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
浅谈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
摘要:“三言二拍”是古代一部最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的出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三言二拍”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在语言,情节,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通俗浅显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鲜明的人物形象,侧重于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三言二拍 语言 情节 方法 形象
明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世俗的生活,描写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现实。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短篇小说就是“三言二拍”。它的内容广泛,商业,爱情,友谊,社会的黑暗等都是“三言二拍”所描写的对象。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从诸多方面体现出来,概括地说,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阐述。
一、 口语和文言相结合
“三言二拍”之所以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言二拍”反映的是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其语言应该为广大市民所接受,所以他不像《聊斋》这类小说,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读懂,也不像《红楼梦》用深刻的语言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三言二拍”语言通俗易懂,大多数为口语,又掺杂着些许文言。口语与文言的结合,显得既活泼而又不失庄重。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数笔,就把事件或人物形象描写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贾婆的话语“荤腥尽有,我又不是不舍得与他吃,那丫头自不来担,难道要老娘送进房去不成?”“别人家丫头,那你恁般疼她,养得白白壮壮,你可收用他做小老婆吗?”从这段话中,一个蛮横无理、撒泼耍滑、毫无教养、自私自利的妇人形象便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贾公尚且称月香为“石小姐”,贾婆却称之为“丫头”,称自己为“老娘”,没有一点妇人应有的教养,不仅没有一点对石月香救了贾公以至于感激石月香的感情,反而处处刁难石月香,让她干着干那,想尽办法折磨石月香。从贾婆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家婆一定不会就此罢手,她肯定会相处更阴毒的办法,把贾公对自己的愤怒转嫁到石月香身上,果不其然,贾婆最后还是趁着贾公不在家的时候将石月香卖给了别人。作者用吉阿婆的话语,就将贾婆丑恶的内心、自私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三言二拍”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正是这些简单的对话,将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言二拍”中大多文言词都是浅显通俗的,和现在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差别。小说中的’“莫”“莫为”“莫在”等词语,都是否定词,是“不”“不要”的意思。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古代妻子有多种称呼,“浑家”“大娘”“老婆”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浑家、老婆多次出现,现在指妻子的“婆娘”在古代则是“奴婢”的意思,比现在妻子的地位低。虽然“三言二拍”中大多数文言词都是我们可以读懂的,但也有一些是我们比较罕见的、生僻的。“三言二拍”的思想有些注重因果报应,带有一定的宿命性。以至于出现一些关于占卜类的词语,好几篇文章中都出现“报君知”这个词语。《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占卜先生都拿着“报君知”,指的是算命占卦的盲人手里所拿的圆铜片,用小锤碰击,以报人知的意思。不看注释,我们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语在现代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有的词语,我们在现在生活或文章中经常使用,但古今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陈大郎想到:“家中妻子,虽是有些颜色,怎比的得妇人一半?欲待通个情款,争奈无门可入。若得谋他一宿,就消花这些本钱,也不枉为人在世。”这句话中的“颜色”,在古代指脸色、容貌美丽,现在却是“色彩”的意思。古代夫妻多以公婆相称,如小说中的贾公贾婆,现在的公婆则是指夫妻中男方的父母,可见其意思差别之大。
