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梨園記 (轉)
即便只能做他命裏的流水落花,我亦不悔恨。
【憶江南】
江南好,有蘇杭美,有秦淮愁,有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的揚州,有明月,有煙雨,有烏蓬船,有子夜鐘,有碧草如絲的初春。
這般的初春裏,還有春衫輕薄的小少年,靜靜坐在雨後清凈的青石階上。他身後的院落內,小小的垂髫女童,穿錦繡衣裳,輕揚水袖,稚嫩的嗓音,正唱起,良辰美景奈何天。
午後的日光靜暖,幾乎令人入夢。
十年一覺的揚州夢。
【皂羅袍】
民國十四年,梨花紛紛,如飛雪。
夜燈初上,戲園的幕布拉開,京胡月琴在沈濃的暮色裏咿呀著,蔓延出無邊歡暖。
戲臺上,盛妝的女子,輕翹蘭花,唱一支西皮散板,嗓音如流水瀉地,如珠落玉盤。扮相雖然嬌美,眼角眉梢卻生出淡淡閑愁,遮掩不住。臺下人看在眼中,先有片刻的恍惚,隨後,滿堂喝彩。
京城,錦雲班,如今的頭牌花旦,名喚秦素衣。
滿城皆知。一年前,三月初三,城南的一場大火,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牡丹葬身火海。也正是那一天起,始終為牡丹配戲的秦素衣便被推上了前臺,半推半就。虧得了素衣,一出《貴妃醉酒》,念白,唱詞,身段,眼神,樣樣都絕佳。錦雲班不但不曾出醜,反而聲名鵲起。
散了戲,秦素衣的名字開始在看客們口中流傳,說看不出素衣竟有這樣的天分,她身子單薄,氣色也略顯蒼白,唱《貴妃醉酒》,本該勝不過白牡丹恣意濃艷的美,可是偏偏是她添了絲縷憂愁的模樣,更像是戲文裏醉酒的幽怨妃子。
幽怨,也難怪,白牡丹唱貴妃楊玉環時,秦素衣是為她唱那失寵的梅妃的。
如今唱梅妃的人是霓裳。
起初,素衣身邊一直沒有合心意的小旦。直至半年前,霓裳來到錦雲班,漸漸開始為素衣配戲。霓裳在戲臺上扮起小丫鬟來嬌俏甜美,沒有素衣從前落落寡合的樣子,下了臺更是跟緊了素衣,親近得寸步不離。
人人都說,霓裳簡直是素衣的影子,二人在臺下已然好得形影不分,待到登臺,塗粉面,抹胭脂,點絳唇,貼花片,出唱亮相,真真是一對梨園花。
素衣霓裳,花開並蒂,對影成雙。
唱《白蛇傳》,素衣是白娘娘,霓裳是小青。唱《西廂記》,素衣是崔鶯鶯,霓裳便是紅娘。若唱一折《牡丹亭》,素衣是杜麗娘,霓裳便是春香。
不是不羨妒。
戲班的頭牌花旦,連戲衣首飾都是專門裁制的。衣裳是真絲銀線,繁綢錦緞,水紅底子手繡大朵牡丹,再配上金釵銀釧,碧玉翠珠,才成就那戲臺上雲霞璀璨的模樣。
清早在後園內吊嗓,日昏開場前的打扮,闌夜裏卸下梳妝,多少次,霓裳悄悄窺看素衣,看到幾乎癡住,禁不住去想,不知何時自己才能穿上這麽一身行頭,輕揚水袖,婉轉回身,婷婷裊裊唱上一折,“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是素衣最出名的一出戲,也是雲景辰最愛的一出戲。
初見雲景辰的那一晚,霓裳第一次沒有纏著素衣,而是獨自關起門,學著素衣的模樣,輕翹蘭花,曼舞長袖,心底忽然生出隱約的不安。她知道,自己本不會想取代素衣來唱那一折《牡丹亭》,倘若沒有雲景辰。
【錦堂春】
初見雲景辰,唱的就是這出《牡丹亭》。
那一晚,霓裳扮的小丫鬟春香才輕盈盈上了場,擡眼笑,向素衣道一聲,小姐,笑容往臺底下拋過去,就遇上了那一雙澄明的眼睛。男子穿一身深青長衫,手裏輕輕搖捏著細白瓷的茶杯,眉間明朗,眼底又盡是柔和。
一折戲唱罷,霓裳退下了臺,卻又停住步子,躲在幕布旁去看那青衫男子,誰料男子也站起身,竟一直往後臺走來。霓裳忍住心裏突兀的跳,佯裝無意地向身旁的小花旦探問,換回一道斜睨的目光,怎麽,你竟不知道雲景辰。
霓裳怔住,雲景辰,她怎會不知道。
雲家是京中的深宅大門,二少爺景辰同別家大戶的公子相比,並不如何出息,倒也不曾驕橫欺人,只不過沈湎於詩書酒畫裏,每日虛度。近些年,更是常在戲園子裏流連,最愛的就是一出《牡丹亭》,每一場都不肯落下。
而在錦雲班內,人人皆知雲景辰,只因為,他與素衣本是一對璧人。
霓裳看著雲景辰往素衣身旁走去的背影,看著素衣淺笑著揚起帶妝的桃花面容,心頭一緊,沁出霍霍的涼意來。
戲再開場時,霓裳已漸漸管不住自己的心思,原本活絡的眼神不時在雲景辰身畔流連。於是看得分明,雲景辰的目光也是追著戲臺上流轉,笑也是,愁也是,可他那一雙眼裏看見的只有秦素衣。霓裳難免要分了神。
下了戲,夜已深深,戲園子曲終人盡,只剩下未吃盡的殘茶,在空蕩蕩的木案上倏倏地冒著熱氣。
霓裳坐在素衣身後,將手中握住的一塊白雲緞帕子反復地揉纏,終於忍不住開了口,問起,素衣姐姐,你和那雲家的少爺,是如何相識的。
