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小时候说起
September
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了,她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迪士尼乐园。也记不清是宣传片还是纪录片了,唯一清楚的是那梦幻城堡和扭着屁股腆着肚子走来走去的唐老鸭米老鼠人偶和其中大小朋友们满足的笑让小女孩心动不已。荧光屏上说世界上有三家迪士尼乐园,分别为在美国佛罗里达和加州,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都好遥远啊,远到迪士尼成了小小的她当时一个很大的心愿。远到如果不是这次的出游小伙伴例行公事的安排了这一站,今日的她早就忘了原来那个小小的她当初的心愿。在百无聊赖的坐了两遍跳楼机之后,走在Tokyo DisneySea美式风格的小街上抱怨着没意思,对被人群拥簇着搔首弄姿的人偶避之不及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不记得从哪里看来的那句话,并有了切实而深刻的体会,"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5岁的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
October
望着"一只耳"的白色卡罗拉绝尘而去,她一下子冷静下来,自己刚才不顾M感受的发脾气是有些过分了。也许M说的没错,她就是看不上M,不然为什么总是嫌弃ta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为什么时常觉得ta那点小心思狭隘可笑,为什么明知道ta反感,还要找看起来多少有点暧昧的朋友发牢骚来驱赶孤独感。但若是不爱,为什么会特别的心疼ta,甚至想替ta做很多事情,感着冒给熬夜的ta送饭,一次又一次下了班应酬完还大晚上的从全城的最北边奔到南边再到东边给ta送东西,再一个人冒着夜风回家。要是爱,那为什么会时常觉得力不从心的疲累,想要和ta分手的念头总不可抑制的时不时闪出来。要是不爱,怎么会却又笃定自己大概最后还会重投ta的怀抱……她不知道自己是想得太明白还是太不明白,她嫌弃ta的小心眼,固执己见和无知无畏,却又不得不承认事实证明,ta的不近人情的很多时候是对的。两个彼此看的太透的人,这么反复分和拉扯,感情越磨越疲沓,但那种安全感好像谁也替代不了似的。
最近又在心理学杂志上看到了这么个论调:我们在长大后会渴望找到和异性父母相似的人,那样既可以延续我没所熟知的那种美好或可怕的体验,也有机会可以继续玩改造游戏,把童年没有时间的改造梦想再找一个机会去实现以一下。追求的结果是重复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而她之所以对M又爱又恨,难聚难散,也许就是因为ta身上的味道像妈妈,而性格像爸爸吧。父女关系一直如履薄冰的她,一边唾弃着父亲的自私自大无知无畏,一边又从M身上看到了这种影子,难以自控想要试图纠正它。而儿时对母亲怀抱的巨大安全感,完全被相似的气息征服,从而有了亲近的欲望和心疼的触动。挥之不去的分手念头大概就是她潜意识里对重复父母相处模式的恐惧和抗拒吧。所以总是努力去挣脱这段关系,说服自己不要回头,并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他们还会分和几次。而此刻,那种想念又蔓延开了。
November
27岁,传说中女人最恨嫁的年纪。她自问不是个人有我有的人,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却也不是非得活在主流群体正统聚光灯下。私底下里小伙伴们都觉得她是个走心灵范儿不畏世俗眼光注重精神世界的姑娘,她自己心下或多或少有种少数派的优越感和苍凉的英雄主义情怀。
但站在了这个岁数上,就算她不敢承认也不想承认,但她真是不确定了。那个从学生时代就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是真正的赏心悦目甘之如饴还是只是在逃避?既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的风景只是看上去很美,而不能让她的内心获得满足和安定,那站在大多数人对立面的
一再坚持还有没有意义?相反方向一直不敢靠近的屏障,记忆里压抑的恐惧,不知所措的无助栽出的反叛,是真的那么坚不可摧么?
她动摇了。她不知道很多东西是真的不能接受还是仅仅是被恐惧蒙蔽了双眼,但她知道这一路走来,很多美好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象。同类属性天性里的缺点和缺乏兼容包容,以及世俗的压力,足以压倒她之前的幻想。又退回原点,不敢往任何一方迈一步,而背上的压力已像temple run里的大猩猩一样随时准备把她一口吞了。恐惧催促她做点什么,又让她下不定决心做什么。她畏首畏尾,生怕若干年后再看今天的自己,会像今天看六七年前的自己那样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站在任何群体里都觉得自己好像是异类,做贼般的心虚。特别是今天,翻看她手机照片的小姑娘一定无意中发现了她的秘密,所以才有了最后那个显得有点突兀的hug,眼神里大有深意似的。记得二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有位姐姐对她说Follow ur heart,而今年的春夏交际,有位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的大神告诉她,忍耐,等待。耐不住寂寞和紧迫感的焦灼让她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heart,而现实是她已经落后太多。之前朋友戏言的晚熟八年,让她已经来不及从容不迫的慢慢自我审视挖掘,少得可怜的实践经验更不足以让她洞悉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从模棱两可的被动接受到粉饰太平最后再忍无可忍的突然翻脸的模式确实太不妥当。