“三言二拍”是通俗白话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生活。这就使它不像别的小说那样注重词语的华丽,重视语言的优雅,它用直白的语言写着世俗的生活,写着人性的美丑。这也就注定了它的语言是露骨的,是色情的。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过:“她(俗文学)的第四个特点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三言二拍”用粗鄙的语言来展示了人内心深处丑恶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不满。《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就有大段不健康的内容,把王三巧内心的寂寞表露的淋漓尽致。从这些描写中,也可以看出封建妇女的贞节观念已经逐渐在市民阶层中失去作用。
二、故事情节曲折,虚实结合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得钦异拔新,恫心駴目。”由此可以看出,“三言”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多是摇曳多姿,夭矫变化的。作者经过自己巧妙的加工,精巧的布局,就达到了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效果。所谓“虚”,是指作者根据自己对故事的标准,或者按照书中主人公自己的内心期盼,来安排情节的发展。“实”是指“三言二拍”所写的内容是根据生活的原貌而做,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虚实结合也就是说,“三言二拍”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其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确是按照人们自己的理想来设定的。如果完全是社会现实,故事的情节并不一定会如此发展。虚实结合使得“三言二拍”既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没有虚实结合的运用,故事情节也就变的平铺直叙,毫无趣味了。
“三言二拍”比起话本来,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也更加曲折。故事情节的曲折,使故事更加显得的富于变化,更加扣人心弦。《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写石秋香的命运变化,曲折细致,层次分明。石月香小时候,父亲石壁曾让她在穴中取球,后来因仓中失火,烧损官粮千余单。石壁被软禁,郁郁而死。石月香也由小姐成为偿官的财物。恰逢贾昌回到此县,而贾昌以前曾被人诬陷,石壁替他伸冤,将他释放。贾昌把小姐赎回了家,然而贾昌的老婆不慎贤惠,对石月香越看越不顺眼,趁着贾昌经商在外,对小姐非打即骂,石月香为了生活只能忍气吞声。最终贾婆将小姐卖给了钟家做陪嫁丫环,此时故事的发展达到了全文的高潮,石月香的命运究竟如何?石月香在钟家的庭院中看见一个土穴,月香见物思父,钟离公也因此知道了石月香的以前身份及遭遇。想到自己与石公同为县尹,使他心中感慨万千,就使月香与自己的女儿以姐妹相称,并为之择婿。高公的两个儿子分别娶了钟离公的女儿和石月香,从此幸福美满,如花似锦。故事从石月香丧父到被卖,被贾公赎回家,被贾婆卖到钟家,最后由被嫁到高家,都是由一个个巧妙地情节,有无数的转折和巧合联接起来的。情节的发展,都在人的意料之外,虽然跌宕起伏,但最终都是从坏到好,有惊无险,并最终以喜剧收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利用蒋兴哥送给三巧儿的珍珠衫为线索,引出了三巧儿与陈大郎的偷情,陈大郎的妻子平氏也正是因为这件珍珠衫才遇到了蒋兴哥,成为了夫妻,珍珠衫使故事的情节层层递进、波澜起伏、曲折复杂。
二、 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三言二拍”大多篇章都是对人间百态的描写,极少数作品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故事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副五光十色的幻想画面。典型的作品就是《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遇仙女》,这篇文章并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侧重于故事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细节描写。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环境,呈现出一种唯美、安静的氛围,具有极大的浪漫主义色彩。“朝天湖”“香气袭人”“歌声泠泠”“星影荧光”“白蘋红蓼”等词语,把视觉,嗅觉,听觉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变的更加增添了一种诗意。不仅景物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故事的内容也是如此。秋先公爱花惜花护花,当恶棍张委等人乱搞乱践,把花弄得满地狼藉时,花仙使花重返枝头,当张委为了夺得秋公的花园诬陷秋公为妖人时,仙女又一次救了秋公,并因为他的爱花护花让他返老还童,最终成了护花使者。秋公的爱花成癖,以及他种种的花痴行为,仙女惩罚恶霸的方法,及至最后秋“白日飞升”成为“护花使者”,都是浪漫主义的描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和白娘子的爱情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白娘子虽然是蛇妖,但她却和许宣恩恩爱爱,就是世间的普通夫妻,也许还不如他们。现在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可见其影响之大。
