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世家续
第一回 总理托梦太太寻亲 燕西电告金母回家
自从段祺瑞政府倒台之后,北平就没有一天是安生的日子,到处是警笛呼啸,宪兵拿着警棍驱赶着涌进京城的难民。对于靠做点小生意以图活命的人来说,北平这种混乱的局面固然是灾难,但对于读书人来说,便有了进退两种选择:退则躲进书斋隐姓埋名,终日与油墨为伴,写点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或者沉醉于训诂考据;进则以纸笔代枪械,直抒胸臆,猛劈时事,振臂一呼而起而救国图存。这两种则处事之合理的态度,没有退劣于进,或者进胜于退的必然道理。当然对于当权者来说,读书人躲进故纸堆里是他们所拥护的,不仅少了舆论之于贪污腐败、草菅人命的压力,而且之于民众,也不必忌惮由笔墨檄文而带来的煽动,这样执政者便可以全力地投入党争和政争之中,中国的王政从来不缺乏斗争的热情,似乎唯有如此,政治家才有了更加丰满的人生,历史得以在王朝更迭之中实现着扣人心弦的起伏。
但是,这乱世与金家来说已经没有很大关联,自从金总理过世之后,金家在政治上几乎一夜之间便失了势,社会舆论对于金家的没落没有丝毫的同情,因为它们要忙于讨伐新一轮的政治纷争,既然金家已经没有了显赫的地位,那就没有必要被新闻和秘闻挂念了。金太太倒是很享受此时难得的清静,此时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努力维持着这个大家庭,她不希望总理过世之后,家里就没有了一根台柱子。她想起清秋婚后的第二天和她说的话,往年的留洋经历让她更加珍惜中国家庭的热闹,毕竟,到了金太太这个年纪,于己该享的福分早已几倍于其他人了,哪些场面上的应酬,在她看来,不过是一些小丑式的拘礼,倒是膝下几个不争气的儿子,让她在清静的生活了多了一份很贴心的念想。自从分家之后,金太太就和金荣搬进了西山的别墅,她把原来的豪华庄园折价卖了给一个浙江的大商户,除了自己留了几下一部分以作养老之用,其余得都均分给了儿女。西山的别墅原本是家里的避暑休假置业,自从金太太入住之后,这里更添了份世外桃源的韵味,不仅远离北平的闹区,且周遭的环境因她种的些花花草草而陡增灵气。金太太素喜热闹的杜鹃,粉色的、白色的、大红的,她都愿意栽培。她让金荣到北平的花市去各式的杜鹃品种,国内的,进口的,她都要。不过,杜鹃不太容易在北方栽培,金太太对于园艺只略懂一二,每天她都要到别墅前的花圃里去浇水、松土、施肥,金荣便在一旁给她做帮手。有时,金荣还打趣金太太,道:“太太,您原来可从没去过金家的苗圃呀。”金太太也不恼,只懒洋洋地回一句:“过去的事就不想了,原来是下人做得事情,难道我就做不得?”
只可惜金太太的一番细心照料并未换来满园的春色,她种下的几千株花苗,到了春末也不过稀稀拉拉地开了一百多株,红色的不显大气,白色的不显纯洁,粉色的不显素雅,金太太面对自己的园艺,只是无奈地摇摇头。金荣适时地安慰道:“太太,您别泄气,今年雨水比往年少,风沙却大得多,杜鹃喜湿,这是老天年不照顾;而且,种花讲究土壤的品质,我们刚来这儿,最好先要肥土,然后再种花,等到雨水丰润的季节,这杜鹃自然开得茂盛了。”金太太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金荣,你在我们金家呆了这些年,果然学了不少东西,连这种花的理也比我懂,看来以后这花花草草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吧。”金荣得了金太太的褒奖,自然十分高兴,不过管家在主人面前的谦卑固不能少,于是忙不迭地回道:“太太是读过书的人,我不过是一个听差的粗人,哪能和太太您相比。您留过洋,见过世面,懂得东西也多,我来金家的时候,不过十几岁的小孩子,都是太太您一点一点提携我,点拨我,我才学了规矩,懂了一些道理。您对金家的贡献自不必说,我若是要向您邀功,也得先向您道谢呀。”
“可惜了这些花苗,到了花匠手里,原本是能有一番作为的,到我的手里,却留下些枯枝败叶。也罢,以后就少种点,免得又糟蹋了些无辜的花儿草儿的。”金太太让金荣把工具收拾一下,就回屋休息了。