正對著銅花鏡卸妝的素衣,聽見背後霓裳提起雲景辰,忽地一怔,眉心微微蹙,又轉瞬間平復,莞爾淺笑,講起了一年前的春。
一年前的春,也是紛紛梨花,如飛雪。
天色漸漸地昏,戲園裏來客也漸漸如織,好戲尚未開場。她手中,捧一只金澄澄的梨子,匆匆地下樓去,誰料有登樓的青衣男子迎面走來。相逢處,就是那麽一錯身,她手中的梨子被碰落下樓梯去。就是那麽一錯身,她望見他的眉目明朗,他望見她的笑靨如花,從此眼中,只有彼此,再沒有旁人。
那一錯身的良辰,暖閣裏仿佛連花都是醉的。
素衣一邊講述,一邊輕輕去緩開旗袍領上的襟花盤扣,取出頸間掛著的墜子來。那是一枚小小金鎖片,在飄搖燭火裏映出微小的光芒。素衣將它握在手中摩挲,自顧自地淺笑,全然忘了身旁。
所以,她沒也有看見,身旁的霓裳正咬緊了嘴唇。
【花間錯】
一錯身,一生錯。
霓裳獨坐在子夜的涼月裏,反復思量著這一句話,將手中那一塊雲白緞帕不自覺地狠狠握緊。景辰與素衣的往日事,霓裳並非不曾聽聞過。然而,那往日事正似素衣的眉心微蹙,別有隱情。
如素衣所說,是那一天,也是那一刻,他的良辰好景,她做如花美眷。只不過,那時雲景辰的身邊還有另一位妖嬈女子,正穿一襲鑲金線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挽著景辰的手巧笑婉轉。那女子便是從前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牡丹。
當年,白牡丹以一曲《牡丹亭》,令雲家少爺一見傾心。從此雲家少爺每晚到錦雲班捧場,只為聽白牡丹唱一折《牡丹亭》,聽得眼底眉梢都是溫存。原以為花好月圓,誰料半途又出了一個秦素衣,山海盟也成了過眼塵。
因而,當素衣講起她與雲景辰的曾經,霓裳狠狠咬緊了嘴唇,仍不能抑制地想起,一年前,當她孤身一人來尋找忽然失去了音信的姐姐,卻只找到了一座荒涼的孤墳,和一塊殘破的白雲緞帕。
帕子上寫了一句話。一錯身,一生錯。
【醉扶歸】
秦素衣醉了。
黃湯烈酒,一杯一杯地灌下去,任誰也勸不住,早成酩酊。
素衣說,她看見了白牡丹。
子夜時分,素衣方才卸了梳妝回房,起身關窗的一刻,在遠處幽黑的角落裏瞥見女子的身影掠過。清涼的月光下,照見了黑影所穿的那一襲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大朵濃艷的牡丹花開在肅殺的白緞子上,說不出的詭異。而那分明是白牡丹生前最喜歡的衣裳。
霓裳趕來時,素衣已然醉得不成樣子,眼裏噙著淚,地上還殘著摔破的酒盅。霓裳上前去奪素衣手中的酒,拉扯間卻被素衣潑了滿身,才穿上身的一件嶄新雪白兔裘汙上了好大一片黃漬,還顧不得擦拭,已聽見素衣在一旁低低地哭出聲來。
素衣說,是我負了牡丹,她是來向我索命了。
於是,那些原本無人知曉的往事,霓裳也知道了。
其實,對白牡丹情深不渝的雲景辰忽而薄幸,並非只是因與秦素衣偶然的一見驚鴻,而是素衣原本早已處心積慮,要從牡丹身上奪去雲景辰的歡心
素衣先設法引得景辰註目,後來又以白牡丹的名字作下書箋,邀約景辰到花下林間,自己則事先梳妝妥當,待景辰來到,她便盈盈地唱上了一折《牡丹亭》。
景辰此前也曾看過素衣的戲。然而,那時的素衣只是牡丹身旁配戲的小旦,在臺上,她只不過有小丫鬟春香的戲份。但在景辰面前,素衣不再是那個稚嫩的小丫鬟,而是濃妝淡抹,繁綢錦緞的佳人,令雲景辰不能不迷離,不得不失神,不得不流露出那眼底眉梢的溫存。
可景辰不知,素衣也邀了牡丹,只不過晚了足足半個時辰,令牡丹只得恨恨在旁看這一幕溫情切意,軟語綿綿。以牡丹的驕傲和倔強,終究容忍不下景辰哪怕只是片刻的分心,之後一次次地吵鬧起來,彼此都愈加灰了心。而素衣那與牡丹全然不同的清淡素靜,隱隱傷涼的模樣,漸漸將景辰對牡丹的癡迷逐寸瓦解。
待到牡丹覺察時已然遲了,任憑她使出怎樣的手段,或嬌嗔,或佯怒,或傷神,景辰的眼底也再沒有從前的笑語溫存。牡丹方才明白,雖然景辰仍舊每晚來錦雲班聽《牡丹亭》,卻已不再是為了她白牡丹。
望著哭訴的素衣,霓裳始終說不出一句話,終於等到素衣哭累了,也說累了,又哄著素衣吃了杯茶,上床歇息下,才得以脫身回房。
進了屋,霓裳將房門鎖住,倚立在門邊良久出神。
清冷月光從碧紗窗縫內斜斜灑進來,照在霓裳的雪白兔裘上,將新汙的那一片殘黃酒漬照得突兀。霓裳這才回轉過來,輕手將這身兔裘鬥篷解 下褪去,露出了裏邊的衣裳。正是一襲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大朵濃艷的牡丹花開在肅殺的白緞子上,說不出的詭異。
旗袍袖內藏著的東西被丟進梳妝臺上的木匣子裏。那是一只小小的淡青瓷瓶,已然空了。
【舞霓裳】
