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本书
前面看了的几本书,给人写的短书评。
《香水》
作者: [德]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无意于谈论这部电影的文学改编的成败。在我看来,这首先是一个创造者的故事。葛奴乙与其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不如说是所有创造者的象征。是这样的,他们充满好奇心,能把猫放在蒸馏锅里提取味道;他们欲求单纯,追踪少女半个城市杀死她只是为了一丝清香;他们不顾及任何道德与法律,偷抢、放火、杀人在所不惜;他们不在乎身边亲友的看法,更不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不管任何人的死活,他们的存在从来就不是让人们活的更好,达尔文的发现破坏了多少人的美好信仰啊?他们只是纯粹地创造,结果是好是坏,他们不管。他们只关心那个全新的造物。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改变了世界。
电影《云图》的联合导演汤姆·提克威把前一部《香水》的主演本·卫肖也带来了,似乎要洗去香水之后再无佳作的耻辱,但是真难。因为前面那部电影拍得难以逾越。其实,书更好看,译笔尤其俊朗而富有音乐感,娓娓道来,宛如原作。有意思的是中文版书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002、2003、2005出过四次,价格是14.5、14.5、13和17元。和菜头调侃说:“每次的封面都不一样,不会是为了避税吧?现在电影要出来了,估计又会翻印一次,价格应该在22元左右。”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新版是25元。
《大量流出》
作者: 许舜英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消费是一场欲望与欲望的共谋。许舜英深知其中三昧,把绵绵文字化作种种挑逗、勾引、卖弄的辞令,把人从深刻到浅薄、本能到后天的各种欲望撩拨起来,指点商品,引逗众人,烘起一阵阵的欲念引力场,搞得大家欲求不满、欲壑难填。人,到了如此执迷,其实就是一种宗教。腰封上只见一个“十”字,理解相当精准,广告做的是宗教,欲望的宗教。再看书封文案用的十句话、十个意向概括这本书,其中一条是“这是一本购物狂热份子写给购物狂热份子的精神分析”,说得好极了。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原作名: Herzog on Herzog
作者: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钟轶南 / 黄渊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彪悍的人生才需要解释。赫尔佐格正是一个被误解很多需要解释的彪悍导演。他为了拍摄《陆上行舟》,硬是让一帮土著人把船拉过了热带雨林里的一座山,从一条河到了另一条河,这种追求拍摄真实感的疯狂行为,被很多人诟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狂野的心啊?他叫一个学生不要抱怨找不到钱拍电影:“看到你出成果的那天,我就把自己的鞋子吃了。”后来,人家果然拍出来一部出色的片子,赫尔佐格也真的吃掉了自己的一双皮鞋。对于电影理想,这位狂人说:“我那大约45部电影说明了我这辈子都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一点是无价的。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的制片人。”
《人类的由来》
作者: [英] 达尔文
译者: 潘光旦 / 胡寿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不要因为是达尔文写的书就觉得很高深,其实这是一本关于情爱心理的书,市面上关于男女关系的书其实都不如这一本深刻、有趣、丰富。达尔文从昆虫、鱼类、鸟类,说到哺乳类、灵长类,缕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在两性关系上的选择与困境。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小鸟也会为了追女友而唱歌、跳舞,一夫多妻制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到了人类性选择对身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褪去毛,长出哗哗的皮肤,穿上各色的衣饰……这一切不都是性选择推动下的产物吗?雄性为了搏得雌性的青睐进化出了不少进攻的武器,那可是为了真的战斗。尼采说:“女人只喜欢战士。”在动物界何尝不是如此?据达尔文的观察:“凡在两性分开而异体的动物,无论种类,雄性与雄性之间,为了占有雌性,几乎都要进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斗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啊。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每次看到这本书我都会想:假如每个中国导演、编剧都好好通读本书三遍,咱们的国产电影会不会好看一点?讲故事是一门很讲究的手艺,很多导演可能还没学会。一个最直接而现实的原因是,“如今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导演也是如此。“文艺理论的思潮将教授们的注意力从故事的深层源泉转向语言、符合和文本——从外面看到的故事。其结果是,除少数特例之外,当今一代作家在故事的主要原理方面的修养严重欠缺。”我们的导演何尝不是如此?不仅在中国,欧洲在这方面也不乐观。更令人泄气的是,随好莱坞大片场制度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故事编辑大师。我们知道,福克纳这些人都曾长期靠此为生。
《文学回忆录》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先生的这本口述文学史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平白透彻,所以好读。如果说文学是一座世界花园,那这本书就是木心和文学奇葩们的窃窃私语。八十年代末,木心在纽约为在当地的华人艺术家讲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课。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但这绝对是教育史上的一曲清远的绝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 [法]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 桂裕芳 / 张芝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最近似乎有一股出版潮流,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忧思。史学家袁伟时前面刚出了一本《昨天的中国》,封面写着“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全书只字不提当下,都是对晚清在立宪中走向灭亡的回顾,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本书直指当下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新出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更明显了,不过换了一个国籍,讲的还是社会大变革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一下子有八个出版社的八个版本同时出来了。同类的书还有基辛格的《论中国》,连公益领域也想掺和一把,把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的故事取名为《改变中国》,看来大家对社会变革都充满热情。
《香水》
作者: [德]帕·聚斯金德