四月的一天,北平刚刚下了一场及时雨,原本萎靡的梧桐树也散发出了成熟的呼吸,那巴掌大的叶子叫雨水滋润了之后,陡然地焕发出了翡翠般的光泽。金太太让金荣搬了一把太师椅,放在苗圃旁的过道上,随手拿了一本针线装订的《红楼梦》,惬意地躺在椅子上。雨后的阳光比北平要温柔了许多,照在人身上绝无火辣辣的感觉。金太太觉得此刻的时光很像前清的北京,这是为富贵人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准备的。可惜北平现在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一阵雨浇灭了人们的怠惰,商人开始忙于赚钱,学生们忙于罢课游行,政客们则忙于看不见的交易和内耗,这是人自然的禀赋,歇了一阵子,就能把更多的精力在一小段时间里充分地、毫无保留地释放。金太太想起了以前去茶馆里看戏,佩芳最安静,连哼曲也不过摆个口型;慧厂认真看戏的时间很少,多数的时候她都忙着推销戏票,募捐钱款,俨然女权者的形象;玉芬虽然嘴巴不饶人,但三个妯娌属她是地道的票友,身段和唱腔都不错,捧角却不痴迷,不像鹏振那样不务正业,经常外出和名花旦厮混在一起。金太太对儿媳妇总是多迁就一点,只可惜现在一个也不在身边,连个看戏说话的伴也没有。金太太其实不太习惯清静的生活,昔日的儿女满堂容易让人产生幸福的错觉,以为金家总可以如此地热闹下去,即使政治上不得势,不过是少了一些应酬,多了份家庭的温暖,金太太觉得对清秋说的那番“大家庭小家庭”,摆到如今支离破碎的金家,不知是谶语还是明智的预见,好像《红楼梦》里秦可卿对凤姐说的话。哪个大家子最后可以善终,也许曾经辉煌过一些时日,终究还是要散的。想到这儿,金太太叹了一口气,清静的时候人就止不住要回忆,要幻想,如今回忆不过添些愁绪,幻想不过是雾里看花,还不如沉沉地打个盹,金太太于是把书放在一边,安安静静地眯上了眼睛。
“老爷,怎么是您。”金太太发觉自己走进一个阴深深地小巷子,这巷子一直绵延到看不见的尽头,好像一条钻进了一条长蛇的肚皮里。两边是四合院的前门,沿着巷子一字排开,仔细看去,却顿生无端的凄凉,门上的红漆尽数掉落,斑斑驳驳的,门板也久经年月,露出了光秃秃的纹路。金太太看到金总理伛偻着腰,拄着一根拐杖,记忆中健康乌黑的头发已然被根根银丝代替,总理的衣裳倒还整洁,可满脸的皱纹,以及浑浊的眼神,消瘦的脸庞,把总理昔日的威严和意气磨得干干净净。此刻在金太太眼前的,不过是一位孤独而无助的老人,他吃力地挪着脚步,手颤颤巍巍地摁着拐杖。金总理艰难地抬起头,循着声音看见了金太太。
“老爷,是我啊,您还认得我吗?”金太太来不及抹去泪水,赶紧过去想搀扶一下总理。可她每进一步,总理就神奇地退后一步,她走得越快,总理退得也快,最后金太太小跑起来,可还是没能靠近总理。金太太跑了约五分钟,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奇怪地是,总理还在她面前,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而这巷子似乎根本就没有尽头,依旧是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金太太放弃了努力,金总理的目光依然那样得无神,好像金太太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路过的陌生人。
“老爷,自从你走后,金家就败了。”金太太抑制不住心中的苦闷,抹着眼泪把金家的衰败断断续续地说了一遍,说到悲戚之处,金太太哽咽得叫人生怜。“老爷,您要是认得我,就和我说说话吧,我到了这把年纪还守着西山的别墅,您不嫌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吗?”总理的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浑浊的眼神里淌下了一行泪水。
金太太不做声了,总理枯瘦的臂膀缓缓地举起来,示意金太太过来。“老爷,没有用的,我与你已然天人之隔,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金太太的眼睛里充满了期盼。“太太,你过来,咱们好好说说话。”总理的声音听起来如此得悠远而熟悉,好像隔了好几堵墙,又好像是梦里的声音。金太太试探性地向前迈了一步,总理没有动,她又小心翼翼地挪了一步,总理还在原地。刚才那奇怪的景象终于消失了,金太太怕再也见不到总理,一步作两步地小跑了过去。
终于到了总理的面前,金太太的手不停地颤抖,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刮来了凛冽的寒风,在这狭长的巷子横冲直撞,那声音如同一个怨妇的嚎叫,紧紧地环绕着这对风残的老人。“老爷,您冷吗?我把披肩给您。”金太太脱下身上的丝绒披肩,预备为总理披上,可这披肩竟然像穿过空气一样,穿过了总理瘦小的身躯,金太太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
