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线:艺术的骄傲
高线:艺术的骄傲
每回去切尔西逛画廊,都会尽量借道“高线”(High Line) , 只为了赶路时能闻到熏衣草的味道,并看到心目中最好的那部分纽约。
这个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成的设计公园,从甘斯沃特街(Gansevoort St)到西34街(30-34街改造中),绵延一英里多 。每隔几个街区,有一架玻璃盒电梯直通高线。揿下按钮,狭小的透明空间缓缓上升,耳边会出其不意响起人声,电波过滤过的,喃喃自语的,神经兮兮的。人们下意识地找那声音的出处,相视不禁一笑,有种闯入他人私密世界的“不好意思”。这是艺术家朱利安.斯瓦茨(Julianne Swartz)的声音装置,分布在高线的多个位置。于是电梯里的表情频频可见。曾见有人找自动饮水机,刚弯腰低头,便有说话声和饮用水一齐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吓得他倒退几步。那是一长串缠绵的情诗,喝水的人怔怔地听了好一会儿,喝了水抹抹嘴角离开时,脸上竟挂着几分秘密的幸福。
20至21街,“高线”的最窄处,风头正健的女艺术家萨拉.斯泽(Sarah Sze)量身定做了一个虫鸟王国。 纵横交错的金属网格,好比一张建筑三维透视草图,从地下一点蓬勃生长,长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山坡”,据说灵感来自高线特有的流线。木制的鸟巢、喂食点、虫鸟观测站嵌缀其间。这个关于栖息地的实验模型,刚获得国际艺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公共艺术奖”,亦是高线上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新浪潮”园艺师皮耶特.乌道夫(Piet Oudolf)在高线的改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年废弃铁路“杂草丛生”的景观,被他大胆地保留下来,从流畅的铺装地面线条之间生长出的草丛,成为造型手段,把荒凉演绎为趣致。这空中花园里栽种的并非什么名贵品种,多为土生土长的好养花草,却兼具酷设计感和暖人情味。
有人把高线比作T台,着实精彩。高线的风景中,有花草,有设计,有艺术品,更有“人”。这是一个纵贯20个街区的T台,离地30英尺。人被凌空抬起,建筑物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烦嚣车流被抛在脚下。走在精心设计的景观中,人不再奔突,不再如蝼蚁,是真的被“抬高”了。这也解释了为何“高线”上的行人,似乎总比别处的(譬如时代广场或华尔街的)好看些。
太阳好时,高线的一排躺椅可能是全纽约最抢手的地方。原本海滩边的情景,别出心裁地出现在切尔西楼群的腰际。躺椅由旧铁轨回收木材制成,十足的都市感,却没有旅游味,一连串的人趴着躺着,尽情舒展,脚尖一侧有流水淙淙。有人一直躺到夜幕降临,借着路灯读书,看去很是温馨,是为一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边看你”,是对“高线美学”恰如其分的描述。点睛之笔是17街悬空的“阶梯教室”,一整面玻璃墙好似宽银幕,面朝热闹的第十大道。众人三三两两,拾阶坐下,或欣赏车来人往,或打开饭盒露天午餐。而这间透明的教室,亦引得桥下路人驻足抬头,举起相机拍个不停。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在高线刻意规定的视线中,成为彼此的“风景”。
我甚至怀疑,高线公园对路线和视线的设计,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美学。所谓“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诸法,俱可在这一英里找到。日出和黄昏时看天最美,是谓“仰借”。 20街附近,几栋车库建筑形成的“取景框”中,可以完整看到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新兴的玻璃外墙建筑群,背景常常是极光般动人心弦的晚霞,转瞬即逝。美国后现代舞蹈大师翠莎.布朗(Trisha Brown)曾为高线二期开幕表演她1970年代的名作《屋顶片段》(Roof Pieces)。舞者们分布在沿线的屋顶上,两两相望,传递身体动作。以天为幕布,以屋顶为流动的舞台,以高线为流动的观众席,绵延一里地,还有比这更奢侈的“远借”么?
站在高线上眺望曼哈顿,且不提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更值得注目的是西23街的“一栋”建筑 。这典型战后风格的红砖色公寓,从第九大道一直绵延到第十大道。楼顶起伏的几何线条沐浴在金光中,勾勒出辉煌的宫殿穹顶的轮廓。仿佛一个乌托邦隐喻——这是真正的“帝国大厦”,宫殿里住着寻常百姓。这亦是关于高线的隐喻。曾见一对黑人夫妇走累了坐下,装着蔬菜的超市口袋搁在脚边,显见是回家做晚饭前在此小憩。他们的脚下正是黄昏的街景:红色尾灯明明灭灭,街边店铺亮起霓虹灯。这一小片风景,他们也许走过无数次,如今换个高度,竟聚精会神看了许久。漂亮的原木长椅,被设计成铁轨线条的延伸,托起两个老熊般胖大又安宁的背影。这对背影让人有些感动。纽约城有它不势利、不功利的一面,是为真正的奢侈。
高线的故事是这几年纽约人津津乐道的:仅仅十几年前,1999年,高线还是一条废弃了二十年的货运铁路,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幸好沿线居民自发成立“高线之友”组织,说服市政府,联手将其改造成为品位一流的公共空间。从2009年高线一期落成,到2011年二期开放,短短两年,高线成为一条惊人的“主动脉”,强劲地刺激了沿线的投资、旅游、地产、就业、文化,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 更有意味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纽约客》杂志曾有文称其为“民主的骄傲”,在我看来,这亦是艺术的骄傲。是艺术,引出了“最好的纽约”。
文/亦朋
《艺术世界》2012.3
每回去切尔西逛画廊,都会尽量借道“高线”(High Line) , 只为了赶路时能闻到熏衣草的味道,并看到心目中最好的那部分纽约。
