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分情结
很多的中国父母都有一百分情结。
当你考了8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你怎么不考90分?
当你考了9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你怎么不考100分?
当你考了10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保持住,不要往下掉。
孩子们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想死的心都有了。
在这里,我们想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父母们会有一百分情结。
这里首先有一个竞争的因素。因为现在的竞争压力太大。
像父母们会说: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个好大学;你不考个好大学,怎么找个好工作;你不找个好工作,怎么拿到高工资;你不拿到高工资,怎么买房买车;你不买房买车,怎么娶媳妇;你不娶媳妇,怎么生小孩;你不生小孩,那我们就断子绝孙了。难道你想要断子绝孙吗?
这样连珠炮地一连串问下来,你真的是很难招架啊。而且每个问题都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啊。
还有一个就是面子因素。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小,所以面子这种东西就很重要。比如你的荣耀可以维持个十几二十年,那同样的,你的耻辱也可以维持那么久的时间。因为流动性太小了。所以,面子这个东西就特别重要。比如一提到张三,你马上知道他有过什么荣耀;一提到李四,马上知道他有过什么耻辱。
像比如流动性大的社会,我在这里没面子了。没关系,我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没人认识我,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所以流动性大的社会,面子的问题就会比较小。
中国虽然现在也渐渐地流动性大了起来,但不过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长久的文化不可能在二三十年间全部改掉。估计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慢慢消除。
所以面子也是一种压力。人群就和野牛群是同样的原理,或许你不想或没能力走领头的位置,但你也绝对不想走最后一个。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两只斑马在奔跑,后面是一只狮子在追。其中一只斑马对另一只斑马说:你真的觉得我们能跑过狮子吗?另一只斑马回答道:我不需要跑过狮子呀,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所以,大人们的心情就是这样子的。他们活在面子的压力之中,他们活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所以,他们把这种压力传递到了子女们的身上。
所以,我们说,一种文化对你没关系吗。对小孩子没关系吗。不是的,对所有人都有关系,即使你还只是一个小孩。因为即使小孩不需要直接去面对这种文化的压力。但是这种文化的压力可以通过你的父母间接传递到你身上。
所以说,改良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非常具体的生活。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
那接下来说,当孩子们接收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社会的间接压力时候的反应吧。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客体。是第一客体。第一客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比重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一切都必须由客体提供,失去了客体对你的支持,你的生命就将遭遇严重的威胁。求生的本能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客体。所以,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就是要让父母难过,我就是不考100分,我就是要让他们不爱我。没有这样的事。
父母就像是孩子的天与地一样。没有哪个生物会说:我就是要让天空生气,我就是要让大地生气。因为我们活在天地之中,天地生气了,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比如说,你用核弹把地球给炸了,那你自己也死了。
所以,当孩子们第一次知道父母想要自己考100分时,其实内心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能为父母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会让父母快乐。这是他们非常愿意去做的,他们很愿意父母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快乐。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有谁不想和自己最重要的客体保持非常融洽和谐的关系呢。应该没人不想。
可是,当孩子最后并没有考到100分时,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是沮丧的。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达成父母的期望,这可能会让父母失望,难过,生气。所以,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惴惴不安的。
如果父母真的因为这事而怪罪于他们的话,他们就会觉得父母是那么的不近人情。因为他们明明非常努力地去做了,他们也希望考100分让父母开心啊。可是做不到啊。
我觉得“感同身受”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啊。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难了。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互换一下身体。父母去考一次试,孩子来当一回父母。如果父母没有考到100分回来要受子女的责骂。他们就会真的明白自己当时在责骂子女的时候,子女们的心情了。
接下来说说,如果父母对子女要求太过于苛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
因为他明明很想让父母开心的,但就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办到,就受到父母那么严重的责罚。连他的好心都一并给抹杀了。他就会觉得他不值得对父母这么好,所以,他以后就会故意不考高分,故意考不及格。因为反正他的好心,父母也看不到,何必呢。
二,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
因为100分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考到的,所以,孩子会觉得父母实在是太难以取悦了。当我们面对一个太过于困难的目标时,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时,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不然自己太痛苦了。这样,本来这个孩子还是挺优秀的,结果因为你定了一个太高的目标,导致他把原来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一并放弃了。
