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见闻(二)
(转自本人blog,去年底写的,所以开头那句话不很合时宜)
以色列和哈马斯又开战了。我的“见闻”还得接着写。
我这两天有时候想,我认识的那些以色列人对这场战争是怎么看的?开会的时候,我们跟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个年轻教授说我们去了伯利恒,他说我们以色列人不能去那里,太危险了。但是他希望很快也能去了,“疯子总是少数吧”。不知道他说的“疯子”是指哈马斯呢,还是也包括在加沙穷凶极恶地扔炸弹的以色列人?
接着写耶路撒冷之前,我想先大致整理一下我对以色列人的一些零七八碎的印象。
------------------------------------------------
关于以色列人的胡说八道
以色列有约20%的阿拉伯人口,其余主要是犹太人。犹太人中一多半是不怎么虔诚的,不按时祷告,不守安息日,什么都吃。这个比例可能比在“国外”还要高一些。很多民族都是这样,在别人的国家就感到自己是外人,于是更“团结”,更急于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
虔诚的犹太人大多戴着一顶小圆帽,以表示他们在上帝面前的卑微。他们严格遵守极其复杂的犹太教规。吃东西,水里的动物只能吃有鳞和腮的鱼类,不能吃虾蟹墨斗鱼等等;哺乳动物要吃分蹄且会反刍的,所以不能吃猪和马,可以吃牛、羊、长颈鹿等;鸟类中不能吃鸵鸟。更麻烦的是食物的做法,最有名的一条规矩是肉不能和奶制品一起吃,所以在以色列的麦当劳里没有奶酪汉堡。宾馆的晚饭自助餐里有冰激淋,以色列朋友告诉我,那冰激淋是不含奶的,因为主菜里面有肉。
安息日是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圣经上说安息日不能工作,不能生火。这个生火学问可大了。点炉子当然不行,钻牛角尖的犹太人还把它推广到不能开任何电器,不能按电梯按钮,不能按门铃,不能走自动门……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炉子可以提前设定自动开启的程序,以保证安息日有饭吃。M同学两年前到以色列开会的时候,发现宾馆的电梯在安息日也是自动的:升到顶层,然后往下一层一层地停梯开门。
我还听几个犹太人讲了关于祷告的事。他们的祷告文一共有613条。吃饭前就要祷告,感谢上帝给我们食物。有一些特别重要的食物,比如面包,还有特殊的祷告词。
犹太人里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留着大胡子,永远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大家通常管他们叫正统犹太人,其实他们是正统派的一个分支,叫Haredi。这是群很可悲的人,极为保守,几乎与世隔绝,连他们的犹太同胞都很难和他们共处。他们大多原来生活在东欧,如波兰。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慢慢被当地社会接纳的时候,这群人仍然混得很惨,贫穷而且受到歧视。由于强烈的自卑,他们一有钱就要买一套像样的礼服,而且永远穿在身上,于是形成了这一身怪模怪样的装束。我在以色列听到的对他们的评价基本一致:穷,不工作,不交税,生好多小孩儿。
犹太这个民族——如果它真的是一个民族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话——实在是我所见过的最奇特的民族。我曾经想过犹太人到底和哪个民族最接近这个问题,结果看到犹太人有的长得像西方人,有的像阿拉伯人,有的像亚洲人,甚至还有黑人,肯定也有中国人。摘掉小圆帽,我实在难以把他们想象成同一个民族。
不过我还是隐约觉得,如果说犹太人在现在的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八杆子打得着的远亲的话,恐怕要算阿拉伯人了。毕竟他们都起源于中东,生活习惯相似,教规也相似(犹太人能吃的东西穆斯林全都能吃)。历史上阿拉伯人也一直对犹太人比较友好,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东,阿拉伯人统治期间犹太人的日子总要好过一些。他们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初。当时统治了这里几百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瓦解,英国人“托管”,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大量涌入。阿拉伯人不能容忍犹太人翻身作主人,于1936年举行了反对英国统治者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起义。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两个民族终于彻底翻脸了。
------------------------------------------------
东耶路撒冷和橄榄山
话说从伯利恒回来,我们又让司机拉我们去耶路撒冷东面的橄榄山。