翌日,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雲景辰不來戲園,錦雲班也不唱《牡丹亭》。
三月初三是白牡丹亡故的祭辰,時至今日,整整一年。
早上,錦雲班照例在後園練嗓,不見了素衣,記起她前一晚的酒醉,想來是她起身遲了,便無人在意,到了梳妝上戲的時候還不見人,大家才有些發急。
素衣卻來了,匆匆,神色微微蒼白,不及多語,只忙忙梳妝。
這一天唱的是《貴妃醉酒》,素衣登臺亮相,揚手飛袖,仍然好聲不絕,待到啟口,卻是一頓。胡琴急急地遮掩過去,再起,再頓,琴弦聲漸漸弱了,遊絲似的,終於嘎然。
寂寂無聲。
戲臺上那醉酒的妃子,胭脂濃艷,卻遮不住蒼白的容色,惶恐的眼神。她終於掩面,聲嘶力竭地哭喊,淒冷絕望,隨後瘋了似地逃開。
整座京城都聽見了那個粗嘎嘶啞,淒冷絕望的聲音。秦素衣最後的聲音。
她說,報應。
戲臺上下頓時亂作一團,人聲嘈雜,只有霓裳楞著立在臺上,怔怔失神,手上端起的水袖良久忘了收起。
秦素衣,終於,啞了。
【合歡誤】
雲景辰聞訊匆匆趕來時,錦雲班已停了戲。
推開素衣的房門,從前那個見他進門便會盈盈而笑奉上清茶的女子,此刻卻哪裏還有蹤影。景辰蹙緊了眉,正不知要去哪裏尋找,卻忽然怔住,記起一年前牡丹失蹤的夜,還有城南觀音寺的大火,一顆心忽地墜進深淵去。
城南的觀音寺,三更夜半。
有途經寺旁的打更人,見寺中有隱隱的火光飄搖,記起這座破敗的寺院已失修良久,附近根本杳無人煙,背上不由地生出隱約的寒意來。接著又似乎聽見,有低啞的嗚咽聲從寺中傳出,忽然想起一年前在此燃起的那場大火,還有葬身火海的花旦白牡丹,打更人的臉色忽然蒼白,拔足落荒而逃。
只是,此刻在寺中嘶啞低唱的女子,並非白牡丹的鬼魂,而是錦雲班的另一名花旦秦素衣。
環顧寺內,被煙火熏成焦黑的墻壁,還有陳舊的椽木梁柱,每一處,都令素衣憶起,一年前的那一個夜。
一年前,三月初三的夜,在素衣的夢魘中曾無數次出現。
那一夜,牡丹將素衣約至城南的觀音寺,放起一場大火,燎紅了京城的半片天。烈火中,牡丹抓住素衣的腕子,淒厲地大笑,唱起了《牡丹亭》,聲嘶力竭。素衣在慌亂中拼命掙脫,逃出了火場,而牡丹卻在大火中葬身。欲哭無淚。
此刻,仿佛又是那一個夜,城南,舊寺,盛妝的女子,揚水袖半掩面,以一把粗啞的嗓音唱起《牡丹亭》,只是這一次,這出戲的主角已換成了自己。素衣終於明白,當年的牡丹,是怎樣傷心欲絕。
是了。是她奪走景辰,害了牡丹,做下這彌天的冤孽,如今才天怒人怨,落得這般情境。她不能唱,不能念,這一把嗓音聽聽都要令人心寒。景辰哪裏還會再為她癡纏,自有後來人。她和牡丹都是舊人。
牡丹在火中的笑一年來時時刻刻在她耳邊。笑得好。她負了牡丹,她當相酬,到黃泉再與牡丹唱一曲醉酒,唱一曲驚夢,她做她的春香。
牡丹素衣,花開並蒂,對影成雙。
城南的觀音寺又一次烈火彌天。
匆匆趕來的雲景辰遙遙望見素衣的身影。她如戲臺上一般,身穿錦繡戲衣,桃花面上濃艷的楊妃妝,輕揚一把水袖,回眸嫣然笑,一縱身,便在大火中消失不見。
景辰匆忙伸手去抓,只抓住空空一捧夜風。
【三煞】
想起那日,牡丹在火中淒厲地唱那一折《牡丹亭》,嘶啞的嗓音,就如我此時一樣罷。當真是因果報應。
牡丹,我從不曾想竟會害了她性命,只怪我,放不下景辰。
無人知,我思念這至愛《牡丹亭》的男子,已有整整十年。
十年前,隨師父走碼頭唱戲,泊居在揚州。
煙雨中曾有小小少年,捧一只金澄澄的梨子送我,為的是換我為他唱上一折《牡丹亭》。他坐在石階前,細細看我水袖輕舞,聽我低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任我嗓音稚嫩,他仍不厭倦。
頸上戴的金鎖片,是他留給我惟一的信物。這些年,我不肯離身地藏著,握在手中輕撫,便仿佛又見他在身邊。就這麽,連鎖片上篆刻的字,都被我摩挲得不能辨認。
雖只有短短的一季春,那揚州城中的小少年,仍在我心底深深烙印,無盡綿延。
直到我初次遇見景辰,輕挽牡丹的手,眉目柔和地淺笑。我哭了。我知道,我終於尋回了舊日的眷戀。只是未料想,他是雲府的少爺,是牡丹身邊的人,是我高不可攀。
只怪我,放不下他。
有一句話,一直想向景辰詢問。我卻不曾問,不敢問。
只因為我再明白不過。秦素衣,雖是傾動京城的頭牌花旦,卻也不過是下九流的優伶,和雲府的少爺,斷然不會有地久天長,白首偕老的結局。
更何況,我知道,景辰心底另藏著一名女子,那才是他思念的人,是他至愛《牡丹亭》的原因,不然,他不會只在牡丹或我唱起《牡丹亭》的時候,眼中才有綿綿眷戀。她心底的女子,我不知她是誰,卻明白,與她比較,秦素衣與白牡丹,都不過流水落花。
然而,即便只能做他命裏的流水落花,我亦不悔恨。
