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成熟?
有句话说,中国拥有世界第二的电影市场。但是中国也拥有世界最末流的电影。
这句话有点过激,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尴尬局面。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约为170亿,其中包括了国产电影和引进电影。而我所能查找到的数据是。2012年国内上映的引进片含批片和分账片大约是70到80部,其票房约为80亿,占国内电影市场全年票房的51%,而国产上映影片上半年就有103部,也就是说,引进片全年的量也就是半年国产片的七八成,票房却超过全年票房的一半。
为什么会有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奇葩的审核制度。
二是影片质量的低质滥造。
我们都经常会骂广电总局对于电影的审核,仅2013年就闹了不少乌龙,比如《被解放的姜戈》,即使获得龙标(放映许可证),上映了,也可以马上叫停重新删减。再如等了四年的《无人区》,每次送审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意见而修改。再说最近风传《天注定》被紧急叫停上映。这些都注定了一些独立思想的片子因为审核制度而面临尴尬的局面。
根据业界一些潜规则,诸如色情画面,暴力画面,裸露画面,迷信画面,都会面临被砍掉。但是弹性过大的审核制度却也不是尽然。比如尺度很大的《色戒》,依旧可以上映,只是会在上映后对女主角封杀。再如《泰坦尼克号》,时隔15年,竟然出现了删减。归根结底,不妨得出结论,随着审核人的不同,其审核结果也是不一定的,这佐证了中国电影审核制度弹性过大的说法。
还有一句可笑的传闻是,中国电影可以有妖,不能有鬼。造成了再中国院线上映的恐怖片几乎都是以精神病、做梦等方式而给出最后结论。
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电影实行的是分级制度。即使一部电影里有几句shit也会被定义为R级片,我们反观国内电影,很多过审上映的电影里依旧充斥了粗口脏话,这是不是说,国内电影尺度甚至比美国电影还大,我想没有人会承认的。
再如今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央视批判喜洋洋宣扬暴力。还是依旧举例来说,最近被传闻不错的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将军对很多人的处理直接以当场血杀,对于最后病人也以关起来烧掉而处理。我不是说这个故事本身对错,只是说这些画面不可否认依旧血腥暴力。再如《让子弹飞》也有现场剖腹看胃里究竟是几碗粉的情节。这两个例子里的暴力血腥成分远远高于喜羊羊。也许会有人说,但是喜羊羊是面向儿童的动画片,然而事实上是,即使你只有六岁,去电影院买张票,想看什么电影依旧可以随意看什么电影,没有任何人会拦你。
所谓的审核制度,事实上并不能防止孩子去观看任何血腥暴力粗口色情片,当然了,这是获得龙标的电影。
《南方公园》电影版里有一个场景是几个主角为了看电影,不得不找流浪汉冒充家长,虽然讽刺了分级制度也不是很完美的制度,但是至少,对于完全无限制的中国院线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但是事实上,审核制度也不是一无所用,只是所现行的审核制度依据的是2001年的《电影管理条例》,但是其规定中,比如“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这是不允许放映的。我们再举个例子,前阵子有部电影叫《我想和你好好的》,充斥了各种街头对骂,其内容完全符合侮辱他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审核。审核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其弹性过大的尺度让操作变成了人为,而非“制度为”。
再说影片的制作。
中国影片在制作上,大多数会选择迎合观众口味,以此来保障票房的收入。但是以此产生的结果是,其迎合变得完全没有下线和原则。以《全民目击》为例,片中为了取得庭审时的影视效果,而允许律师等随意走动发问,甚至对于公安机关的批捕程序等也做了不合乎常理的安排。如此下来,影片是获得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却完全的忽视掉了真实性。
略微懂法律的都知道,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绝对不会出现诸如美国电影中的华丽丽庭审效果,可以说基本是各就各位的进行陈述辩论等,但是导演完全漠视了这一切,或许是导演想当然的认为法庭应该是如美国那样才对。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是电影,认真就别看电影。单说法律庭审片来说,我想提到《纽伦堡大审判》,也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导演考究法律制度,还原法庭现场,虽然面对了律师不能四处游走而造成分镜难以处理的局面,便选择了环拍等方式进行摄制,通过技术和艺术,避免了庭审的沉闷。而反观《全面目击》,我不能知道导演是否知道真实的法庭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想即使知道,他肯定是因为觉得那样很难拍,懒得去考虑怎么拍,于是就参照更好拍摄的美国法庭制度而生搬硬套的造出了一个“庭审画面”。
举以上例子,只是想说中国多数导演对于影片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一般人在提到导演的时候,总会想打诸如卡梅隆一类的朋友,而就卡梅隆来说事。多年来事实上成片的不过是《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多年沉淀,寻找资料,完善剧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成因。对于现时,从策划到成天发行不过半年的片子来说,井喷式的量产来夸赞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是大大的错误。
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
剧本、导演、摄像、演员、剪辑、配乐等都是必不可少,而国内影片更注重的是演员。也就是说,只要请来大牌的演员就OK了,至于其他则可以弱化,甚至于导演都能弱化的影片,真的就可以成功吗?