出租车穿过耶路撒冷市区。看见老城城墙的时候,司机说,这边就是东耶路撒冷了。我注意到街上的阿拉伯人多起来。司机说东耶路撒冷的居民到现在仍然以阿拉伯人为主。车越往东开,房子就越显得破旧,远不像我们住的那一片那么现代化。有意思的是,多数店铺的牌子上只有阿拉伯文而没有希伯来文。司机一路上不住地说,你看这些地方,67年战争之前我们都不能来。我能理解东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很重要:这里有老城,有橄榄山,还有医院和希伯来大学。但是我不由感到,这个以色列“永远的首都”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被征服了四十一年之后,仍然没有真正属于它的征服者。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东面的一个小山头。从这里可以看见整个城市。近处最明显的建筑是圣殿山上纪念穆罕默德升天的金黄色伊斯兰圆顶,在中国被称为“圆顶清真寺”,其实不是个清真寺。在一片土色的城市中这个大金球特别显眼。在我们脚下的山坡上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墓地。所有的墓也都是用这里盖房子的那种石头盖成的。后来在老城里远望这片墓地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全世界犹太人梦想的长眠之地,不仅因为这里可以看见耶路撒冷,还因为世界末日之时上帝会在这里降临,所以埋在这里的人也可以排在前头最先升天。
橄榄山上还有一些古迹,我们都没看就打道回府了。
------------------------------------------------
以色列博物馆和西耶路撒冷
打发走了出租车,我和T同学决定下午步行去看看城市西面的以色列博物馆。
我们走错了路,绕了点远,于是多看了一些西耶路撒冷的高速路和小别墅。西耶路撒冷比东边显得平静得多,也摩登得多。除了房子都是石头盖的以外,这里和别的城市并没有太大区别。
博物馆正在翻修,主要展室不开放。
我们进去先看到的是第二圣殿时期耶路撒冷城的模型,约有二十米见方。大卫王建都耶路撒冷之后,它的儿子所罗门在现在伊斯兰大圆顶的位置建起了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后来毁于巴比伦人之手。之后犹太人又建起了第二圣殿。公元前几十年希律王在位时扩建了第二圣殿,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这座圣殿被罗马人毁掉了。第二圣殿是犹太人的骄傲,其美丽雄伟被传得神乎其神。这个模型里不仅有圣殿本身,也“复原”了整个城市的模样,犹太人可以在这里凭吊和畅想他们辉煌的过去。
我在一间叫“蓝白博物馆”的小展室里转悠了一个小时。这里介绍以色列建国的历史。一进去先看到用希伯来语写在大张纸上的以色列独立宣言。以色列的独立仪式是在仓促中秘密准备的,仓促到独立宣言只有一份草稿。与会者把名字签在了一张空白的纸上,后来由书法家重新把独立宣言抄写一遍,再把它和大家的签名粘在一起。独立仪式经广播发送出去,几小时之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我也看到了1947年同意以色列建国的联合国决议表决结果,也就是老城导游说的唯一一张的美国和苏联都填了“赞成”的纸。我当时倒是没有注意苏联填的是什么,只清清楚楚地记得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填了“反对”。
展室里有一张会谈提纲很有意思。这是70年代以色列方面为和埃及总统沙达特见面准备的。上面写了六七条主要意思,其中最后一条是:西方让以色列建国其实是有意削弱中东地区的势力。我纳闷了好一阵,以色列人自己居然会这样说,可是这句话确实是用英文和希伯来文写的。以色列人没有白明智,沙达特后来成了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
最后提一下,在一侧墙上贴着拉宾遇刺时怀里的《和平之歌》歌词。拉宾当时刚刚参加了一次集会,集会的最后他和大家一起唱了这首歌。今天,那张纸上的血迹已经是咖啡色的了。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去中心汽车站买星期三去Eilat的大巴票。这时天已经黑了。白天的耶路撒冷很暖和,可以穿短袖,但是太阳一下山马上就凉下来了。我们又走错了路,正在寒冷中瞎转,一个扛枪的人走过来了,说你们干什么呢?我说我们在找汽车站。那个人说啊,汽车站啊,你们往这边走,然后那边。我说我们有地图,边说边从兜里往外拿。那人忽然端起枪……呼哧呼哧,从抢上拧下来一个手电筒,照着地图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走。原来我们走到了国家银行的旁边,这位老兄是守卫银行的。
以色列和哈马斯又开战了。我的“见闻”还得接着写。
我这两天有时候想,我认识的那些以色列人对这场战争是怎么看的?开会的时候,我们跟特拉维夫大学的一个年轻教授说我们去了伯利恒,他说我们以色列人不能去那里,太危险了。但是他希望很快也能去了,“疯子总是少数吧”。不知道他说的“疯子”是指哈马斯呢,还是也包括在加沙穷凶极恶地扔炸弹的以色列人?