熊熊燃起的大火裏,我依稀望見景辰。他慌慌地趕來,似乎有焦急。這大約是第一次,他為了戲臺下的我生出掛念,令我心頭一暖。
這一刻,我忽然有了勇氣,要替自己爭個明白。我要問他一句,你可曾,記得揚州城的梨兒。可是原來我忘了,我已經問不出聲。
牡丹。我來了。
【二煞】
小小的淡青瓷瓶,裏邊盛著的藥粉,名叫金雞破啼。雙手顫抖著,將它下進茶裏時,我落的眼淚都是冷的。
頭牌花旦,錦繡戲衣,顯赫聲名,還有,雲景辰。姐姐,這女子從你身上奪走的,我要她一樣一樣地償還,一樣也不能少。
在世間,我惟有姐姐。
一年前,跪在姐姐的墳上,我立誓報仇,要害死她的人償還。
那時,雲家少爺同錦雲班兩名花旦的糾纏已經傳遍京城。我以為,必定是秦素衣,貪戀雲家的富貴,橫刀奪愛,才害姐姐落得如此結局,因而,我憑借姐姐教我唱的曲子,隱藏身世,進了錦雲班。
素衣對我毫不見疑,我甚至成了隨在她身旁的小旦,為她唱紅娘,唱小青,唱春香。我在她身側妍妍而笑,看得人人都說,我和素衣,是一雙梨園花,就好似曾經的素衣和……他們頓住不提。每度聽聞至此,我只是笑得更嬌俏,卻無人知道,這如花笑靨之下,藏著刻骨的恨。
我也曾追問過素衣,問她和景辰的曾經。可她只顧對我隱瞞,全然不提起白牡丹,仿佛這故事裏根本不曾有過姐姐。於是,我故意扮作姐姐模樣,她果然心懷懼怕,驚惶失措,醉了酒,什麽都說了出來。
被我下了藥的,就是那一杯醒酒茶。
秦素衣,這傾城的紅伶,她空有一把鶯燕嗓音,卻再也唱不出《牡丹亭》了。雲景辰可還會愛一名唱不了戲的戲子麽。
可是,我料不到她竟會去引火自 焚,料不到原來她是真心愛上了雲景辰。就像我料不到,才不出三月,就傳出了雲府二少爺定下親事的消息。
姐姐,素衣,她們為了愛他,落得這般淒冷的下場,而他,就這麽,輕易地忘了她們。
這樣的世家公子,遇上了,逢場作戲便罷了,何苦一顆真心地捧出去,去要個什麽結局。誰相信有結局。
姐姐,這樣的男子,原本便是你不該去愛的,也不是素衣該去愛的。
可是為什麽,我會傷心。
【一煞】
陸家只是一門落魄小戶,與雲家聯姻,門第太不相稱。
可我執意娶陸沅芷,父親摔碎了茶盅,卻終於是答允了。他說,總比你從前癡迷那些戲子要好得多。
我的心裏如刀子割開一般痛,可我還有什麽資格追悔,一年前我辜負了牡丹,如今又連累了沅芷。
一切全自那時起,十二 歲那年,隨母親下揚州省親。
春日午後,獨自在墻外躑躅而行,不經意間有歡悅的吟唱入耳。仔細望去,是戲班師父正教一名小小女孩唱曲。唱的是,一折《牡丹亭》。
小小的女孩,鄭重地翹起蘭花手,用心背著戲文,姿勢腔調自然未免粗拙,可望在我眼裏,只覺玉雪可愛。
師父喚她小梨兒,想來是喜歡梨子的罷。因而,我每日都拿一只梨來送她。金澄澄的梨子,梨兒捧它在手裏,笑成一朵小花,我便比什麽都歡喜了。
後來,我隨母親回京,戲班卻要南下,終究是失散了。
臨行的一日,我最後一次去看她,聽她為我唱《牡丹亭》,良辰美景才唱到半途,我就匆匆將手中的東西塞進她手心,頭也不回地逃了。
小小的金鎖片,我自幼隨身帶著,從此取下送了她。我還有什麽可以送她呢。
那短短的一季春。
只是,從此就入了心,密密麻麻,有始無終。那曲子,還有那人兒。
我愛了牡丹,是因偶然撞見她婷婷裊裊地唱了一出《牡丹亭》,那麽像梨兒。愛了素衣,是因她捧那一只金澄澄的梨子,笑靨如花的模樣,那麽像梨兒。
或者,在我心底,原本便不曾有愛,只有像,或是更像。
我迷上《牡丹亭》,迷上唱《牡丹亭》的女子,都只不過,因為十年前,心底藏下的那個小小的人兒。
可是誰曾想,那一日,烈火裏,我抓不住素衣,只拾得了她遺下的東西,那枚小小的金鎖片。陳跡斑駁的金鎖片,我最最熟悉不過的金鎖片,上面篆刻的字即便已辨認不清,我也知道,那分明該是,雲。
我錯愕,隨後,天旋地轉。
原來,我已經尋回了你,原來,我又一次把你丟了。
【聲聲慢】
時至重九,秋風起,京城中開滿金燦燦的菊。
錦雲班停戲三天。雲府門前卻是披紅結彩的熱鬧模樣。
只因雲府二少爺雲景辰與城北陸家小姐聯姻,大辦喜事,擺下整整三日的流水席,請了全城最出名的樂班與戲子唱堂會,慶和班的老生,四喜班的花臉,還有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霓裳,唱的是《彩樓配》,《明珠記》,《樓臺會》,不唱《牡丹亭》。
霓裳輕盈盈上了場,笑容往臺底下拋過去,臺下那雙原本澄明的眼睛卻只有黯然,而他身旁,有端莊而淡漠的女子,身披嫣紅喜服。霓裳心知,這就是陸家小姐,如今雲景辰的妻,心底忽然就紮進了刺。
秦素衣,你可看見了,他如今已另有新歡。
秦素衣,讓我來替你一看,這終與他長相守的女子,究竟是何等嬌美容顏。她……
戲臺上的艷妝女子,原本是該笑靨如花,誰料卻淚雨滂沱。
【煞尾】
