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一份访谈
1.有人认为这是诗歌最好的年代,有人认为这是最差的年代,你的看法是什么,根据是什么?
二十月:说实话,我不清楚这种“最好”或“最差”是参照了一个什么具体年代标准来作为比较的前提,所以很难说出什么更新鲜的东西。而且,“最好”和“最差”,针对是什么?诗人的写作环境?还是公众的理解程度?如果是前者,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根本不成立,如果针对后者,我觉得目前是一个常态的时期。
2.你的诗歌养分主要是从哪里来的,请讲一下比较关键的来源,以及你用了多少,用的怎样。
二十月:上大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布罗茨基,其实就是王伟庆翻译的《天气预报的脚注》那几首,收录在1994年出版的《英美桂冠诗人诗选》里,可以说我早期的(2000年前后)诗歌基本上就是在模仿他。你也可以说,我是在模仿一个王伟庆译本的布罗茨基。当然,像在《不可能》这样的作品里可能也有西川的影子,但现在回头再看,他并没有对我构成持续性的影响,这多少有些类似高中时期喜欢过顾城、北岛,只是在一个完全还没有摸到门路的写作时期会产生的阶段性作用。至于现在,养分来自诗歌部分的反而不多了,前两年主要是罗蒂,最近很杂,可能是BBC一部关于宇宙起源的纪录片,可能是库恩的一部科学哲学著作,或者Les Claypool的一首歌,没准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很难回答“用了多少”以及“用的怎样”的问题。它们需要做大量的转换。
3.在你的心目中,诗歌的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你什么时候能进入这种境界。如果你的诗能变成一种生物,它是什么样子?
二十月:这个问题我没仔细想过。不过,纳博科夫所说的那种“肩胛骨之间的激荡”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按照我的说法就是“从后背涌起的海浪”,前阵子这句诗还被朋友调侃过。有人说读到我的作品会有“大脑过电”或“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我不知道这和“肩胛骨之间的激荡”是不是一回事儿,但最起码这是我目前所要追求的效果之一。往深刻了说,也可能是非诗化的、适当的范式冒犯,一种仇恨修辞的修正性结果。
变成生物的话……它应该是一头成年的犀牛或者座头鲸吧。
4.你能想象一种跟你诗风截然相反的一种诗吗,在你的视野里,有人已经这么写吗?
二十月:能啊,不仅有人这么写,而且这样写的人太多了。
5.叶芝通过一层层“面具”的脱落达到“真理”的自我,佩索阿则是通过一些“异名”遮蔽了自我,你在诗里使用面具吗,你的诗里有你的“身外化身”吗?
二十月:有。
6. 你现在最关注的外国和中国诗人是谁(年代不限),在你没见过的中国当代诗人里,你最想和谁见面,一起吃饭并聊两句,聊什么?
二十月:谈不上什么最关注的,但前阵子比较喜欢恩岑斯贝格,尤其是那首《云的历史》,还有D.H.劳伦斯的《灵船》,以及反复阅读的弗罗斯特,他后期的长诗越读越有味道。国内诗人,驴头狼、王敖、王炜、陈舸、申舶良、研、了小朱、虬髯兔、拔拔草,我都会在豆瓣上关注他们的写作,有些写诗的朋友时不时会有点儿现实中的联系。当代诗人中,想见的不想见的反正都见过了,目前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见的人,即便有,我也希望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聊诗歌,聊聊彼此的生活,闲扯扯淡,不挺好吗。
7.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界早已没有民间/知识分子的区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有的就是权力与既得利益的不断再分配,所谓的诗歌声誉经常是诗歌政客们互相妥协的结果。你怎么看当代诗歌的政治?
二十月:诗歌政治?是否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如果是,抱歉,我早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8. 谈一下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那里你比较关注的文化或亚文化形式是什么,它们对塑造你的诗歌个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十月:我现在北京,我也不清楚北京的文化或者亚文化形式是什么,因为我基本没有接触。刚来北京的时候,也像众多外省青年一样参加过一些诗歌活动什么的,后来很快就觉得无聊,因为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东西。这让我想起罗蒂有关我们究竟是在讨论“争论”还是在讨论“沟通”的差异。
9. 人无癖则不可交,讲一下你的癖好,它跟你的写作有关系吗?