三、 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三言二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轻财重义的妓女形象。在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妓女都是假情假意的,重财轻义的。而“三言二拍”中的几女则恰恰相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世家公子李甲和杜十娘从相识、相恋、再到杜十娘投江身亡,无不将杜十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李甲刚开始用钱撒满,当他囊箧稍虚,妈妈开始怠慢他,让十娘打发李甲出院时,十娘思及以前,没有把李甲赶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妈妈让李甲出钱替自己赎身。李甲筹不到银子时,十娘又把一半的银子送给了李甲,当她赎身成功,满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妈妈心欢喜的跟随李甲远走高飞时,李甲却因为一千金的钱财,害怕父亲的责骂,将杜十娘卖给了盐商孙富。此时的杜十娘觉醒了,她美好的希望全都化作了泡影。她冷笑一声:“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当孙富把钱给了李甲后,杜十娘当着众人的面給李甲、孙富看自己带着的珍珠宝物,价值不可估计,把它们都投入了江里。这时的杜十娘已经完全失望了,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终守一生的人,没想到却还是成了别人的玩物。杜十娘的死,令人心痛,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鄙视、轻蔑和嘲弄纨绔子弟,捍卫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高大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妓女,大都是为生活所迫,而不是甘愿沉沦的。虽然她们是妓女,但并不能泯灭她们身上善良、不屈的人格。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精神,反映到文学史上,很少有描写商人的作品。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提高,以商业为题材的小说开始出现。“二拍”中就有几篇典型的商业小说,描绘了这种社会风气。商人的形象由奸诈、阴险、自私自利开始向忠厚、老实、慷慨豪杰转变。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取材于明代周玄暐《泾林续记》。周玄暐将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之为“奸商”,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歧视和排斥。凌濛初在写这个故事时,态度却正好相反,对商人的态度进行赞美、肯定。《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塑造了一位儒商形象文若虚。文若虚弃文从商,为人本分忠厚,买橘上船时,人家调侃他,他羞愧满面;当橘子意外获得高利,他却连称侥幸,不再妄想贩货回国,波斯胡急于买下他拾到的鼍龙壳,让他开价时,他却“面红耳热”,讨不出价钱来。当同伴私自开价五万两时,波斯胡明说“此等宝物,岂止此价钱”,其他人都让文若虚“开个大口凭他还罢”,他却“碍口识羞”,最终还是要了五万两。即使当他后来知道鼍龙壳是无价之宝后,他还说“不要不知足”,“如何还好昧心争论?”这篇文章处处都体现了文若虚不强取、知足、忠厚的良好商业道德。
“三言二拍”的有些作品中还出现了神鬼形象。但是这些神鬼不像《西游记》或别的小说里的一样凶神恶煞。在“三言二拍”中,它们以主张正义,坚持自己的追求为目标。《灌园叟遇仙女》中的仙女是善良的化身,她施行仙法,惩罚恶霸,三番两次的救了秋公。这种描写,也寄托了作者自己惩恶扶善的社会理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妹病起续前缘》写的是的娘鬼魂借妹妹的躯体和未婚夫崔生约会的事。兴娘和崔生小时候订了亲,后来崔生多年没有回来,兴娘因思念崔生而死,又借助妹妹的躯体和崔生再续前缘,她的所有行动都表明了她对崔生的用情之深。兴娘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当兴娘借妹妹的躯体第一次和崔生约会,遭到崔生的拒绝后,兴娘变反咬一口,说崔生深夜引诱她到此,崔生才不得不听从,虽然兴娘是作为鬼魂出现的,但她主动追求幸福和快乐,不犹豫,不扭捏作态。作者也非常赞同和同情,并没有把她看成“荡妇”来对待。她们是敢于违反传统道德,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女性形象。这和《西厢记》中的莺莺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三言二拍”中许多作品中的恶霸,官府,纨绔子弟等虽然道貌岸然,但他们却比真正的鬼神更可怕,他们有一颗恶魔般的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神显灵》写的是徽州商人程宰到关外经商,经海神指点发财的故事。当程宰穷困潦倒的时候,程宰梦见女神前来相会,两人做了露水夫妻。后来在女神的指点和帮助下,成为巨富。归乡途中遇到三次大难,皆因梦见女神指点而免祸。这里的女神不仅聪明、智慧,还和普通人做了夫妻。中国文学描写人神相恋的,从《诗经》、《楚辞》算起,为数不少。但大都写神仙和皇帝公卿,文人才子的交往。这篇小说却说海神主动委身于一个落魄商人,并帮助他经商,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它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四、 侧重于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
