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读书记:文学的目的,及文学天才
数量:13本
虚构类 12本: 巴金 沈从文 张爱玲 钱钟书 师陀
非虚构类 1本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一 文学的目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终于读完。读这本书始于对一个问题的困惑,即文学和通俗小说之间的分野到底在哪里。现在书读完了,我仍然不能说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试回答一下:通俗文学关注感官刺激,故包括但不限于色情、传奇、异能、推理等等;而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二者并不排斥,但凡没有关注内心的均不能成为文学。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文学关注内心,他在反映内心的同时,是否要做价值判断?还是仅仅反映事实?从实践上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所以夏志清才会提到文学作品“形外诚中,传播真理”。“形于外”和“诚于中”是文学的两部分,密不可分。如果只形而无诚,就变为汉代的骈文;只诚无形就落入其他学科的领域(哲学,历史,……)或者根本没人会读。
夏志清本人的观点是文学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政治,哲学,宗教)的附庸,但其实一点联系没有是不可能的。文学一定是成长在某些人文土壤上的,古有十日谈反教会,今有钱钟书家学渊源。比较易于察觉的领域,是宗教、政治、人生观。读者对于一篇小说是否是好小说的标准,除了“形”的标准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的宗教、政治、人生观是否与作者同频。
以夏志清为例,他对中国小说向来看低,原因是中国人没有宗教,中国小说不涉及宗教感,隐含的前提是他觉得宗教感对人内心世界很重要。他喜欢沈从文、许地山,喜欢的是这二者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他深痛共党文人作品粗制滥造,是因为他觉得共党思想本身就为传播真理使命所不容,也因此对张爱玲的两篇作品和姜贵的两篇作品特别提出。
按此标准,对余华的《活着》所体现的宿命和忍受,夏志清应该很接受才对吧。但我怀疑,如果点评此书,他是不会放过故事的历史时代背景的,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本意。
所以,关于什么样的书才算诚于中,什么样才算传播真理,这条金线一定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于背道而驰。剩下能讨论的,只有“形于外”了。
二 文学天才
10月份是一个甜蜜的月份,我在这个月里读到的,全都是我喜欢的作家,或者虽然我不喜欢,但不能不承认其天才的作家。
巴金
巴金身上有一种我非常喜欢的真诚的气质,在激流三部曲中就被我认可。脱离了个人体验题材的巴金在《憩园》《寒夜》里(《第六病室》太惨了没看下去),把真诚的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扩散到更大的领域去,“拭干每只流泪的眼”,是巴金的信条的注脚。尽管怀着深深的爱和同情,但现实并没给作家一个欢喜的结局,在憩园里作者试图改变故事,但却改变不了现实。而《寒夜》则见证了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肉体精神的双重毁灭。用正统思想衡量,巴金充满了小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感伤气息,但我可以看到一个怀着博爱的作者,面对现实悲剧的悲悯之心。
张爱玲
首先说,我不喜欢张爱玲,向来不喜欢,而且不是偏见。我不喜欢她因为她很没劲。她的作品中找不到力量和美,只有残缺病态和没劲。但不喜欢她,并不能就此无视她的才华:在《赤地之恋》中张爱玲的讽刺才华(老太太脸的绣像;“革命虫”与“解放菌”;养大的孩子国家就要走了)读来特别痛快。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小资”鼻祖的张爱玲,能创造出一些别人绝对想象不到的意向,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张爱玲见到的意向,别人无法见到。对恋爱心理的独特而细致的描述也是不可替代的。
但我仍然不爱看他的书。《秧歌》《赤地之恋》是在反共小说的名头下看的。
沈从文
我曾经对沈从文无感,因为他的小说写风土人情多过写故事,而我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真的没多大兴趣。但奇怪的是读过的他的故事都给我不自觉地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边城》是小时候电视上看的,那个黑白的山水画面,和翠翠和富家女孩羞怯地对望的场面到现在都如历历在目。另一个故事是一对男女相约殉情的故事,也印象很深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沈的感染力超强吧。