她无法解释这27年一路走来运气总不算特别差却一直离幸福感很远的bug究竟在哪儿。很认同伯特兰罗素对爱情的定义:“爱情,它是一种超过了肉欲的渴望,渴望能逃脱笼罩在男人与女人一生中巨大的孤独感”。而现实的讽刺是,让她暂时逃离或者忽视那种孤独感的只有曾经那只手覆在眼睛上的温热和会错意的片刻柔情。
记不清是小学几年级了,她第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迪士尼乐园。也记不清是宣传片还是纪录片了,唯一清楚的是那梦幻城堡和扭着屁股腆着肚子走来走去的唐老鸭米老鼠人偶和其中大小朋友们满足的笑让小女孩心动不已。荧光屏上说世界上有三家迪士尼乐园,分别为在美国佛罗里达和加州,日本东京和法国巴黎。都好遥远啊,远到迪士尼成了小小的她当时一个很大的心愿。远到如果不是这次的出游小伙伴例行公事的安排了这一站,今日的她早就忘了原来那个小小的她当初的心愿。在百无聊赖的坐了两遍跳楼机之后,走在Tokyo DisneySea美式风格的小街上抱怨着没意思,对被人群拥簇着搔首弄姿的人偶避之不及的时候,她突然想起不记得从哪里看来的那句话,并有了切实而深刻的体会,"15岁的时候再得到那个5岁的时候热爱的布娃娃,65岁的时候终于有钱买25岁的时候热爱的那条裙子,又有什么意义。"
October
望着"一只耳"的白色卡罗拉绝尘而去,她一下子冷静下来,自己刚才不顾M感受的发脾气是有些过分了。也许M说的没错,她就是看不上M,不然为什么总是嫌弃ta这也不好那也不对,为什么时常觉得ta那点小心思狭隘可笑,为什么明知道ta反感,还要找看起来多少有点暧昧的朋友发牢骚来驱赶孤独感。但若是不爱,为什么会特别的心疼ta,甚至想替ta做很多事情,感着冒给熬夜的ta送饭,一次又一次下了班应酬完还大晚上的从全城的最北边奔到南边再到东边给ta送东西,再一个人冒着夜风回家。要是爱,那为什么会时常觉得力不从心的疲累,想要和ta分手的念头总不可抑制的时不时闪出来。要是不爱,怎么会却又笃定自己大概最后还会重投ta的怀抱……她不知道自己是想得太明白还是太不明白,她嫌弃ta的小心眼,固执己见和无知无畏,却又不得不承认事实证明,ta的不近人情的很多时候是对的。两个彼此看的太透的人,这么反复分和拉扯,感情越磨越疲沓,但那种安全感好像谁也替代不了似的。
最近又在心理学杂志上看到了这么个论调:我们在长大后会渴望找到和异性父母相似的人,那样既可以延续我没所熟知的那种美好或可怕的体验,也有机会可以继续玩改造游戏,把童年没有时间的改造梦想再找一个机会去实现以一下。追求的结果是重复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而她之所以对M又爱又恨,难聚难散,也许就是因为ta身上的味道像妈妈,而性格像爸爸吧。父女关系一直如履薄冰的她,一边唾弃着父亲的自私自大无知无畏,一边又从M身上看到了这种影子,难以自控想要试图纠正它。而儿时对母亲怀抱的巨大安全感,完全被相似的气息征服,从而有了亲近的欲望和心疼的触动。挥之不去的分手念头大概就是她潜意识里对重复父母相处模式的恐惧和抗拒吧。所以总是努力去挣脱这段关系,说服自己不要回头,并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但其实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他们还会分和几次。而此刻,那种想念又蔓延开了。
November
27岁,传说中女人最恨嫁的年纪。她自问不是个人有我有的人,虽然表面上道貌岸然,却也不是非得活在主流群体正统聚光灯下。私底下里小伙伴们都觉得她是个走心灵范儿不畏世俗眼光注重精神世界的姑娘,她自己心下或多或少有种少数派的优越感和苍凉的英雄主义情怀。
但站在了这个岁数上,就算她不敢承认也不想承认,但她真是不确定了。那个从学生时代就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下子变得尖锐起来。是真正的赏心悦目甘之如饴还是只是在逃避?既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的风景只是看上去很美,而不能让她的内心获得满足和安定,那站在大多数人对立面的
一再坚持还有没有意义?相反方向一直不敢靠近的屏障,记忆里压抑的恐惧,不知所措的无助栽出的反叛,是真的那么坚不可摧么?
她动摇了。她不知道很多东西是真的不能接受还是仅仅是被恐惧蒙蔽了双眼,但她知道这一路走来,很多美好只是她一厢情愿的想象。同类属性天性里的缺点和缺乏兼容包容,以及世俗的压力,足以压倒她之前的幻想。又退回原点,不敢往任何一方迈一步,而背上的压力已像temple run里的大猩猩一样随时准备把她一口吞了。恐惧催促她做点什么,又让她下不定决心做什么。她畏首畏尾,生怕若干年后再看今天的自己,会像今天看六七年前的自己那样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站在任何群体里都觉得自己好像是异类,做贼般的心虚。特别是今天,翻看她手机照片的小姑娘一定无意中发现了她的秘密,所以才有了最后那个显得有点突兀的hug,眼神里大有深意似的。记得二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有位姐姐对她说Follow ur heart,而今年的春夏交际,有位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的大神告诉她,忍耐,等待。耐不住寂寞和紧迫感的焦灼让她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heart,而现实是她已经落后太多。之前朋友戏言的晚熟八年,让她已经来不及从容不迫的慢慢自我审视挖掘,少得可怜的实践经验更不足以让她洞悉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从模棱两可的被动接受到粉饰太平最后再忍无可忍的突然翻脸的模式确实太不妥当。
她无法解释这27年一路走来运气总不算特别差却一直离幸福感很远的bug究竟在哪儿。很认同伯特兰罗素对爱情的定义:“爱情,它是一种超过了肉欲的渴望,渴望能逃脱笼罩在男人与女人一生中巨大的孤独感”。而现实的讽刺是,让她暂时逃离或者忽视那种孤独感的只有曾经那只手覆在眼睛上的温热和会错意的片刻柔情。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