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黑斯廷戰役刺綉畫- 西西
![]() |
《貝葉掛毯》是十一世紀的作品,到了十九世紀,仍遭文化人的歧視。例如狄更斯的評語:根本不是藝術品,而是外行人的製作。其他的劣評包括:怎麼一匹馬身上又是紅色又是綠色?畫又沒有完工,布上許多空白的地方。到了二十世紀,才逐漸翻案,打通雅致和庸俗、貴族與平民的界線,認為這是中世紀的傑作,集體合作,先是由畫家描出畫稿,再分派修女一針一線地綉織,用回針法綉好邊框,然後以斜針法綉框內的空間。沒有繪畫的布上,這,可以引中國人為知己:留白。主要的場景都有一行拉丁文說明,不同的場景用植物隔開。陸路上的人騎馬,以獵犬先行;水路坐維京式帆船,同船運戰馬。人物一般穿連身及膝衣袍、襪褲,作戰時穿鎖子甲戰衣,遮面頭盔,佩劍,手執長矛或弓箭。諾曼軍騎馬,持腰果形盾;對手則步行,執圓盾。戰場上人仰馬翻,人物動作情態各各不同,手指、面容細緻清晰。主體畫面之外的布邊,本來只綉些怪鳥奇獸,到戰事發生,則畫了滿地屍骸,身首異處。接着是不少人撿拾地上的棄劍,另一面是有人剝下了死者的盔甲,留下一地光脫脫的慘白。畫中有些圖像仍不可解,每次看畫都不知何意,例如,怎麼會出現人頭馬、大魚、肥頭蚯蚓,等等?也許正是這些,啟發了小說家的想像。
畫稿是什麼人畫的?不可考了。畫是寫實的,像農耕、打鐵、烹飪、造船,以至河橋樓關、聖米修山,尤其是向日葵似的哈雷彗星,拖着一條大尾巴。奇怪的是,戰士的盾牌上為什麼沒有家族的徽號?也許畫者忘記了,就由綉女自由行了。很好看的畫,電影紀錄片一樣。沒有畫冊,讀者如何看泰里的小說呢?書的封面和封底各有一幅場景,有點幫助,但嫌不足。我比較幸運,以前旅行時在夏特大教堂的小賣部買到小畫冊,跟小說對讀,得益不少。夏特大教堂背後是著名的畫毯工場,是尋找《貴婦與獨角獸》織品的好地方。
小說參加新辦的金匠獎,那麼有何創新呢?那是小說與繪畫的對話,從頭到尾運用當時的古英文,也有不少自創字。所謂古英文,是籠統的說法,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之前的英文,才是古英文,與今天的英文,很難辨識,像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就是,這所以有眾多現代英譯。希尼的新譯就很好看。之後是法國的諾曼侵入撒克遜,法英兩語結合,加上拉丁語,再無純英文可言,成為中古英文(Middle English),從十二世紀到十五世紀,這就易懂得多。不過,小說裏泰里自造了一些,例如下句:Lyk you, systirs, I too haue a story recorded in the tapestrys ginmars, yet it is not the story of my own lyf. Lyk即Like,systirs即sisters,haue即have,lyf即life。Ginmars是什麼?反覆尋思,是margins,哈哈,讀小說也可以參加猜字遊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