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想
什么是班级文化?
什么是班级文化?我走过安静的楼道,透过教室的窗户,望着悬挂在教室中的各班级的班徽、班训、班规以及更多,回想刚刚过去的文化巡礼,每个班精心布置教室,排练班歌,为了独出心裁每个班主任都绞尽脑汁,汇成了今天每个教室的光鲜照人。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班级文化了吗?墙上的名言警句学生每天会看吗?在唱班歌的时候,孩子们知道歌曲中传达的力量吗?这时候是上午的第三节课,走过各班的教室,教师的敏感性让我不自觉从窗外观察孩子们的举动,虽然只是很快的一瞥,但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还是留在了我的脑海,或认真或懒散,也许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懒散已经成为了习惯,那么在接下来的高中生活中,是不断的强化他们这种习惯,还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整个班级都能抱有积极自信的态度,这是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呢,而不是简单上墙的几句话,几行字呢?
为了不打扰孩子们上课,我尽量用最轻的步伐走过教室,但轻微的脚步声还是吸引了一些同学的注意,他们或很快的将头甩向窗外,投来好奇的眼光;或慢慢的转向声音的发源地,没有好奇,亦没有期待,只是给他本已漫不经心的上课状态增加一个意外的声响;还有的孩子,思绪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刚好被这意外出现的声音拉了回来……虽然每个孩子对窗外的声音反映不同,但还是出现了班与班之间的不同,一些班级是大部分同学根本无察觉仍就认真听课,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望望窗外,而有的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更喜欢听脚步声的“课”,如果我是这个班正在上课的老师,除了愤怒,还有些失落吧。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学生为什么对窗外的杂音这么感兴趣呢?他们不是在教室中听课吗?我想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正说明了他们对课堂、对学习的态度,是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把课堂、把学习作为重心,而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又会一直不断的影响着他们的课堂效率,久而久之课上的东西越来越听不懂,他们对课堂的兴趣越来越小。如果一个班中的大部分学生呈现这样的学习状态,整体的学习氛围只能越来越坏。那么,班级文化的建设能不能把课堂的注意力作为抓手?其实,这些学习的细节才真正影响和反映着这个班级的整体文化氛围,也只有从这些细节入手,才能真正的建立班级文化。
仍然是不经意的一瞥,我观察到很多班级同学上课的一个共性现象:上课姿势都是萎靡不振的,有的整个人趴在了桌子上,有的将头深深的埋在书本里,有的则翘着二郎腿,不停的转着笔,有的干脆用桌上成堆的书做掩饰,不断的打瞌睡。虽然姿势各异,但所有同学都和书桌“亲密接触”,仿佛“书桌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行为状况一定是他内心活动的表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用外在行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表现还是出卖了你的内心。这也就是一些心理学家利用人的外在表现来测谎。相反,我们无法直接用外在行为影响一个人的内心,但一直对外在行为的矫正进而形成习惯,将这种习惯内化,从而改变其心理状态。这种观点源于美国现代心理学理论最大的流派——行为主义,其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一直强调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营造班级的学习氛围却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空谈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持续的关注诸如上课姿态等学生学习习惯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通过不断矫正这些外在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认真、勤奋的学习,这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自然浓郁。
所以,什么是班级文化呢?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学习、做人的态度和准则的认可,并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举手投足间就能清晰的代表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什么是班级文化?我走过安静的楼道,透过教室的窗户,望着悬挂在教室中的各班级的班徽、班训、班规以及更多,回想刚刚过去的文化巡礼,每个班精心布置教室,排练班歌,为了独出心裁每个班主任都绞尽脑汁,汇成了今天每个教室的光鲜照人。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班级文化了吗?墙上的名言警句学生每天会看吗?在唱班歌的时候,孩子们知道歌曲中传达的力量吗?这时候是上午的第三节课,走过各班的教室,教师的敏感性让我不自觉从窗外观察孩子们的举动,虽然只是很快的一瞥,但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还是留在了我的脑海,或认真或懒散,也许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懒散已经成为了习惯,那么在接下来的高中生活中,是不断的强化他们这种习惯,还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整个班级都能抱有积极自信的态度,这是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呢,而不是简单上墙的几句话,几行字呢?
为了不打扰孩子们上课,我尽量用最轻的步伐走过教室,但轻微的脚步声还是吸引了一些同学的注意,他们或很快的将头甩向窗外,投来好奇的眼光;或慢慢的转向声音的发源地,没有好奇,亦没有期待,只是给他本已漫不经心的上课状态增加一个意外的声响;还有的孩子,思绪已经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刚好被这意外出现的声音拉了回来……虽然每个孩子对窗外的声音反映不同,但还是出现了班与班之间的不同,一些班级是大部分同学根本无察觉仍就认真听课,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望望窗外,而有的班级中的大部分同学更喜欢听脚步声的“课”,如果我是这个班正在上课的老师,除了愤怒,还有些失落吧。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学生为什么对窗外的杂音这么感兴趣呢?他们不是在教室中听课吗?我想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正说明了他们对课堂、对学习的态度,是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把课堂、把学习作为重心,而这种心不在焉的态度又会一直不断的影响着他们的课堂效率,久而久之课上的东西越来越听不懂,他们对课堂的兴趣越来越小。如果一个班中的大部分学生呈现这样的学习状态,整体的学习氛围只能越来越坏。那么,班级文化的建设能不能把课堂的注意力作为抓手?其实,这些学习的细节才真正影响和反映着这个班级的整体文化氛围,也只有从这些细节入手,才能真正的建立班级文化。
仍然是不经意的一瞥,我观察到很多班级同学上课的一个共性现象:上课姿势都是萎靡不振的,有的整个人趴在了桌子上,有的将头深深的埋在书本里,有的则翘着二郎腿,不停的转着笔,有的干脆用桌上成堆的书做掩饰,不断的打瞌睡。虽然姿势各异,但所有同学都和书桌“亲密接触”,仿佛“书桌自有黄金屋”。一个人的行为状况一定是他内心活动的表现,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用外在行为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表现还是出卖了你的内心。这也就是一些心理学家利用人的外在表现来测谎。相反,我们无法直接用外在行为影响一个人的内心,但一直对外在行为的矫正进而形成习惯,将这种习惯内化,从而改变其心理状态。这种观点源于美国现代心理学理论最大的流派——行为主义,其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一直强调班级的学习氛围,如何营造班级的学习氛围却需要一段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只空谈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持续的关注诸如上课姿态等学生学习习惯所反映出来的外在表现,通过不断矫正这些外在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班级中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认真、勤奋的学习,这个班级的学习气氛自然浓郁。
所以,什么是班级文化呢?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对学习、做人的态度和准则的认可,并自觉的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举手投足间就能清晰的代表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