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
最近看了部小说,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孤舟》。
书写的很棒,行云流水而细腻温柔,同时不乏锋利和深刻。
其实我一向觉得外国小说不好看的,至少名著是这样的,看书简直是磨练意志力。后来看到一个分析说青少年不适宜看外国名著,一方面外国名著比较深刻,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比较大。不过青少年不看,我觉的成年也不会看了,兴趣又不是夜总会的姑娘,你要找来总能找来,这是个很肤浅的论调。
刚才看孤舟的书评,一个读者提到这本书的翻译竺老师竺家荣,我后来一搜,果然大名鼎鼎。
我忽然觉得也许我们很多人不屑于或者说畏惧于外国名著,就是因为那帮翻译出问题了。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的一大功劳就是汉学家马悦然的功劳,而钱钟书却曾对马悦然说,中国作家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家不是个事,巴金的书译成那样,那种烂译文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一定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的作品为什么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
当年看《百年孤独》,看到有人专门在重要的地方比较范晔和黄锦然两个翻译版本的区别,当时尚不以为然,觉得这个有什么意思,现在感觉到了其人的良苦用心。
又想当年严复的一部《天演论》译本,就让整个万马齐喑的清王朝风起云涌,可见力道。
原来看《追风筝的人》,感觉那翻译工夫也是很棒,可惜我现在这英语功夫,只能看看英语小诗,名言警句聊以赏析,对于这样的大著只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依赖翻译阶段。
前段时间进口大片云集,又看到大家吐槽翻译贾春琰,调侃“贾秀琰的翻译实际已经成为了打击进口影片票房的秘密武器”不由一笑,其实自己在电影院倒不能很显然地感觉到,因为压根没看英文字幕,现在想也许幸好没有,否则看着那上下不在一个时空的中英文,岂不把看电影的好心情都坏了?
虽然翻译也只是一件衣服,可是有时候这衣服不仅少不得,而且马虎不得,否则所有的感觉都没了。
也就是个人靠衣装马靠鞍的理,再往上想我们中国文化讲究人际关系,所谓的介绍引荐,牵线搭桥,无非也是个翻译的事,把这样的你翻译成那样的你,看谁翻译,怎么翻译,这翻译的好坏,就成了成败所在。所以在一个翻译重于的原著的时代和国度,大家都争着修炼翻译水平,无可奈何罢了。
只是,原著别耽搁了。
书写的很棒,行云流水而细腻温柔,同时不乏锋利和深刻。
其实我一向觉得外国小说不好看的,至少名著是这样的,看书简直是磨练意志力。后来看到一个分析说青少年不适宜看外国名著,一方面外国名著比较深刻,另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比较大。不过青少年不看,我觉的成年也不会看了,兴趣又不是夜总会的姑娘,你要找来总能找来,这是个很肤浅的论调。
刚才看孤舟的书评,一个读者提到这本书的翻译竺老师竺家荣,我后来一搜,果然大名鼎鼎。
我忽然觉得也许我们很多人不屑于或者说畏惧于外国名著,就是因为那帮翻译出问题了。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中的一大功劳就是汉学家马悦然的功劳,而钱钟书却曾对马悦然说,中国作家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家不是个事,巴金的书译成那样,那种烂译文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一定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的作品为什么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
当年看《百年孤独》,看到有人专门在重要的地方比较范晔和黄锦然两个翻译版本的区别,当时尚不以为然,觉得这个有什么意思,现在感觉到了其人的良苦用心。
又想当年严复的一部《天演论》译本,就让整个万马齐喑的清王朝风起云涌,可见力道。
原来看《追风筝的人》,感觉那翻译工夫也是很棒,可惜我现在这英语功夫,只能看看英语小诗,名言警句聊以赏析,对于这样的大著只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依赖翻译阶段。
前段时间进口大片云集,又看到大家吐槽翻译贾春琰,调侃“贾秀琰的翻译实际已经成为了打击进口影片票房的秘密武器”不由一笑,其实自己在电影院倒不能很显然地感觉到,因为压根没看英文字幕,现在想也许幸好没有,否则看着那上下不在一个时空的中英文,岂不把看电影的好心情都坏了?
虽然翻译也只是一件衣服,可是有时候这衣服不仅少不得,而且马虎不得,否则所有的感觉都没了。
也就是个人靠衣装马靠鞍的理,再往上想我们中国文化讲究人际关系,所谓的介绍引荐,牵线搭桥,无非也是个翻译的事,把这样的你翻译成那样的你,看谁翻译,怎么翻译,这翻译的好坏,就成了成败所在。所以在一个翻译重于的原著的时代和国度,大家都争着修炼翻译水平,无可奈何罢了。
只是,原著别耽搁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