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凝重的虚无——读贺奕《身体上的国境线》
(《四川青年报》 作者:林舟 发表日期:2001-05-11)
1999年韩东主编的“断裂”丛书第一辑出版后,我在一篇书评性质的短文中,曾经这样表达贺奕的《伪生活》给我的印象:“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是‘隐秘’,它在诞生着总总叙事的可能性的同时,将理性的光引入到心灵的一个个暗角……他们与其说是建立了与历史的某种联系,不如说是揭示着时间的流失所不能冲刷的永恒的心灵之痛。”看到《收获》今年第二期上的长篇《身体上的国境线》的时候,贺奕此前的小说给我的印象便成为某种“先入之见”,而当我一气读完它之后,我感到这“先入之见”在得到证实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矫正的机会。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隐秘”、“理性”、“永恒的心灵之痛”依然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但是,这些不过是我们进入这个小说世界的通道,最后我们与之相遇的是现代人生存的难题——面对凝重而实在的虚无去企求爱的能力。经历了与一个又一个的外国女留学生尤其是意大利女孩儿伊莎贝塔的情天欲海之后,叙述人(主人公)以这样的抒情结束全部小说:“云端之上的她是否会明白,从今以后我将不再困惑于爱的本质,我只会困惑于怎样才能像爱他那样,去爱上任何一个别的姑娘”。这样的句子一经单独提出,定会给人以矫情之嫌,但是,它在小说结尾出现的时候,让我觉得,全部小说要说的就这么几句话,他们穿越小说中疯狂扭动的肉身,直指心灵的隐秘和痛苦。
也许可以说这部小说有颇多的卖点,譬如,它差不多具备了现代都市另类青年生活的时尚标本中列在前几项的内容——吸毒、性乱、酒吧、爵士乐、异国恋情;又如,开放的身体、变幻不定的情感、肤色各异却一律性感漂亮的外国女郎,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之披上的神秘的色彩……这些或许让有的人将这部小说置于已经成为一类文学品牌的“xx宝贝”之列,或者为一些正津津于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化之类的学者们提供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例证。它甚至可以被某些人称为“床上的爱国主义”。但是,这部小说显然不是为这些卖点或研究而写的,而是为心灵而写的。所有那些东西对小说来说,不过是一些材料,服务于心理分析、寻找自我、解析爱的难题的需要。小说所设立的“我”与伊莎贝塔的情感纠葛这条情节主线的逶迤前行,显然也是对主人公心灵的深度的探询,尽管这条情节主线就其对主人公心灵空间的宽度拓展而言,效果并不那么理想,以至要那么多的“绿叶”来衬托主线的“红花”。
当然还要特别提到“国境线”。“国境线”首先出现在主人公幼年的思想中,关联着世界革命、解放人类的理想——就对主人公这一代人的影响来说,这并非只是笑谈。然后是现实中的戏言,但后来它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成为对抗之中的身体确立自我的尺度或者说某种借口。最后,我们回头再看这条国境线时,我们隐隐约约地看见,那是虚无在身体上的投影,是心灵难以跨越的鸿沟。
1999年韩东主编的“断裂”丛书第一辑出版后,我在一篇书评性质的短文中,曾经这样表达贺奕的《伪生活》给我的印象:“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是‘隐秘’,它在诞生着总总叙事的可能性的同时,将理性的光引入到心灵的一个个暗角……他们与其说是建立了与历史的某种联系,不如说是揭示着时间的流失所不能冲刷的永恒的心灵之痛。”看到《收获》今年第二期上的长篇《身体上的国境线》的时候,贺奕此前的小说给我的印象便成为某种“先入之见”,而当我一气读完它之后,我感到这“先入之见”在得到证实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矫正的机会。
我想,在某种程度上,“隐秘”、“理性”、“永恒的心灵之痛”依然是这部小说的关键词,但是,这些不过是我们进入这个小说世界的通道,最后我们与之相遇的是现代人生存的难题——面对凝重而实在的虚无去企求爱的能力。经历了与一个又一个的外国女留学生尤其是意大利女孩儿伊莎贝塔的情天欲海之后,叙述人(主人公)以这样的抒情结束全部小说:“云端之上的她是否会明白,从今以后我将不再困惑于爱的本质,我只会困惑于怎样才能像爱他那样,去爱上任何一个别的姑娘”。这样的句子一经单独提出,定会给人以矫情之嫌,但是,它在小说结尾出现的时候,让我觉得,全部小说要说的就这么几句话,他们穿越小说中疯狂扭动的肉身,直指心灵的隐秘和痛苦。
也许可以说这部小说有颇多的卖点,譬如,它差不多具备了现代都市另类青年生活的时尚标本中列在前几项的内容——吸毒、性乱、酒吧、爵士乐、异国恋情;又如,开放的身体、变幻不定的情感、肤色各异却一律性感漂亮的外国女郎,还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之披上的神秘的色彩……这些或许让有的人将这部小说置于已经成为一类文学品牌的“xx宝贝”之列,或者为一些正津津于全球化、本土化、民族化之类的学者们提供东西方文化冲突的例证。它甚至可以被某些人称为“床上的爱国主义”。但是,这部小说显然不是为这些卖点或研究而写的,而是为心灵而写的。所有那些东西对小说来说,不过是一些材料,服务于心理分析、寻找自我、解析爱的难题的需要。小说所设立的“我”与伊莎贝塔的情感纠葛这条情节主线的逶迤前行,显然也是对主人公心灵的深度的探询,尽管这条情节主线就其对主人公心灵空间的宽度拓展而言,效果并不那么理想,以至要那么多的“绿叶”来衬托主线的“红花”。
当然还要特别提到“国境线”。“国境线”首先出现在主人公幼年的思想中,关联着世界革命、解放人类的理想——就对主人公这一代人的影响来说,这并非只是笑谈。然后是现实中的戏言,但后来它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成为对抗之中的身体确立自我的尺度或者说某种借口。最后,我们回头再看这条国境线时,我们隐隐约约地看见,那是虚无在身体上的投影,是心灵难以跨越的鸿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