景辰最愛執筆畫我,畫我的各色模樣,畫在大朵大朵的牡丹叢中。
見過的人誰不稱羨一句,兩廂歡悅,花好月圓。
可我卻知道,那畫中人並不是陸沅芷。只因,我自幼心口有疾,從來聞不得牡丹。
【憶江南】
江南好,有蘇杭美,有秦淮愁,有煙花三月下揚州。
煙花三月的揚州,有明月,有煙雨,有烏蓬船,有子夜鐘,有碧草如絲的初春。
這般的初春裏,還有春衫輕薄的小少年,靜靜坐在雨後清凈的青石階上。他身後的院落內,小小的垂髫女童,穿錦繡衣裳,輕揚水袖,稚嫩的嗓音,正唱起,良辰美景奈何天。
午後的日光靜暖,幾乎令人入夢。
十年一覺的揚州夢。
【皂羅袍】
民國十四年,梨花紛紛,如飛雪。
夜燈初上,戲園的幕布拉開,京胡月琴在沈濃的暮色裏咿呀著,蔓延出無邊歡暖。
戲臺上,盛妝的女子,輕翹蘭花,唱一支西皮散板,嗓音如流水瀉地,如珠落玉盤。扮相雖然嬌美,眼角眉梢卻生出淡淡閑愁,遮掩不住。臺下人看在眼中,先有片刻的恍惚,隨後,滿堂喝彩。
京城,錦雲班,如今的頭牌花旦,名喚秦素衣。
滿城皆知。一年前,三月初三,城南的一場大火,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牡丹葬身火海。也正是那一天起,始終為牡丹配戲的秦素衣便被推上了前臺,半推半就。虧得了素衣,一出《貴妃醉酒》,念白,唱詞,身段,眼神,樣樣都絕佳。錦雲班不但不曾出醜,反而聲名鵲起。
散了戲,秦素衣的名字開始在看客們口中流傳,說看不出素衣竟有這樣的天分,她身子單薄,氣色也略顯蒼白,唱《貴妃醉酒》,本該勝不過白牡丹恣意濃艷的美,可是偏偏是她添了絲縷憂愁的模樣,更像是戲文裏醉酒的幽怨妃子。
幽怨,也難怪,白牡丹唱貴妃楊玉環時,秦素衣是為她唱那失寵的梅妃的。
如今唱梅妃的人是霓裳。
起初,素衣身邊一直沒有合心意的小旦。直至半年前,霓裳來到錦雲班,漸漸開始為素衣配戲。霓裳在戲臺上扮起小丫鬟來嬌俏甜美,沒有素衣從前落落寡合的樣子,下了臺更是跟緊了素衣,親近得寸步不離。
人人都說,霓裳簡直是素衣的影子,二人在臺下已然好得形影不分,待到登臺,塗粉面,抹胭脂,點絳唇,貼花片,出唱亮相,真真是一對梨園花。
素衣霓裳,花開並蒂,對影成雙。
唱《白蛇傳》,素衣是白娘娘,霓裳是小青。唱《西廂記》,素衣是崔鶯鶯,霓裳便是紅娘。若唱一折《牡丹亭》,素衣是杜麗娘,霓裳便是春香。
不是不羨妒。
戲班的頭牌花旦,連戲衣首飾都是專門裁制的。衣裳是真絲銀線,繁綢錦緞,水紅底子手繡大朵牡丹,再配上金釵銀釧,碧玉翠珠,才成就那戲臺上雲霞璀璨的模樣。
清早在後園內吊嗓,日昏開場前的打扮,闌夜裏卸下梳妝,多少次,霓裳悄悄窺看素衣,看到幾乎癡住,禁不住去想,不知何時自己才能穿上這麽一身行頭,輕揚水袖,婉轉回身,婷婷裊裊唱上一折,“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牡丹亭》,是素衣最出名的一出戲,也是雲景辰最愛的一出戲。
初見雲景辰的那一晚,霓裳第一次沒有纏著素衣,而是獨自關起門,學著素衣的模樣,輕翹蘭花,曼舞長袖,心底忽然生出隱約的不安。她知道,自己本不會想取代素衣來唱那一折《牡丹亭》,倘若沒有雲景辰。
【錦堂春】
初見雲景辰,唱的就是這出《牡丹亭》。
那一晚,霓裳扮的小丫鬟春香才輕盈盈上了場,擡眼笑,向素衣道一聲,小姐,笑容往臺底下拋過去,就遇上了那一雙澄明的眼睛。男子穿一身深青長衫,手裏輕輕搖捏著細白瓷的茶杯,眉間明朗,眼底又盡是柔和。
一折戲唱罷,霓裳退下了臺,卻又停住步子,躲在幕布旁去看那青衫男子,誰料男子也站起身,竟一直往後臺走來。霓裳忍住心裏突兀的跳,佯裝無意地向身旁的小花旦探問,換回一道斜睨的目光,怎麽,你竟不知道雲景辰。
霓裳怔住,雲景辰,她怎會不知道。
雲家是京中的深宅大門,二少爺景辰同別家大戶的公子相比,並不如何出息,倒也不曾驕橫欺人,只不過沈湎於詩書酒畫裏,每日虛度。近些年,更是常在戲園子裏流連,最愛的就是一出《牡丹亭》,每一場都不肯落下。
而在錦雲班內,人人皆知雲景辰,只因為,他與素衣本是一對璧人。
霓裳看著雲景辰往素衣身旁走去的背影,看著素衣淺笑著揚起帶妝的桃花面容,心頭一緊,沁出霍霍的涼意來。
戲再開場時,霓裳已漸漸管不住自己的心思,原本活絡的眼神不時在雲景辰身畔流連。於是看得分明,雲景辰的目光也是追著戲臺上流轉,笑也是,愁也是,可他那一雙眼裏看見的只有秦素衣。霓裳難免要分了神。
下了戲,夜已深深,戲園子曲終人盡,只剩下未吃盡的殘茶,在空蕩蕩的木案上倏倏地冒著熱氣。
霓裳坐在素衣身後,將手中握住的一塊白雲緞帕子反復地揉纏,終於忍不住開了口,問起,素衣姐姐,你和那雲家的少爺,是如何相識的。
正對著銅花鏡卸妝的素衣,聽見背後霓裳提起雲景辰,忽地一怔,眉心微微蹙,又轉瞬間平復,莞爾淺笑,講起了一年前的春。
