多了,喊着妈妈不要再做菜了,够吃的,快一起喝一杯。妈妈拿围裙擦擦手,然后卸下它,坐在,在众人的推劝下喝上几杯酒。红着脸,和大家笑。
十几年以后,我爸很少再带朋友回家。爸爸坐在饭桌上,拿着筷子吃妈妈做的呛土豆丝,对我说,“你妈现在的做饭水平,跟十年前比,下降了简直不止三个台阶”。我不搭话,我妈也不应声。有时候大姐大姐夫回来吃两顿,热闹两个小时,二姐有了霄霄几乎顾不上回家,弟弟的单位加班简直就是常态,而我,吃着这不如十年前的饭菜,总觉得难以下咽。
这个饭桌,大多时间安静的有些过分。
二十岁的时候,我讨厌厨房,因为我不喜欢我母亲因为家庭失掉的整个青春。我的青春应该去爱去恨,去追逐去放弃,而不是在厨房擦油渍,给孩子换尿布。我妈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别和我一样,多读书,考大学。”所以她的孩子们都读了大学,都拥有比她开阔的视野,都去过比她多的地方。快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我突然读懂了母亲的遗憾,那些挥霍掉的青春她并不是不觉得遗憾,只是因为爱这么简单。她甘心嫁给一个男人,为他学做饭,听他一句赞美,替他生孩子,照顾与他有关的很多人。那么多年了,她心里那个告诉她,“你不会做饭怎么了,我会不就可以了?”的男人,还在吗?
我开始学做饭,熬粥把粥熬糊,锅雪上加霜的也裂一块口子。胖兔让我改变了不进厨房的心绪。而现在,我格外的希望我能帮母亲承担一些简单的工作,并且,我将来的那位好脾气的哈哈先生,也最好不要因为我的笨手笨脚而饿肚子。
我想我走到了一个十分舒适的岔路。我毫不迟疑的在困难和容易之间选择了后者。这就像当年打剑侠情缘时需要选择游戏的难易度,我总会选择更简单的那个,说起这个,我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个游戏打通关,熟悉了仙剑的回合制格斗,根本驾驭不了混乱式的战斗方式,也就是说,即便是简单模式,我依然没能将这个游戏进行下去。
我想除了床,我呆在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厨房了。
厨房,是我从小到大一直极力抵触的地方,这种对于厨房的负面条件反射,多半归功于我的母亲。她从小就是个全职太太,好听的说法是这么叫的,说的世俗化一些,就是个全职的保姆——不光跟在我们姐妹后面收拾残局,还要伺候她夫君,以及她夫君的爸妈。我妈那一辈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她们吃的了苦,耐得了寂寞。和他们那一辈相比,我们的境遇从来都是“普通”到无奇。所以听到长辈说“你们这些孩子,没一个肯吃苦能吃苦的,哪像我们当年,风里来雨里去。”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吃苦,所以我们没办法和长辈们比,只能心甘情愿的接受“不能吃苦”的标签,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我母亲刚嫁到父亲家里这边的时候,真的什么饭菜也不会做。当年我爸牛哄哄的从他们村骑着摩托去我妈村看我妈的时候,嘴里的好话说不尽。我妈跟我爸说:“我不会做饭。”我爸就接话:“那可以学。”我妈就反问,“要是我不想学呢?”