三,孩子可能会得强迫症
因为唯分数主义,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达到。你说数学吧,还好一点,如果你理科思维好,又认真检查的话。也是有可能考100分的。但这样,你可能就会养成一种强迫症的习惯,每一题都小心翼翼,事后都反复检查。
这就是强迫症的前兆了。
可能你以后长大后,这种强迫症会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关了没有锁了没有,等等等等。
而且你以后在工作中,也会这样。那么你可能适合当仓库收发员或银行职员那些对精确性要求非常高的职业。
但是这样的人必定是没有什么创造性。因为他们的思维太死板了。
三,孩子可能会畏惧权威,形成奴才性格
分数这种东西主观性其实是非常强的。数学等理科还稍微好一点。但过于标准的答案也限制了学生更开阔的思维方式,更多样的解题思路。
可是像文科,这种你要考100分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一个标点点错,可能100分就没了。这个或许还可以通过升级版的强迫症来排查。可是像作文这种东西怎么办。每个老师的欣赏角度都是不同的。可能这个给你高分,那个给你低分。那你怎么办。所以,长期这样训练下来。学生就会去揣摩老师的心理,去了解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这样就是一种奴才性格。奴才性格就是揣摩长官的意志,讨好长官,投长官所好。
这也是形成未来专制体制的基础心理。只有一个社会充斥着一群专门揣摩老师意志的学生,未来才会有一群揣摩长官意志的奴才。
四,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100分通过试卷,通过题目,通过教科书构成一个巨大的模型。本来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专长,兴趣爱好。但在这个大的模型的统一塑造下,都成了工厂的批量化产品。失去了独特的思维能力。失去了独特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五,孩子丧失了感受真实的能力
在100分这个紧箍咒下,孩子都在为了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而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考100分,他们也不知道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快乐,他们也不知道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是他们唯一知道的是,我这样做了,老师会高兴,父母会高兴。我就是为了让他们高兴而这样做的。
这样就切断了孩子去感受真实的能力。因为一样东西,他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去喜悦去感动。而是以老师以父母的喜悦而喜悦,以老师以父母的感动而感动。那么他就没有自己了。他只是老师,父母的附庸品。他失去了他自己。
只有当
比如,孩子在野外看到一个漂亮的蝴蝶,他觉得好漂亮,他觉得好开心。那种喜悦和感动是发自他的内心。不是任何一个人强加给他的。他拥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他有了自己去鉴别的能力。他觉得这好美,他想当一个画家,把这些美都画下来。这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喜悦在哪里,他明白自己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喜悦,那种无法言说的感动洋溢在他的心间。
这时,他获得了真实的自己。他与真实的自己接通了。
他成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庸。
以后他也会带着这股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不会去屈从别人的意志,他不会对丑陋的现象视而不见,他不会对美的东西无动于衷,他有勇气也有能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好的一切。
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会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社会。
当你考了8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你怎么不考90分?
当你考了9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你怎么不考100分?
当你考了100分的时候。他们会说:保持住,不要往下掉。
孩子们看到父母这样的态度,想死的心都有了。
在这里,我们想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父母们会有一百分情结。
这里首先有一个竞争的因素。因为现在的竞争压力太大。
像父母们会说:你不好好学习,怎么考个好大学;你不考个好大学,怎么找个好工作;你不找个好工作,怎么拿到高工资;你不拿到高工资,怎么买房买车;你不买房买车,怎么娶媳妇;你不娶媳妇,怎么生小孩;你不生小孩,那我们就断子绝孙了。难道你想要断子绝孙吗?
这样连珠炮地一连串问下来,你真的是很难招架啊。而且每个问题都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啊。
还有一个就是面子因素。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小,所以面子这种东西就很重要。比如你的荣耀可以维持个十几二十年,那同样的,你的耻辱也可以维持那么久的时间。因为流动性太小了。所以,面子这个东西就特别重要。比如一提到张三,你马上知道他有过什么荣耀;一提到李四,马上知道他有过什么耻辱。
像比如流动性大的社会,我在这里没面子了。没关系,我到别的地方去,别的地方没人认识我,一切可以重新来过。所以流动性大的社会,面子的问题就会比较小。
中国虽然现在也渐渐地流动性大了起来,但不过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长久的文化不可能在二三十年间全部改掉。估计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慢慢消除。
所以面子也是一种压力。人群就和野牛群是同样的原理,或许你不想或没能力走领头的位置,但你也绝对不想走最后一个。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两只斑马在奔跑,后面是一只狮子在追。其中一只斑马对另一只斑马说:你真的觉得我们能跑过狮子吗?另一只斑马回答道:我不需要跑过狮子呀,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所以,大人们的心情就是这样子的。他们活在面子的压力之中,他们活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所以,他们把这种压力传递到了子女们的身上。
所以,我们说,一种文化对你没关系吗。对小孩子没关系吗。不是的,对所有人都有关系,即使你还只是一个小孩。因为即使小孩不需要直接去面对这种文化的压力。但是这种文化的压力可以通过你的父母间接传递到你身上。
所以说,改良文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因为这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非常具体的生活。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
