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故乡的再次相遇
查看话题 >半边街
半边街是老家小县城的一条老街。县城临江而建,但处在高出江面许多的地势上。半边街却是沿江而生。
在老电影院那儿,有一段绵长的陡坡,连接着县城与半边街。半边街上的居民本是农户居多,而江对岸大面积的农民,更是要靠着半边街上的码头才能登上县城的土地。印象中,小时在这道坡上,来往的多是挑着箩筐,卖菜卖鱼的农家人。一下小雨时,那些做买卖的农人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穿梭不息。在坡上朝江望去,水面洁白如玉的水气氤氲,不停地弥散着,仿佛一呼一吸,都能尝到江水与雨水混合的味道。那时候最羡慕那些能戴斗笠的人,这或许是受武侠剧的影响,因为不少大侠似乎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斗笠。好像有了斗笠,再给我一把宝剑和一匹骏马,我就能走南闯北,铲奸除恶,一骑绝尘了。
半边街始建于宋代,由于此处江段水流平缓,遂成一大商贸码头。秦陇药材,湘鄂棉纱,本地土产,经此上抵广元,下至重庆。古镇繁华喧闹了数百年,直到清末,才逐渐衰败下去,由往日的通衢重镇退变成冷淡的农家小集。
这些年,各地都想靠着旅游搞一把GDP,连孙猴子、西门庆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了现实中的故乡——而且还不止一个。而这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半边街,自然也成为了县政府觊觎的肥肉。
官方宣称,此处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在川东,乃至全国都罕见。而我问当地的居民,都说是几十年前自家修的,最多也不过百年。真实的情况是,由于乡土缓滞蔽塞,封闭落后,人们修房筑屋还沿用着百年前的老手艺。自然,看起来这些建筑就有了一番古韵。街上多是木结构的吊脚楼。还有一幢苏式小砖房,多半是以前的村委会之类的驻地。斑驳的墙体上,依稀还能看见“毛主席万岁、华主席万岁”的油漆标语,门前的狗尾巴草长得很是茂盛。
县政府一直嚷嚷着要重建半边街,挖掘古镇魅力。我知道,这重建无非就是推到破败的老房子(当然那幢砖房也会因为不符合明清风格而彻底消失),移走这些布满丘苔,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再重新建起一排排浓妆艳抹的仿古建筑,与光洁平滑的街道,新古镇就可以粉墨登场了。所谓的“挖掘”,不过是彻底把半边街的血缘前世斩断。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因县里经济不发达,县财政捉襟见肘,还无暇上马这一工程。所以半边街还是儿时的样子。
现在半边街上好一点的房子,几乎都被人租了开成了鱼馆。临着嘉陵江,所售自然都是渔民刚从江里捕捞上来的大河鱼,肉质及其鲜美。黄辣丁熬清汤,雪白如奶;小河虾爆炒干酥,香脆化渣;青波翘壳,黄焖红烧,花鲢白鲢,水煮椒麻,直挠味蕾,食欲大增。一人打二两醇冽的三溪老白干,最后再来一份全国仅此独有的“渣渣鱼”,一顿全鱼宴就酣畅淋漓、功德圆满了。来到北方念书,常跟北方的同学聊起饮食话题。他们对我说的“大河鱼”懵然不知,甚至觉得同样的鱼还要分江里的,小溪口的,池塘的,野生的,人工养殖的有点多余。我只有心里暗喜,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了。我不得不承认四川人嘴就是刁。要知道,像我这种后生晚辈都能一口吃出这鱼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那口感是霄壤之别。六七个人吃这么一桌,也不过大洋四五百。鱼馆环境虽土里土气,不甚整洁,但丝毫不影响生意的兴隆。
街上除了鱼馆,就只有几家茶馆和副食百货店了,街头还有家电器维修铺,好像还兼磨刀补锅。一个卖渔具的老头,常坐在店里拉二胡。剩下的房子都是关门大吉了,房主人多半是背着行囊,携妻带子,“跑广东”,谋生活去了。
上个暑假,我回到老家,一个人在半边街瞎逛。突然天色变暗,倏地下起了大雨。刚好我身旁就是“长梯坎”,我就顺着梯步往上,跑到了老黄桷树下躲雨。“长梯坎”恐怕有一百多级阶梯,每一级都长二三十米,颇有点恢宏的气势。在台阶中段,有一棵巨大无比的黄桷树拔地而起,裂石而生,仿佛和古镇一样苍老。这一块儿,地势险峻,还有黄桷树这一掩体,是小时候玩枪战的胜地。无数个日子,我在这里从白天玩到夜幕降临,汗流浃背,满身污渍也从未疲倦,全然不觉已过了晚饭点,因此挨了不少骂。而外婆就在其他人骂我的时候,把晚饭再热一遍。