“三言二拍”继承了宋元话本小说创作上的一些艺术特点,还创作性的发展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节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精神更加全面、饱满。内心的刻画使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心理更好的展示了出来。《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是细节描写的典型。秦重是一个小本经营生意的卖油郎,莘瑶琴是临安城远近闻名的花魁女,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最后却互相恋爱,终成婚配。小说写秦重和莘瑶琴从见面到过程细致曲折。细致处,甚至连门“呀的一声响”“把颈一缩、舌头一伸”都写了出来。“秦重看美娘(莘瑶琴)时,面对里床睡得正熟,把锦被压在身下。秦重想醉酒之人,必然怕冷,又不敢惊醒他。忽见栏杆上又放着一床红?丝的锦被,轻轻的取下,盖在美娘身边,左手抱着茶壶在怀,右手搭在美娘身上,眼也不敢闭一闭。”这里描写的秦重的动作极为细致、细小。这些动作的描写,看似无聊之笔,但却把秦重忠厚、朴实的性格勾勒了出来。秦重面对美娘的醉酒,却不趁人之危,仍然无微不至的照顾美娘,他的美好内心充分的显示了出来。他对美娘的一系列动作,也表明秦重并没有把美娘作为玩物来对待,而是把美娘作为普通人,作为亲人来服侍。细节的描写,也暗示了秦重不像那些富家子弟那样只是玩弄为意,他对莘瑶琴是真心真意的,这样真心对待莘瑶琴的行为,是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言二拍”人物内心的刻画,反映了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蒋兴、王三巧、陈大郎这些人物的内心都是十分复杂的。蒋兴哥别妻外出经商“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不?”,在苏州和陈大郎遇到后,发觉三巧与陈大郎有些瓜葛后,“急急地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心中又苦又恨”。后来把王三巧休了以后,“心中好生痛切”。王三巧和蒋兴哥情意绵绵,不愿意丈夫离家外出,与陈大郎结识后,又不愿意陈大郎的离开。当蒋兴哥回家后,“三桥自己心虚”“不敢殷勤向上扳话”,被蒋兴哥用计送回娘家,看到休书后,“想着珍珠衫泄露的缘故,好生难解”,又觉得“四年恩爱,一旦决绝”,“不如缢死,倒得干净”。这篇小说描写蒋兴哥和王三巧的心情矛盾与复杂,不只情感的变化连情绪的波动起伏也非常细致的表现出来了。作者描写的越精细,这两个人物形象就越饱满,故事也就更加显得曲折动人。
总之,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言二拍”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以及现在我们的文学写作,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经验、借鉴,成为我们文学写作的宝贵遗产,对后来语言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进步与繁荣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三言二拍”是古代一部最重要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的出现,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三言二拍”的内容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在语言,情节,写作手法,人物形象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通俗浅显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鲜明的人物形象,侧重于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去探索。
关键词:三言二拍 语言 情节 方法 形象
明代,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世俗的生活,描写了千姿百态的社会现实。其中,最引人瞩目的短篇小说就是“三言二拍”。它的内容广泛,商业,爱情,友谊,社会的黑暗等都是“三言二拍”所描写的对象。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从诸多方面体现出来,概括地说,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来阐述。
一、 口语和文言相结合
“三言二拍”之所以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它的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言二拍”反映的是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其语言应该为广大市民所接受,所以他不像《聊斋》这类小说,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读懂,也不像《红楼梦》用深刻的语言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三言二拍”语言通俗易懂,大多数为口语,又掺杂着些许文言。口语与文言的结合,显得既活泼而又不失庄重。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刻画人物,常常是寥寥数笔,就把事件或人物形象描写的绘声绘色,惟妙惟肖。