二十月:写作的时候没什么癖好,顶多是喝喝酒,听听音乐。
10.讲一个关于诗歌或当代诗的问题,可以自问自答。
二十月:前两年和朋友聊天,他说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概意思是,现在他接触到的当代诗人,聊的还都是10年前话题,对于文学、文艺之外的事物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和好奇。关于这一点我其实也有同感,那就是: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于非文学的事物如此的不好奇。这个问题……我没法替他们回答。
二十月:说实话,我不清楚这种“最好”或“最差”是参照了一个什么具体年代标准来作为比较的前提,所以很难说出什么更新鲜的东西。而且,“最好”和“最差”,针对是什么?诗人的写作环境?还是公众的理解程度?如果是前者,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根本不成立,如果针对后者,我觉得目前是一个常态的时期。
2.你的诗歌养分主要是从哪里来的,请讲一下比较关键的来源,以及你用了多少,用的怎样。
二十月:上大学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布罗茨基,其实就是王伟庆翻译的《天气预报的脚注》那几首,收录在1994年出版的《英美桂冠诗人诗选》里,可以说我早期的(2000年前后)诗歌基本上就是在模仿他。你也可以说,我是在模仿一个王伟庆译本的布罗茨基。当然,像在《不可能》这样的作品里可能也有西川的影子,但现在回头再看,他并没有对我构成持续性的影响,这多少有些类似高中时期喜欢过顾城、北岛,只是在一个完全还没有摸到门路的写作时期会产生的阶段性作用。至于现在,养分来自诗歌部分的反而不多了,前两年主要是罗蒂,最近很杂,可能是BBC一部关于宇宙起源的纪录片,可能是库恩的一部科学哲学著作,或者Les Claypool的一首歌,没准儿。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很难回答“用了多少”以及“用的怎样”的问题。它们需要做大量的转换。
3.在你的心目中,诗歌的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你什么时候能进入这种境界。如果你的诗能变成一种生物,它是什么样子?
二十月:这个问题我没仔细想过。不过,纳博科夫所说的那种“肩胛骨之间的激荡”让我印象深刻。其实按照我的说法就是“从后背涌起的海浪”,前阵子这句诗还被朋友调侃过。有人说读到我的作品会有“大脑过电”或“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我不知道这和“肩胛骨之间的激荡”是不是一回事儿,但最起码这是我目前所要追求的效果之一。往深刻了说,也可能是非诗化的、适当的范式冒犯,一种仇恨修辞的修正性结果。
变成生物的话……它应该是一头成年的犀牛或者座头鲸吧。
4.你能想象一种跟你诗风截然相反的一种诗吗,在你的视野里,有人已经这么写吗?
二十月:能啊,不仅有人这么写,而且这样写的人太多了。
5.叶芝通过一层层“面具”的脱落达到“真理”的自我,佩索阿则是通过一些“异名”遮蔽了自我,你在诗里使用面具吗,你的诗里有你的“身外化身”吗?
二十月:有。
6. 你现在最关注的外国和中国诗人是谁(年代不限),在你没见过的中国当代诗人里,你最想和谁见面,一起吃饭并聊两句,聊什么?
二十月:谈不上什么最关注的,但前阵子比较喜欢恩岑斯贝格,尤其是那首《云的历史》,还有D.H.劳伦斯的《灵船》,以及反复阅读的弗罗斯特,他后期的长诗越读越有味道。国内诗人,驴头狼、王敖、王炜、陈舸、申舶良、研、了小朱、虬髯兔、拔拔草,我都会在豆瓣上关注他们的写作,有些写诗的朋友时不时会有点儿现实中的联系。当代诗人中,想见的不想见的反正都见过了,目前没有什么特别想要见的人,即便有,我也希望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聊诗歌,聊聊彼此的生活,闲扯扯淡,不挺好吗。
7.有人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界早已没有民间/知识分子的区分,或者从来就没有过。有的就是权力与既得利益的不断再分配,所谓的诗歌声誉经常是诗歌政客们互相妥协的结果。你怎么看当代诗歌的政治?
二十月:诗歌政治?是否就是话语权的问题?如果是,抱歉,我早就不考虑这个问题了。
8. 谈一下你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那里你比较关注的文化或亚文化形式是什么,它们对塑造你的诗歌个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十月:我现在北京,我也不清楚北京的文化或者亚文化形式是什么,因为我基本没有接触。刚来北京的时候,也像众多外省青年一样参加过一些诗歌活动什么的,后来很快就觉得无聊,因为我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东西。这让我想起罗蒂有关我们究竟是在讨论“争论”还是在讨论“沟通”的差异。
9. 人无癖则不可交,讲一下你的癖好,它跟你的写作有关系吗?
二十月:写作的时候没什么癖好,顶多是喝喝酒,听听音乐。
10.讲一个关于诗歌或当代诗的问题,可以自问自答。
二十月:前两年和朋友聊天,他说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概意思是,现在他接触到的当代诗人,聊的还都是10年前话题,对于文学、文艺之外的事物基本没有什么兴趣和好奇。关于这一点我其实也有同感,那就是: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对于非文学的事物如此的不好奇。这个问题……我没法替他们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