一年前的春,也是紛紛梨花,如飛雪。
天色漸漸地昏,戲園裏來客也漸漸如織,好戲尚未開場。她手中,捧一只金澄澄的梨子,匆匆地下樓去,誰料有登樓的青衣男子迎面走來。相逢處,就是那麽一錯身,她手中的梨子被碰落下樓梯去。就是那麽一錯身,她望見他的眉目明朗,他望見她的笑靨如花,從此眼中,只有彼此,再沒有旁人。
那一錯身的良辰,暖閣裏仿佛連花都是醉的。
素衣一邊講述,一邊輕輕去緩開旗袍領上的襟花盤扣,取出頸間掛著的墜子來。那是一枚小小金鎖片,在飄搖燭火裏映出微小的光芒。素衣將它握在手中摩挲,自顧自地淺笑,全然忘了身旁。
所以,她沒也有看見,身旁的霓裳正咬緊了嘴唇。
【花間錯】
一錯身,一生錯。
霓裳獨坐在子夜的涼月裏,反復思量著這一句話,將手中那一塊雲白緞帕不自覺地狠狠握緊。景辰與素衣的往日事,霓裳並非不曾聽聞過。然而,那往日事正似素衣的眉心微蹙,別有隱情。
如素衣所說,是那一天,也是那一刻,他的良辰好景,她做如花美眷。只不過,那時雲景辰的身邊還有另一位妖嬈女子,正穿一襲鑲金線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挽著景辰的手巧笑婉轉。那女子便是從前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牡丹。
當年,白牡丹以一曲《牡丹亭》,令雲家少爺一見傾心。從此雲家少爺每晚到錦雲班捧場,只為聽白牡丹唱一折《牡丹亭》,聽得眼底眉梢都是溫存。原以為花好月圓,誰料半途又出了一個秦素衣,山海盟也成了過眼塵。
因而,當素衣講起她與雲景辰的曾經,霓裳狠狠咬緊了嘴唇,仍不能抑制地想起,一年前,當她孤身一人來尋找忽然失去了音信的姐姐,卻只找到了一座荒涼的孤墳,和一塊殘破的白雲緞帕。
帕子上寫了一句話。一錯身,一生錯。
【醉扶歸】
秦素衣醉了。
黃湯烈酒,一杯一杯地灌下去,任誰也勸不住,早成酩酊。
素衣說,她看見了白牡丹。
子夜時分,素衣方才卸了梳妝回房,起身關窗的一刻,在遠處幽黑的角落裏瞥見女子的身影掠過。清涼的月光下,照見了黑影所穿的那一襲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大朵濃艷的牡丹花開在肅殺的白緞子上,說不出的詭異。而那分明是白牡丹生前最喜歡的衣裳。
霓裳趕來時,素衣已然醉得不成樣子,眼裏噙著淚,地上還殘著摔破的酒盅。霓裳上前去奪素衣手中的酒,拉扯間卻被素衣潑了滿身,才穿上身的一件嶄新雪白兔裘汙上了好大一片黃漬,還顧不得擦拭,已聽見素衣在一旁低低地哭出聲來。
素衣說,是我負了牡丹,她是來向我索命了。
於是,那些原本無人知曉的往事,霓裳也知道了。
其實,對白牡丹情深不渝的雲景辰忽而薄幸,並非只是因與秦素衣偶然的一見驚鴻,而是素衣原本早已處心積慮,要從牡丹身上奪去雲景辰的歡心
素衣先設法引得景辰註目,後來又以白牡丹的名字作下書箋,邀約景辰到花下林間,自己則事先梳妝妥當,待景辰來到,她便盈盈地唱上了一折《牡丹亭》。
景辰此前也曾看過素衣的戲。然而,那時的素衣只是牡丹身旁配戲的小旦,在臺上,她只不過有小丫鬟春香的戲份。但在景辰面前,素衣不再是那個稚嫩的小丫鬟,而是濃妝淡抹,繁綢錦緞的佳人,令雲景辰不能不迷離,不得不失神,不得不流露出那眼底眉梢的溫存。
可景辰不知,素衣也邀了牡丹,只不過晚了足足半個時辰,令牡丹只得恨恨在旁看這一幕溫情切意,軟語綿綿。以牡丹的驕傲和倔強,終究容忍不下景辰哪怕只是片刻的分心,之後一次次地吵鬧起來,彼此都愈加灰了心。而素衣那與牡丹全然不同的清淡素靜,隱隱傷涼的模樣,漸漸將景辰對牡丹的癡迷逐寸瓦解。
待到牡丹覺察時已然遲了,任憑她使出怎樣的手段,或嬌嗔,或佯怒,或傷神,景辰的眼底也再沒有從前的笑語溫存。牡丹方才明白,雖然景辰仍舊每晚來錦雲班聽《牡丹亭》,卻已不再是為了她白牡丹。
望著哭訴的素衣,霓裳始終說不出一句話,終於等到素衣哭累了,也說累了,又哄著素衣吃了杯茶,上床歇息下,才得以脫身回房。
進了屋,霓裳將房門鎖住,倚立在門邊良久出神。
清冷月光從碧紗窗縫內斜斜灑進來,照在霓裳的雪白兔裘上,將新汙的那一片殘黃酒漬照得突兀。霓裳這才回轉過來,輕手將這身兔裘鬥篷解 下褪去,露出了裏邊的衣裳。正是一襲刺繡牡丹的白緞旗袍,大朵濃艷的牡丹花開在肅殺的白緞子上,說不出的詭異。
旗袍袖內藏著的東西被丟進梳妝臺上的木匣子裏。那是一只小小的淡青瓷瓶,已然空了。
【舞霓裳】
翌日,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雲景辰不來戲園,錦雲班也不唱《牡丹亭》。