《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中,贾婆的话语“荤腥尽有,我又不是不舍得与他吃,那丫头自不来担,难道要老娘送进房去不成?”“别人家丫头,那你恁般疼她,养得白白壮壮,你可收用他做小老婆吗?”从这段话中,一个蛮横无理、撒泼耍滑、毫无教养、自私自利的妇人形象便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贾公尚且称月香为“石小姐”,贾婆却称之为“丫头”,称自己为“老娘”,没有一点妇人应有的教养,不仅没有一点对石月香救了贾公以至于感激石月香的感情,反而处处刁难石月香,让她干着干那,想尽办法折磨石月香。从贾婆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家婆一定不会就此罢手,她肯定会相处更阴毒的办法,把贾公对自己的愤怒转嫁到石月香身上,果不其然,贾婆最后还是趁着贾公不在家的时候将石月香卖给了别人。作者用吉阿婆的话语,就将贾婆丑恶的内心、自私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三言二拍”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正是这些简单的对话,将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言二拍”中大多文言词都是浅显通俗的,和现在的意思没有太大的差别。小说中的’“莫”“莫为”“莫在”等词语,都是否定词,是“不”“不要”的意思。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古代妻子有多种称呼,“浑家”“大娘”“老婆”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浑家、老婆多次出现,现在指妻子的“婆娘”在古代则是“奴婢”的意思,比现在妻子的地位低。虽然“三言二拍”中大多数文言词都是我们可以读懂的,但也有一些是我们比较罕见的、生僻的。“三言二拍”的思想有些注重因果报应,带有一定的宿命性。以至于出现一些关于占卜类的词语,好几篇文章中都出现“报君知”这个词语。《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的占卜先生都拿着“报君知”,指的是算命占卦的盲人手里所拿的圆铜片,用小锤碰击,以报人知的意思。不看注释,我们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语在现代小说中是很难见到的。有的词语,我们在现在生活或文章中经常使用,但古今意义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陈大郎想到:“家中妻子,虽是有些颜色,怎比的得妇人一半?欲待通个情款,争奈无门可入。若得谋他一宿,就消花这些本钱,也不枉为人在世。”这句话中的“颜色”,在古代指脸色、容貌美丽,现在却是“色彩”的意思。古代夫妻多以公婆相称,如小说中的贾公贾婆,现在的公婆则是指夫妻中男方的父母,可见其意思差别之大。
“三言二拍”是通俗白话小说,反映的是市民生活。这就使它不像别的小说那样注重词语的华丽,重视语言的优雅,它用直白的语言写着世俗的生活,写着人性的美丑。这也就注定了它的语言是露骨的,是色情的。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过:“她(俗文学)的第四个特点是新鲜的,但是粗鄙的。”“三言二拍”用粗鄙的语言来展示了人内心深处丑恶的一面,也可以说是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不满。《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就有大段不健康的内容,把王三巧内心的寂寞表露的淋漓尽致。从这些描写中,也可以看出封建妇女的贞节观念已经逐渐在市民阶层中失去作用。
二、故事情节曲折,虚实结合
笑花主人在《今古奇观》序中说:“《喻世》、《警世》、《醒世》三言,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可得钦异拔新,恫心駴目。”由此可以看出,“三言”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多是摇曳多姿,夭矫变化的。作者经过自己巧妙的加工,精巧的布局,就达到了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效果。所谓“虚”,是指作者根据自己对故事的标准,或者按照书中主人公自己的内心期盼,来安排情节的发展。“实”是指“三言二拍”所写的内容是根据生活的原貌而做,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虚实结合也就是说,“三言二拍”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其情节的发展,故事的结局确是按照人们自己的理想来设定的。如果完全是社会现实,故事的情节并不一定会如此发展。虚实结合使得“三言二拍”既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没有虚实结合的运用,故事情节也就变的平铺直叙,毫无趣味了。
“三言二拍”比起话本来,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比较集中,情节也更加曲折。故事情节的曲折,使故事更加显得的富于变化,更加扣人心弦。《醒世恒言》卷一《两县令竟义婚孤女》写石秋香的命运变化,曲折细致,层次分明。石月香小时候,父亲石壁曾让她在穴中取球,后来因仓中失火,烧损官粮千余单。石壁被软禁,郁郁而死。石月香也由小姐成为偿官的财物。恰逢贾昌回到此县,而贾昌以前曾被人诬陷,石壁替他伸冤,将他释放。贾昌把小姐赎回了家,然而贾昌的老婆不慎贤惠,对石月香越看越不顺眼,趁着贾昌经商在外,对小姐非打即骂,石月香为了生活只能忍气吞声。最终贾婆将小姐卖给了钟家做陪嫁丫环,此时故事的发展达到了全文的高潮,石月香的命运究竟如何?石月香在钟家的庭院中看见一个土穴,月香见物思父,钟离公也因此知道了石月香的以前身份及遭遇。想到自己与石公同为县尹,使他心中感慨万千,就使月香与自己的女儿以姐妹相称,并为之择婿。高公的两个儿子分别娶了钟离公的女儿和石月香,从此幸福美满,如花似锦。故事从石月香丧父到被卖,被贾公赎回家,被贾婆卖到钟家,最后由被嫁到高家,都是由一个个巧妙地情节,有无数的转折和巧合联接起来的。情节的发展,都在人的意料之外,虽然跌宕起伏,但最终都是从坏到好,有惊无险,并最终以喜剧收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利用蒋兴哥送给三巧儿的珍珠衫为线索,引出了三巧儿与陈大郎的偷情,陈大郎的妻子平氏也正是因为这件珍珠衫才遇到了蒋兴哥,成为了夫妻,珍珠衫使故事的情节层层递进、波澜起伏、曲折复杂。