去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爱》,很多人更注重的是几段故事里的各个明星,但是我更看重的是开篇长达十多分钟的一个长镜头。对于这一个长镜头,意味着导演、摄像、演员、道具等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制作电影,要的不是单纯的堆钱,其实不外乎认真二字。很多人说认真你就输了,事实上,如果不认真,你出来的电影也许只能是《富春》。
一部优秀的片,绝不仅仅是宣扬了一种精神就OK。而是在分镜、配乐、演技、逻辑等诸多方面都能做到极致的电影,比如我们常架到神坛的《泰坦尼克号》,甚至于在沉船时的钟表停留时刻,卡梅隆都细致的做了调整,我觉得,这才是能评为四星五星的电影应该做到的地方。
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比如我们因为很多美剧了解了美国的政府构成、司法制度、福利制度。但是,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在中国,你如果想通过《全面目击》来了解中国司法制度,那么我只能祝愿你安好了。
作为一个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观影人,寥以此文,期望有一天,我每天标记的五星电影,都是国产影片。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时光网、腾讯娱乐、豆瓣电影。同时感谢豆瓣第一影人桃桃林林。
这句话有点过激,但是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尴尬局面。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约为170亿,其中包括了国产电影和引进电影。而我所能查找到的数据是。2012年国内上映的引进片含批片和分账片大约是70到80部,其票房约为80亿,占国内电影市场全年票房的51%,而国产上映影片上半年就有103部,也就是说,引进片全年的量也就是半年国产片的七八成,票房却超过全年票房的一半。
为什么会有如此尴尬的局面呢?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奇葩的审核制度。
二是影片质量的低质滥造。
我们都经常会骂广电总局对于电影的审核,仅2013年就闹了不少乌龙,比如《被解放的姜戈》,即使获得龙标(放映许可证),上映了,也可以马上叫停重新删减。再如等了四年的《无人区》,每次送审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意见而修改。再说最近风传《天注定》被紧急叫停上映。这些都注定了一些独立思想的片子因为审核制度而面临尴尬的局面。
根据业界一些潜规则,诸如色情画面,暴力画面,裸露画面,迷信画面,都会面临被砍掉。但是弹性过大的审核制度却也不是尽然。比如尺度很大的《色戒》,依旧可以上映,只是会在上映后对女主角封杀。再如《泰坦尼克号》,时隔15年,竟然出现了删减。归根结底,不妨得出结论,随着审核人的不同,其审核结果也是不一定的,这佐证了中国电影审核制度弹性过大的说法。
还有一句可笑的传闻是,中国电影可以有妖,不能有鬼。造成了再中国院线上映的恐怖片几乎都是以精神病、做梦等方式而给出最后结论。
大多数人都知道美国电影实行的是分级制度。即使一部电影里有几句shit也会被定义为R级片,我们反观国内电影,很多过审上映的电影里依旧充斥了粗口脏话,这是不是说,国内电影尺度甚至比美国电影还大,我想没有人会承认的。
再如今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央视批判喜洋洋宣扬暴力。还是依旧举例来说,最近被传闻不错的电影《大明劫》,孙传庭将军对很多人的处理直接以当场血杀,对于最后病人也以关起来烧掉而处理。我不是说这个故事本身对错,只是说这些画面不可否认依旧血腥暴力。再如《让子弹飞》也有现场剖腹看胃里究竟是几碗粉的情节。这两个例子里的暴力血腥成分远远高于喜羊羊。也许会有人说,但是喜羊羊是面向儿童的动画片,然而事实上是,即使你只有六岁,去电影院买张票,想看什么电影依旧可以随意看什么电影,没有任何人会拦你。
所谓的审核制度,事实上并不能防止孩子去观看任何血腥暴力粗口色情片,当然了,这是获得龙标的电影。