那接下来说,当孩子们接收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社会的间接压力时候的反应吧。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客体。是第一客体。第一客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比重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一切都必须由客体提供,失去了客体对你的支持,你的生命就将遭遇严重的威胁。求生的本能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客体。所以,没有一个孩子会说:我就是要让父母难过,我就是不考100分,我就是要让他们不爱我。没有这样的事。
父母就像是孩子的天与地一样。没有哪个生物会说:我就是要让天空生气,我就是要让大地生气。因为我们活在天地之中,天地生气了,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比如说,你用核弹把地球给炸了,那你自己也死了。
所以,当孩子们第一次知道父母想要自己考100分时,其实内心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能为父母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会让父母快乐。这是他们非常愿意去做的,他们很愿意父母会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快乐。因为那样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有谁不想和自己最重要的客体保持非常融洽和谐的关系呢。应该没人不想。
可是,当孩子最后并没有考到100分时,其实他们的内心也是沮丧的。因为他们觉得没有达成父母的期望,这可能会让父母失望,难过,生气。所以,他们的内心其实是惴惴不安的。
如果父母真的因为这事而怪罪于他们的话,他们就会觉得父母是那么的不近人情。因为他们明明非常努力地去做了,他们也希望考100分让父母开心啊。可是做不到啊。
我觉得“感同身受”是一个多么奢侈的词啊。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难了。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互换一下身体。父母去考一次试,孩子来当一回父母。如果父母没有考到100分回来要受子女的责骂。他们就会真的明白自己当时在责骂子女的时候,子女们的心情了。
接下来说说,如果父母对子女要求太过于苛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一个可能的后果是,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
因为他明明很想让父母开心的,但就是因为客观条件无法办到,就受到父母那么严重的责罚。连他的好心都一并给抹杀了。他就会觉得他不值得对父母这么好,所以,他以后就会故意不考高分,故意考不及格。因为反正他的好心,父母也看不到,何必呢。
二,孩子可能会自暴自弃。
因为100分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考到的,所以,孩子会觉得父母实在是太难以取悦了。当我们面对一个太过于困难的目标时,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办到时,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不然自己太痛苦了。这样,本来这个孩子还是挺优秀的,结果因为你定了一个太高的目标,导致他把原来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一并放弃了。
三,孩子可能会得强迫症
因为唯分数主义,这个东西真的很难达到。你说数学吧,还好一点,如果你理科思维好,又认真检查的话。也是有可能考100分的。但这样,你可能就会养成一种强迫症的习惯,每一题都小心翼翼,事后都反复检查。
这就是强迫症的前兆了。
可能你以后长大后,这种强迫症会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关了没有锁了没有,等等等等。
而且你以后在工作中,也会这样。那么你可能适合当仓库收发员或银行职员那些对精确性要求非常高的职业。
但是这样的人必定是没有什么创造性。因为他们的思维太死板了。
三,孩子可能会畏惧权威,形成奴才性格
分数这种东西主观性其实是非常强的。数学等理科还稍微好一点。但过于标准的答案也限制了学生更开阔的思维方式,更多样的解题思路。
可是像文科,这种你要考100分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一个标点点错,可能100分就没了。这个或许还可以通过升级版的强迫症来排查。可是像作文这种东西怎么办。每个老师的欣赏角度都是不同的。可能这个给你高分,那个给你低分。那你怎么办。所以,长期这样训练下来。学生就会去揣摩老师的心理,去了解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这样就是一种奴才性格。奴才性格就是揣摩长官的意志,讨好长官,投长官所好。
这也是形成未来专制体制的基础心理。只有一个社会充斥着一群专门揣摩老师意志的学生,未来才会有一群揣摩长官意志的奴才。
四,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100分通过试卷,通过题目,通过教科书构成一个巨大的模型。本来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专长,兴趣爱好。但在这个大的模型的统一塑造下,都成了工厂的批量化产品。失去了独特的思维能力。失去了独特的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
五,孩子丧失了感受真实的能力
在100分这个紧箍咒下,孩子都在为了取悦老师,取悦父母而活。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考100分,他们也不知道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快乐,他们也不知道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但是他们唯一知道的是,我这样做了,老师会高兴,父母会高兴。我就是为了让他们高兴而这样做的。
这样就切断了孩子去感受真实的能力。因为一样东西,他不是发自自己的内心去喜悦去感动。而是以老师以父母的喜悦而喜悦,以老师以父母的感动而感动。那么他就没有自己了。他只是老师,父母的附庸品。他失去了他自己。
只有当
比如,孩子在野外看到一个漂亮的蝴蝶,他觉得好漂亮,他觉得好开心。那种喜悦和感动是发自他的内心。不是任何一个人强加给他的。他拥有了感受美的能力。他有了自己去鉴别的能力。他觉得这好美,他想当一个画家,把这些美都画下来。这时候,他明白自己的喜悦在哪里,他明白自己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他能感觉到自己内心的喜悦,那种无法言说的感动洋溢在他的心间。
这时,他获得了真实的自己。他与真实的自己接通了。
他成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庸。
以后他也会带着这股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他不会去屈从别人的意志,他不会对丑陋的现象视而不见,他不会对美的东西无动于衷,他有勇气也有能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美好的一切。
如果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将会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社会。
-
不动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09 08: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