二、 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三言二拍”大多篇章都是对人间百态的描写,极少数作品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故事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副五光十色的幻想画面。典型的作品就是《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遇仙女》,这篇文章并没有像其他文章那样,侧重于故事的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细节描写。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环境,呈现出一种唯美、安静的氛围,具有极大的浪漫主义色彩。“朝天湖”“香气袭人”“歌声泠泠”“星影荧光”“白蘋红蓼”等词语,把视觉,嗅觉,听觉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变的更加增添了一种诗意。不仅景物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故事的内容也是如此。秋先公爱花惜花护花,当恶棍张委等人乱搞乱践,把花弄得满地狼藉时,花仙使花重返枝头,当张委为了夺得秋公的花园诬陷秋公为妖人时,仙女又一次救了秋公,并因为他的爱花护花让他返老还童,最终成了护花使者。秋公的爱花成癖,以及他种种的花痴行为,仙女惩罚恶霸的方法,及至最后秋“白日飞升”成为“护花使者”,都是浪漫主义的描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和白娘子的爱情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白娘子虽然是蛇妖,但她却和许宣恩恩爱爱,就是世间的普通夫妻,也许还不如他们。现在白娘子和许宣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和电影,可见其影响之大。
三、 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三言二拍”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轻财重义的妓女形象。在先前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妓女都是假情假意的,重财轻义的。而“三言二拍”中的几女则恰恰相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世家公子李甲和杜十娘从相识、相恋、再到杜十娘投江身亡,无不将杜十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李甲刚开始用钱撒满,当他囊箧稍虚,妈妈开始怠慢他,让十娘打发李甲出院时,十娘思及以前,没有把李甲赶走,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妈妈让李甲出钱替自己赎身。李甲筹不到银子时,十娘又把一半的银子送给了李甲,当她赎身成功,满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妈妈心欢喜的跟随李甲远走高飞时,李甲却因为一千金的钱财,害怕父亲的责骂,将杜十娘卖给了盐商孙富。此时的杜十娘觉醒了,她美好的希望全都化作了泡影。她冷笑一声:“快快应承了他,不可错过机会。”当孙富把钱给了李甲后,杜十娘当着众人的面給李甲、孙富看自己带着的珍珠宝物,价值不可估计,把它们都投入了江里。这时的杜十娘已经完全失望了,她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可以和自己终守一生的人,没想到却还是成了别人的玩物。杜十娘的死,令人心痛,但她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鄙视、轻蔑和嘲弄纨绔子弟,捍卫自己的爱情,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高大形象。“三言二拍”中的妓女,大都是为生活所迫,而不是甘愿沉沦的。虽然她们是妓女,但并不能泯灭她们身上善良、不屈的人格。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精神,反映到文学史上,很少有描写商人的作品。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提高,以商业为题材的小说开始出现。“二拍”中就有几篇典型的商业小说,描绘了这种社会风气。商人的形象由奸诈、阴险、自私自利开始向忠厚、老实、慷慨豪杰转变。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取材于明代周玄暐《泾林续记》。周玄暐将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之为“奸商”,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歧视和排斥。凌濛初在写这个故事时,态度却正好相反,对商人的态度进行赞美、肯定。《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塑造了一位儒商形象文若虚。文若虚弃文从商,为人本分忠厚,买橘上船时,人家调侃他,他羞愧满面;当橘子意外获得高利,他却连称侥幸,不再妄想贩货回国,波斯胡急于买下他拾到的鼍龙壳,让他开价时,他却“面红耳热”,讨不出价钱来。当同伴私自开价五万两时,波斯胡明说“此等宝物,岂止此价钱”,其他人都让文若虚“开个大口凭他还罢”,他却“碍口识羞”,最终还是要了五万两。即使当他后来知道鼍龙壳是无价之宝后,他还说“不要不知足”,“如何还好昧心争论?”这篇文章处处都体现了文若虚不强取、知足、忠厚的良好商业道德。