译者: 李清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无意于谈论这部电影的文学改编的成败。在我看来,这首先是一个创造者的故事。葛奴乙与其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不如说是所有创造者的象征。是这样的,他们充满好奇心,能把猫放在蒸馏锅里提取味道;他们欲求单纯,追踪少女半个城市杀死她只是为了一丝清香;他们不顾及任何道德与法律,偷抢、放火、杀人在所不惜;他们不在乎身边亲友的看法,更不珍惜自己的性命;他们不管任何人的死活,他们的存在从来就不是让人们活的更好,达尔文的发现破坏了多少人的美好信仰啊?他们只是纯粹地创造,结果是好是坏,他们不管。他们只关心那个全新的造物。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改变了世界。
电影《云图》的联合导演汤姆·提克威把前一部《香水》的主演本·卫肖也带来了,似乎要洗去香水之后再无佳作的耻辱,但是真难。因为前面那部电影拍得难以逾越。其实,书更好看,译笔尤其俊朗而富有音乐感,娓娓道来,宛如原作。有意思的是中文版书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002、2003、2005出过四次,价格是14.5、14.5、13和17元。和菜头调侃说:“每次的封面都不一样,不会是为了避税吧?现在电影要出来了,估计又会翻印一次,价格应该在22元左右。”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新版是25元。
《大量流出》
作者: 许舜英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消费是一场欲望与欲望的共谋。许舜英深知其中三昧,把绵绵文字化作种种挑逗、勾引、卖弄的辞令,把人从深刻到浅薄、本能到后天的各种欲望撩拨起来,指点商品,引逗众人,烘起一阵阵的欲念引力场,搞得大家欲求不满、欲壑难填。人,到了如此执迷,其实就是一种宗教。腰封上只见一个“十”字,理解相当精准,广告做的是宗教,欲望的宗教。再看书封文案用的十句话、十个意向概括这本书,其中一条是“这是一本购物狂热份子写给购物狂热份子的精神分析”,说得好极了。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原作名: Herzog on Herzog
作者: (英)保罗·克罗宁
译者: 钟轶南 / 黄渊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彪悍的人生才需要解释。赫尔佐格正是一个被误解很多需要解释的彪悍导演。他为了拍摄《陆上行舟》,硬是让一帮土著人把船拉过了热带雨林里的一座山,从一条河到了另一条河,这种追求拍摄真实感的疯狂行为,被很多人诟病,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狂野的心啊?他叫一个学生不要抱怨找不到钱拍电影:“看到你出成果的那天,我就把自己的鞋子吃了。”后来,人家果然拍出来一部出色的片子,赫尔佐格也真的吃掉了自己的一双皮鞋。对于电影理想,这位狂人说:“我那大约45部电影说明了我这辈子都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一点是无价的。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我很早就明白了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自力更生,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的制片人。”
《人类的由来》
作者: [英] 达尔文
译者: 潘光旦 / 胡寿文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不要因为是达尔文写的书就觉得很高深,其实这是一本关于情爱心理的书,市面上关于男女关系的书其实都不如这一本深刻、有趣、丰富。达尔文从昆虫、鱼类、鸟类,说到哺乳类、灵长类,缕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在两性关系上的选择与困境。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小鸟也会为了追女友而唱歌、跳舞,一夫多妻制在动物界普遍存在,到了人类性选择对身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褪去毛,长出哗哗的皮肤,穿上各色的衣饰……这一切不都是性选择推动下的产物吗?雄性为了搏得雌性的青睐进化出了不少进攻的武器,那可是为了真的战斗。尼采说:“女人只喜欢战士。”在动物界何尝不是如此?据达尔文的观察:“凡在两性分开而异体的动物,无论种类,雄性与雄性之间,为了占有雌性,几乎都要进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的斗争。”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啊。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每次看到这本书我都会想:假如每个中国导演、编剧都好好通读本书三遍,咱们的国产电影会不会好看一点?讲故事是一门很讲究的手艺,很多导演可能还没学会。一个最直接而现实的原因是,“如今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根本没有学好本行的手艺”,导演也是如此。“文艺理论的思潮将教授们的注意力从故事的深层源泉转向语言、符合和文本——从外面看到的故事。其结果是,除少数特例之外,当今一代作家在故事的主要原理方面的修养严重欠缺。”我们的导演何尝不是如此?不仅在中国,欧洲在这方面也不乐观。更令人泄气的是,随好莱坞大片场制度一同消失的还有那些故事编辑大师。我们知道,福克纳这些人都曾长期靠此为生。
《文学回忆录》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先生的这本口述文学史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平白透彻,所以好读。如果说文学是一座世界花园,那这本书就是木心和文学奇葩们的窃窃私语。八十年代末,木心在纽约为在当地的华人艺术家讲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课。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但这绝对是教育史上的一曲清远的绝响!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 [法]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 桂裕芳 / 张芝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最近似乎有一股出版潮流,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忧思。史学家袁伟时前面刚出了一本《昨天的中国》,封面写着“了解昨天,就有可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全书只字不提当下,都是对晚清在立宪中走向灭亡的回顾,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本书直指当下社会变革的核心问题。新出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就更明显了,不过换了一个国籍,讲的还是社会大变革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一下子有八个出版社的八个版本同时出来了。同类的书还有基辛格的《论中国》,连公益领域也想掺和一把,把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的故事取名为《改变中国》,看来大家对社会变革都充满热情。
三童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精分约架事件总结”: 精神分析的真贡献与真问题是什么? (1人喜欢)
- 深扒中国精神分析史上的第一场“约架” (6人喜欢)
- 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就是异化? (3人喜欢)
- 如何像弗洛伊德那样释梦?|公开课
- 现代人的隐性心理危机与出路|公开课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