“不想学?那我做,我会做饭不就得了。”
当我某日在饭桌上听到我妈跟我吐槽我爸往年的泡妞史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这不得不归功于我爸几乎很少跟我们几个孩子亲近,一句话通常不超过八个字。巴不得能不理你就不理你。在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爸爸经常出去陪客户,陪朋友,一开饭桌,就不停的灌酒,到家就差不多凌晨一两点钟了。正因为如此,一般我们中午放学到家了,爸爸都不曾起床。
妈妈在厨房拿着铲子,往锅里倒进一些油,等油烧到一定的温度,放进去切开的干椒,辣椒就在油里活蹦乱跳。然后妈妈会再洒进去稍许的花椒,哗啦啦的声音回荡在厨房。这时候抽油烟机即使是打开着的,奶奶也一定会被油烟熏的从厨房搬着她的小凳子到了外屋,坐在那张小凳子上帮妈妈摘菜,剥花生或者其他什么零散活。
油烟味从厨房飘散开来,弥漫到客厅,然后就是爸爸依然睡着的房间。我会探进一张头进爸爸的房间,他喜欢侧着身子睡,时常被子都是在他身上乱七八糟的搭着。“爸爸,吃饭啦。”我走过去,帮爸爸整理好被子,然后坐在床边,他睁眼看看我,很吃力的又把眼睛闭上,应声:“知道了。”
第二遍人工闹钟去叫醒爸爸的任务一般就会换成弟弟。
第三遍我们几个孩子都是不敢随便尝试的。爸爸的起床气很大,小时候的我们哪里有过精力不足的时候呢?根本体会不到什么叫做“累的跟狗一样”,所以爸爸的赖床,于我门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避免爸爸的起床气殃及到我们,通常第三遍叫爸爸起床的任务都会落在妈妈身上。
她会把铲子交给我,嘱托我不断的翻炒锅里的食材。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意思两下,等妈妈回来,她重新接替我。奶奶会朝我们喊:“吃饭了,来端汤。”我和姐姐弟弟就排着队去接奶奶盛好的汤,妈妈站在灶台前,不停的朝我们喊,“慢点儿走,小心烫着”。手上也不停下炒的饭菜。
通常情况下,汤也端好的时候睡眼惺忪的爸爸已经从房间滞缓的走进卫生间开始洗漱,头发在洗脸的时候不下心沾到一些水珠,安安静静的坐在饭桌上。家里每个人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大家都不愿意改变,也习惯自己的地盘。
最热闹的时候家里可以坐八个人,时有时无。后来儿女都纷纷进入住宿学校,爷爷奶奶因为母亲的一场大病也搬了出去。爸爸那睡眼惺忪的眼睛因为年龄的关系,逐渐变得混沌。他的睡眠俨然成为标准的老年人作息,即便睡的再晚,第二天总是一大早就醒来。偶尔爸爸回家,他还没睡的时候我已经爬上床,我起来的时候他也早已矍铄的坐在电脑旁摆弄他的股票,或者网游。
我想我不能把厨房这一点说的过于发散思维。这样容易抓不住重点。人活这一辈子,最基本的需求其实就是满足这张嘴的食欲。而我的母亲,在无声无息的把我们生下来以后,顺理成章的进入到无休止的厨房斗争生涯。
亲朋好友倾情为我们几个孩子起来绰号——老大瞎,老二拗,老三倔,老四捣。
大姐眼睛从小不好,是家里唯一一个需要时刻顶着眼镜的人,后来有次做检查,医生告诉我妈,她有一个眼睛是弱视,就是在一定范围内,无论你离得远抑或近,能达到的视力只有这一个值。
二姐个性及其执拗。如果她不愿意,任是谁说她都会坚持己见,绝对不会动摇。自从姐姐生下来霄霄,这点的问题才逐渐有了好转,她没有妥协于父母,公婆,甚至老公,她甘愿对自己的女儿俯首称臣。
老三说的就是我,我的在倔强这点其实跟二姐差不多。我会很虚心的听取别人给我的建议,执着的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所以我的人生豪无例外的不停地在走弯路,不停的失败,不停的痛哭,但也从未想过停止下来。
弟弟的弹跳能力很抓取能力从小就十分强大。十几年前家里的皮沙发被弟弟用手抠的一个大窟窿,一个小窟窿。爸妈那屋的床垫被我们几个,特别是弟弟当做蹦床跳的不亦乐乎。爸妈虽明令禁止我们这样,但偷着乐的情怀谁又能阻止的了。
尽管四个孩子个人性格完全不同,但靠血缘维系起来的脐带岂是可以小觑的?几个人,分明都是吃货。大姐喜欢吃四方,二姐喜欢自己琢磨好吃的,老三虽然食量不大,但遇到美食也往往不能自持,捣蛋的弟弟早就变成有型的大个子了,小时候从不挑肥拣瘦的他,也会对某些不可口的饭菜推到一边,无声的抗议。
小时候,家里可以没有爷爷奶奶,可以没有爸爸,但绝对离不开妈妈。厨房更是如此。有阵子妈妈和姑母去北京玩儿,留下我们几个老弱病残在家里。爸爸倾心请来了他的温州好友一同伺候我们吃喝。姑且称他为温叔叔吧。
温叔叔第一天来家里的时候,是我跑去开的门,那大概是个周末,我并不需要上课,时间停止在早上十点钟。我透过外层的防盗门,看到了温叔叔。十月十一月,他在印象里带了顶帽子,穿着大衣,手上捧着颗大白菜,顺着那个大到离谱的白菜,我还看到了他小指上留的长长的指甲。
“你爸爸还没起来?”温叔叔这么问。
我以惊人的嗓音从门口喊到爸爸房间,“温叔叔来了,爸爸找你呢,你快起。”大人们的世界我从来不愿意打搅和窥探,我做自己的事情,温叔叔陪爸爸。
爸爸打开我的房门,探头问我,家里的姜在哪里?