我站在树下,只听见一片雨声。黑色瓦片的屋顶一起一伏,错落有致,街上不见了戴斗笠的行人。往前方望去,突然发现,第一次,我把半边街的全貌收于了眼底。
在老电影院那儿,有一段绵长的陡坡,连接着县城与半边街。半边街上的居民本是农户居多,而江对岸大面积的农民,更是要靠着半边街上的码头才能登上县城的土地。印象中,小时在这道坡上,来往的多是挑着箩筐,卖菜卖鱼的农家人。一下小雨时,那些做买卖的农人就戴上斗笠,穿上蓑衣,穿梭不息。在坡上朝江望去,水面洁白如玉的水气氤氲,不停地弥散着,仿佛一呼一吸,都能尝到江水与雨水混合的味道。那时候最羡慕那些能戴斗笠的人,这或许是受武侠剧的影响,因为不少大侠似乎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斗笠。好像有了斗笠,再给我一把宝剑和一匹骏马,我就能走南闯北,铲奸除恶,一骑绝尘了。
半边街始建于宋代,由于此处江段水流平缓,遂成一大商贸码头。秦陇药材,湘鄂棉纱,本地土产,经此上抵广元,下至重庆。古镇繁华喧闹了数百年,直到清末,才逐渐衰败下去,由往日的通衢重镇退变成冷淡的农家小集。
这些年,各地都想靠着旅游搞一把GDP,连孙猴子、西门庆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了现实中的故乡——而且还不止一个。而这已有近千年历史的半边街,自然也成为了县政府觊觎的肥肉。
官方宣称,此处的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在川东,乃至全国都罕见。而我问当地的居民,都说是几十年前自家修的,最多也不过百年。真实的情况是,由于乡土缓滞蔽塞,封闭落后,人们修房筑屋还沿用着百年前的老手艺。自然,看起来这些建筑就有了一番古韵。街上多是木结构的吊脚楼。还有一幢苏式小砖房,多半是以前的村委会之类的驻地。斑驳的墙体上,依稀还能看见“毛主席万岁、华主席万岁”的油漆标语,门前的狗尾巴草长得很是茂盛。
县政府一直嚷嚷着要重建半边街,挖掘古镇魅力。我知道,这重建无非就是推到破败的老房子(当然那幢砖房也会因为不符合明清风格而彻底消失),移走这些布满丘苔,坑坑洼洼的青石板。再重新建起一排排浓妆艳抹的仿古建筑,与光洁平滑的街道,新古镇就可以粉墨登场了。所谓的“挖掘”,不过是彻底把半边街的血缘前世斩断。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因县里经济不发达,县财政捉襟见肘,还无暇上马这一工程。所以半边街还是儿时的样子。
现在半边街上好一点的房子,几乎都被人租了开成了鱼馆。临着嘉陵江,所售自然都是渔民刚从江里捕捞上来的大河鱼,肉质及其鲜美。黄辣丁熬清汤,雪白如奶;小河虾爆炒干酥,香脆化渣;青波翘壳,黄焖红烧,花鲢白鲢,水煮椒麻,直挠味蕾,食欲大增。一人打二两醇冽的三溪老白干,最后再来一份全国仅此独有的“渣渣鱼”,一顿全鱼宴就酣畅淋漓、功德圆满了。来到北方念书,常跟北方的同学聊起饮食话题。他们对我说的“大河鱼”懵然不知,甚至觉得同样的鱼还要分江里的,小溪口的,池塘的,野生的,人工养殖的有点多余。我只有心里暗喜,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了。我不得不承认四川人嘴就是刁。要知道,像我这种后生晚辈都能一口吃出这鱼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那口感是霄壤之别。六七个人吃这么一桌,也不过大洋四五百。鱼馆环境虽土里土气,不甚整洁,但丝毫不影响生意的兴隆。
街上除了鱼馆,就只有几家茶馆和副食百货店了,街头还有家电器维修铺,好像还兼磨刀补锅。一个卖渔具的老头,常坐在店里拉二胡。剩下的房子都是关门大吉了,房主人多半是背着行囊,携妻带子,“跑广东”,谋生活去了。
上个暑假,我回到老家,一个人在半边街瞎逛。突然天色变暗,倏地下起了大雨。刚好我身旁就是“长梯坎”,我就顺着梯步往上,跑到了老黄桷树下躲雨。“长梯坎”恐怕有一百多级阶梯,每一级都长二三十米,颇有点恢宏的气势。在台阶中段,有一棵巨大无比的黄桷树拔地而起,裂石而生,仿佛和古镇一样苍老。这一块儿,地势险峻,还有黄桷树这一掩体,是小时候玩枪战的胜地。无数个日子,我在这里从白天玩到夜幕降临,汗流浃背,满身污渍也从未疲倦,全然不觉已过了晚饭点,因此挨了不少骂。而外婆就在其他人骂我的时候,把晚饭再热一遍。
我站在树下,只听见一片雨声。黑色瓦片的屋顶一起一伏,错落有致,街上不见了戴斗笠的行人。往前方望去,突然发现,第一次,我把半边街的全貌收于了眼底。