沈从文的文字是好,不仅自然无斧凿而且别具风味,像有着特殊味道的果子。描写家乡有着不自觉的感情倾向,文笔虽细腻但也流露出湘西人的粗悍。笔下乐天知命、接受命运的老头子,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纯美如宝石的女孩子,是为沈从文的典型人物。沈被夏志清所极力推赞的原因,就在于作品展现的乡土人物的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吧。这不是我的人生态度,但也不自觉地被感染。边城的故事读到最后,凄惋的爱情结局令人落泪。
钱钟书
钱钟书曾经是我认为写得好但是颇看不起的作者。我认为他只有小聪明,没什么精神世界。但是认真地读过一遍《围城》之后,发觉夏志清说《围城》是中国最精美的小说,诚哉斯言。如果说小说像一块纺织品,《围城》的用料、图案、技巧无疑是最精美的。钱钟书出身世家,学贯中西(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中大秀读书范围广),果然书不是白读的,点点滴滴蕴于文字之中。在技巧上,钱钟书确有傲人之处。
离开“形”, 说说“神”的方面,钱钟书对人性鞭辟入里,不带偏见、不带袒护地,细致地接收和表现。围城的第三部分,残忍得令人无法呼吸。“你不坏,可是全无用处”“coward!”这两句话,可作为方鸿渐的最贴切的注脚。
夏志清的no.1 宠儿就是钱钟书,我觉得在文学才华方面,倒确实没什么商榷余地。可叹只有一本《围城》。
师陀
《中国现代小说史》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师陀。读前我疑惑从未见过的一个名字,竟同钱钟书张爱玲比肩;读过后我深深感谢夏志清发现了他。师陀是一个迷,他的文字好的毫无道理;而他的作品又非常参差不齐。在《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和一部分的《马兰》中,他的文字令人着迷而不能自拔,连沈从文与其相比,都不禁显得粗鄙。一个简单的意向,只有他的文字能将读者带入人物自己的内心。同是乡土社会,他对社会,人性的洞见鞭辟入里;不过是一个破落败家子的故事,而寓情于景的技巧令这个败家子内心如此易于接近。确切地讲,他的作品太少,还不足以用其观察他的内心,从而引起共鸣;然而仅仅暴漏的那一小部分,已经足以使我爱上他了。当然,他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巴金、沈从文的朋友。
三 下个月
把姜贵读完,穆时英读完(我的另一个宠儿)。 继续啃introduction to logic,这个书我看了三年,每次都从头看,看的一次比一次短。
虚构类 12本: 巴金 沈从文 张爱玲 钱钟书 师陀
非虚构类 1本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一 文学的目的
《中国现代小说史》终于读完。读这本书始于对一个问题的困惑,即文学和通俗小说之间的分野到底在哪里。现在书读完了,我仍然不能说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试回答一下:通俗文学关注感官刺激,故包括但不限于色情、传奇、异能、推理等等;而文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二者并不排斥,但凡没有关注内心的均不能成为文学。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文学关注内心,他在反映内心的同时,是否要做价值判断?还是仅仅反映事实?从实践上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所以夏志清才会提到文学作品“形外诚中,传播真理”。“形于外”和“诚于中”是文学的两部分,密不可分。如果只形而无诚,就变为汉代的骈文;只诚无形就落入其他学科的领域(哲学,历史,……)或者根本没人会读。
夏志清本人的观点是文学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政治,哲学,宗教)的附庸,但其实一点联系没有是不可能的。文学一定是成长在某些人文土壤上的,古有十日谈反教会,今有钱钟书家学渊源。比较易于察觉的领域,是宗教、政治、人生观。读者对于一篇小说是否是好小说的标准,除了“形”的标准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的宗教、政治、人生观是否与作者同频。
以夏志清为例,他对中国小说向来看低,原因是中国人没有宗教,中国小说不涉及宗教感,隐含的前提是他觉得宗教感对人内心世界很重要。他喜欢沈从文、许地山,喜欢的是这二者天人合一的人生观。他深痛共党文人作品粗制滥造,是因为他觉得共党思想本身就为传播真理使命所不容,也因此对张爱玲的两篇作品和姜贵的两篇作品特别提出。
按此标准,对余华的《活着》所体现的宿命和忍受,夏志清应该很接受才对吧。但我怀疑,如果点评此书,他是不会放过故事的历史时代背景的,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本意。
所以,关于什么样的书才算诚于中,什么样才算传播真理,这条金线一定是因人而异的,甚至于背道而驰。剩下能讨论的,只有“形于外”了。