接着写耶路撒冷之前,我想先大致整理一下我对以色列人的一些零七八碎的印象。
------------------------------------------------
关于以色列人的胡说八道
以色列有约20%的阿拉伯人口,其余主要是犹太人。犹太人中一多半是不怎么虔诚的,不按时祷告,不守安息日,什么都吃。这个比例可能比在“国外”还要高一些。很多民族都是这样,在别人的国家就感到自己是外人,于是更“团结”,更急于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
虔诚的犹太人大多戴着一顶小圆帽,以表示他们在上帝面前的卑微。他们严格遵守极其复杂的犹太教规。吃东西,水里的动物只能吃有鳞和腮的鱼类,不能吃虾蟹墨斗鱼等等;哺乳动物要吃分蹄且会反刍的,所以不能吃猪和马,可以吃牛、羊、长颈鹿等;鸟类中不能吃鸵鸟。更麻烦的是食物的做法,最有名的一条规矩是肉不能和奶制品一起吃,所以在以色列的麦当劳里没有奶酪汉堡。宾馆的晚饭自助餐里有冰激淋,以色列朋友告诉我,那冰激淋是不含奶的,因为主菜里面有肉。
安息日是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圣经上说安息日不能工作,不能生火。这个生火学问可大了。点炉子当然不行,钻牛角尖的犹太人还把它推广到不能开任何电器,不能按电梯按钮,不能按门铃,不能走自动门……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电炉子可以提前设定自动开启的程序,以保证安息日有饭吃。M同学两年前到以色列开会的时候,发现宾馆的电梯在安息日也是自动的:升到顶层,然后往下一层一层地停梯开门。
我还听几个犹太人讲了关于祷告的事。他们的祷告文一共有613条。吃饭前就要祷告,感谢上帝给我们食物。有一些特别重要的食物,比如面包,还有特殊的祷告词。
犹太人里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留着大胡子,永远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大家通常管他们叫正统犹太人,其实他们是正统派的一个分支,叫Haredi。这是群很可悲的人,极为保守,几乎与世隔绝,连他们的犹太同胞都很难和他们共处。他们大多原来生活在东欧,如波兰。其他地区的犹太人慢慢被当地社会接纳的时候,这群人仍然混得很惨,贫穷而且受到歧视。由于强烈的自卑,他们一有钱就要买一套像样的礼服,而且永远穿在身上,于是形成了这一身怪模怪样的装束。我在以色列听到的对他们的评价基本一致:穷,不工作,不交税,生好多小孩儿。
犹太这个民族——如果它真的是一个民族而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话——实在是我所见过的最奇特的民族。我曾经想过犹太人到底和哪个民族最接近这个问题,结果看到犹太人有的长得像西方人,有的像阿拉伯人,有的像亚洲人,甚至还有黑人,肯定也有中国人。摘掉小圆帽,我实在难以把他们想象成同一个民族。
不过我还是隐约觉得,如果说犹太人在现在的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八杆子打得着的远亲的话,恐怕要算阿拉伯人了。毕竟他们都起源于中东,生活习惯相似,教规也相似(犹太人能吃的东西穆斯林全都能吃)。历史上阿拉伯人也一直对犹太人比较友好,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东,阿拉伯人统治期间犹太人的日子总要好过一些。他们关系恶化是在20世纪初。当时统治了这里几百年的奥斯曼土耳其瓦解,英国人“托管”,犹太复国主义者开始大量涌入。阿拉伯人不能容忍犹太人翻身作主人,于1936年举行了反对英国统治者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起义。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两个民族终于彻底翻脸了。
------------------------------------------------
东耶路撒冷和橄榄山
话说从伯利恒回来,我们又让司机拉我们去耶路撒冷东面的橄榄山。