“太太,别试了,我不过是个长着人形的魂魄。”总理的声音依旧那样的遥远,金太太想去抚一下总理的脸颊,总理把脸侧了过去,谈定地说了一句:“我是来找清秋的。”金太太的手像被冷风冻住了一样,顿时僵了在空中,过了许久,一颗晶莹的泪珠像坠落的生命一样,清脆地滴在了地上,那破碎的声音和总理的声音一样悠远而熟悉,好像什么东西离开了金太太的身体,就立刻遁入到另外一个时空里去了。
“老爷,您找到清秋了吗?”金太太的话不带一些希望。
“找到了。”总理平静地回了话。
“老爷,您说您找到了清秋,她现在在哪儿?”金太太不能抑制心中的喜悦,她原本以为总理的话不过是来安慰她的。
“就在这巷子里,可惜晚了。”总理的嘴唇不住地颤抖,眼神越发显得迷离而绝望。金太太刚刚被点燃的希望,此刻却变成了带着恐惧的焦虑,她看得出总理也和她一样,被一种可怕的结局所挟持,她宁愿总理不要告诉她在清秋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清秋毕竟是她的儿媳妇,她怎么可能不想找到清秋呢。金太太被这种纠结的矛盾所束缚,她想起清秋在金家经历的风风雨雨,想起清秋的生日是在花朝,想起清秋那银铃般的笑声和纯洁的脸庞,那些片段想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掠过金太太的脑海里。此时的巷子像死亡一样寂寞。
“你变了。”总理的话没有任何血色,简单而局促。
“老爷,我如何变了?”金太太机械地回答着,她的眼神泄露了意识的缺席。
“你变得多愁善感,有点像小妇人家,拿不起也放不下。”总理似乎有些激动,但于金太太听来不过又是一阵遥远而熟悉的声音。清秋的影子悄悄地从金太太的眼神里溜走了,像一阵烟一样滑进了这凛冽的寒风里。金太太此刻才收舍目光,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撂下了一句“狠话”:
“你让我怎么办?你走了,这一大家子的老老少少都要我来管,你那些不争气的儿子整天花天酒地,魂不守舍,这个家哪一天可以让我省心的?还有你那个小老婆,拿不到家里的钱财,竟然像土匪扫荡一样把自己屋里的东西全卷走了。儿媳妇的话我不说,毕竟人家的孩子,可总不能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老爷,你说我多愁善感,拿不起放不下,我不过是一个寡妇,还要撑起一个家,老爷,这都是被这个家逼出来的呀。”金太太看了一眼总理,觉得他愈发地可怜,她硬是把心里的苦水又咽了回去。
金总理安静地听完金太太的哭诉,他摇了摇头,伸出皱巴巴的手拍了拍金太太的肩膀,金太太只觉得一阵风掠过了自己的肩膀,那样的无力,有那样的亲切,胜过一生的甜言蜜语。“老爷,清秋在哪儿,我想见见她,至少让我替燕西赔个不是。唉,燕西若是早一点改掉那些坏毛病,清秋也不至于离开金家。我真是担心他们母子二人哪,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就在那间四合院里。”金总理艰难地用手指了指远方。金太太循着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可巷子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门庭。“老爷,是哪一间,这里怎么都是些一样的院子?”金太太不解地看着总理。
“就是从这儿数过去第9间,门的两旁有副对联,木门上用白漆刷了一个‘冷’字,你过去敲敲门吧。”总理把头转了过去。
金太太数着门庭,满怀期待地走向那扇门。果然,她数到了9,见一“冷”醒目地印在了门板上,是用清秋的簪花格字体写成的,清瘦却不屈,柔美而又刚劲。“字如其人呀。”金太太喃喃地说了一句。门的两旁果然挂了一副对联,红色的宣纸几乎露出了白底,左联是:清雨雨巷巷连陌,右联是:秋水水街街通路,没有横批。金太太琢磨不出对联的意思,只觉得这样的格式似乎不是清秋的风格,且这对联全然没有喜庆的味道,不知为何要贴在门口。金太太觉得诧异,想让总理过来看一下。当她回过头去,竟然发现金总理已经不见了,眼前空留深邃的巷子,黑黢黢的,叫人害怕。“老爷,老爷。”金太太慌慌张张地喊了几声,这时,她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也那么得遥远而熟悉,金太太完全慌了神,她使尽所用的力气去推那扇木门,刚开了一条缝,只见一道白光刺过来,让她本能地用手去挡……
“太太,这里有封加急电报。”金荣见金太太微微地睁开了眼睛,连忙把一张电报纸递了上去。金太太又躺了一会儿,才慢慢地坐了起来。
“金荣,我睡了有多久?”