这个由废弃铁路改造而成的设计公园,从甘斯沃特街(Gansevoort St)到西34街(30-34街改造中),绵延一英里多 。每隔几个街区,有一架玻璃盒电梯直通高线。揿下按钮,狭小的透明空间缓缓上升,耳边会出其不意响起人声,电波过滤过的,喃喃自语的,神经兮兮的。人们下意识地找那声音的出处,相视不禁一笑,有种闯入他人私密世界的“不好意思”。这是艺术家朱利安.斯瓦茨(Julianne Swartz)的声音装置,分布在高线的多个位置。于是电梯里的表情频频可见。曾见有人找自动饮水机,刚弯腰低头,便有说话声和饮用水一齐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吓得他倒退几步。那是一长串缠绵的情诗,喝水的人怔怔地听了好一会儿,喝了水抹抹嘴角离开时,脸上竟挂着几分秘密的幸福。
20至21街,“高线”的最窄处,风头正健的女艺术家萨拉.斯泽(Sarah Sze)量身定做了一个虫鸟王国。 纵横交错的金属网格,好比一张建筑三维透视草图,从地下一点蓬勃生长,长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山坡”,据说灵感来自高线特有的流线。木制的鸟巢、喂食点、虫鸟观测站嵌缀其间。这个关于栖息地的实验模型,刚获得国际艺评人协会的“年度最佳公共艺术奖”,亦是高线上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新浪潮”园艺师皮耶特.乌道夫(Piet Oudolf)在高线的改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年废弃铁路“杂草丛生”的景观,被他大胆地保留下来,从流畅的铺装地面线条之间生长出的草丛,成为造型手段,把荒凉演绎为趣致。这空中花园里栽种的并非什么名贵品种,多为土生土长的好养花草,却兼具酷设计感和暖人情味。
有人把高线比作T台,着实精彩。高线的风景中,有花草,有设计,有艺术品,更有“人”。这是一个纵贯20个街区的T台,离地30英尺。人被凌空抬起,建筑物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烦嚣车流被抛在脚下。走在精心设计的景观中,人不再奔突,不再如蝼蚁,是真的被“抬高”了。这也解释了为何“高线”上的行人,似乎总比别处的(譬如时代广场或华尔街的)好看些。
太阳好时,高线的一排躺椅可能是全纽约最抢手的地方。原本海滩边的情景,别出心裁地出现在切尔西楼群的腰际。躺椅由旧铁轨回收木材制成,十足的都市感,却没有旅游味,一连串的人趴着躺着,尽情舒展,脚尖一侧有流水淙淙。有人一直躺到夜幕降临,借着路灯读书,看去很是温馨,是为一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窗边看你”,是对“高线美学”恰如其分的描述。点睛之笔是17街悬空的“阶梯教室”,一整面玻璃墙好似宽银幕,面朝热闹的第十大道。众人三三两两,拾阶坐下,或欣赏车来人往,或打开饭盒露天午餐。而这间透明的教室,亦引得桥下路人驻足抬头,举起相机拍个不停。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在高线刻意规定的视线中,成为彼此的“风景”。
我甚至怀疑,高线公园对路线和视线的设计,借鉴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美学。所谓“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诸法,俱可在这一英里找到。日出和黄昏时看天最美,是谓“仰借”。 20街附近,几栋车库建筑形成的“取景框”中,可以完整看到哈德逊河对岸的新泽西。新兴的玻璃外墙建筑群,背景常常是极光般动人心弦的晚霞,转瞬即逝。美国后现代舞蹈大师翠莎.布朗(Trisha Brown)曾为高线二期开幕表演她1970年代的名作《屋顶片段》(Roof Pieces)。舞者们分布在沿线的屋顶上,两两相望,传递身体动作。以天为幕布,以屋顶为流动的舞台,以高线为流动的观众席,绵延一里地,还有比这更奢侈的“远借”么?
站在高线上眺望曼哈顿,且不提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更值得注目的是西23街的“一栋”建筑 。这典型战后风格的红砖色公寓,从第九大道一直绵延到第十大道。楼顶起伏的几何线条沐浴在金光中,勾勒出辉煌的宫殿穹顶的轮廓。仿佛一个乌托邦隐喻——这是真正的“帝国大厦”,宫殿里住着寻常百姓。这亦是关于高线的隐喻。曾见一对黑人夫妇走累了坐下,装着蔬菜的超市口袋搁在脚边,显见是回家做晚饭前在此小憩。他们的脚下正是黄昏的街景:红色尾灯明明灭灭,街边店铺亮起霓虹灯。这一小片风景,他们也许走过无数次,如今换个高度,竟聚精会神看了许久。漂亮的原木长椅,被设计成铁轨线条的延伸,托起两个老熊般胖大又安宁的背影。这对背影让人有些感动。纽约城有它不势利、不功利的一面,是为真正的奢侈。
高线的故事是这几年纽约人津津乐道的:仅仅十几年前,1999年,高线还是一条废弃了二十年的货运铁路,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幸好沿线居民自发成立“高线之友”组织,说服市政府,联手将其改造成为品位一流的公共空间。从2009年高线一期落成,到2011年二期开放,短短两年,高线成为一条惊人的“主动脉”,强劲地刺激了沿线的投资、旅游、地产、就业、文化,成为纽约市增长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 更有意味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纽约客》杂志曾有文称其为“民主的骄傲”,在我看来,这亦是艺术的骄傲。是艺术,引出了“最好的纽约”。
文/亦朋
《艺术世界》2012.3
-
豆友205416986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7 15:50:06
-
江_六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2-17 09:27:53
-
MRW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3-11-19 19: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