《南方公园》电影版里有一个场景是几个主角为了看电影,不得不找流浪汉冒充家长,虽然讽刺了分级制度也不是很完美的制度,但是至少,对于完全无限制的中国院线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但是事实上,审核制度也不是一无所用,只是所现行的审核制度依据的是2001年的《电影管理条例》,但是其规定中,比如“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这是不允许放映的。我们再举个例子,前阵子有部电影叫《我想和你好好的》,充斥了各种街头对骂,其内容完全符合侮辱他人,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审核。审核制度初衷是好的,但是其弹性过大的尺度让操作变成了人为,而非“制度为”。
再说影片的制作。
中国影片在制作上,大多数会选择迎合观众口味,以此来保障票房的收入。但是以此产生的结果是,其迎合变得完全没有下线和原则。以《全民目击》为例,片中为了取得庭审时的影视效果,而允许律师等随意走动发问,甚至对于公安机关的批捕程序等也做了不合乎常理的安排。如此下来,影片是获得了观众的眼球,但是却完全的忽视掉了真实性。
略微懂法律的都知道,中国实行的是大陆法系。绝对不会出现诸如美国电影中的华丽丽庭审效果,可以说基本是各就各位的进行陈述辩论等,但是导演完全漠视了这一切,或许是导演想当然的认为法庭应该是如美国那样才对。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电影是电影,认真就别看电影。单说法律庭审片来说,我想提到《纽伦堡大审判》,也是大陆法系的德国,导演考究法律制度,还原法庭现场,虽然面对了律师不能四处游走而造成分镜难以处理的局面,便选择了环拍等方式进行摄制,通过技术和艺术,避免了庭审的沉闷。而反观《全面目击》,我不能知道导演是否知道真实的法庭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想即使知道,他肯定是因为觉得那样很难拍,懒得去考虑怎么拍,于是就参照更好拍摄的美国法庭制度而生搬硬套的造出了一个“庭审画面”。
举以上例子,只是想说中国多数导演对于影片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一般人在提到导演的时候,总会想打诸如卡梅隆一类的朋友,而就卡梅隆来说事。多年来事实上成片的不过是《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多年沉淀,寻找资料,完善剧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成因。对于现时,从策划到成天发行不过半年的片子来说,井喷式的量产来夸赞中国电影迎来黄金时代是大大的错误。
对于一部好的电影来说
剧本、导演、摄像、演员、剪辑、配乐等都是必不可少,而国内影片更注重的是演员。也就是说,只要请来大牌的演员就OK了,至于其他则可以弱化,甚至于导演都能弱化的影片,真的就可以成功吗?
去年上映了一部电影叫《爱》,很多人更注重的是几段故事里的各个明星,但是我更看重的是开篇长达十多分钟的一个长镜头。对于这一个长镜头,意味着导演、摄像、演员、道具等要付出多么巨大的努力。制作电影,要的不是单纯的堆钱,其实不外乎认真二字。很多人说认真你就输了,事实上,如果不认真,你出来的电影也许只能是《富春》。
一部优秀的片,绝不仅仅是宣扬了一种精神就OK。而是在分镜、配乐、演技、逻辑等诸多方面都能做到极致的电影,比如我们常架到神坛的《泰坦尼克号》,甚至于在沉船时的钟表停留时刻,卡梅隆都细致的做了调整,我觉得,这才是能评为四星五星的电影应该做到的地方。
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比如我们因为很多美剧了解了美国的政府构成、司法制度、福利制度。但是,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在中国,你如果想通过《全面目击》来了解中国司法制度,那么我只能祝愿你安好了。
作为一个业余的不能再业余的观影人,寥以此文,期望有一天,我每天标记的五星电影,都是国产影片。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时光网、腾讯娱乐、豆瓣电影。同时感谢豆瓣第一影人桃桃林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