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情况不同的思考
有一个老板,开始做点别的小生意,赚了点钱。后来开始买机器开始开厂。刚开始因为做生意还有点资金,基本没有什么负债,后来来了些大公司例如富士康的大订单,就开始扩大投资买更多的机器,这时候就开始借高利贷。
这个阶段借的高利贷,基本上全部资产化了。等于是高价买了机器。稍微降低了工厂的利润率。
后来富士康突然减少订单,然后一堆存货,这时候没办法,一堆产品富士康不要就几乎没人要,富士康就来贱价收走。这样不仅没有了利润,反而亏损了。老板周转不开,于是开始借高利贷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这些。这个时候负债基本上就是费用。
然后再撑了几个月,资不抵债了,只好啥也不要半夜跑路。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珠三角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在负债第一个阶段的时候,老板还是有可能翻身的,这时负债还是在资产化阶段。只要后面不是遭遇无良的富士康,不玩这种大订单砸死人,突然撤订单的阴招,估计一但工厂能收回些现金,工厂说不定还救得活。但是到了后面负债到了费用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
这种情况引申到生活中,借钱买房子,属于资产化,借款50万,结果房子涨到了100万,不仅能还钱,自己还赚了一坨。前几年很多人,就是靠这种模式发了财。
接下来的几年,这种负债的风险就是来自于房价的下跌。但这种模式,即便房子贬值,好歹房子能值几个,不至于输光光。
而至于很多人借钱消费,那这就是费用化了。风险肯定就大。例如很多人刷信用卡消费,一旦本身现金流断裂,那么就很有可能出问题了。
现在政府发行地方债,目前来看还是处在第一个阶段,这些债发出来,政府基本上还是投入到地方建设中,修路啊什么的,用于官员贪腐“费用化”的还是不算多。所以只要地方政府能够维持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还能收,那么这个钱还是还得起的。因此暂时看来地方债的风险还没有到了不可控的阶段。
这个阶段借的高利贷,基本上全部资产化了。等于是高价买了机器。稍微降低了工厂的利润率。
后来富士康突然减少订单,然后一堆存货,这时候没办法,一堆产品富士康不要就几乎没人要,富士康就来贱价收走。这样不仅没有了利润,反而亏损了。老板周转不开,于是开始借高利贷支付供应商的货款,工人的工资,和房租水电这些。这个时候负债基本上就是费用。
然后再撑了几个月,资不抵债了,只好啥也不要半夜跑路。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珠三角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在负债第一个阶段的时候,老板还是有可能翻身的,这时负债还是在资产化阶段。只要后面不是遭遇无良的富士康,不玩这种大订单砸死人,突然撤订单的阴招,估计一但工厂能收回些现金,工厂说不定还救得活。但是到了后面负债到了费用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了。
这种情况引申到生活中,借钱买房子,属于资产化,借款50万,结果房子涨到了100万,不仅能还钱,自己还赚了一坨。前几年很多人,就是靠这种模式发了财。
接下来的几年,这种负债的风险就是来自于房价的下跌。但这种模式,即便房子贬值,好歹房子能值几个,不至于输光光。
而至于很多人借钱消费,那这就是费用化了。风险肯定就大。例如很多人刷信用卡消费,一旦本身现金流断裂,那么就很有可能出问题了。
现在政府发行地方债,目前来看还是处在第一个阶段,这些债发出来,政府基本上还是投入到地方建设中,修路啊什么的,用于官员贪腐“费用化”的还是不算多。所以只要地方政府能够维持土地财政,土地出让金还能收,那么这个钱还是还得起的。因此暂时看来地方债的风险还没有到了不可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