二 文学天才
10月份是一个甜蜜的月份,我在这个月里读到的,全都是我喜欢的作家,或者虽然我不喜欢,但不能不承认其天才的作家。
巴金
巴金身上有一种我非常喜欢的真诚的气质,在激流三部曲中就被我认可。脱离了个人体验题材的巴金在《憩园》《寒夜》里(《第六病室》太惨了没看下去),把真诚的对小人物命运的同情扩散到更大的领域去,“拭干每只流泪的眼”,是巴金的信条的注脚。尽管怀着深深的爱和同情,但现实并没给作家一个欢喜的结局,在憩园里作者试图改变故事,但却改变不了现实。而《寒夜》则见证了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向肉体精神的双重毁灭。用正统思想衡量,巴金充满了小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感伤气息,但我可以看到一个怀着博爱的作者,面对现实悲剧的悲悯之心。
张爱玲
首先说,我不喜欢张爱玲,向来不喜欢,而且不是偏见。我不喜欢她因为她很没劲。她的作品中找不到力量和美,只有残缺病态和没劲。但不喜欢她,并不能就此无视她的才华:在《赤地之恋》中张爱玲的讽刺才华(老太太脸的绣像;“革命虫”与“解放菌”;养大的孩子国家就要走了)读来特别痛快。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小资”鼻祖的张爱玲,能创造出一些别人绝对想象不到的意向,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张爱玲见到的意向,别人无法见到。对恋爱心理的独特而细致的描述也是不可替代的。
但我仍然不爱看他的书。《秧歌》《赤地之恋》是在反共小说的名头下看的。
沈从文
我曾经对沈从文无感,因为他的小说写风土人情多过写故事,而我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真的没多大兴趣。但奇怪的是读过的他的故事都给我不自觉地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象,《边城》是小时候电视上看的,那个黑白的山水画面,和翠翠和富家女孩羞怯地对望的场面到现在都如历历在目。另一个故事是一对男女相约殉情的故事,也印象很深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沈的感染力超强吧。
沈从文的文字是好,不仅自然无斧凿而且别具风味,像有着特殊味道的果子。描写家乡有着不自觉的感情倾向,文笔虽细腻但也流露出湘西人的粗悍。笔下乐天知命、接受命运的老头子,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纯美如宝石的女孩子,是为沈从文的典型人物。沈被夏志清所极力推赞的原因,就在于作品展现的乡土人物的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吧。这不是我的人生态度,但也不自觉地被感染。边城的故事读到最后,凄惋的爱情结局令人落泪。
钱钟书
钱钟书曾经是我认为写得好但是颇看不起的作者。我认为他只有小聪明,没什么精神世界。但是认真地读过一遍《围城》之后,发觉夏志清说《围城》是中国最精美的小说,诚哉斯言。如果说小说像一块纺织品,《围城》的用料、图案、技巧无疑是最精美的。钱钟书出身世家,学贯中西(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中大秀读书范围广),果然书不是白读的,点点滴滴蕴于文字之中。在技巧上,钱钟书确有傲人之处。
离开“形”, 说说“神”的方面,钱钟书对人性鞭辟入里,不带偏见、不带袒护地,细致地接收和表现。围城的第三部分,残忍得令人无法呼吸。“你不坏,可是全无用处”“coward!”这两句话,可作为方鸿渐的最贴切的注脚。
夏志清的no.1 宠儿就是钱钟书,我觉得在文学才华方面,倒确实没什么商榷余地。可叹只有一本《围城》。
师陀
《中国现代小说史》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师陀。读前我疑惑从未见过的一个名字,竟同钱钟书张爱玲比肩;读过后我深深感谢夏志清发现了他。师陀是一个迷,他的文字好的毫无道理;而他的作品又非常参差不齐。在《果园城记》、《无望村的馆主》和一部分的《马兰》中,他的文字令人着迷而不能自拔,连沈从文与其相比,都不禁显得粗鄙。一个简单的意向,只有他的文字能将读者带入人物自己的内心。同是乡土社会,他对社会,人性的洞见鞭辟入里;不过是一个破落败家子的故事,而寓情于景的技巧令这个败家子内心如此易于接近。确切地讲,他的作品太少,还不足以用其观察他的内心,从而引起共鸣;然而仅仅暴漏的那一小部分,已经足以使我爱上他了。当然,他也是我喜欢的作家巴金、沈从文的朋友。
三 下个月
把姜贵读完,穆时英读完(我的另一个宠儿)。 继续啃introduction to logic,这个书我看了三年,每次都从头看,看的一次比一次短。
-
豆友59835195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13 13:50:05
-
杂拌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20 17: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