三月初三是白牡丹亡故的祭辰,時至今日,整整一年。
早上,錦雲班照例在後園練嗓,不見了素衣,記起她前一晚的酒醉,想來是她起身遲了,便無人在意,到了梳妝上戲的時候還不見人,大家才有些發急。
素衣卻來了,匆匆,神色微微蒼白,不及多語,只忙忙梳妝。
這一天唱的是《貴妃醉酒》,素衣登臺亮相,揚手飛袖,仍然好聲不絕,待到啟口,卻是一頓。胡琴急急地遮掩過去,再起,再頓,琴弦聲漸漸弱了,遊絲似的,終於嘎然。
寂寂無聲。
戲臺上那醉酒的妃子,胭脂濃艷,卻遮不住蒼白的容色,惶恐的眼神。她終於掩面,聲嘶力竭地哭喊,淒冷絕望,隨後瘋了似地逃開。
整座京城都聽見了那個粗嘎嘶啞,淒冷絕望的聲音。秦素衣最後的聲音。
她說,報應。
戲臺上下頓時亂作一團,人聲嘈雜,只有霓裳楞著立在臺上,怔怔失神,手上端起的水袖良久忘了收起。
秦素衣,終於,啞了。
【合歡誤】
雲景辰聞訊匆匆趕來時,錦雲班已停了戲。
推開素衣的房門,從前那個見他進門便會盈盈而笑奉上清茶的女子,此刻卻哪裏還有蹤影。景辰蹙緊了眉,正不知要去哪裏尋找,卻忽然怔住,記起一年前牡丹失蹤的夜,還有城南觀音寺的大火,一顆心忽地墜進深淵去。
城南的觀音寺,三更夜半。
有途經寺旁的打更人,見寺中有隱隱的火光飄搖,記起這座破敗的寺院已失修良久,附近根本杳無人煙,背上不由地生出隱約的寒意來。接著又似乎聽見,有低啞的嗚咽聲從寺中傳出,忽然想起一年前在此燃起的那場大火,還有葬身火海的花旦白牡丹,打更人的臉色忽然蒼白,拔足落荒而逃。
只是,此刻在寺中嘶啞低唱的女子,並非白牡丹的鬼魂,而是錦雲班的另一名花旦秦素衣。
環顧寺內,被煙火熏成焦黑的墻壁,還有陳舊的椽木梁柱,每一處,都令素衣憶起,一年前的那一個夜。
一年前,三月初三的夜,在素衣的夢魘中曾無數次出現。
那一夜,牡丹將素衣約至城南的觀音寺,放起一場大火,燎紅了京城的半片天。烈火中,牡丹抓住素衣的腕子,淒厲地大笑,唱起了《牡丹亭》,聲嘶力竭。素衣在慌亂中拼命掙脫,逃出了火場,而牡丹卻在大火中葬身。欲哭無淚。
此刻,仿佛又是那一個夜,城南,舊寺,盛妝的女子,揚水袖半掩面,以一把粗啞的嗓音唱起《牡丹亭》,只是這一次,這出戲的主角已換成了自己。素衣終於明白,當年的牡丹,是怎樣傷心欲絕。
是了。是她奪走景辰,害了牡丹,做下這彌天的冤孽,如今才天怒人怨,落得這般情境。她不能唱,不能念,這一把嗓音聽聽都要令人心寒。景辰哪裏還會再為她癡纏,自有後來人。她和牡丹都是舊人。
牡丹在火中的笑一年來時時刻刻在她耳邊。笑得好。她負了牡丹,她當相酬,到黃泉再與牡丹唱一曲醉酒,唱一曲驚夢,她做她的春香。
牡丹素衣,花開並蒂,對影成雙。
城南的觀音寺又一次烈火彌天。
匆匆趕來的雲景辰遙遙望見素衣的身影。她如戲臺上一般,身穿錦繡戲衣,桃花面上濃艷的楊妃妝,輕揚一把水袖,回眸嫣然笑,一縱身,便在大火中消失不見。
景辰匆忙伸手去抓,只抓住空空一捧夜風。
【三煞】
想起那日,牡丹在火中淒厲地唱那一折《牡丹亭》,嘶啞的嗓音,就如我此時一樣罷。當真是因果報應。
牡丹,我從不曾想竟會害了她性命,只怪我,放不下景辰。
無人知,我思念這至愛《牡丹亭》的男子,已有整整十年。
十年前,隨師父走碼頭唱戲,泊居在揚州。
煙雨中曾有小小少年,捧一只金澄澄的梨子送我,為的是換我為他唱上一折《牡丹亭》。他坐在石階前,細細看我水袖輕舞,聽我低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任我嗓音稚嫩,他仍不厭倦。
頸上戴的金鎖片,是他留給我惟一的信物。這些年,我不肯離身地藏著,握在手中輕撫,便仿佛又見他在身邊。就這麽,連鎖片上篆刻的字,都被我摩挲得不能辨認。
雖只有短短的一季春,那揚州城中的小少年,仍在我心底深深烙印,無盡綿延。
直到我初次遇見景辰,輕挽牡丹的手,眉目柔和地淺笑。我哭了。我知道,我終於尋回了舊日的眷戀。只是未料想,他是雲府的少爺,是牡丹身邊的人,是我高不可攀。
只怪我,放不下他。
有一句話,一直想向景辰詢問。我卻不曾問,不敢問。
只因為我再明白不過。秦素衣,雖是傾動京城的頭牌花旦,卻也不過是下九流的優伶,和雲府的少爺,斷然不會有地久天長,白首偕老的結局。
更何況,我知道,景辰心底另藏著一名女子,那才是他思念的人,是他至愛《牡丹亭》的原因,不然,他不會只在牡丹或我唱起《牡丹亭》的時候,眼中才有綿綿眷戀。她心底的女子,我不知她是誰,卻明白,與她比較,秦素衣與白牡丹,都不過流水落花。
然而,即便只能做他命裏的流水落花,我亦不悔恨。
熊熊燃起的大火裏,我依稀望見景辰。他慌慌地趕來,似乎有焦急。這大約是第一次,他為了戲臺下的我生出掛念,令我心頭一暖。
這一刻,我忽然有了勇氣,要替自己爭個明白。我要問他一句,你可曾,記得揚州城的梨兒。可是原來我忘了,我已經問不出聲。