我告诉他。
不一会,又问我,“家里的大锅再哪里。”
“家里有其他刀没有?这刀都不快啊。”
后来他自己觉得问的烦了,直接拉我到厨房看着。妈妈不在,最了解厨房构造的大概是我。这智能归集于和姐弟相比我稍微勤快那么一点点,时常帮妈妈打杂。爸爸找出平底大锅烧上水。在另外一个炒锅上倒了好多油,大火烧油,葱姜蒜往锅里一扔,嘶嘶啦啦的声音,跟妈妈炒菜的时候一个样。肉丝一放,香味四溢。然后是红萝卜丝和大白菜丝,倒入锅里炒服帖。这时再把旁边煮好的水一股脑都倒入炒锅,放进去干面条,搅拌一下以免糊锅,盖上锅盖小火慢慢煮。再掀开锅盖的时候,满屋的香气。
这就是我们的午饭了。爸爸舍得放油,吃的我们满嘴的油腻。我就在想,其实妈妈不在家也挺好的。
在我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温叔叔在我妈出行这一周几乎成为了家里的常客,而且毫无意外每次来家里都是一株大白菜。直到我妈五天以后回到家,我们几个依然在吃满嘴油的大白菜面条。说实话,那对我来说是场噩梦。对我姐来说,面条给她的童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每天她放学的路上,想到回家还要继续吃面条,小小的脸就皱成一团,偷偷抹泪。妈妈回来的时候听到我们这一周的惨状简直觉得不可理喻,后来姑母说她出门的那一周,姑父也是顿顿面条,临走前姑母在冰箱给他留下的新鲜菜全丝毫未动的全烂在了原处。这故事让大家乐此不疲的彼此分享,到现在还偶有提起。
二姐是我们几个孩子中与厨房打交道最和谐的一个。她的师傅是姑母,姑母愿意把权力下放,我教你如何炒,你自己动手。而母亲这个师傅呢,觉得自己位高权重,嘴上说你想做就自己试试看,但实际操作起来,总是觉得你这里不对,那里不行,迅速的把你推到一边,必须自己动手帮你善后。以至于从原来到现在,我对于做饭都很无能,而且是真无能,无数次被朋友们嘲笑。二姐后来怀上霄霄的时候,做饭的任务只能再下放给我姐夫。姐夫这个人半辈子也是被宠坏的,根本没进过厨房,姐姐连哄带骗让他建立起了“自己做饭很有天赋”的自信,从此姐姐大撒手直到霄霄出生。一个人能不问是非的对另一个生命好,她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她高兴能唤起自己的幸福,这只能是真爱了,而真爱也有可能经历曲折波澜,最后各奔东西,也只有母亲那种包容的了孩子任何瑕疵的爱,才能这般的去爱吧。
小孩子不能吃蛋清,不好消化,也没什么营养,姐姐就把蛋黄留下,搅拌好。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往蛋黄里倒水。之后拿筛子把没有稀释的蛋黄滤除。在放蛋液的碗上附上保鲜膜,拿牙签戳几个小孔。放入锅里蒸五分钟。再拿出来,鸡蛋光亮顺滑,没有任何小气泡,上面滴两滴酱油和香油。姐姐说酱油才能让鸡蛋有些味道,香油多好吃,孩子吃了香,还能治疗霄霄便秘。
热乎乎的端上桌子,霄霄看到吃的,急的拍桌子。姐姐拿着霄霄自己的勺子,吹一口,慢慢喂给霄霄。也不知霄霄能不能听懂,姐姐总会说“慢点吃,别烫着。”
我小时候脾气倔,时常几句话跟妈妈说的不对路就把碗一推,筷子一放,房门一关,谁也不搭理。妈妈会过来劝两回,小小的人就知道拉不下面子,再饿都不会把门打开,宁可自己在屋里耗时间。大家吃完饭,趁着妈妈刷碗的间隙,奶奶另起炉灶,打火,放油,倒进锅里切成块的西红柿,慢慢炒,放盐,待西红柿完全融化,倒入鸡蛋液,让鸡蛋混在西红柿里,放糖,加几滴酱油,葱花。味道散在我的房间,奶奶敲敲我的房间,跟我说“出来吃吧,做了你最喜欢的西红柿鸡蛋。”我死拧,也不答话。“那放桌子上了。你爱吃不吃。”奶奶一哼鼻子,再没敲门声。我喜欢这样西红柿鸡蛋的做法,沾上热乎乎的馒头一起吃,轻易把我俘获。