“大约半个时辰,太太。这里有一封加急电报,好像是七爷发来的。”
“嗯,你放在这儿吧,去给我沏杯绿茶,我有点口渴。”金太太隐约记得那一道白光,还有总理那消瘦的身影。“原来是个梦。”金太太低声地叹了口气,又重新躺会了太师椅。她拿过那份电报纸,上面盖了一个加急的大印,上面写道:
“母亲大人,我清明节抵京。安好!”落款是“燕西”。金太太微微一笑,嘀咕了一句:这讨债的儿子,也晓得回家探亲了。金太太随手把电报放在了一边,拿起了那本又厚又重的《红楼梦》,随便翻了下,恰好是黛玉葬花的那一章。“真是晦气。”金太太干脆合上了书,努力地回忆刚才的那个梦。她越想越觉得蹊跷,她不知道总理为什么要“托”这个梦给她,难道清秋没有北平?这些疑惑让金太太感到茫然,她决定等燕西把这个离奇的梦说给他听。
过了一会儿,金荣将沏好的龙井端了过来。“太太,您的茶。”金太太接过茶杯,用嘴稍微抿了一下,然后不紧不慢地嘱咐金荣道:“燕西清明节到北平,你去火车站接他一下。对了,再通知一下他几个哥哥,还有敏之和道之。那天都让他们到这儿来,燕西回来了,让这一家子也聚一下,图个热闹。”
“太太,我一定亲自把七爷接回来,您就放心吧。”金荣预备转身离开,金太太又唤了一句,“金荣,把这里的杜鹃都换成百合吧,你去花市买些开花的盆栽,一百株就够了。”金太太很惊讶自己的这番话,她没有丝毫犹豫就脱口说了出来,像是早就酝酿好的一件事。
“太太,这么多杜鹃都要换成百合吗?把它们都拔了岂不浪费了您一番辛劳,您不是挺喜欢杜鹃的热闹吗?”金荣大惑不解,他耐心地等着金太太的解释。
虽然这个想法金太太无从追溯,不过她很自然地把它和那个梦联系在一起。她听燕西说过,清秋素喜百合,婚礼的那天燕西在新房里洒满了百合,金太太对燕西的许多习惯都不赞成,可投清秋之所好却让她觉得一点也不做作,似乎是燕西为数不多的几件让她满意的事情,她觉得清秋这孩子真是不简单,不仅看着让人舒服,而且想着也让人宽慰。
“杜鹃热闹是热闹,可不够大气,我们金家也是书香门第,不该种些过于俗气的花,这样会让外人觉得金家不过是一团好看的花絮,等到败了枯了,就没有了生气。这不是金家的传统,今日虽不比昔日的繁华,可我们绝不媚俗,金家究竟还是最骨气的、有气质的大家。”金太太字字铿锵。
“太太说的是,我立刻差人去花市买花,等到七爷回来的时候,这儿定摆满了百合,您看得一定顺心。”
“嗯,我到山上的凉亭里去坐一会儿,晚饭前回来。”说罢,金太太拿起《红楼梦》,招呼另外一个听差的下人和她一起往山顶走去。
自从段祺瑞政府倒台之后,北平就没有一天是安生的日子,到处是警笛呼啸,宪兵拿着警棍驱赶着涌进京城的难民。对于靠做点小生意以图活命的人来说,北平这种混乱的局面固然是灾难,但对于读书人来说,便有了进退两种选择:退则躲进书斋隐姓埋名,终日与油墨为伴,写点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或者沉醉于训诂考据;进则以纸笔代枪械,直抒胸臆,猛劈时事,振臂一呼而起而救国图存。这两种则处事之合理的态度,没有退劣于进,或者进胜于退的必然道理。当然对于当权者来说,读书人躲进故纸堆里是他们所拥护的,不仅少了舆论之于贪污腐败、草菅人命的压力,而且之于民众,也不必忌惮由笔墨檄文而带来的煽动,这样执政者便可以全力地投入党争和政争之中,中国的王政从来不缺乏斗争的热情,似乎唯有如此,政治家才有了更加丰满的人生,历史得以在王朝更迭之中实现着扣人心弦的起伏。
