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玄关考
文:冯果川
图:Zhang YiQing(来自Flickr,经CC协议授权)
人们往往觉得在中国无论是普通人住的楼房,还是有钱人住的别墅,都很现代、很西化。那么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都与传统决裂了?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即便是那些外观充满欧陆风情的住宅,里面还是“充满中国特色”的居住空间。
怎么发现“中国特色”呢?不妨让我们以住宅的入口为例。
现在流行的住宅户型入口往往都有玄关,如果没有,买房者也往往会利用装修手段做一个“软玄关”。玄关不过是个进门换鞋、放钥匙、挂件外套的过渡性的小空间,但个中的学问可是很深,而且很中国。
“玄关”这个词,建筑的专业人士会说其源自日本,后经台湾传入大陆的。但是如果稍微考证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词原来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玄关本来是佛教和道教用语,指入道的正门。佛教《普灯录》曰:“玄关大启,正眼流通。”可见玄关是修得正果,打开天眼的关键。道教关于玄关的说法可参见太极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拜武侠片所赐,张三丰在中国家喻户晓),其提到的玄关既是指修炼的境界,也是指向身体的具体部位,所以有内外玄关之说。说这些意在昭示玄关与中国文化的深刻渊源。作为空间,玄关也对应着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入口处的影壁,按风水术的说法这能阻挡直冲大门的煞气,也防止阳宅旺气的外泄,还能聚气生财。
时下,住宅的入口空间虽然不像四合院那样外有照壁,内有影壁,但玄关的基本形态和功能不但被保留,而且越来越被重视。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住宅特别经济,几乎没有玄关的空间,那是一个推崇集体主义的时代,家庭的私密性是被压抑的,即使是这样常常见到人们在集体宿舍门上挂一帘子遮挡视线,可以说是简化到极致的玄关。
如今是个人主义盛行,私人领域的观念被强化,玄关作为私密与公共的领域交界,其关口的作用也跟着被强调。正如玄关的“关”所示,这个内外衔接处的重点不在于开放沟通而在于封锁关闭,“玄关”揭示的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立,对抗而不是和谐。
根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当人们跨越不同领域时,会面临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需要通过某种跨界的仪式来释放。跨越的领域之间矛盾越大,跨界仪式就越精致,越隆重。结婚、死亡是压力最大的跨界,所以婚礼、葬礼也就特别重要。按照这个说法,中国人重新注重玄关这一仪式性空间是社会和私人领域矛盾加剧的征兆。它反映出这样的心理暗示:希冀在迈进家门的一刻将社会对个人造成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哪怕这种释放仅仅是象征性的。在进门后,主人换鞋,脱去外套,将自己从社会性的防御外壳中解脱出来,(这时最好再方便一下,所以厕所临近入口非常实用),然后顿感轻松……
玄关遮蔽户外的视线,所以往往外人对此家庭的认识仅限于户门开阖之间对玄关的惊鸿一瞥,所以玄关就成为家庭景观的缩影,全家人的面子,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家庭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玄关“很中国”有两个方面: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这两个“中国”反映在消费时代的国人身上就是两种心理:死爱面子和活受罪———它们都一五一十地反映在对玄关的苦心经营上了。
http://www.archiposition.com/2310
图:Zhang YiQing(来自Flickr,经CC协议授权)
![]() |
人们往往觉得在中国无论是普通人住的楼房,还是有钱人住的别墅,都很现代、很西化。那么是不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都与传统决裂了?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即便是那些外观充满欧陆风情的住宅,里面还是“充满中国特色”的居住空间。
怎么发现“中国特色”呢?不妨让我们以住宅的入口为例。
现在流行的住宅户型入口往往都有玄关,如果没有,买房者也往往会利用装修手段做一个“软玄关”。玄关不过是个进门换鞋、放钥匙、挂件外套的过渡性的小空间,但个中的学问可是很深,而且很中国。
“玄关”这个词,建筑的专业人士会说其源自日本,后经台湾传入大陆的。但是如果稍微考证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词原来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玄关本来是佛教和道教用语,指入道的正门。佛教《普灯录》曰:“玄关大启,正眼流通。”可见玄关是修得正果,打开天眼的关键。道教关于玄关的说法可参见太极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拜武侠片所赐,张三丰在中国家喻户晓),其提到的玄关既是指修炼的境界,也是指向身体的具体部位,所以有内外玄关之说。说这些意在昭示玄关与中国文化的深刻渊源。作为空间,玄关也对应着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入口处的影壁,按风水术的说法这能阻挡直冲大门的煞气,也防止阳宅旺气的外泄,还能聚气生财。
时下,住宅的入口空间虽然不像四合院那样外有照壁,内有影壁,但玄关的基本形态和功能不但被保留,而且越来越被重视。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住宅特别经济,几乎没有玄关的空间,那是一个推崇集体主义的时代,家庭的私密性是被压抑的,即使是这样常常见到人们在集体宿舍门上挂一帘子遮挡视线,可以说是简化到极致的玄关。
如今是个人主义盛行,私人领域的观念被强化,玄关作为私密与公共的领域交界,其关口的作用也跟着被强调。正如玄关的“关”所示,这个内外衔接处的重点不在于开放沟通而在于封锁关闭,“玄关”揭示的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对立,对抗而不是和谐。
根据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当人们跨越不同领域时,会面临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心理压力需要通过某种跨界的仪式来释放。跨越的领域之间矛盾越大,跨界仪式就越精致,越隆重。结婚、死亡是压力最大的跨界,所以婚礼、葬礼也就特别重要。按照这个说法,中国人重新注重玄关这一仪式性空间是社会和私人领域矛盾加剧的征兆。它反映出这样的心理暗示:希冀在迈进家门的一刻将社会对个人造成的心理压力释放出来,哪怕这种释放仅仅是象征性的。在进门后,主人换鞋,脱去外套,将自己从社会性的防御外壳中解脱出来,(这时最好再方便一下,所以厕所临近入口非常实用),然后顿感轻松……
玄关遮蔽户外的视线,所以往往外人对此家庭的认识仅限于户门开阖之间对玄关的惊鸿一瞥,所以玄关就成为家庭景观的缩影,全家人的面子,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家庭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玄关“很中国”有两个方面: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这两个“中国”反映在消费时代的国人身上就是两种心理:死爱面子和活受罪———它们都一五一十地反映在对玄关的苦心经营上了。
http://www.archiposition.com/2310
![]() |
获取最新信息,请关注有方空间微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