“三言二拍”的有些作品中还出现了神鬼形象。但是这些神鬼不像《西游记》或别的小说里的一样凶神恶煞。在“三言二拍”中,它们以主张正义,坚持自己的追求为目标。《灌园叟遇仙女》中的仙女是善良的化身,她施行仙法,惩罚恶霸,三番两次的救了秋公。这种描写,也寄托了作者自己惩恶扶善的社会理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 小妹病起续前缘》写的是的娘鬼魂借妹妹的躯体和未婚夫崔生约会的事。兴娘和崔生小时候订了亲,后来崔生多年没有回来,兴娘因思念崔生而死,又借助妹妹的躯体和崔生再续前缘,她的所有行动都表明了她对崔生的用情之深。兴娘大胆、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当兴娘借妹妹的躯体第一次和崔生约会,遭到崔生的拒绝后,兴娘变反咬一口,说崔生深夜引诱她到此,崔生才不得不听从,虽然兴娘是作为鬼魂出现的,但她主动追求幸福和快乐,不犹豫,不扭捏作态。作者也非常赞同和同情,并没有把她看成“荡妇”来对待。她们是敢于违反传统道德,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对爱情至死不渝的女性形象。这和《西厢记》中的莺莺的精神状态完全不同。“三言二拍”中许多作品中的恶霸,官府,纨绔子弟等虽然道貌岸然,但他们却比真正的鬼神更可怕,他们有一颗恶魔般的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叠居奇程客得助 三救厄神显灵》写的是徽州商人程宰到关外经商,经海神指点发财的故事。当程宰穷困潦倒的时候,程宰梦见女神前来相会,两人做了露水夫妻。后来在女神的指点和帮助下,成为巨富。归乡途中遇到三次大难,皆因梦见女神指点而免祸。这里的女神不仅聪明、智慧,还和普通人做了夫妻。中国文学描写人神相恋的,从《诗经》、《楚辞》算起,为数不少。但大都写神仙和皇帝公卿,文人才子的交往。这篇小说却说海神主动委身于一个落魄商人,并帮助他经商,这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很少见到,它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四、 侧重于细节的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
“三言二拍”继承了宋元话本小说创作上的一些艺术特点,还创作性的发展了细节描写和人物内心的刻画。细节描写,使人物的性格、精神更加全面、饱满。内心的刻画使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心理更好的展示了出来。《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是细节描写的典型。秦重是一个小本经营生意的卖油郎,莘瑶琴是临安城远近闻名的花魁女,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最后却互相恋爱,终成婚配。小说写秦重和莘瑶琴从见面到过程细致曲折。细致处,甚至连门“呀的一声响”“把颈一缩、舌头一伸”都写了出来。“秦重看美娘(莘瑶琴)时,面对里床睡得正熟,把锦被压在身下。秦重想醉酒之人,必然怕冷,又不敢惊醒他。忽见栏杆上又放着一床红?丝的锦被,轻轻的取下,盖在美娘身边,左手抱着茶壶在怀,右手搭在美娘身上,眼也不敢闭一闭。”这里描写的秦重的动作极为细致、细小。这些动作的描写,看似无聊之笔,但却把秦重忠厚、朴实的性格勾勒了出来。秦重面对美娘的醉酒,却不趁人之危,仍然无微不至的照顾美娘,他的美好内心充分的显示了出来。他对美娘的一系列动作,也表明秦重并没有把美娘作为玩物来对待,而是把美娘作为普通人,作为亲人来服侍。细节的描写,也暗示了秦重不像那些富家子弟那样只是玩弄为意,他对莘瑶琴是真心真意的,这样真心对待莘瑶琴的行为,是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三言二拍”人物内心的刻画,反映了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蒋兴、王三巧、陈大郎这些人物的内心都是十分复杂的。蒋兴哥别妻外出经商“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不?”,在苏州和陈大郎遇到后,发觉三巧与陈大郎有些瓜葛后,“急急地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心中又苦又恨”。后来把王三巧休了以后,“心中好生痛切”。王三巧和蒋兴哥情意绵绵,不愿意丈夫离家外出,与陈大郎结识后,又不愿意陈大郎的离开。当蒋兴哥回家后,“三桥自己心虚”“不敢殷勤向上扳话”,被蒋兴哥用计送回娘家,看到休书后,“想着珍珠衫泄露的缘故,好生难解”,又觉得“四年恩爱,一旦决绝”,“不如缢死,倒得干净”。这篇小说描写蒋兴哥和王三巧的心情矛盾与复杂,不只情感的变化连情绪的波动起伏也非常细致的表现出来了。作者描写的越精细,这两个人物形象就越饱满,故事也就更加显得曲折动人。
总之,在明代,“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三言二拍”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以及现在我们的文学写作,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些经验、借鉴,成为我们文学写作的宝贵遗产,对后来语言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进步与繁荣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