听到门外再没有动静。我想妈妈已经把收拾好厨房和饭桌,蹑手蹑脚的打开门,一眼瞧见那碗西红柿鸡蛋,再也顾不上面子,抓起碗带进自己的房间,房门一关,吧嗒吧嗒的bia起嘴来。一碗饭一点儿不剩,再把空碗偷偷放回桌子。上学的时候说一句“我走啦”,头也不回。奶奶问“吃了没”?从她房间走出来,看到桌子上的空碗,嘴里还不住咕哝“就是个馋嘴猴,不吃不吃,不还是吃完了?”她一辈子嘴上没服过软,跟我一样是个小个子,是爷爷的续弦,没有子嗣,把我们几个带大,视我们如亲生儿女,嘴没少给我妈添堵,实际上也没少给我妈帮忙。奶奶过逝的时候我没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给她擦拭身体的时候她的手还是热的,那是我平生第一次面对至亲离开。我没能跟她说我有多爱她,也一直没说过。在她离开以后,我一次次想告诉她,但她却再听不到。
爸爸早些年喜欢带朋友来家里胡吃海喝。爸爸负责做干煸黄鳝,红辣椒可劲儿往锅里倒,味道太呛,逼我的根本不敢进入厨房。或者是红烧甲鱼,妈妈觉得杀甲鱼是件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她到现在也不会做这样菜。而妈妈主要负责清蒸鲈鱼。洗好的鲈鱼放在锅里蒸十五分钟。这边蒸鲈鱼,那边一个灶台熬上油,待油热起来,倒入酱油,盐,慢慢熬热。鱼蒸好以后放到盘子里,在鱼身子上铺上稍许葱和姜,将熬好的油直接浇在鱼身上,嘶的一声,鱼的香味,葱姜的味道全窜出来了,再撒上一些香菜,一盘清蒸鲈鱼就上桌了。一桌子的人早就喝的差不多了,喊着妈妈不要再做菜了,够吃的,快一起喝一杯。妈妈拿围裙擦擦手,然后卸下它,坐在,在众人的推劝下喝上几杯酒。红着脸,和大家笑。
十几年以后,我爸很少再带朋友回家。爸爸坐在饭桌上,拿着筷子吃妈妈做的呛土豆丝,对我说,“你妈现在的做饭水平,跟十年前比,下降了简直不止三个台阶”。我不搭话,我妈也不应声。有时候大姐大姐夫回来吃两顿,热闹两个小时,二姐有了霄霄几乎顾不上回家,弟弟的单位加班简直就是常态,而我,吃着这不如十年前的饭菜,总觉得难以下咽。
这个饭桌,大多时间安静的有些过分。
二十岁的时候,我讨厌厨房,因为我不喜欢我母亲因为家庭失掉的整个青春。我的青春应该去爱去恨,去追逐去放弃,而不是在厨房擦油渍,给孩子换尿布。我妈时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别和我一样,多读书,考大学。”所以她的孩子们都读了大学,都拥有比她开阔的视野,都去过比她多的地方。快到而立之年的时候,我突然读懂了母亲的遗憾,那些挥霍掉的青春她并不是不觉得遗憾,只是因为爱这么简单。她甘心嫁给一个男人,为他学做饭,听他一句赞美,替他生孩子,照顾与他有关的很多人。那么多年了,她心里那个告诉她,“你不会做饭怎么了,我会不就可以了?”的男人,还在吗?
我开始学做饭,熬粥把粥熬糊,锅雪上加霜的也裂一块口子。胖兔让我改变了不进厨房的心绪。而现在,我格外的希望我能帮母亲承担一些简单的工作,并且,我将来的那位好脾气的哈哈先生,也最好不要因为我的笨手笨脚而饿肚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