但是,这乱世与金家来说已经没有很大关联,自从金总理过世之后,金家在政治上几乎一夜之间便失了势,社会舆论对于金家的没落没有丝毫的同情,因为它们要忙于讨伐新一轮的政治纷争,既然金家已经没有了显赫的地位,那就没有必要被新闻和秘闻挂念了。金太太倒是很享受此时难得的清静,此时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努力维持着这个大家庭,她不希望总理过世之后,家里就没有了一根台柱子。她想起清秋婚后的第二天和她说的话,往年的留洋经历让她更加珍惜中国家庭的热闹,毕竟,到了金太太这个年纪,于己该享的福分早已几倍于其他人了,哪些场面上的应酬,在她看来,不过是一些小丑式的拘礼,倒是膝下几个不争气的儿子,让她在清静的生活了多了一份很贴心的念想。自从分家之后,金太太就和金荣搬进了西山的别墅,她把原来的豪华庄园折价卖了给一个浙江的大商户,除了自己留了几下一部分以作养老之用,其余得都均分给了儿女。西山的别墅原本是家里的避暑休假置业,自从金太太入住之后,这里更添了份世外桃源的韵味,不仅远离北平的闹区,且周遭的环境因她种的些花花草草而陡增灵气。金太太素喜热闹的杜鹃,粉色的、白色的、大红的,她都愿意栽培。她让金荣到北平的花市去各式的杜鹃品种,国内的,进口的,她都要。不过,杜鹃不太容易在北方栽培,金太太对于园艺只略懂一二,每天她都要到别墅前的花圃里去浇水、松土、施肥,金荣便在一旁给她做帮手。有时,金荣还打趣金太太,道:“太太,您原来可从没去过金家的苗圃呀。”金太太也不恼,只懒洋洋地回一句:“过去的事就不想了,原来是下人做得事情,难道我就做不得?”
只可惜金太太的一番细心照料并未换来满园的春色,她种下的几千株花苗,到了春末也不过稀稀拉拉地开了一百多株,红色的不显大气,白色的不显纯洁,粉色的不显素雅,金太太面对自己的园艺,只是无奈地摇摇头。金荣适时地安慰道:“太太,您别泄气,今年雨水比往年少,风沙却大得多,杜鹃喜湿,这是老天年不照顾;而且,种花讲究土壤的品质,我们刚来这儿,最好先要肥土,然后再种花,等到雨水丰润的季节,这杜鹃自然开得茂盛了。”金太太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金荣,你在我们金家呆了这些年,果然学了不少东西,连这种花的理也比我懂,看来以后这花花草草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吧。”金荣得了金太太的褒奖,自然十分高兴,不过管家在主人面前的谦卑固不能少,于是忙不迭地回道:“太太是读过书的人,我不过是一个听差的粗人,哪能和太太您相比。您留过洋,见过世面,懂得东西也多,我来金家的时候,不过十几岁的小孩子,都是太太您一点一点提携我,点拨我,我才学了规矩,懂了一些道理。您对金家的贡献自不必说,我若是要向您邀功,也得先向您道谢呀。”
“可惜了这些花苗,到了花匠手里,原本是能有一番作为的,到我的手里,却留下些枯枝败叶。也罢,以后就少种点,免得又糟蹋了些无辜的花儿草儿的。”金太太让金荣把工具收拾一下,就回屋休息了。
四月的一天,北平刚刚下了一场及时雨,原本萎靡的梧桐树也散发出了成熟的呼吸,那巴掌大的叶子叫雨水滋润了之后,陡然地焕发出了翡翠般的光泽。金太太让金荣搬了一把太师椅,放在苗圃旁的过道上,随手拿了一本针线装订的《红楼梦》,惬意地躺在椅子上。雨后的阳光比北平要温柔了许多,照在人身上绝无火辣辣的感觉。金太太觉得此刻的时光很像前清的北京,这是为富贵人家享受天伦之乐而准备的。可惜北平现在到处都是兵荒马乱,一阵雨浇灭了人们的怠惰,商人开始忙于赚钱,学生们忙于罢课游行,政客们则忙于看不见的交易和内耗,这是人自然的禀赋,歇了一阵子,就能把更多的精力在一小段时间里充分地、毫无保留地释放。金太太想起了以前去茶馆里看戏,佩芳最安静,连哼曲也不过摆个口型;慧厂认真看戏的时间很少,多数的时候她都忙着推销戏票,募捐钱款,俨然女权者的形象;玉芬虽然嘴巴不饶人,但三个妯娌属她是地道的票友,身段和唱腔都不错,捧角却不痴迷,不像鹏振那样不务正业,经常外出和名花旦厮混在一起。金太太对儿媳妇总是多迁就一点,只可惜现在一个也不在身边,连个看戏说话的伴也没有。金太太其实不太习惯清静的生活,昔日的儿女满堂容易让人产生幸福的错觉,以为金家总可以如此地热闹下去,即使政治上不得势,不过是少了一些应酬,多了份家庭的温暖,金太太觉得对清秋说的那番“大家庭小家庭”,摆到如今支离破碎的金家,不知是谶语还是明智的预见,好像《红楼梦》里秦可卿对凤姐说的话。哪个大家子最后可以善终,也许曾经辉煌过一些时日,终究还是要散的。想到这儿,金太太叹了一口气,清静的时候人就止不住要回忆,要幻想,如今回忆不过添些愁绪,幻想不过是雾里看花,还不如沉沉地打个盹,金太太于是把书放在一边,安安静静地眯上了眼睛。