牡丹。我來了。
【二煞】
小小的淡青瓷瓶,裏邊盛著的藥粉,名叫金雞破啼。雙手顫抖著,將它下進茶裏時,我落的眼淚都是冷的。
頭牌花旦,錦繡戲衣,顯赫聲名,還有,雲景辰。姐姐,這女子從你身上奪走的,我要她一樣一樣地償還,一樣也不能少。
在世間,我惟有姐姐。
一年前,跪在姐姐的墳上,我立誓報仇,要害死她的人償還。
那時,雲家少爺同錦雲班兩名花旦的糾纏已經傳遍京城。我以為,必定是秦素衣,貪戀雲家的富貴,橫刀奪愛,才害姐姐落得如此結局,因而,我憑借姐姐教我唱的曲子,隱藏身世,進了錦雲班。
素衣對我毫不見疑,我甚至成了隨在她身旁的小旦,為她唱紅娘,唱小青,唱春香。我在她身側妍妍而笑,看得人人都說,我和素衣,是一雙梨園花,就好似曾經的素衣和……他們頓住不提。每度聽聞至此,我只是笑得更嬌俏,卻無人知道,這如花笑靨之下,藏著刻骨的恨。
我也曾追問過素衣,問她和景辰的曾經。可她只顧對我隱瞞,全然不提起白牡丹,仿佛這故事裏根本不曾有過姐姐。於是,我故意扮作姐姐模樣,她果然心懷懼怕,驚惶失措,醉了酒,什麽都說了出來。
被我下了藥的,就是那一杯醒酒茶。
秦素衣,這傾城的紅伶,她空有一把鶯燕嗓音,卻再也唱不出《牡丹亭》了。雲景辰可還會愛一名唱不了戲的戲子麽。
可是,我料不到她竟會去引火自 焚,料不到原來她是真心愛上了雲景辰。就像我料不到,才不出三月,就傳出了雲府二少爺定下親事的消息。
姐姐,素衣,她們為了愛他,落得這般淒冷的下場,而他,就這麽,輕易地忘了她們。
這樣的世家公子,遇上了,逢場作戲便罷了,何苦一顆真心地捧出去,去要個什麽結局。誰相信有結局。
姐姐,這樣的男子,原本便是你不該去愛的,也不是素衣該去愛的。
可是為什麽,我會傷心。
【一煞】
陸家只是一門落魄小戶,與雲家聯姻,門第太不相稱。
可我執意娶陸沅芷,父親摔碎了茶盅,卻終於是答允了。他說,總比你從前癡迷那些戲子要好得多。
我的心裏如刀子割開一般痛,可我還有什麽資格追悔,一年前我辜負了牡丹,如今又連累了沅芷。
一切全自那時起,十二 歲那年,隨母親下揚州省親。
春日午後,獨自在墻外躑躅而行,不經意間有歡悅的吟唱入耳。仔細望去,是戲班師父正教一名小小女孩唱曲。唱的是,一折《牡丹亭》。
小小的女孩,鄭重地翹起蘭花手,用心背著戲文,姿勢腔調自然未免粗拙,可望在我眼裏,只覺玉雪可愛。
師父喚她小梨兒,想來是喜歡梨子的罷。因而,我每日都拿一只梨來送她。金澄澄的梨子,梨兒捧它在手裏,笑成一朵小花,我便比什麽都歡喜了。
後來,我隨母親回京,戲班卻要南下,終究是失散了。
臨行的一日,我最後一次去看她,聽她為我唱《牡丹亭》,良辰美景才唱到半途,我就匆匆將手中的東西塞進她手心,頭也不回地逃了。
小小的金鎖片,我自幼隨身帶著,從此取下送了她。我還有什麽可以送她呢。
那短短的一季春。
只是,從此就入了心,密密麻麻,有始無終。那曲子,還有那人兒。
我愛了牡丹,是因偶然撞見她婷婷裊裊地唱了一出《牡丹亭》,那麽像梨兒。愛了素衣,是因她捧那一只金澄澄的梨子,笑靨如花的模樣,那麽像梨兒。
或者,在我心底,原本便不曾有愛,只有像,或是更像。
我迷上《牡丹亭》,迷上唱《牡丹亭》的女子,都只不過,因為十年前,心底藏下的那個小小的人兒。
可是誰曾想,那一日,烈火裏,我抓不住素衣,只拾得了她遺下的東西,那枚小小的金鎖片。陳跡斑駁的金鎖片,我最最熟悉不過的金鎖片,上面篆刻的字即便已辨認不清,我也知道,那分明該是,雲。
我錯愕,隨後,天旋地轉。
原來,我已經尋回了你,原來,我又一次把你丟了。
【聲聲慢】
時至重九,秋風起,京城中開滿金燦燦的菊。
錦雲班停戲三天。雲府門前卻是披紅結彩的熱鬧模樣。
只因雲府二少爺雲景辰與城北陸家小姐聯姻,大辦喜事,擺下整整三日的流水席,請了全城最出名的樂班與戲子唱堂會,慶和班的老生,四喜班的花臉,還有錦雲班的頭牌花旦,白霓裳,唱的是《彩樓配》,《明珠記》,《樓臺會》,不唱《牡丹亭》。
霓裳輕盈盈上了場,笑容往臺底下拋過去,臺下那雙原本澄明的眼睛卻只有黯然,而他身旁,有端莊而淡漠的女子,身披嫣紅喜服。霓裳心知,這就是陸家小姐,如今雲景辰的妻,心底忽然就紮進了刺。
秦素衣,你可看見了,他如今已另有新歡。
秦素衣,讓我來替你一看,這終與他長相守的女子,究竟是何等嬌美容顏。她……
戲臺上的艷妝女子,原本是該笑靨如花,誰料卻淚雨滂沱。
【煞尾】
景辰最愛執筆畫我,畫我的各色模樣,畫在大朵大朵的牡丹叢中。
見過的人誰不稱羨一句,兩廂歡悅,花好月圓。
可我卻知道,那畫中人並不是陸沅芷。只因,我自幼心口有疾,從來聞不得牡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