出租车穿过耶路撒冷市区。看见老城城墙的时候,司机说,这边就是东耶路撒冷了。我注意到街上的阿拉伯人多起来。司机说东耶路撒冷的居民到现在仍然以阿拉伯人为主。车越往东开,房子就越显得破旧,远不像我们住的那一片那么现代化。有意思的是,多数店铺的牌子上只有阿拉伯文而没有希伯来文。司机一路上不住地说,你看这些地方,67年战争之前我们都不能来。我能理解东耶路撒冷对于犹太人很重要:这里有老城,有橄榄山,还有医院和希伯来大学。但是我不由感到,这个以色列“永远的首都”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被征服了四十一年之后,仍然没有真正属于它的征服者。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东面的一个小山头。从这里可以看见整个城市。近处最明显的建筑是圣殿山上纪念穆罕默德升天的金黄色伊斯兰圆顶,在中国被称为“圆顶清真寺”,其实不是个清真寺。在一片土色的城市中这个大金球特别显眼。在我们脚下的山坡上是一大片密密麻麻的犹太人墓地。所有的墓也都是用这里盖房子的那种石头盖成的。后来在老城里远望这片墓地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全世界犹太人梦想的长眠之地,不仅因为这里可以看见耶路撒冷,还因为世界末日之时上帝会在这里降临,所以埋在这里的人也可以排在前头最先升天。
橄榄山上还有一些古迹,我们都没看就打道回府了。
------------------------------------------------
以色列博物馆和西耶路撒冷
打发走了出租车,我和T同学决定下午步行去看看城市西面的以色列博物馆。
我们走错了路,绕了点远,于是多看了一些西耶路撒冷的高速路和小别墅。西耶路撒冷比东边显得平静得多,也摩登得多。除了房子都是石头盖的以外,这里和别的城市并没有太大区别。
博物馆正在翻修,主要展室不开放。
我们进去先看到的是第二圣殿时期耶路撒冷城的模型,约有二十米见方。大卫王建都耶路撒冷之后,它的儿子所罗门在现在伊斯兰大圆顶的位置建起了圣殿,史称第一圣殿,后来毁于巴比伦人之手。之后犹太人又建起了第二圣殿。公元前几十年希律王在位时扩建了第二圣殿,犹太人在耶路撒冷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这座圣殿被罗马人毁掉了。第二圣殿是犹太人的骄傲,其美丽雄伟被传得神乎其神。这个模型里不仅有圣殿本身,也“复原”了整个城市的模样,犹太人可以在这里凭吊和畅想他们辉煌的过去。
我在一间叫“蓝白博物馆”的小展室里转悠了一个小时。这里介绍以色列建国的历史。一进去先看到用希伯来语写在大张纸上的以色列独立宣言。以色列的独立仪式是在仓促中秘密准备的,仓促到独立宣言只有一份草稿。与会者把名字签在了一张空白的纸上,后来由书法家重新把独立宣言抄写一遍,再把它和大家的签名粘在一起。独立仪式经广播发送出去,几小时之后,阿拉伯国家纷纷对以色列宣战,第一次中东战争就爆发了。我也看到了1947年同意以色列建国的联合国决议表决结果,也就是老城导游说的唯一一张的美国和苏联都填了“赞成”的纸。我当时倒是没有注意苏联填的是什么,只清清楚楚地记得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填了“反对”。
展室里有一张会谈提纲很有意思。这是70年代以色列方面为和埃及总统沙达特见面准备的。上面写了六七条主要意思,其中最后一条是:西方让以色列建国其实是有意削弱中东地区的势力。我纳闷了好一阵,以色列人自己居然会这样说,可是这句话确实是用英文和希伯来文写的。以色列人没有白明智,沙达特后来成了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元首。
最后提一下,在一侧墙上贴着拉宾遇刺时怀里的《和平之歌》歌词。拉宾当时刚刚参加了一次集会,集会的最后他和大家一起唱了这首歌。今天,那张纸上的血迹已经是咖啡色的了。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去中心汽车站买星期三去Eilat的大巴票。这时天已经黑了。白天的耶路撒冷很暖和,可以穿短袖,但是太阳一下山马上就凉下来了。我们又走错了路,正在寒冷中瞎转,一个扛枪的人走过来了,说你们干什么呢?我说我们在找汽车站。那个人说啊,汽车站啊,你们往这边走,然后那边。我说我们有地图,边说边从兜里往外拿。那人忽然端起枪……呼哧呼哧,从抢上拧下来一个手电筒,照着地图告诉了我们应该怎么走。原来我们走到了国家银行的旁边,这位老兄是守卫银行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