“老爷,怎么是您。”金太太发觉自己走进一个阴深深地小巷子,这巷子一直绵延到看不见的尽头,好像一条钻进了一条长蛇的肚皮里。两边是四合院的前门,沿着巷子一字排开,仔细看去,却顿生无端的凄凉,门上的红漆尽数掉落,斑斑驳驳的,门板也久经年月,露出了光秃秃的纹路。金太太看到金总理伛偻着腰,拄着一根拐杖,记忆中健康乌黑的头发已然被根根银丝代替,总理的衣裳倒还整洁,可满脸的皱纹,以及浑浊的眼神,消瘦的脸庞,把总理昔日的威严和意气磨得干干净净。此刻在金太太眼前的,不过是一位孤独而无助的老人,他吃力地挪着脚步,手颤颤巍巍地摁着拐杖。金总理艰难地抬起头,循着声音看见了金太太。
“老爷,是我啊,您还认得我吗?”金太太来不及抹去泪水,赶紧过去想搀扶一下总理。可她每进一步,总理就神奇地退后一步,她走得越快,总理退得也快,最后金太太小跑起来,可还是没能靠近总理。金太太跑了约五分钟,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奇怪地是,总理还在她面前,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而这巷子似乎根本就没有尽头,依旧是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金太太放弃了努力,金总理的目光依然那样得无神,好像金太太在他眼里不过是一个路过的陌生人。
“老爷,自从你走后,金家就败了。”金太太抑制不住心中的苦闷,抹着眼泪把金家的衰败断断续续地说了一遍,说到悲戚之处,金太太哽咽得叫人生怜。“老爷,您要是认得我,就和我说说话吧,我到了这把年纪还守着西山的别墅,您不嫌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吗?”总理的嘴唇微微颤抖了一下,浑浊的眼神里淌下了一行泪水。
金太太不做声了,总理枯瘦的臂膀缓缓地举起来,示意金太太过来。“老爷,没有用的,我与你已然天人之隔,你有什么话就说吧。”金太太的眼睛里充满了期盼。“太太,你过来,咱们好好说说话。”总理的声音听起来如此得悠远而熟悉,好像隔了好几堵墙,又好像是梦里的声音。金太太试探性地向前迈了一步,总理没有动,她又小心翼翼地挪了一步,总理还在原地。刚才那奇怪的景象终于消失了,金太太怕再也见不到总理,一步作两步地小跑了过去。
终于到了总理的面前,金太太的手不停地颤抖,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刮来了凛冽的寒风,在这狭长的巷子横冲直撞,那声音如同一个怨妇的嚎叫,紧紧地环绕着这对风残的老人。“老爷,您冷吗?我把披肩给您。”金太太脱下身上的丝绒披肩,预备为总理披上,可这披肩竟然像穿过空气一样,穿过了总理瘦小的身躯,金太太又试了几次,结果还是一样。
“太太,别试了,我不过是个长着人形的魂魄。”总理的声音依旧那样的遥远,金太太想去抚一下总理的脸颊,总理把脸侧了过去,谈定地说了一句:“我是来找清秋的。”金太太的手像被冷风冻住了一样,顿时僵了在空中,过了许久,一颗晶莹的泪珠像坠落的生命一样,清脆地滴在了地上,那破碎的声音和总理的声音一样悠远而熟悉,好像什么东西离开了金太太的身体,就立刻遁入到另外一个时空里去了。
“老爷,您找到清秋了吗?”金太太的话不带一些希望。
“找到了。”总理平静地回了话。
“老爷,您说您找到了清秋,她现在在哪儿?”金太太不能抑制心中的喜悦,她原本以为总理的话不过是来安慰她的。
“就在这巷子里,可惜晚了。”总理的嘴唇不住地颤抖,眼神越发显得迷离而绝望。金太太刚刚被点燃的希望,此刻却变成了带着恐惧的焦虑,她看得出总理也和她一样,被一种可怕的结局所挟持,她宁愿总理不要告诉她在清秋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清秋毕竟是她的儿媳妇,她怎么可能不想找到清秋呢。金太太被这种纠结的矛盾所束缚,她想起清秋在金家经历的风风雨雨,想起清秋的生日是在花朝,想起清秋那银铃般的笑声和纯洁的脸庞,那些片段想放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地掠过金太太的脑海里。此时的巷子像死亡一样寂寞。
“你变了。”总理的话没有任何血色,简单而局促。
“老爷,我如何变了?”金太太机械地回答着,她的眼神泄露了意识的缺席。
“你变得多愁善感,有点像小妇人家,拿不起也放不下。”总理似乎有些激动,但于金太太听来不过又是一阵遥远而熟悉的声音。清秋的影子悄悄地从金太太的眼神里溜走了,像一阵烟一样滑进了这凛冽的寒风里。金太太此刻才收舍目光,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撂下了一句“狠话”:
“你让我怎么办?你走了,这一大家子的老老少少都要我来管,你那些不争气的儿子整天花天酒地,魂不守舍,这个家哪一天可以让我省心的?还有你那个小老婆,拿不到家里的钱财,竟然像土匪扫荡一样把自己屋里的东西全卷走了。儿媳妇的话我不说,毕竟人家的孩子,可总不能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老爷,你说我多愁善感,拿不起放不下,我不过是一个寡妇,还要撑起一个家,老爷,这都是被这个家逼出来的呀。”金太太看了一眼总理,觉得他愈发地可怜,她硬是把心里的苦水又咽了回去。
金总理安静地听完金太太的哭诉,他摇了摇头,伸出皱巴巴的手拍了拍金太太的肩膀,金太太只觉得一阵风掠过了自己的肩膀,那样的无力,有那样的亲切,胜过一生的甜言蜜语。“老爷,清秋在哪儿,我想见见她,至少让我替燕西赔个不是。唉,燕西若是早一点改掉那些坏毛病,清秋也不至于离开金家。我真是担心他们母子二人哪,这兵荒马乱的年月,他们能到什么地方去呢。”
“就在那间四合院里。”金总理艰难地用手指了指远方。金太太循着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可巷子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门庭。“老爷,是哪一间,这里怎么都是些一样的院子?”金太太不解地看着总理。
“就是从这儿数过去第9间,门的两旁有副对联,木门上用白漆刷了一个‘冷’字,你过去敲敲门吧。”总理把头转了过去。
金太太数着门庭,满怀期待地走向那扇门。果然,她数到了9,见一“冷”醒目地印在了门板上,是用清秋的簪花格字体写成的,清瘦却不屈,柔美而又刚劲。“字如其人呀。”金太太喃喃地说了一句。门的两旁果然挂了一副对联,红色的宣纸几乎露出了白底,左联是:清雨雨巷巷连陌,右联是:秋水水街街通路,没有横批。金太太琢磨不出对联的意思,只觉得这样的格式似乎不是清秋的风格,且这对联全然没有喜庆的味道,不知为何要贴在门口。金太太觉得诧异,想让总理过来看一下。当她回过头去,竟然发现金总理已经不见了,眼前空留深邃的巷子,黑黢黢的,叫人害怕。“老爷,老爷。”金太太慌慌张张地喊了几声,这时,她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也那么得遥远而熟悉,金太太完全慌了神,她使尽所用的力气去推那扇木门,刚开了一条缝,只见一道白光刺过来,让她本能地用手去挡……
“太太,这里有封加急电报。”金荣见金太太微微地睁开了眼睛,连忙把一张电报纸递了上去。金太太又躺了一会儿,才慢慢地坐了起来。
“金荣,我睡了有多久?”
“大约半个时辰,太太。这里有一封加急电报,好像是七爷发来的。”
“嗯,你放在这儿吧,去给我沏杯绿茶,我有点口渴。”金太太隐约记得那一道白光,还有总理那消瘦的身影。“原来是个梦。”金太太低声地叹了口气,又重新躺会了太师椅。她拿过那份电报纸,上面盖了一个加急的大印,上面写道:
“母亲大人,我清明节抵京。安好!”落款是“燕西”。金太太微微一笑,嘀咕了一句:这讨债的儿子,也晓得回家探亲了。金太太随手把电报放在了一边,拿起了那本又厚又重的《红楼梦》,随便翻了下,恰好是黛玉葬花的那一章。“真是晦气。”金太太干脆合上了书,努力地回忆刚才的那个梦。她越想越觉得蹊跷,她不知道总理为什么要“托”这个梦给她,难道清秋没有北平?这些疑惑让金太太感到茫然,她决定等燕西把这个离奇的梦说给他听。
过了一会儿,金荣将沏好的龙井端了过来。“太太,您的茶。”金太太接过茶杯,用嘴稍微抿了一下,然后不紧不慢地嘱咐金荣道:“燕西清明节到北平,你去火车站接他一下。对了,再通知一下他几个哥哥,还有敏之和道之。那天都让他们到这儿来,燕西回来了,让这一家子也聚一下,图个热闹。”
“太太,我一定亲自把七爷接回来,您就放心吧。”金荣预备转身离开,金太太又唤了一句,“金荣,把这里的杜鹃都换成百合吧,你去花市买些开花的盆栽,一百株就够了。”金太太很惊讶自己的这番话,她没有丝毫犹豫就脱口说了出来,像是早就酝酿好的一件事。
“太太,这么多杜鹃都要换成百合吗?把它们都拔了岂不浪费了您一番辛劳,您不是挺喜欢杜鹃的热闹吗?”金荣大惑不解,他耐心地等着金太太的解释。
虽然这个想法金太太无从追溯,不过她很自然地把它和那个梦联系在一起。她听燕西说过,清秋素喜百合,婚礼的那天燕西在新房里洒满了百合,金太太对燕西的许多习惯都不赞成,可投清秋之所好却让她觉得一点也不做作,似乎是燕西为数不多的几件让她满意的事情,她觉得清秋这孩子真是不简单,不仅看着让人舒服,而且想着也让人宽慰。
“杜鹃热闹是热闹,可不够大气,我们金家也是书香门第,不该种些过于俗气的花,这样会让外人觉得金家不过是一团好看的花絮,等到败了枯了,就没有了生气。这不是金家的传统,今日虽不比昔日的繁华,可我们绝不媚俗,金家究竟还是最骨气的、有气质的大家。”金太太字字铿锵。
“太太说的是,我立刻差人去花市买花,等到七爷回来的时候,这儿定摆满了百合,您看得一定顺心。”
“嗯,我到山上的凉亭里去坐一会儿,晚饭前回来。”说罢,金太太拿起《红楼梦》,招呼另外一个听差的下人和她一起往山顶走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